這一段是在大藏經第十四冊,大藏經總共一百冊,每一冊都非常的多,大概將近有一千頁,非常大本,都是佛所講的經的本文,沒有註解,所以時常看的話,大概會了解釋迦牟尼佛,祂那個心意要渡化眾生,要使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能夠成就,那一種佛心很深切。所以這一段主要是跟文殊菩薩在講經典的時候非常的深,後學也是比較喜歡看深一點的經典,因為可以自己引起性分裡面我們所具有的東西,慢慢地把它呈現出來,所以後學把它抄下來,那這一陣子再來看,怎麼突然覺得它這麼深,以前在抄的時候,還不覺得它很深,愈看愈深。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就是我們修行不要用心意識,我們在凡塵生活所用的都是心意識,佛教我們不要用,因為這個是因緣聚會才有的東西,佛教我們用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來修道,不要用因緣,心是很多因緣聚合才有,意就是回憶,我們有經過有學過,然後知道,然後呈現,也是因緣聚會。識就是顯現讓我們知道,要顯現讓我們知道也是因緣聚會,才讓我們知道,所以佛教我們修的時候,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修,不要用因緣來修,那個因緣是生滅的,不要用生滅的來修,佛跟文殊說: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進入般若,般若就是佛性本體,本體所產生的妙智慧,叫般若,不是我們落入凡塵,在凡塵所學的,凡塵所學的叫聰明,那個不能叫般若,我們要把凡塵所學的,所知道的,全部都放下,般若才會呈現,這樣知道嗎?我們要知道般若的呈現,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我們不肯把我們所知道的放下,我們所學的,所知的,有的都是經過時間、金錢,然後加上我們的用心,然後才學到很多,那要我們把這些都放下的話,會覺得不捨,我們會想喔這是很難才學來的,為什麼要放下呢?如老子所講:滌除玄覽,洗滌,把我們所知道的所學來的,把它洗滌乾淨,般若才會呈現。般若呈現等於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所呈現出來能夠把佛性本體呈現出來的話,你就可以回到本位。就可以回到波羅蜜,波羅蜜就是沒有對待,已經很祥和的境界,我們說佛的世界,這樣聽得懂嗎?是有一點深,不過假如我們剛開始研究,就直接深入我們佛性本體是最理想的,不用走很多寃枉路,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因為心意識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不要用那個心意識來修行。文殊菩薩就問: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就是外面的一切,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全部都不要取,那個就叫般若,就已經是佛性本體。所以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般若波羅蜜不可取,那怎麼樣來修行,就是外面我們所學的一切不要,那不要的話,我們要怎麼修?怎麼樣來修般若波羅蜜,佛就跟文殊菩薩講:「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識故。所以是修行非修行,因為我們努力來修行,各位前賢那個叫生滅,現在努力發心來修叫生,等到懈怠了,放下了那個叫滅,所以佛就講:修行的話非修行,已經努力在修行,可是沒有心意識,這樣懂意思嗎?懂不懂意思?很努力在修行,心裡面都沒有動念,這樣懂嗎?很努力在修行,可是都沒有心意識,那才叫修行。那你說很努力在修,那個是生滅,佛不取這樣,那你很努力修全部都沒有心意識,很精進的,那個才真正叫做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知道嗎?跟凡塵的這種方法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塵說要精進哦!要努力哦!都是一面的生滅的,佛就講要用不生不滅的來修,你在修的時候,已經到佛的領域,佛的境界,已經是了,不要再等以後,現在就是這樣懂嗎?所以比較高一點,我們要了解說是修行非修行,因為修行不修行,二邊啦!我們是中道,沒有二邊,不生不滅的中道,才真的在修行。那如果說我現在很努力在修行,那個是生滅,那個有懈怠的時候,那個不算,這樣懂意思嗎?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不以心意識,都沒有心意識,完全都是佛性本體,文殊師利!佛叫文殊師利的名字,然後對他說:心者聚義,我們的心就是聚,聚合很多,聚會很多,聚會很多集合在一起,才有心,無心才是真心,我們有心這個是生滅的,這樣聽懂嗎?佛就講:我們的心就是知道了事情,然後很多念頭,聚會在一起才呈現,我們才有心,不然心在哪裡?我們要努力找的話,不可得,你找不可得的,那個才是真心,這樣聽懂嗎?