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七助道品劉芳村講師主講 980220~980329 基隆


在我們維摩詰經裡面第11頁,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懃,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就是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品是實智之地,就是實在的智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之骨幹,很重要的,都離不開這三十七助道品,眾生學佛之基礎建設,就是基本工夫,不能不學,一定要把三十七助道品全部都會


四念處=四念處是啟發般若妙智慧,之前先修五停心觀,使心聽話,五停心觀可以使我們的心聽話。對治貪、嗔、痴、我見、散亂。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下五停心觀,心要停下來,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分別觀、數息觀。用這五個使心停下來,由此五觀使狂心頓歇,意不驅使於身,就是意不會來驅使於身,心靜接修四念處,所以不淨觀就是治療我們貪,慈悲觀治療我們的嗔,因緣觀治療痴,分別觀治療我們的我見,數息觀治療散亂,我們大概在凡塵就是貪、嗔、痴、我見、散亂。這五個使我們的心都沒有辦法停下來,我們有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分別觀、數息觀。就可以使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我們心一歇了以後就進入菩提。五停心觀有修持了以後,才接著修四念處。四念處又名總相念處。佛涅槃前,阿那律請阿難問佛,佛入滅後,弟子們修道以何為住?佛答:以四念為住,這個很重要,也就是以四念為修佛之始終工夫,始終都是以這個四念,未明法性時,就是還沒有了解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先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深觀此四念,能脫離浮華的表面假相,就是能夠四念來觀的話,觀身不淨,對身體就不會那麼執著,那麼貪愛這個色身。觀受是苦就是凡塵所有一切給我們的感受都是苦,縱然是快樂的話,那個苦也在後面,跟在樂的後面,所以全部都是苦。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無常心一直變化。觀法無我,就是整個虛空之間,沒有一個我,就是沒有身體的我,所以我們要深觀此四念,就可以脫離浮華表面的假相,凡塵這一些虛華都是假的,我們修這個四念處就可以脫離,進入甚深法性,可以進入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般若由此而生發,般若妙智慧就是因為我們有四念處,這個四念觀就可以啟發般若,圓明本覺能出纏,佛性本體叫圓明本覺,妙覺湛然性識明知,妙覺湛然是天然狀態,就是我們恢復到還沒有落入到凡塵之前的佛性本體,那個性識明知,佛於涅槃時說四念處之最上乘法門,和修持之四念處差別很大,所以後學就把上乘的四念處就把它詳細的列出來。在此加以詳列,先言修習的四念處,一、觀身不淨:有五項細目:1、生處不淨。我們生的地方,不是從花叢裡面生的,從厠道生出來。2、種子不淨。父精母血。3、自性不淨。色身的本身,那個自性不淨。4、自相不淨:身體的形相充塞著污穢。5、究竟不淨:再怎麼清洗,它都不會很清淨。