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助道品劉芳村講師主講 醒世佛堂980702


四正懃:(又名四意斷,就是我們意中決定,而斷行之,也叫四正斷,就是能斷我們的懈怠,也叫四正勝,因為於正精進之中,身語意最正的,所以叫四正勝。)一、已生惡令斷:我們有生惡,一定要它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使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四正勤就是修精進,四念處修般若妙智慧,四正懃修正精進。下面這一段是屬於四正懃裡面最上乘佛法的,佛言(文殊菩薩問的):若觀十二緣生究竟空寂乃至無性,一切法彼不可得,當起精進心稱法,滅除所生不善一切業故,所以我們所有的業都是從身口意產生,我們滅除所生一切不善的業,為未生不善法令不起,不善的法,使它都不起。未生善法起精進心令出生,所生善法令得久住不廢忘,當起圓滿精進心,如一切法離取離捨,這邊就是講入中道,已經取捨離開了,然後非離取捨,就是不住在二邊,我們離取捨,跟非離取捨,兩邊把它對調了以後,剛好在中道,我們假如只有離取捨的話,變走入另一邊,取捨是有,離取捨是空,非離取捨剛好又走向中道來。若得如是正憶念,彼不復起心,就不會起心,因為知道兩邊,不走入兩邊了,二邊俱捨,全部都把它捨掉,兩邊一捨了以後,全部在中道,中道就不起心,不起心。即得此三摩地行,三摩地就是正定,實際在行持的正定,當如此見四正勤,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的上乘法,凡塵也沒有在傳,我們社會沒有在傳這個上乘法的四正懃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四種之禪定,我們了解四念處,修實智慧,實在的智慧,四正懃,修正精進,四神足就是能夠產生功效,妙明元心能發揮功能全靠修四神足而得。所謂五眼六通,都是靠四神足,這是基礎工夫,智慧精進增多,定力小弱,修四種之定以攝心,收攝我們的心,使定慧均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是定所生之果,定產生的果報,足者所依之意,如身依足而立,好像我們的身體依賴這個腳才能夠站立,六通因此定而起,因為四神足可以幫助我們,神者靈妙之德,攝心安隱於緣中。一、欲神足:依欲之力,就是強烈希望,所以我們那個強烈的希望要很強。要來修持要有很強烈的欲望,不要可有可無,可有可無那個欲望就不強,很強烈的希望,定引發而起,有那個動機就是欲神足。二、勤神足:勤就是精進,使定力增強。三、心神足:就是一心專注,依我們的心力入定,我們凡人的心是最不專注,最散亂就是心,想東想西,想南想北,心的念太多,所以就沒有工夫,所以要一心專注,這個很重要-專心,依心力入定。四、觀神足:觀察真理,依觀之力,引發定力。當令其心,決定專精,不惜身命,你看那個專一程度到不惜身命,要如是態度修習,這個四神足一定能夠成就


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一、信根:諸法實相甚深難解,唯信能入。我們要了解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甚深難解,只有信能夠進入。二、精進根:佛言:縱使血肉已盡祗皮筋骨在,不捨精進,所以這種精進程度已經可以破除所有的形相了。三、念根:常念佛道,不念餘事,也是很專心的意思。四、定根:常我們的心在道。五、慧根:觀實相,觀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實相。佛於此五根言最上乘是:若見究竟一切法不生,我們已經見到究竟一切法都不生,一切法不生的話,般若就生,一切法生了的話。見相就被引誘了,般若就沒有。所以能夠見到究竟一切法不生,所以各位前賢!看到文字說:究竟一切法不生,那凡塵的萬法都一直在生發,沒有說我們所看的現相,沒有不生的,它都一直在生,要我們見到究竟一切不生,就是要了解到它的真理,就是萬法的產生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才有萬相萬事,那我們看到究竟一切法不生,就是已經看到它的實相,看到實相,沒有生,所生的都是幻相,假的,那我們的心不要住在那個假相上面,這個叫見一切法,究竟不生,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文字要跟實際的,它差了一大段距離,我們看凡塵的萬法那有不生,一直在生滅,可是那個萬法一直在生滅,都是假相,它因緣聚會才呈現,呈現以後一直慢慢變化,變化到後來就沒了,消失了,從呈現到消失一個短暫的過程,我們見到它的永遠,叫一切法,不生,這樣了解嗎?所以這個一定要了解它裡面的內容,不然我們會想說:凡塵的萬相萬事,都這麼疊起叢生,怎麼會沒有?都有,那假相我們看到萬法疊起叢生,那個叫住相,住在形相,相都是假的,不真,那我們被假的相迷惑,我們就起惑造業,因業受苦,這樣了解嗎?我們見到一切法不生不起惑,沒有迷惑,不造業,不受苦,是不是解脫了?對不對?(對!)所以就是要研究,研究道理,我們就可以逍遙自在,就可以解脫。這邊就講究竟一切法不生,即解信根,就是已經了解到我們的信根。(一切法不可得,本離此名)。