你可以得到那個,可得就可失,那個是二邊了,不追,不可得就不會失,不得不失就是中道,就是佛性本體了。我們要追求就是要追求這個,這樣知道嗎?跟凡塵的學識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要了解佛要我們摒除二邊,走入中道,中道就是佛性本體,不生不滅的。我們追求就是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我們能夠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讓這個佛性本體茁壯長大,我們這個色身,生死就沒關係,現在我們如果沒有把佛性本體啟發,等到色身沒有了,我們要被業力推,推來現相。就被業力推到這個現相來,那我們已經啟發了,有了,我們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面,而且已經把權柄交給祂,交給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指揮我們的身體,視聽言動,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叫做率性而為,率性而為,沒有業,不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我們啟發了以後,身體的生死、迷悟去來,都無關,已經在性分真常之中,真,不假。常,常住,已經跟整個天地跟整個宇宙合成一體,最理想的。已經可以回到佛的本位,我們就是佛,我們每一個都是佛,那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我們因為有業還沒有了掉,我們現在是在了業當中,可是我們在了業的當下,我們又造業,造了業,業沒有還清,還要再來還,就這樣一直在六道輪迴,只要我們都沒有業,沒有業我們有德,就成佛了,這樣知道嗎?只要我們都沒有業,然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利益眾生,這樣就累積我們的德,德能夠累積就可以坐在供桌上,受人家朝拜。那假如我們沒有德,供桌上坐不住,會跌下來,坐不住,有德就坐得住,所以就是要培養,我們從性分裡面培養,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在現相之中能做的都不多,我們要進入性分,性分不生不滅,沒有形相,可是確實存在,我們能夠把祂啟發培養,然後茁壯長大,跟整個虛空合成一體,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渡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可以到所有的佛世界,所以那個才叫真功德,不然我們一個身體,你能做多少,從出生一直做,做到死亡一百年,一百年你又能做多少,又能渡化多少眾生,很少的。假如已經證悟本性了以後,千百億化身,你看!那個是無量無邊,不是只有一生一世,是已經永永遠遠的,那個才是渡化眾生,才真的行功德,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把全部的注意力能引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要讓身體的感官,當家作主,我們身體的感官當家作主,都造業,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都造業,都拉我們到地獄去,不要讓它作主。不要把權柄給它,我們要把權柄放給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假如我們能率性而為,就好像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全部都沒有業,不造業了,我們又利益眾生,舊業又了了,我們就可以回歸本位,這樣知道嗎?聽懂不懂?(懂!)理不理想?(理想)理想哦!就是要自己克制啦!不要造業,我們在生活之中習性很強,習性是既得利益,它是累世六道輪迴太久,都已經是很習慣性,所以就不知不覺習性就想指揮,所以我們現在先認識我們習性,到底是符合佛性,還是不符合,不符合佛性我們就把它改過,所以才叫修,修道嘛!修,就是把這一些佛性,沒有的把它改掉,佛性有的,讓它恢復回來,就這樣啊!簡不簡單?很簡單啦!佛性沒有的就不要,佛性有的就回來,就這樣,我們一生很快百年很快,一轉眼就過去了,凡塵事都是無常變化,我們不要住相,都是假的,一轉眼就空了,都是假的,所以不要住相,那吃虧也沒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吃虧就是培養浩然正氣,我們有浩然正氣,跟天地才能相合,假如我們學得很聰明,聰明的人不肯吃虧啦!都會把浩然正氣用掉,沒有浩然正氣,跟天地合不來,甚至那個魑魅魍魎都會找這一些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會作弄這一些喜歡佔便宜的人,會跟他作弄,我們要了解魑魅魍魎它沒有惡意,它只是喜歡作弄人而已,要作弄人它還要看,有德行它不敢,佛性光的也不敢,就是那種佛性沒有光明,又沒有行善,沒有累積德,善根又沒有,我們假如被那個魑魅魍魎揍一拳的話,各位前賢!