此觀對治貪欲,我們的貪欲就是男女之間作愛,那個貪欲就是觀身不淨以後就會降低了,就會消失。男女相迷戀者之善法,對男女之相很迷戀的那一種對治的善法。(1)生處不淨=頭足腹脊脇肋,諸不淨物和合,名為女身,內有生臟、熟臟、屎、尿不淨,外有煩惱業因緣風吹識種令入二臟中間,若八月若九月如在屎尿坑中,這個懷孕在肚子裡面,是身為臭穢,不從花間生,又不出寶山,是名生處不淨。(2)種子不淨=父母以妄想邪憶念風吹婬欲火,故血髓膏流,熱變為精,宿業行因緣識種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種子,父精母血就是我們身體的種子,是身種不淨,非妙寶物,不由淨白生,但從尿道出,是名種子不淨。(3)自性不淨=(是說身本體之性,非講真心佛性)從足至頂,四邊薄皮,其中所有不淨充滿,飾以衣服,穿衣服,澡浴花香,食以上饌眾味餚饍,經宿之間,皆為不淨,經過喉嚨以後,它就變骯髒了。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為不淨,吃了再怎麼好,因為我們的身性,它會進入到肚子以後就在變化了,從口然後再從肚子吐出來,那個味道就很難聞了,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比丘,比丘尼老的在講說:我們人啊!每個人都有二隻腳,頂著一個化學桶,正在化肥啦!變化肥料,每一個人都一樣,二隻腳頂著一個尿屎桶,正在結屎,大家都正在結屎。地水火風質。能變均不淨,我們身體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它的質地,就是四大,它都會變。傾海洗此身,我們拿整個所有海水來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就是沒有辦法使這個身香潔,是名自性不淨。(4)自相不淨=是身九孔常流,我們面部有七孔,大小便再加二孔就有九孔,九孔都常流,眼流眵淚,眵就是眼屎。耳出結聹,耳屎,鼻中涕流,口出涎吐,厠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諸毛孔汗流,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物,像漏斗,是名自相不淨。(5)究竟不淨=是身若投火則為灰,我們死掉,一燒了就變成灰,若虫食則為屎,若被蟲吃了就變屎尿。在地則腐壞為土,在水則膖脹爛壞,或為水虫所食,一切死屍中,人身最不淨,審諦觀此身,終必歸死處,難御常反復,我們很難去駕御它,它時時刻刻一直反覆,背恩如小人,我們一直照顧它,它都好像小人一樣,不會待念是我們一直照顧,是名究竟不淨。復次,是身生時死時,所近身物,所安身處,皆為不淨,如香美淨水,隨百川流,既入大海,皆成醎苦,身所食噉種種美味,好色好香細滑上饌,入腹海中,皆變不淨,是身如是,從生至終,甚可患厭,且復無常,是眾苦生處,眾苦從我們身體產生。內苦老病死,外苦寒熱飢渴,內外諸苦皆從身出,全部皆從身出來。從受胎出生至老死,無有樂時,就是沒有快樂的時候,屈申俯仰視眴喘息,常隨眾苦,若以受婬欲為樂,婬心故求於欲,得之愈多,患疾愈重,至死不悟,婬之為害,終為慾火之所燒,如是種種因緣,知身苦相苦因,無常不淨苦物,不得已而養育之,如父母生子,子不肖,以從已生故,這個子不肖,因為是自己生出來的,從已生故,要當養育成人,還是要把他養,雖然不肖,還是要把他養,面對已身也是這種態度,千萬不能縱容放逸,借此假身修真性,以期脫離生死苦海,這是第一個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觀世間「事」「相」種種因緣生,不管是事還是相。因緣聚會生者,則是無常相,隨時變化,而我們在其呈現的相上產生愛憎情愫,引起取捨行為,此業因之「結」「使」「縛」使自己沈溺,無有樂也,全部都是苦