離開那個名稱,連名都沒有,萬法的名都沒有,因為呈現萬法以後,才有名稱出來,因緣聚會才有名稱出來,這個名稱是假的,像我們製造茶杯,製造了以後才叫茶杯,是它呈現現相以後才有名稱,這個也是眾緣聚會才呈現的,緣聚則生,然後緣散就滅了,並沒有這個東西,連名稱都沒有,所以是假的,這樣了解嗎?我們在凡塵因為年歲太少了,才一百年而已,所以我們看的東西都以為它很固定,都不會壞,假如我們把時間拉長,我們進入我們那個佛性,我們佛性萬萬年,我們以萬萬年的時間來看現相,現相是不是都很短暫?後學都一直講:房子它的水泥壽命才一百年,剛好跟我們能夠活在凡塵的時間差不多,我們出生的時候就蓋,蓋到我們死的時候,那個房子的壽命剛好到了,可是我們很少這樣,一定是在30歲、40歲左右,我們才買房子,新的,然後等到一百年後,我們130歲、140歲死掉了,不在了,所以會以為這個很堅固,這個不堅固,它壽命100年,所以你看蓋那個石門水庫,不敢用水泥蓋,它用混泥土,混泥土蓋,壽命可以比水泥長,不然100年很短,到時候水庫一壞掉了,我們台北巿都淹水,所以用混泥土蓋,不是用水泥蓋。所以我們要知道凡塵的現相,它都太短暫了,像那個橋樑,它蓋的時候也是一樣100年,可以走100年,可是因為我們現在都是很重的車子在走,結果才20车壽命就到了,叫危橋,像基隆從高速公路出去以後,就延伸到碼頭,那個高架道路,走20年不敢走了,為什麼?已經危穚,再走它會垮,就因為貨櫃車、貨車那麼重,本來是100年的壽命,那麼重的車子去壓的話,壽命就會減短,所以五股兩邊的高架不給貨車走,它就是要保持壽命長一點,可以走到100年,所以就要走下面,上面不給你走,小車就可以,你載重的貨車不可以走,不可以走到高架去,就是要把那個壽命延長,所以我們知道凡塵所有的現相,它都是短暫的,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角度來看,它都是剎那,剎那就過去了,所以我們要了解,現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要住相,不要住相以後我們心才可以逍遙,我們一住相,心住在相,我們心就束縛,被它綁起來,被相已經綁住了,所以沒有辦法自由自在,那我們所有相都不住了以後,整個心都釋放,解放出來了,解放出來,它就很自在,我們修道就是要了解:凡塵的所有現相都是假的,真的就只有佛性,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的,因為祂不生不滅又如如不動,後學都一直在講:我們的佛性祂如如不動,像現在的數位相機是沒有辦法去了解,可是以前我們玩過那個像一般的傻瓜相機,數位還沒有出來以前的相機,你在按快門的一剎那,那個鏡頭一定不能晃動,你一晃動,照出來影像都模糊,所以由這個理你就可以了解:假如說我們的佛性是在身上,是在玄關,我們的頭整天都在動,你看到的形相,就像那個照出來的影相,模糊不清,可是你看我們都轉得很快看得很清晰,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祂如如不動,因為佛性如如不動,不侷限在身上,不只有身上有,我們整個空間都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在,所以不管你走到那個地方,你的身體走到哪個地方,那個地方都有你如如不動的佛性在,所以你看什麼都很清晰,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理,哦!原來不是侷限在身上,我們眾生都把佛性侷限在身上,所以我們才六道輪迴,假如我們把佛性已經可以釋放出來,跟整個虛空可以融會,這樣的話身體的現相有生死,佛性沒有,你身體生死就讓它去生死,跟你佛性沒關係,可是我們現在把它認定在身上,那就有關係了。因為你的認知是在身上,你這個身死掉了,你佛性就沒有地方依賴。我們在修持的時候都已經把佛性啟發了,身體有沒有就沒有關係了,你整個佛性都呈現,都在整個虛空呈現,所以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所以我們修持了以後,可以借著虛空之間的水火風土,然後積聚在一起呈現現相,叫做千百億化身,你要化身什麼,不侷限是人的身體,你要變化一顆大樹也可以,像那個釋迦牟尼佛他看到有一個地區,人民飢荒,就去變化一條很大的魚,然後就死在他們那個飢荒的地區,給那一些人吃,給他們吃,生命才能夠延續,你看祂可以變化,藉著虛空之間的水火風土,我們天地的元素就是水火風土,就是色,色跟空它合在一起的,祂就可以,那我們是沒有工夫去把這一些集合現相,那我們修了以後,你進入法性了以後,以後就可以,你就可以藉著虛空之間的這一些水火風土,變出形相出來,你要變成什麼形相,自由自在,沒有侷限一定要變成人。你看到一大堆人一大批人在炎熱的太陽底下在行走,你想使他們休息一下,你就可以化成一棵大樹,然後他們看到一棵大樹,喔!看到大樹大家都可以到陰涼的地方去休息一下,不知道那個是菩薩化的,祂的變化要讓你們休息,給你們有充沛的體力又生發了,等到你走了,再回過頭來看,吔!大樹怎麼不見了,跑到哪裡去了,不見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凡塵事,虛幻不實在的,不要住相,假的,都是假的。若於一切法離憶念,無有趣求,趣就是往。像有時候我們也會講:往六趣,就是六道輪迴,往六道去了。