它是沒有形相的,那揍我們一拳,我們是很難過,到醫院去檢查的時候,醫生檢查不出什麼毛病,什麼都正常,器官都正常,可是都很難過,很痛耶!那就是魑魅魍魎揍你,要怎麼樣才會好?行功立德,利益眾生才會好。凡塵虛幻不實在的,不要用那一種因緣聚會的心,心者聚義,意者憶義,就是回憶,我們過去有學了,有經過了,有知道的,那個憶,你看!也都是因緣。識者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道,又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的東西都是生滅,都不實在,所以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因為我們凡人沒有研究,尤其道親這麼殊勝都求道了。你都還沒有努力研究我們佛性本體,很可惜啊!我們都會講道很殊勝,殊勝在哪裡啊?講出來聽聽看,講不出來,很殊勝就對了。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就是要把裡面的所以然把它發掘出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殊勝,就是讓我們知道不以此心意識修行,不要用這個來修行,這樣才叫做般若波羅蜜;已經我們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在修行,那個才真的已經是了,當下就在佛地了,不要說等以後,等以後歸空了,我就要證本位,不用等,現在就是,當下就是。所以我們要了解當下就已經我們用般若已經到波羅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就是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來修行的話,那個都不是在修行,用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才真的在修。以無處,就是沒有地方所在,那個處就是地方所在,都沒有地方所在是修行。有地方所在都不算,你躲到那個地方去,到深山裡面去,到很靜的地方去,那個是有地方所在,不是修行。我們的佛性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才真的叫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不依三界,很寬廣哦!欲界就是我們住的世界,不依,我們不依欲界,也不依色界,色界已經是四禪十八天,那個都已經很殊勝了,我們也不依,因為我們要成佛,那個四禪還沒到,只有到阿羅漢的程度而已,所以我們也不依色界,無色界我們也不依,無色界沒有形相,只有我們那個識,只有那個識還有,還在,還沒有修證,那個無色界,我們都不依,三界都不依。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過去,過去世;未來,未來世;現在,現在世,我們的佛性不是過去世,也不未來世,也不是現世,很奧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二秒、三秒一直過去,現在二秒、三秒一直過去,對不對!現在一秒二秒三秒,有沒有現在?沒有!所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整個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輪廓呈現,那我們有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就已經把侷限,你不生不滅的佛性就不見,我們不要有三心,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沒有分別心了,就是佛本位了。這樣知道嗎?我們當下只要一念不生,全部都是佛性本體,所以那個張拙,拙秀才講那個偈語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體都是佛性,各位可能也沒聽過,後學把它念出來,我們當個常識來了解。張拙,拙秀才就講:光明寂照遍河沙,光明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作用,很光明,百千個明,這是釋迦牟尼佛講,我們佛性很光明,可是我們被氣稟所拘,物欲所蔽,不見了。光明寂照,寂就是佛性本體,照就是佛性作用。他把它對調,本來是要放在前面,寂照然後光明,可是這樣句子念起來不通順,押韻不合,所以光明就放在前面,光明寂照遍河沙,一粒沙一個世界,河裡面的沙那麼多,已經遍整個虛空之間,所以我們本體和作用已經遍整個虛空,所以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凡人和聖人他的靈,靈性,含靈本來就是一家,都一體的,沒有分別,沒有眾生跟佛,大家都是佛,是我們造了業,沒有成佛而已,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我們一念都不要生,全體現,全部的佛性都呈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我們假如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經動了,六根才動,我們的佛性就被雲遮住了,不見了,佛性就不見了。