三、觀心無常:是「心」如孫悟空七十二變,變換轉念太過迅速,生滅之間不易發覺,念念不停如閃電,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主使是心,各位前賢!我們的心誰在指使?誰在指揮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誰在指使我們的心?所以我們都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到我們日常生活裡面,到底是誰在指揮這個心?就是我們那個識,認識的識,這個識在指揮我們的心,不是我們的佛性哦!所以後學一直強調,我們修道就是要啟發佛性,讓佛性來主宰,不要讓我們的識心來主宰,現在是我們的識,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然後我們以往有經過,有學過,所有的識來指揮我們的心,那我們所做所為都是這個識在指揮,我們都沒有研究都不知道,那我們能夠啟發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指揮,不會造業,所以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誰主使是心,什麼人在指使這個心?就是識,我們都使用識,識是屬於生滅的,它不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不要用,觀之不見有主,我們這個心沒有主人,我們的主人它都在睡覺,不當家,所以讓這個識胡作非為。一切法因緣和合故現,所有的萬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因緣和合才現相。不自在,故無自性,現相的,它不自在,也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無有常,就是無常


四、觀法無我:觀諸法和合因緣生,無有實,沒有實在的。若色相,若無色相,若常,無常,有邊,無邊,有去者,不去者,有知者,不知者,有作者,無作者,有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我相,我們都執著這個我才煩惱很多,我們能夠破除這個我相,知道我相不可得,就可以放下,一放下海濶天空,是名觀法無我,但從因緣和合妄現一切法無所有,所有的法都沒有,所以萬法皆空,空性就是佛性,更沒有一個固體的我。我們的法身沒有形相,所以固體沒有,修習四念處,著重在認清假相,不被假相迷惑,很重要就是這個,認清假相,所有落入現相都是假相,不要被假相迷惑,就容易進入法性。法性就是我們佛性,不生不滅。


而最上乘的四念處,內容解說完全不同。一、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身的性,觀身的相,跟虛空一樣,全部都沒有,沒有身的相,也沒有身的性,都是虛空。二、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我們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所以受也是空,這個受也是虛空。三、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心只有那個名字而已,連那個名字性也離,沒有,沒有名字性,所以那個心也沒有,也是虛空。四、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惡,所以觀法也是虛空。這個最上乘的四念處,文殊菩薩問的,問釋迦牟尼佛說:我們修道上乘的四念處怎麼修?佛就這樣回答: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此四念處進入實相法門,所以要善加體會。各位前賢!我們開始修的四念處跟大乘的四念處是不是差很多?(是!)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入手修四念處,那個觀身不淨,就是要我們了解凡塵所有一切都是假相,不要被假相迷惑,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眾生都把相當成是實在的,所以就有取捨的心,心有取捨我們就造業,業因形成我們就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努力不造業因,要不造業因,我們就是要率性,率性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那就沒有業因,業因不造,我們就不用受苦。


四正懃:(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一、已生惡令斷:我們假如說有惡生出來,一定要斷掉它。二、未生惡令不生:那個未生惡,我們一定要使它不生。三、未生善令生:還沒有生善,一定要使它生出來。四、已生善令增長:假如有生善,要讓它又增長,那善又增多,這樣一直累積善,善就能夠生根,久了善根就可以成熟,就可以修持大乘佛法成佛。四念處修般若妙智慧,四正懃修正精進。佛言:若觀十二緣生究竟空寂乃至無性,一切法彼不可得,所有法都不可得,所以萬法皆空,當起精進心稱法,要用精進的心來觀所有的法,滅除所生不善一切業故,一切業我們都把它滅除,不善的業滅除。為未生不善法令不起,那個不善的法,讓它不要起。未生善法起精進心令出生,所生善法令得久住不廢忘,當起圓滿精進心,如一切法離取離捨,沒有取捨,非離取捨,就是沒有兩邊,都在中道之中。若得如是正憶念,彼不復起心,沒有起心,有起心就有生滅,沒有起心,在中道之中。即得此三摩地行,三摩地就是已經正在修持正定,已經實際在行持了,當如此見四正勤,這個也是屬於大乘的四正懃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妙明元心能發揮功能全靠修四神足而得。我們佛性的神通都是從四神足,四神足是神通的基礎工夫。(所謂五眼六通)智慧精進增多,定力小弱,修四種之定以攝心,使定慧均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四神足。是定所生之果,足者所依之意,如身依足而立,我們好像身體要依賴腳才能到各地方去,也依賴腳才能夠站立,六通因此定而起,就是有四神足就有六通,神者靈妙之德,攝心安隱於緣中,我們的心很安穩在緣之中。一、欲神足:依欲之力(就是強烈希望)定引發而起,所以這個欲神足就是要有強烈的希望。二、勤神足:精進使定力增強。三、心神足:一心專注,依心力入定,按照我們心力入定。四、觀神足:觀察真理,依觀之力,引發定力。當令其心,決定專精,不惜身命,要如是態度修習,這個是屬於上乘的,取四神足的第一個字,欲懃心觀就是四神足的內容