我們沒有趣求,也沒有意念,不住方所,不住在地方所在,是為精進根,我們很難說離開意念,也很難說沒有趣求,因為我們的習性,習慣性,我們假如能夠一切都離了,所有的意念,所學的,所知的,所經過的,全部都離了,沒有趣求,然後也不住在方所,就是心都無所住,這樣就是精進根,所以上乘佛法的三十七助道品,完全都不同,我們社會上再怎麼大的法師都沒有在說,都沒有推廣這個,從來沒有聽過。若於一切法,離現前明了,遠離差別心,是為念根。所以我們在一切法,離現前明了,顯現在眼前讓我們知道,那個叫因緣聚會,因緣聚會會顯現讓我們知道,我們遠離差別心,就是不要在現相裡面去分別,因為那個都是因緣聚會現相,都是假的,是為念根,就是我們那個念根。若於諸法,能離生滅,能覺所覺性空性非空,是為定根。在諸法萬法裡面已經離生滅,離開生滅,沒有生滅了,能覺所覺,能所已經都雙泯了,消弭,消失了,性空性非空,也都在中道,這個叫定根。從我們佛性出來。若性孰有孰無,一切法中不可得,是為慧根。若性我們這個孰有孰無,孰就是誰,誰有誰沒有,這個性誰有?誰沒有?這個性沒有誰沒有,一切法中不可得,不管有不管沒有,都得不到,都不可得,這樣叫慧根,應如是解,了知五根,就是要這樣來了知五根,這個就是最上乘的五根


五力:這個五力是從五根產生,因為五根是從根源,根本產生,久了以後產生力道叫五力,所以它是一樣,也是信進念定慧,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就是我們的信根增長,能夠破諸邪信,所以我們在凡塵最怕自己的見解錯誤,人家講的沒有辦法辨別,是正確或不正確,然後聽人家的話,那個叫邪信,害我們造業,就是邪信,所以我們信根增長了以後,破諸邪信,第二個精進力:精進的根增長破身之懈怠,我們身體都會懈怠,有現相,有身體,自然而然都會懈怠,所以要用我們的佛性來主宰,不能讓身體懈怠,因為身體好逸惡勞,這是身體的常情。所以我們要精進根增長,破身的懈怠,第三個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我們所有邪念都能破,我們一修持了以後,要了解那個確實都有功效在,所以假如各位修持一段時間,你在修這個念力,比如有人站在你前面,你用念力叫他坐下來,坐下來,他會不知不覺找椅子,找地方坐下來,他如果坐在你前面,你說起來起來,他就會坐不住,就站起來,那個叫念力。這個很厲害,看不見的,可是你修了,你會知道。後學在南部講這個,那有一位寶光組的壇主,他是在照顧他們那個濟德講堂,他們向政府申請講堂,很大,大概可以容納一千多個人,二層樓,有一位在照顧講堂就是廟公,專門在照顧,有乾道,坤道,那個乾道是負責垃圾車來要倒垃圾,跟台北一樣垃圾不落地,你放在地上垃圾車不收,自己要投入垃圾車。他說有一次在講堂的後面,因為很大,那垃圾車已經來,他心想一定來不及了,垃圾車一定會過去,他就用念力,垃圾幫我拿去車上,因為他垃圾已經拿到門口去了,他就用念力,一直念;幫我拿垃圾去車上,喔!就從後面一直用念力說:幫我把垃圾拿到車上,走到門口,真的垃圾不見了,他在講這件事給後學聽,後學說:那個是巧合啦!他說:他們都不收的,你沒有來丟,他們是不收的,那奇怪,那一次怎麼會收走,所以修道很有意思,那個叫念力,念的力道。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我們所有亂想都可以破掉。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三界的迷惑都可以破除掉。所以我們了解從五根產生五力,佛言最上乘:若能見此離性離相一切廣大心法,是為信力。我們能夠離性離相,就是都不住,性相都不住,一切的廣大心法這樣就是信力。若於菩提進求功德,能離取捨,非離取捨,是為進力。前面離取捨,後面非離取捨就是中道,假如只有離取捨那是一邊,所以要二邊全部都能夠遣除,不住在二邊,若於一切法離諸憶念,無有計執,是為念力。沒有計也沒有執,我們要了解有計的話叫做主見,我們在凡塵都有一個很根深蒂固,先入為主的主見,那個叫計,所以我們都被這個先入為主害死,我們自己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那個叫計,那我們這個計有了,接著就執了,變固執了,所以不要有計,不要有先入為主的主見,然後也不要有執,是不是不容易做?修道就是要實際來修啦!要實際修就是要先了解道理,你道理不懂,不知道啊!我們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也不知道啊!你看!要社會引導我們又是要讓我們的我見增強,你有權利受損了,要抗議,那個就是錯誤的引導,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都不是很理想,可是也不很差,看我們用什麼態度。若至一切法無相,是為定力。所以我們全部都不住相就有定力,我們為什麼沒有定力,就是被形相擾亂,已經都無相了,那個叫定力,若能遠離一切所見,乃至涅盤,是為慧力。我們一切所見都遠離,連那個涅槃也遠離,這樣叫慧力,有那個智慧的力道,這就是五力。