欲除煩惱重增病,我們有煩惱要把它除掉,要除掉煩惱,你要除掉一個煩惱,又要生一個念頭來除,重增病,又增加障礙。趨向真如亦是邪,當下就真如,你還要趨向真如,等於是頭上又安頭,趨向真如亦是邪,然後隨順世緣無掛碍,你了悟到真理了以後,就隨順著世緣,都無罣碍。生死湼槃等空華,生死跟湼槃它平等的,假如說沒有生死就不要湼槃,所以生死跟湼槃都假的,它平等,好像空中的花,所以我們沒有,沒有生死,所以也不用湼槃,這樣了解意思嗎?後學把張拙的偈語講出來,大家能夠互相研究了解說,原來古時候的人是那麼努力在追求。非內外、非中間,我們的佛性不在內,不在身體裡面;不在外,不在身體外面,然後不在中間,各位前賢!在哪裡?無所不在,遍滿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佛性,上個禮拜才講空性即是佛性,一般都沒有講到空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非內非外,沒有內外就沒有中間,所以遍滿整個虛空,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來修行就對了,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用我們妙智慧,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已經到了,真正的在修了。我們才講第二堂而已就已經講到佛地了,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就是有形有相那個形色不修,因為那個都變化,我們不著重在形相,色就是形相,所以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我們就已經在修行佛性本體了。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地水火風就是四大,我們身體也是四大,外面的整個空間也是四大,全部都是四大。非,不是,我們不要進入形相,不要進入四大,這樣是修行般若,就已經在修我們佛性的本體。非有、非無,這個就是要講中道,非有,有是有形相,我們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那叫有,可是沒有,這個佛性讓我們沒有辦法看見、聽到、摸著。非無,祂不是無,是真正的確實有,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聲聞是苦集滅道,緣覺是十二因緣,不是苦集滅道,也不是十二因緣,那個是比較小乘佛法,可是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小乘佛法也是根基,我們不要去排斥它,我們也是要了解要修持。非善、不善、無記,它不是善,也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它很殊勝,很超越的,善與不善就二邊,無記就是那個中間,都不是,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假如問佛說世界有邊呢?世界無邊呢?佛會講無記,就是你不要研究,研究它沒有答案,對你來講是浪費,世界是常呢?還是無常呢?佛都會講無記,就是你不要研究,研究它沒有答案,各位前賢!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佛都會講無記,為什麼沒有雞哪有蛋,沒有蛋哪有雞,所以研究再怎麼久都沒有答案,你講出來的答案人家也不會服氣,所以佛講不要研究,你研究的話是浪費你的生命,所以就講無記。非十二因緣,我們就把十二因緣稍微講一下,第一個就是無明,然後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字、色、相、名色緣六入就是六根,六入緣觸,接觸、觸緣受,接受、受緣愛,感受以後就產生愛不愛,愛緣取,取就是想佔有、取緣有,業因就形成了,那既然有就有生,有生有老死十二個。後學曾經把十二因緣講一堂課,從後面講過來,我們為什麼人會老?為什麼會死?會老,時間一直過我們就老了,會死就是有生就有死,對不對!所以老死的最大原因就是生,就是有生才會老,才會死。那為什麼有生?為什麼會出生在凡塵?就是我們造業,造那個業,有那個業因我們才出生在凡塵,所以那個業因就叫有,已經有業了,為什麼會造業?就是取,就是有喜歡討厭,有取捨,喜歡的你想佔有,討厭的你就想排斥。你在佔有與排斥的時候就叫造業,業因已經形成了,你就要接受果報,所以最大的原因就在那裡取捨,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把這個去掉,取捨不要,去掉,才不會造業。為什麼會有取捨的心?