五根:信、進、念、定根、慧。這樣比較好記。一、信根:諸法實相甚深難解,實相就是不生不滅,沒有形相,祂很深,很難了解,唯信能入,你有這個信就可以進入,進入到我們佛性的實相。二、精進根:佛言:縱使血肉已盡祗皮筋骨在,身體的血肉已經沒有了,只剩下筋骨在,不捨精進,這真的是上乘的精進。三、念根:常念佛道,不念餘事,就是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那一種常念佛道。四、定根:常攝心在道,我們把心收攝在道之中。五、慧根:觀實相,我們有般若妙智慧,能夠觀照實相,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破妄顯真,就是般若妙智慧,能夠把妄的相,幻相,假相全部都破除,能夠顯示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形相。佛於此五根言最上乘是:若見究竟一切法不生,即解信根,一切法都不生,因為不生就沒有滅,沒有生滅了,這個就是已經領悟到信根。(一切法不可得,本離此名,連那個名也沒有)。若於一切法離憶念,無有趣求,不住方所,就是不住在地方所在,是為精進根,所以各位前賢!假如說我們把文字連起來的話,無有趣求,沒有那個往,趣就是往,求,沒有要求什麼,然後又離憶念,又不住方所,這樣就是精進根,好像矛盾,對不對?可是上乘的,就是進入不生不滅,所以都離開趣求,假如有趣求,有憶念的話,那個有生滅,就不是上乘的,所以這個精進都已經不生不滅。若於一切法,離現前明了,遠離差別心,是為念根。就是一切法,所有萬法已經離開現前,讓我們了了分明,遠離那個差別心,就是沒有分別,這個叫做念,正念,念根。若於諸法,能離生滅,能覺所覺性空性非空,是為定根。這個諸法已經能夠離開生滅,已經能夠離開能覺所覺,已經能夠離開性空,性非空,這叫做定,已經進入本體之中的定。若性孰有孰無,那個孰就是誰,這個性誰有誰無,一切法中不可得,是為慧根。所以我們也不要執著,性淨祂一定是菩薩,都一樣在中道之中,一切法中不可得,這個叫慧根,應如是解,了知五根,這個最上乘的


五力:佛言最上乘:若能見此離性離相一切廣大心法,是為信力。是從五根產生五力,五根跟五力一樣都是信、進、念、定、慧,我們要了解根久了,它修持就可以產生力道,就直接講最上乘的,說我們能夠見此離性離相一切的廣大心法是為信力。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離性離相,那個廣大的心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若於菩提進求功德,能離取捨,在菩提進求功德,已經離開取捨,沒有取捨。非離取捨,是為進力。離取捨,非離取捨就是中道,我們假如離開取捨是一邊,非離取捨又是一邊,所以我們在中道之中,那個才叫真正的精進。若於一切法離諸憶念,無有計執,是為念力。一切法已經離開所有的憶念,我們在記憶之中,有存在的這一些都已經離了,無有計執,沒有計它之法,沒有執著它之法,是為念力,念力產生力道。若至一切法無相,是為定力。假如我們了解一切法無相,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都沒有形相,這個是最上定力,若能遠離一切所見,乃至涅盤,是為慧力。我們所見都能夠遠離,甚至是涅槃也遠離,這個叫慧力,智慧產生的力道,這個五力。