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能夠覺,能夠進入我們佛性的本體,佛言:若見一切法無自性法,不憶念,是為念覺分。因為後學有講過:七覺分剛好有三個是屬於慧,三個是屬於定,用念來調解,念可以調解,我們定多人會昏沈,昏昏沈沈那個就是定太多,那你慧多的會輕狂,就是不穩重,智慧太多了,人不穩重,我們要使我們的定力跟智慧剛好平均,均等都平等,剛好平均,所以擇進喜屬於慧,安定捨屬於定。用念來調解,念覺分來調解,定多了,我們增加般若妙智慧;慧太多了我們增加定力,那把調解得剛好,就是這樣,所以第一個佛講:念覺分就是來調解,所以見到一切法,無自性法,不憶念叫念覺分。若於一切法,心不可測度,說善、不善及得受記,是為擇法覺分。這個選擇,我們選擇什麼法來修持,叫就擇法。這邊就直接寫到最上乘,可能也是篇幅不夠,那一般凡塵在傳的,也就不用再去說了,我們就可以看到,可以聽到,那這個上乘法沒有,在一般外面接觸不到,所以就寫最上乘出來。若於一切法能離取捨,非離取捨,所以都講中道,又於諸法捨離思慮,是為精進覺分。若於一切法不生愛著,解一切法即無生,是為喜覺分。這三個,一個擇法、一個精進、一個喜,這三個是屬於智慧,接下來安定捨就屬於定,前面那個念就來調解,若於一切法,心生信樂,解一切法不可得,是為輕安覺分。安、定、捨這個是屬於定力,若於一切法,心無掉舉,這個掉舉就是我們把心舉得高高的,讓它不安叫做掉舉,我們心裡有事情,可是沒有馬上去做,然後心會感到不安,那個叫掉舉,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不要有那一些事,像說這個刮刮樂,已經上看9億了,你看到了心癢在想,沒去買心在想,或是有人來電說電影很好看,我們去看,說好啊!跟你去看,那心裡面已經想去看那個電影了,叫掉舉,把心舉高高的,讓它不安定,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就不要做這些事,不要使我們的心感到不安,把我們的心想要去做什麼,都還沒有做,那個叫掉舉,這個名詞比較少用,可是我們都時常做這個事,我們時常都會心想要做什麼,沒有馬上去做,心都不安,那個叫掉舉,一切法心無掉舉,沒有,是為定覺分。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都在定之中。若於一切法,無住、無著、不可覺知,於一切法不生貪著,若得此捨是為捨覺分。所以這個捨蠻重要,一切都不取捨。(劉講師!念覺分是不是可以再解釋一次?)若見一切法,無自性法不憶念是為念覺分,見到一切無自性法,就是萬相萬事,它沒有自性法,比如說桌子,有沒有自性,有自性的話要忍受生死,就是要輪迴,然後也可以選擇給我們用或不給我們用,這樣整個世界就混亂,所以所有的萬相萬事都沒有自性,所以在講的自性就是我們那個佛性的自性,不是物性,物都有物性,可是不是,角度不是在說那個無自性法,凡塵萬相萬事都沒有自性,都是假的,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的,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也沒有自性,身體的自性是佛性,所以我們能夠把它分開,你就會了解,哦!原來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然後指揮身體的是佛性,你看就很明顯了,指揮身體的佛性,我們讓祂回到沒有生滅的時候,那個就是法身,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跟生滅的身體合在一起,叫真假和合,我們現在要把假的去掉,歸入真的,我們凡人剛好相反,真的沒有形相,沒看到,一斤是多少?所以他就不重視,身體看得見,實實在在的,所以就很重視,我們修道就不同,看得見你就是再重視,就是很會照顧它,不會超過二百年,你吃到100歲,如果有辦法,也不會超過二百年,我們那個佛性祂不生不死,所以我們就不要本末倒置,不要顛倒,該重視的不重視,不用重視的都看得很重要,你就是很看重它,也沒有用,昨天才在講:那個歌手麥克傑克遜,你看!他不是很有錢嗎?他活得很痛苦,你看那個報導,在全世界裡面,他活得最痛苦,他一生很坎坷,5歲的時候就很會唱歌,他父親會打他,逼著他唱歌,唱不好會打他,沒有唱歌,人家會殺他呢!很可憐!你看他的報導,那麼多錢有什麼用?也都是別人的,他一毛錢也沒帶呀!一毛錢也帶不走,看他一生的過程也都是,我們看那個亮麗的外表,以為說:喔!很羨慕,其實很苦啦!跟在地獄一樣,所以我們就是要追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又遇到上天大開普渡,又已經求道了,這麼殊勝的道,只會說殊勝,殊勝!也不知道殊勝在哪裡?不研究怎麼會知道,研究了才知道,對哦!我們佛性有這麼寬廣,不生不滅能夠千變萬化,你不研究,你怎麼會知道?不曉得啊!沒有講出來,怎麼會知道?只會說殊勝,殊勝,所以要研究,最起碼我們都知道了,對不對?剛剛不是講嗎?可以藉著空中水火風土然後變化萬相,你如果沒有聽到,你會知道嗎?不知啊!所以我們生活範圍很窄,知道的也很少,所以為什麼要我們多聞,就是要寬廣一點,知道我們的性分裡面有什麼東西,那些都要知道,我們性分裡面,包括所有的世界,無量無邊的佛世界,都在我們性分之中。你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啊!我們在想我們的性,只是一點點而已,不知道是那麼寬廣,超出太陽系,不只有太陽系,太陽系太小了,祂有無量無邊的佛世界,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太陽系裡面,東方琉璃世界也沒有在太陽系裡面,祂都超出的,超出太陽系,很寬廣,我們佛性呢?