就是因為愛,因為愛才想佔有,因為不愛才排斥。所以就是因為愛,為什麼會有愛,就是感受,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都從感受來。你看哦!男女之間看到異性差不多,年齡相仿的,那一看到的感受很強烈哦!那個心很強烈,馬上糟糕了,飯吃不下了,睡不著了,那個受就產生愛,愛就產生想佔有。你看!這個業是不是已經形成了。所以從那個受就產生愛,跟人家在吵架也是,從受喔!很討厭哦!然後跟他吵架,也是從受產生那個不愛,那個愛它是二面的,你不喜歡的就排斥,為什麼有感受?就是接觸,接觸才有感受,為什麼會有接觸?因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會接觸,接觸才有感受,才有愛出來,才有取捨,為什麼會有六根?就是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形相,形相就是身體,有名有色,有精神,有身體,才有六根。為什麼會有名色?就是因為有識,這個識就是前世的因,這世已經帶來了,所以叫識,為什麼會有識?就是行,時間在行,心念在行,一直在行,所以沒有那個停止的,時間一秒一秒的過,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的行,一直在行。為什麼會有行?無明,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那我們從前面講下來,因為無明才造業,所以無明,就緣行,我們現在正在走,中陰身正在走,行就緣識,就是正在找誰跟我有相欠債,誰欠我?我欠誰?正在找那個就是識,那個業因,前世的業因,那現在中陰身還沒投胎,正在找,找誰欠我,我欠誰,就要去討,或者要去還,那個叫識。那現在看到了,看到的就是父母親在作愛,跟你沒有緣,完全就是黑漆漆的,你都看不到。假如跟你有相欠債的,不是你欠他,就是他欠你,它有一點光,那中陰身看到那個光,你就跑去投胎,父母親正在作愛,你就投胎,投進去,父精母血之中,然後懷孕了,懷孕了叫名色,名是精神狀態,色是有形體,名色,然後慢慢地他具備了六根,十月以後就出生,出生以後就跟凡塵接觸,然後接觸了以後,慢慢長大就有感受,感受就很強烈,小孩子的感受也是有,可是小孩子的感受我們都不會在意,等到大人的感受,那個都會影響到生命的,感受以後就產生愛,愛了以後就想取,取了以後就想佔有,佔有以後業因形成了,引起下一次的生。有生又有老死,所以十二因緣是三世的因果,從前世到今世到下一世,三世的因果,那我們在這一生之中,就是要把它改變,從我們的感受,感受到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都把它推出來,就是不受,我不受凡塵的塵垢,凡塵的污垢我都不受,這樣懂嗎?不容易哦!凡塵我都全部不受,這叫一心正受。我們正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我們接受凡塵的塵垢,我們的真心佛性不見了,所以從受開始努力不受,我凡塵一切不受,凡塵一切不受,心容易清淨,我們接受凡塵,很容易產生煩惱,煩惱很多,去不了的。我們一切凡塵都不受,煩惱沒有,沒有煩惱了,自性清淨,回復到不生不滅的本體了。因為不受,沒有愛,沒有恨,沒有取捨,沒有了,了了。從受解決然後下去,愛、取、有生、老死全部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這一生之中叫還滅門,那個流轉門一直,我們從感受凡塵一切,然後產生愛不愛,然後取捨,然後造了業,然後又下一次生,又有老死,那下一次又來的時候,本來是來還債,欠得也不多,大概五百塊而已,結果下一次來的時候又欠得又加一倍,要來還債,沒有還清,愈欠愈多,我們已經輪迴太久了,現在都賴皮了,不想還了。所以我們真正在修行的話,就要超出,不要在相對之中去打滾,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我們的佛性本體,祂不是男也不是女,可以當男也可以當女,祂是一個絕對體,落入乾道身體叫男,落入坤道身體叫女。祂本身都可以,要當男要當女都可以,所以在現實世界之中,可以看到假如夫妻感情很好,他們會相約來世再當夫妻,那答應的話,有的真的會,隔世再當夫妻,那角色會對換,先生變太太,太太變先生。從那個地方看,從聲帶,那個女生的聲帶是男聲,男生的聲帶是女聲,很細講話像女的。女的講話像男生,就是上一世夫妻感情好,相約再來掌夫妻,各位有遇過嗎?後學以前有遇過,才會講。非非男、非非女,他不是男,也不是女。非常、非智,不是常也不是智,非滅、非生,不是生滅、非可數,不是可以算的,不可思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佛性本體無法講,可以領悟無法講,講出來都不是,只是講出來可以讓我們接近,接近佛性本體。無可依、無名字,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沒有可以依賴,祂太寬廣太大了,沒有可以讓祂依靠的。無名字,佛性本體沒有名字。無相、無異相,沒有形相,可是也沒有不一樣的形相。我們現在落入凡塵所有眾生一個臉都是七孔,可是每一個都不一樣,大家的臉都不同。