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佛言:若見一切法無自性法,不憶念,是為念覺分。後學在記的時候,把念放在調和定慧,因為擇、進、喜屬於慧,安、定、捨屬於定,定慧不要偏,定太多人會昏沈,慧太多人會輕狂,我們要使它能夠平均,就是用這個念來調合,念覺分來調合,定慧平均。若於一切法,心不可測度,說善、不善及得受記,是為擇法覺分。後學把它放在第一個擇、進、喜,擇法這一分,若於一切法能離取捨,非離取捨,又於諸法捨離思慮,是為精進覺分。若於一切法不生愛著,解一切法即無生,一切法都沒有生,是為喜覺分。擇、進、喜這三個是屬於慧,智慧的慧,若於一切法,心生信樂,解一切法不可得,是為輕安覺分。這個安、定、捨是屬於定,若於一切法,心無掉舉,這個掉舉就是我們心舉得高高的,讓它不安叫做掉舉,我們這樣比較少聽到,所以後學特別解說,比如說外來的訊息要我們去看電影,我們說好去看電影,結果那個心就已經舉得高高的在上面,讓這個心不得安定,結果有看沒看,心都安定不下來。然後我們去買那個彩券,可以中奬好多錢,那個心也把它舉得高高的,讓這個心不安,我到底有中,沒中,我們中奬了沒有那個叫掉舉,掉了,我們把它心舉高,讓它掉了,掉舉,這知不知道?(知道!)舉就是把心舉高,舉高我們心就掉了,是為定覺分。心沒有掉舉就定,定覺分。我們就要了解凡塵的萬相都是假的,看電影也是假的,去中彩券也是假的,不管有中沒有中,都是假的,這樣心就定了。沒有不定,沒有那個妄求的心,你有妄求的心,心就不穩定,這個定是自己已經透徹的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若於一切法,無住、無著、不可覺知,於一切法不生貪著,若得此捨是為捨覺分。這個安、定、捨就是屬於定,用那個念來調合。


八正道: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無分別,是名正見。正確的知見,就是這樣,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沒二相,心沒有罣碍,也沒有分別心,這叫正見。諸法空相,無所得住,八正道之主體。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這是正見。正思惟:知一切思皆不正,就是我們思索思想,那個思全部都不正,乃至涅槃及佛亦如是,一直想涅槃,一直想成佛,那一些也都是不正,何以故,斷一切思惟、分別,是名正思惟,我們已經斷所有的思惟分別,才叫做正思惟,已經進入不生不滅。諸思惟分別皆從不實虛誑顛倒故有分別。我們為什麼會思惟?為什麼會有分別心?就是因為從不實在的現相,它都是虛誑顛倒,所以我們才產生分別心。思惟相皆無,那個思惟相全部都沒有,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見是正是邪,過諸思惟分別,已經超過所有的思惟分別,那個叫做正思惟,進入不生不滅,一切思惟分別皆悉平等,悉平等故心不着是正思惟。一切的思惟分別全部都是平等,因為心平等就是不生不滅了,心不着就是正確的思惟。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的思惟那個都是我們的利害關係之間在思索,那我們正思惟不是這個,是從佛性發揮。正語:知一切語言文字,皆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展轉因緣生,我們語言文字都是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展轉因緣所產生的,若展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展轉因緣產生的,在究竟了義的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是時作是念,語中無語相,一切口業滅,語中無語相,口業就滅,知諸語法實相,知道諸法的實相,諸語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我們的語言講出來從那裡來?沒有來,滅講過了以後,滅也無所去,無來無去,有所語皆住實相中說,所有的語言我們要住在實相,就是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講出來,那個就叫正語。正業:實智慧即正業,實在的智慧就是正業。就是行為端正皆從清淨身業來,我們身業清淨,行為端正,而能清淨身業由智慧生,怎麼樣能夠清淨身業,就是由智慧產生,有智慧了行為端正,行為端正,身業不造,沒有造業就不會受苦。正命: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就是不要以殺生為業,我們殺生或是去能算命那一些都是屬於邪命,不是正命,所以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戲論智中,不戲論的事裡面,順於正法而活命,我們要順於正法來活命。正精進:得自在方便力,知一切法,無有起滅、沒有起滅,就已經不進入生滅了。精進為主得定,始能自在,我們精進為主就可以得定,才能夠自由自在,定因緣生道,有定的因緣就可以生道。正念: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萬緣都放下,這個叫正念,所以正念就是不起心動念。正定:知一切法不亂不散,不去不來,遠離所有無有所著,不隨他語,人家講的我們不隨着他,行自在出入無碍,這個行都能自在,出入無碍