我們也在啊!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佛性也有啊!東方琉璃世界我們佛性也有啊!不只有在娑婆世界,很廣的,很寬廣的,不研究就不知道呀!所以要研究,才知道我們的佛性是這麼寬廣,這麼寬廣的佛性都不去照顧,只有在照顧一個身體。佛都在講:背恩如小人,都沒有想到我們都一直照顧它,要生病就生病,都沒有待念用最好的給它吃,用最好的給它穿,弄最好的給它用,所以假的!不要照顧假的,要照顧真的,不生不滅我們的佛性要照顧,所以一切法無自性法不憶念,就是萬相萬事全部都不憶念,這才叫念覺分,這樣了解嗎?知道意思嗎?因為萬相萬事都假的,假的我們去念的話,就不是念覺分了,全部都不念的話,就回到那個念覺分的念,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進入念覺分就是已經完全進入擇進喜安定捨是嗎?)你好像聽錯了,它是在調合,看看是定多,慧多,在調合,我們的念可以調合,就是佛性本體祂有主宰的功能作用啊!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都不要起心動念,然後萬緣放下,那個叫正念,念那個念覺分,那個正念,正念已經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是本體了,所以六祖很喜歡用:念念無間,就是你使你的佛性,不要使它間斷,念念都無間,那就是使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知覺,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叫做念念無間,就樣知道嗎?(知道!)了解了沒?(了解!)了解了就好。


八正道:全部就是直接講最上乘法,沒有講在凡塵傳的那一些。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法只有一個,心無罣礙,無分別,是名正見。我們最難得就是正見,我們在凡塵都是邪見,邪見的來源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六識都是邪見,可是我們凡人都不用,全部都在用,啊!我們用邪見又不知道,在跟人家爭執的時候,面紅耳赤,都以為對,不知道說:錯了!它是從根源就錯了,是從我們的六根,六根的來源就是一念無明,才有六根,來源都已經錯了,那你的想法哪會對,所以我們凡人都是邪見,要正見,正見是從佛性發揮,是不生不滅的本體發揮出來,才叫正見,那我們從身體感官發生的,那個叫邪見,都不正,所以要推廣這個,就很不容易,我們在凡塵生活那個不是用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全部都是啊!所以你把他否定了,哇!那我這輩子都沒有了,一生之中全部所學的,都是這一些啦,都是邪見,哪一個是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出來?很少啦!那個嬰兒就是正見,嬰兒是從佛性出來,嬰兒他沒有分別,不會說你比較富有,我就跟你比較親,那你窮,沒有錢,我不要,嬰兒不會。所以嬰兒是從佛性出來。可是我們愈長大那個就消失了,被環境影響,所以環境影響人很大,我們怎麼帶,他就怎麼認知,那我們從小認知就很不對了,就已經不對了,大人都不對了,你帶小孩怎麼會對呢!諸法空相,諸法真空實相,萬法都是真空實相,心經裡面就有講:諸法空相,諸法真空實相,在後半段,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那個舍利子是法身,前面舍利子是色身,有二個舍利子,後面的舍利子是法身,那法身是諸法空相,諸法真空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無所得住,八正道之主體。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無所得住,就是心無所住,心都無所住,才能夠把那個正見,把那個諸法空相都呈現,有沒有聽出味道來?正見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出來,直接從佛性出來,所以才叫正見。正確的見解,因為見解都正確,不會造業,沒有業,也不受苦,為什麼呢?因為正確,這是八正道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正見。然後延伸下來正思惟,然後正念,正語,那個都是從正見延伸出來