都是七孔對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七個洞,可是每一個都不一樣,很奧妙喔!不可思議啦!縱然是雙胞胎他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了解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沒有增減,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不增不減,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都是世間相常住,到最後都是這個樣子。自性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清淨,只要我們在凡塵都能夠放下塵緣,凡塵的因緣都放下了,自性就清淨。真實不可覺,祂是真實不假,是實相,然後不可覺,因為在我們身上的覺,它是屬於生滅的,我們感到熱呀!感到肚子餓,或者冷熱,那個都生滅的。佛性的本體不生不滅,祂超出我們那個思維。普遍等虛空,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很普遍,跟虛空平等,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色、無作,沒有形相,然後沒有作為。我們了解我們本體祂無作,所以在修的時候不能落入有為,落入有為跟本性就相違背,所以本性無色無作,出過三世,超出過三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不苦、不樂,沒有凡塵的苦,也沒有凡塵的樂,因為祂超出苦樂。無日月星宿,沒有日月星宿,因為我們有身體了以後,有現相了以後,才有日月,才有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修就是正確啦!以前在寫還沒有感受寫得這麼深,現在才看到喔!還寫得蠻深的。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祂很超然的,只要你落入一點點住相,有形相都不是了。全部都沒有形相,祂真正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我們用真實就是有假的相對,祂不在相對裡面。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這樣來修行的話,名稱叫修行般若波羅蜜。」佛說此祇夜名孤起頌,這是十二部經裡面的一個,把佛所講的經分成十二種類,祇夜是一種,十二種裡面的一種:「此法不思議,這個般若波羅蜜法,不可思議,離於心意識,離開我們心意識,不在心意識裡面,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就是所有的語言都沒有,沒有語言了,才是真的在修行般若波羅蜜。」
各位前賢!這樣聽懂了嗎?懂意思嗎?大家的根基都超好的,很超然的,才一下子都聽懂了,後學都好幾十年才摸出來。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坐禪師教他的弟子除掉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已經把心意識除掉的話,它不會再產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就沒有這個身體,若無復身,則亦無命,沒有身就沒有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沒有命就不生了。是為禪師殺人壽命。這樣的話變成那個禪師在殺人壽命。』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說禪師在殺人的壽命,除掉心意識,文殊菩薩說:這個邪見的人問這個問題,那要如何回答他?』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戒律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就是身跟口,我們身體不殺盜淫,我們的嘴巴,不講綺語妄言兩舌惡口就是身口有戒,那意識心沒有戒,這個非心意識戒,心意識沒有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假如心意識是戒律的話,沒有人持得起,沒有持戒的人,都沒辦法持戒。何以故?為什麼呢?心攀緣難制故,我們的心會攀緣,很難去制服,知道這個意思嗎?各位前賢!有沒有學過要制服我們的心?有人有學哦!很努力要把它制服,是很努力地要制服。無住處故。心意識它沒有地方所在,它沒有住的地方所在,這樣了解嗎?所以叫做妄心無體,後學用個比喻就比較懂,這個很漂亮,我很喜歡是不是心?(是!)對不對?(對!)然後這個心叫妄心,為什麼?因為它會變化,我們假如不小心把它打破了,各位前賢!還喜不喜歡?(不喜歡!)是不是掃到垃圾桶了,那剛才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不見了,對不對?