此八正道離邪非,故謂之正,八正道都已經離開邪非,離開邪,離開非,正邪是非都離開,邪非了,所以叫做正,能至涅槃,故謂之道,它是正道能到涅槃。是達究竟之修法,能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能夠得到一切種智,真實心達彼岸,我們可以得到真實心,到達清淨的彼岸。佛言:得見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求彼岸至實際地得大安樂,已經到實際地,就是我們恢復到佛的本位了,得到大安樂。悉捨重擔,遠塵離垢,又把重擔都捨離了,觀身無相至無生法忍,至淨彼岸名曰多聞,我們要從觀身無相,一直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都不動了,得到無生法忍就已經脫離三界了,已經到清淨的彼岸叫做多聞。是真佛子,是能仁子;釋迦牟尼就是能忍寂寞,能忍,能仁子。能敵冤家,棄擲煩惱,把那個煩惱丟棄了,拋開了,得大堅固,無老、無怖,可以得到大堅固,不會老,沒有恐怖,無有疑惑亦無戲論。無彼無此,沒有對待。盡諸結使,把那個所有結跟使都已經盡了,我們在凡塵就是這兩個字,被這兩個字綁在凡塵結跟使,這個結就是我們不了解,不了解就會造業,那個使就是驅使,那個驅使我們要了解我們喜歡什麼東西,就被那個東西驅使,我喜歡一部車子,就被車子驅使,趕快去賺錢;我喜歡買房子就被房子驅使趕快去賺錢,所以那個使就是驅使我們在凡塵勞勞碌碌,就是這個使,各位有沒有被這個使害得很慘,所以結使一定要盡,全部都沒有結使。已得解脫,可以得到解脫了。無復煩惱,不會恢復煩惱,身心自在,所以這個都要自己努力修持就可以到達。調伏諸根,我們要調伏所有的六根,不要讓它當家作主,要調伏它,若得如是法忍,得大善利,應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而為供養,是故得一切國土,無空過者,悉受清淨飲食供養,為離輪迴得涅槃乃至正遍知正等菩提。我們既然有研究了,就要稍為了解一下它的內容,這是在維摩詰經第11頁的前面這二行。八正道是我們修持三十七道品裡面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它都是正確的修持方法,我們可以由八正道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從正見開始,正見就是我們把凡塵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那一些全部都放下,放下了以後,在我們有身體以後,所學到的,經過的,知道的這一些都不要用。不要用了以後,它再產生出來的,產生出來的是從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出來,所以那個叫正見。正見:正確的知見,假如我們說它名稱比較殊勝的話,叫做佛知佛見,因為是從不生不滅的本體出來,所以叫佛知佛見。可是我們平常這種正見就是不容易產生,我們所有的見都參雜妄,參雜我們在凡塵所經過的、所看到的、所學到的,這一些參雜在裡面,那個見就不正了。正的話都是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來,所以那個才是正見。由正見然後才延伸第二個正思惟,正思惟不是我們的心思,是全部都是在佛性本體裡面,祂的思惟,怎麼想的,我們應該怎麼去做的,全部都是從佛性出來,那個叫正思惟,從正思惟再接著下來是正念,正念是沒有念頭,我們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個叫邪念,不正,正念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的念,就是正念,我們常講說:直心就是道場,那個正念就是直心。那真延伸出來,我們從正念去發揮講出來的話稱正語,那正語完全都是從佛性出來,不是我們在凡塵學到的,所以是正語,然後再延伸出來就是正業。正業就是正確的行為,身、口、意全部都正確,就是正業。沒有造業因就是正業。從正業出來我們稱正命,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就是你吃飯的來源要正確,不能邪命。不能用不正確的來養活自己,那個叫正命。接著就是正精進,精進是正確的,可是要回歸到我們本位,我們都是佛,我們要成佛,所以精進是要使自己成佛。最後一個是正定,就是從佛性本體產生出來的正定,所以八正道它全部都是正確的使我們回歸到佛的本位的一個方法,所以八正道在三十七助道品是屬於最後一個,從四念處,四正懃,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些全部都是正確的,那一般沒有講這樣,講那個八正道是用我們凡塵的心意識來解說,那個都不對的,不正確,因為它是屬於正道,是要我們回到佛的本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 chen 的頭像
    anne chen

    anne心靈成長部落格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