正思惟:知一切思皆不正,我們在想,只要落入念頭,全部都不正。知道一切思,只要你在想,就不對了。所以後學有講:我們只要落入念頭就叫真如不守自性,才落入念頭,念頭就顛倒,顛倒想叫做真如不守自性。這樣了解嗎?我們的根源就是因為我們有想,然後才落入凡塵,就是因為有想才叫做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因為想,就是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假如我們都不想,我們都在本位,我們都是佛啦!為什麼要想?各位前賢!為什麼要想?沒有原因,為什麼要想?無明無因,那個想就是無明,它沒有因,所以我們就是要真如守自性,不想,知道一切想都不正,乃至涅槃及佛亦如是,我們想涅槃、想成佛,全部都不正,這個很殊勝的法門,凡塵不這樣說的,何以故,斷一切思惟、分別,是名正思惟,我們把所有的思惟分別,全部都斷了,就叫正思惟就已經是正確了。都沒有,不是一個很靈敏的狀態嗎?我們要的追是那個啦!不要住相,一住又不對了。靈靈、昭昭、明明,那一種現相很難描繪的。諸思惟分別皆從不實虛誑顛倒故有分別。我們在想,那個思惟分別,都是從不實在的,只要它離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叫不實在,不實在的虛誑顛倒,萬相的產生,萬事的產生,它都是虛誑顛倒,都不實在,都是假的,我們在這一些假相上面產生分別心,分別心一產生,我們就落入喜歡討厭,就有情緒。所以我們修道,各位要了解到:不要用情緒來修道,我們一進入情緒,一定失敗,絕對六道輪迴,所以要講理,一定要從理路進入,不能入情緒,我們一進入情緒那不可理喻,已經講不通了。所以你看到他進入情緒,你不用跟他講,已經跟他講不通了,思惟相皆無,都沒有思惟相,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見是正是邪,已經都沒有兩邊,沒有正沒有邪,過諸思惟分別,已經超過所有的諸,就是很多,超過所有的思惟分別,已經全部超越了,一切思惟分別皆悉平等,所有的思惟分別,它全部都平等,又拉回到我們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回來,悉平等故心不着是正思惟。全部都平等,聽懂嗎?這個已經講到我們法身,在講都在講我們法身。


正語:知一切語言文字,皆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展轉因緣生,我們的語言文字都是虛妄不實在的,顛倒,然後我們取相,展轉因緣,就是很多因緣累積起來才產生的,若展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第一義就是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就是佛的果位,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了解沒?(有!)(劉講師!正思惟就是沒有分別,都是平等,拜託再說一次。)因為我們產生分別心它才不平等,所以要了解到不管他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他的佛性都一樣,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平等,所以六祖才會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進入平等了,才可以成就,假如我們心不平等,成就不了,一定要平等。因為我們人,那個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很驕傲的我,我慢,驕傲,那平等以後,沒有!沒有我慢,驕傲,沒有我慢,沒有驕傲才進入平等法性,那平等法性整個都是一體的,它都是一體的,它不轉動,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這樣了解嗎?(我們人的分別還蠻多的,如何用平等沒有分別的心來對待人事物呢?)這個就是要日常就已經非常用心啦!先一看到現相以後,先要了解它現相的產生來源,怎麼來的?那也是因緣聚會,因為凡塵的現相,凡塵的事情,它不會憑空掉下來,它一定有遠因,一定有近因,然後才呈現,我們要去研究,它怎麼呈現。這個現相的來,這個事情的到,怎麼來?為什麼會來?為什麼是我遇到?你要去了解它的來源,既然是我遇到,既然這個現相是在我眼前呈現,跟我一定有關係,是我造的遠因,跟我現在的近因,因緣會合才呈現,要我去接受,那你了解到了以後,就歡喜心,不管它合不合理?你歡喜心甘願受,這個就了了。不管再大的業都了了,以後不會再來,以後就變成陌生人,他走他的路,你過你的橋,沒有瓜葛,你遇到事情,遇到以後,喔!怎麼這麼不合理,為什麼對我,你產生衝擊很大,可是你要處理的時候,不管你處理怎麼樣,反正緣還在沒有了啦!以後換了一個形式,遇到另外的事情,你又要處理,你又同樣的心態,又不甘願,凡人就是這樣。你的心的用處,已經用錯地方,我們在修道就檢點自身的事,不要去考慮別人,別人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建議,給他一個提示,他要不要做,是他的事,縱然最親的人,也是一樣。你看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紛飛,各人還是要各人的那一些因果啊!我們要了解都是假的,都是不真,不要去考慮到對方,考慮你自己,你修得好不好?佛性有沒有光明?這個才是重要,他有功德不會分給你,他有罪過,不用你去擔,你幹嘛去檢討他?(那問題還是在啊?)那表示你沒有誠心要去解決問題。(別人有問題,我們要怎麼說?)那是他的障礙,你可以點,可是你不要住,你在講的時候,叫做你住相,你住的比他厲害,你比當事人厲害。