所以我們日用的心,就是這樣,都是妄心沒有體性,沒有地方所在,可以住,隨時變化,隨著外境的變化,我們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會變的,那個心是假的,是妄的,不實在的,那我們都生活在不實在的心裡面,對不對?各位的心實在嗎?日常生活的心實在嗎?真的嗎?不變的嗎?後學就講你追求異性的話,你要看你的心到底愛不愛他,你很努力誠實的寫日記,對他的所有感受,你愛他的哪裡?全部都寫下來,詳細的、真實的、誠實的寫下來。每天寫每天看,然後寫了一段時間以後,你拿來對照看看,有沒有變化?開始的時候是那樣,然後一直下來一直下來,有沒有變,有變就不真啦!沒有變就是真。各位前賢!沒有不變的,開始寫你喜歡他的地方,你到後來經過一個禮拜,一個月,怎麼都不一樣了,以前喜歡的現在都不喜歡了。所以都是假的,不真。所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等到過去以後,啊!怎麼那麼傻,那是過了以後,可是在當下的時候,為他死都甘願。所以我們都活在虛幻不實的現相裡面,我們有時候自己也會騙自己啦!所以要誠實的不自己騙自己。
(因緣怎麼放下?)我們了解到我們落入了凡塵以後我們要這個緣,了這個業因,就是在凡塵把人道做得很齊全,做得圓滿,那個就叫了業。我們當長輩的一定要教導晚輩,要慈愛,你要教導他,以後在社會立足這樣正確的,你跟他的緣就了了。那你溺愛或打罵,那個沒有了,那個還在結緣,還要再來,那你已經都很慈愛,然後教導他在社會立足,那緣了了,晚輩對待長輩就是要孝順,要合理的,不能說長輩叫你當小偷你也當小偷,那不行的,是要合理的,然後長輩有什麼志向,他很高的那一些志向,你要幫他完成,這樣一樣了了,互相之間不缺欠了。夫妻也是一樣,他有共同的義務責任,那我們要盡到義務責任,那你盡到了,能多盡到了,夫妻的緣也就了了。要相約再來,那又另當別論了,因為塵緣,心想事成嘛!要相約再來,可能也會再來。(為什麼老是業障現前?)我們要了解愈努力修道的話,愈容易遇到一些障碍,表示你的寃親債主他會緊張,怕要不到債,所以他就會快馬加鞭來討債,那我們很努力修的人,遭受的現相就是很坎坷,很挫折,要了解這就是好現象,了了啊!差不多沒有啊!才會這樣子,所以遇到挫折、坎坷不要傷心,一定要高興,說我的業障不多啊!這樣而已,天下無難事,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再怎麼難的事,也都是很平常,然後平常都過完了,還完了,然後一樣再利益眾生,所以努力修,會有啦!
上禮拜可能大家問題太多,沒有時間回答,有講說授記,到底是自心佛?還是外佛?我們要了解雖然佛性大家都有,可是我們的佛性不光明,就是沾了很多塵垢,那我們要說自心佛來點自己的話,還沒到啦!一定是要領上天指派的一代祖師,所以七佛治世的時候,上天沒有指派祖師來授記,你只要能夠回到本位就能成佛,就能回去。可是在三佛收圓的時候,都有派祖師來授記,東方有前十八代,從孔老夫子、三皇大帝都有啊!那個都是我們的一代祖師,一直到東方十八代完了,就接西方二十八代,然後達摩祖師又把道還給我們中國,我們中國又傳到我們活佛老師的時候,又後東方第十八代,然後我們把它加起來,前東方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剛好八八六十四,一個天地的元會,從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綜相錯,剛好六十四圓滿,一個卦已經圓滿,八八六十四已經圓滿,所以我們老師會說最末後一着,現在我們徒弟要幫老師辦末後一着,有沒有?我們下次來唱活佛老師寫的苦衷寄誰,就是老師要我們弟子來幫老師辦最末後一着,趕快渡化所有眾生,往後沒有了,往後只有你累積善,你要求道沒有了。要得道沒有了。這個是最後、最末後,我們要了解能夠傳道的就現在最末後,再下去沒有了。再有的那個都騙人的,那有六十四卦後面還有六十五卦,那都是騙人的,所以什麼白陽三祖,什麼第十九代祖,那個都假的,那個沒有在數裡面,我們要了解一個氣數,一個元會,它是整個圓滿下來到我們活佛老師,師母的時候,剛好已經六十四沒有了,所以我們求道的時候,點傳師點佛燈給我點玄關的時候,不是點傳師在點,是我們活佛老師來點。很殊勝的,這麼一指點,我們那個靈性的正門已經打開了,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有正門啊!你看!社會人士沒有求道,沒有點開,死了硬梆梆,沒多久就硬梆梆,我們只要有求道,歸空的時候就從正門出去,身軟如棉,證驗,為什麼傳到台灣來的時候,先傳到鄉下那些老太婆、老太爺身上,他們都沒有念書,為什麼他會會死心塌地真的在修道?就是有證驗,只要你求道以後不反道敗德,不講道的壞話,不做壞事,絕對都是身軟如棉,他們說從以前過來也沒看過這樣,所以他們就死心塌地的,他說我們不會講,可是要我到廚房去煮飯、燒柴、挑菜都可以,你如果去南部開法會,你可以看到大家都搶著做事,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他們相信,相信道這麼殊勝,這麼好,那我們現在就比較固執,認為說那個也沒什麼?各位前賢!如果下去三惡道,很苦的哦!很難過的,我們現在當人,人身難得,要好好利用借假修真,借這個假的身體修不生不滅的佛性,每個人都有,只要我們不住相了,大家都有啊!