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修自身,我們檢討也是檢討自己,不要檢討別人,我們看事情也是一樣,看自己的不對,不要看別人的不對,別人不對,他造業,他造業他要受苦,跟我們什麼關係,你一直去指責,也沒有用啊!他造了功你也分不來啊!所以不要檢討別人,檢討自己就好,修自己,把重心擺在自己身上。在日常生活裡面,一天過了就是一天,過去就不回來了,你看!後學已經66歲,還記得只有二十幾歲而已,現在已經六十幾歲了,它回不來的,過去就過去了,就讓它過去,不要有三心,過去心不要有,我們就把握努力修可以成就的,佛性當下圓滿俱足,我們都不缺,跟佛都一樣,沒有缺欠,我們缺在哪裡?缺在見知不正,我們所有的見我們的知不正,只要把我們的見跟知調整過來,跟真理相合就可以了。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從我們的見知來,我們怎麼見怎麼知我們怎麼做,就造業了,所以很重要,就是把自己的見解跟自己的認知一定要正確跟真理都相應,每一位都是佛,那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被自己的見解障礙,我們的見解不正,所以沒有成佛,等到我們的見解都正確就成了。各位前賢!正確嗎?正不正確?(調整中)正在調整之中,只要把我們的見解都調整到跟真理相應了,我們的行持都跟真理相應,我們當下都在佛的領域,我們的佛性跟佛的佛性都是一樣的,不是說眾生的佛性就很小,佛的佛性就很大,不是哦!都一樣的,我們跟佛的佛性都一樣的,差別是在於我們的日常行為,我們日常的行為是從我們的見解來,我們的見,我們的知,我們不一樣,我們才成眾生,那假如我們已經跟佛都一樣了,都是真理相應,那我們當下都是佛啊!這樣了解嗎?同不同意?(同意!)同意這個說法就是要使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念頭,所有的行為都符合真理,都能夠心安,心安就理得,理就是道啊!那就得道了,只要有感到一點不安,那表示跟真理不相應,那就不要做,那你感到很心安,你就做,心安就平安,不是現在都寫那個嗎?對啊!你心安了就是跟真理相應,然後就過得很平安。(劉講師!我們在處理事情的當下要與真理相應,當下只要一落入思惟,是不是不符合真理?)落入思惟就是自私,就是想自己得到好處,已經是在造業裡面,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這個事來則應,該怎麼應,你不要起心動念,就是吃虧也沒關係,該如何應就去應。事過則靜,事過就拋開,你就不要去想。(思惟就屬於比較..)你一思惟了,你就是要使自己得到利益,不要吃虧,所以那個就屬於自私。(剛剛劉講師不是講到慈悲觀嗎?所以那個慈悲已經落入兩邊不在中道了,是不是這樣子?)對啊!只要你有二邊的心,那個都不會久,你一慈悲待人,那你所面對都是一些惡質,他的惡從骨頭裡面發出來,你只要遇過幾位這樣的人,你那個慈悲真的有問題了,已經沒辦法維持下來,就會變化,你那個心的產生會相對,一點慈悲都沒有了,為什麼?「去死!」一定詛咒他趕快去死,那跟慈悲是相反了,所以我們就是不要有二面的心,你保持中道,中道裡面你看到他,壞是從骨子裡壞出來,你已經了了分明,知道他造了罪,要自己去受苦,你慈悲在不在?(在!)在啦!絕對在,你看他那個樣子受苦,你不忍,是不是慈悲在!可是你不標榜,一點也不標榜,我是慈悲,為什麼?因為你在中道,你看清他的所有一切,他做好了,是他得到功德,他做壞了,自己去受罪,我們都了了分明啊!我們沒有產生另外什麼心,要他好,要他壞,都沒有,那個才叫正確,你保持一種心,不會久,你保持那個瞋恨心,保持那個慈悲心都不會久,都會變。所以就是要中道,要你走入那個絕對體,一走入絕對體,你會辨別。好與壞跟你都沒有關係,可是你可以引導,你可以指導他,你有慈悲的心,那個時候你的引導,人家不一定聽得進去,因為沒有切中要害,你在中道,你可以切中要害,追求就是這樣,我們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一樣,絕對不一樣,跟那個循循善誘的,絕對不一樣。是時作是念,展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以後,是時作是念,語中無語相,一切口業滅,我們語中沒有語相,言語文字之中沒有相,所有口業都滅,所以了解到,我們所有的罪過錯,以及所有的功德,都從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造出來,我們在日常生活最容易造罪就是嘴巴,口業,嘴巴講話很容易,一下子就講出口了,所以我們為什麼眾生本來有福報的,福都沒有了,就是被他的嘴巴用掉了,他本來福報很大,可是講話都不謹慎,沒有選擇真理,都亂講,亂講話就把我們應該享受的福啊!都用掉了,所以福報就都沒了。平常口開神氣散,所以講話就要符合真理,沒有理在後面的話就不要說,有理的話你才講,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造口業,這邊佛教我們沒有語相,語中沒有語相,語言沒有,它都沒有住相,不住在形相也不行,也不說喔!我講了以後對我有多少好處,那個叫有語相,有相就有業,已經都沒有,就沒有業,語中沒有語相,就沒有口業,口業就滅。知諸語法實相,諸語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我們知道諸法實相,諸法真空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都已經知道了,語言它從那裡來?沒有來的地方,你講過了以後,它也沒有去的地方,所以叫做常住,常住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如如不動,這樣了解了沒?有所語皆住實相中說,所以我們所有的語言,一定要在實相之中講,就是沒有能講的我,也沒有所講的法,那個就叫實相,我們人都在標榜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那個就有能講的我,以及所講的內容,那個是生滅,後學不是一直在講那個達賴喇嘛跟我們台灣那個高僧在對談有沒有?你看那個理論,學到博士了,理論都呱呱叫,達賴喇嘛就把他打斷,就舉手,我們台灣那個高僧就請他講:「我可以問問題嗎?」好像很幼稚。「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你看!我講完了,有能講的我,有所講的法。能所鮮明,生滅,達賴喇嘛第二次舉手,他就請他說:「問題是等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後學在路邊跟人家看電視,旁邊的人說:達賴喇嘛的記憶怎麼那麼差,才一下子而已就忘記要問什麼,他不知道那個道理,剛才要問的,剛才已經過去了,那個過去心,沒有三心啦!達賴喇嘛顯現就是佛性當下圓滿具足,就是這樣啊!可是那個操持的,他也不知道,你們葫蘆裡面是在賣什麼藥,他也不知道啊!他不懂啊!後學看有五十三個國家實況轉播,那個現場在約紐對談,實況轉播,每一個國家回去以後,即時翻譯,他們轉播的電視台,即時翻譯,講是英文,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沒有能所,佛性圓滿俱足,你看那個程度多好


三十七助道品劉芳村講師主講 醒世佛堂980709


正業:實智慧即正業,行為端正皆從清淨身業來,正業就是正當的行為,實智慧就是正業,我們就是了解說:這個實智慧就是正業,我們行為端正,都是從清淨身業來,而能清淨身業由智慧生,我們清淨的身業,是由智慧產生,正業也是把綱要點出來而已。


正命:正當的職業,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就是我們要養這個身體要生活,生活所需要的都是正,不吃那一些有生靈的東西,所以正當的職業,錢的來源都很正當,住不戲論智中,就是不進入戲論,順於正法而活命,我們就要順著正法,要活命就是要正當的賺錢來源,錢的來源要正當


正精進:得自在方便力,知一切法,無有起滅、所有的萬法都沒有生滅,沒有起也沒有滅。精進為主得定,始能自在,定因緣生道,有定的因緣才能夠產生道,這個正確的精進,不是那個一天打魚,十天曬網那一種精進


正念: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萬緣都放下,正念就是沒有念,不起心動念就是正念,一切法念念都不生,就是不生一切法,一切萬法、萬緣都不攀緣,沒有知覺然後脫離思惟,這個叫做正念。所以我們要了解說要進入無知無覺是很不容易,我們都會有知覺,知覺性都是生滅。


正定:知一切法不亂不散,不去不來,遠離所有無有所著,遠離所有,都不著,不著於事,不著於相,不隨他語,這個四個字很不容易做,別人怎麼說我們都會受影響,那不隨他語,就是有主宰,有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主宰,所以不隨他語,行自在出入無碍,這個行就能自在,有自己的佛性在主宰,所以行才可以自在


此八正道離邪非,離開那個不正的,故謂之正,可以到達涅槃,能至涅槃,故謂之道,正道。是達究竟之修法,能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真實心達彼岸,我們真實的心,到達清淨的彼岸。佛言:得見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求彼岸至實際地得大安樂,悉捨重擔,把所有的重擔都捨離,遠塵離垢,遠離塵垢,觀身無相至無生法忍,要觀我們的身無相,一直到達無生法忍,一切法都不生,我們安住在真理上這一心都不動了,至淨彼岸名曰多聞,到達清淨的彼岸叫做多聞。是真佛子,是能仁子;釋迦牟尼就是能忍寂寞,能敵冤家,可以敵對寃家,棄擲煩惱,把那個煩惱去掉,丟擲,得大堅固,無老、無怖,可以進入我們佛性本體,無有疑惑亦無戲論。無彼無此,沒有兩邊對待。盡諸結使,把所有的結跟使已經都盡了,已得解脫,無復煩惱,不會再恢復煩惱,身心自在,調伏諸根,我們要調伏我們的六根,若得如是法忍,得大善利,應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而為供養,都來供養,是故得一切國土,無空過者,可以得到淨土,悉受清淨飲食供養,為離輪迴得涅槃乃至正遍知正等菩提。就是成佛的意思,這個是八正道。我們要了解說三十七助道品就是我們修道的一個根本,所以要從這個裡面努力就可以成就,尤其那個四念處,到達那個上乘佛法的四念處,每一個念處都是究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