(顯現給我們看算不算?)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在修持的過程裡面會遇到這些很多的景象,假如說顯現瑞相給我們看,是給我們信心,是怕我們信心不夠,那一般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相信度都不高,因為我們日常生活所接受的都沒有這方面的認知,所以我們很陌生,變成就會有點懷欵,有嗎?各位前賢!有沒有佛性在?(有!)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只要我們都不住相,全部都是真心佛性,那我們住相了以後,就男女美醜老幼就落入那一些的比較了,假如相都不住,只要他能夠眼睛看人,身體有動作,全部都是真心佛性,都是真心佛性在指揮。所以我們要知道,顯相給我們看的是很殊勝,或是很恐怖,我們都不要去管它,不要住相,那個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才真,那真的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才真,所以看到形相不要住,我們就是怕住啊!喔!很殊勝,糟糕了,你住在很殊勝的景相裡面,已經停止了,進步不了了,那遇到恐怖的景相會怕啊!那個都不對哦!殊勝景相不能產生喜愛,恐怖的景相不能產生怕,那個都考驗我們啦!要了解那個都虛幻不實,縱然是我們成就了,證悟本性了,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都虛幻不實,不要去管它。(狗往生後燒也有舍利子,連動物都有道?)那個舍利子我們要了解到在講舍利子,假如說講到我們佛性的話,那個舍就房子,利子就是主宰房子的主人,所以那個舍利子也就是講我們,可是我們現在講的舍利子就是燒成以後好像一顆一顆好像珍珠,那個是精氣凝結而成的,假如說你在生的時候,你的精氣都不消耗,火化以後就有舍利子,假如畜牲狗牠也沒有交配,牠也把精氣神累積,牠去火化也有舍利子,這樣懂意思嗎?那是讓我知道你只要不消耗,你在凡塵的色身的精氣神,你就有舍利子,所以釋迦牟尼佛,祂把整個身體火化以後,有八萬四千顆舍利子就是要啟發眾生修道,不要把精神外放,精氣神都不外放,你就有舍利子,這樣懂意思嗎?那個是給我們一個印證,你只要精神不外放,精氣神都不洩露,你就有舍利子。舍利子會長大,你拿的時候小小顆,它慢慢會長大,就表示你供養的人誠心很虔誠,你去供養,它會長大,假如沒有,你是擺飾好看的,它不會變化,那樣就是那樣。
(有道親住院,醫生鼓勵他多吃營養的,他說他吃素,醫生鼓勵他吃葷,我們該怎樣成全?)醫生跟一般凡俗的人都一樣,認為吃葷的比較營養,可是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因果,要相信因果,現在吃葷的人很多,那吃素的人也很多,那素食的人的身體就不見得不健康,重點是在我們素食的人已經不跟那些畜牲結怨,我們要了解到哦!我們吃牠一命,我們要還牠一命,所以才講說: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就是你有德性,你把我吃了,你把我超生,我很樂意,被你吃。假如我們德性沒有,我們就拿命來還命,所以才講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為什麼講萬劫難復?我們一生之中吃了太多了,你不只有吃一萬隻的生命,所以你要還一萬次呀!你當個雞才幾百塊?大概二百元,轉世豬的話大概有四千元吧!當牛的話,大概有一、二萬塊,我們去轉世那個,是不是都聽不到佛法?沒有辦法再累積善,一樣是靈啊!只是牠做得不好,然後轉世到畜牲道去了,我們把牠殺來吃,要不要還牠?各位前賢要不要還?(要!)對啊!所以我們不要吃啦!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道理,那過去就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知道了,就不要再跟牠結惡緣,一定要相信因果,你吃牠就是一定要還。對啊!有德超我生啊!那些畜牲最喜歡讓你吃。
(一般我們拜祖先,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以前沒有大開普渡,所以祖先也不知道有道可以求,可以求道,可以修道,可以研究真理,大概也都不知道啦!假如你不執著你不會當鬼,知道嗎?你不執著不會當鬼,鬼就是很執著,很執著的他就會當鬼啦!就是要這樣,就是一定要這樣才可以,這樣他就去當鬼了,所以我們當子孫在祭拜的時候,就要跟他說,跟他講道理啊!現在不能再殺畜牲來拜你,那會增加你的罪業,你在地獄會愈來愈痛苦,我現在給你拜清菓素食,你吃得飽又不會種業,再幫你做一些功德,能夠去聽閻羅王講經,跟他講,那他也會聽啊!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他也會聽,尤其直系的,自己的子孫,子孫在講,老人家長輩他總會仔細聽,孝能感天,天都能感動了,何況是人,何況是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