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機就是根基,緣就是因緣,現在遇到上天大開普渡就是非常殊勝的機緣。能夠求道就能夠回天,各位要努力修持。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就是大家都不認識。
時,有儒士劉志略,儒士就是曾經做大官,已經退休的學者──劉志略。禮遇甚厚,知道六祖是有德有道之士。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無盡藏現在是肉身菩薩,沒有壞,還在大陸曲江廟裡面。往後有去大陸可以去找看看,她家境很好,可是她修苦行。就是一天只吃一餐,晚上不倒單,就是晚上睡覺不躺下來睡,要睡覺就坐著睡覺。像廣欽老和尚也都是不倒單,他要睡覺就坐在藤椅這樣就過了一個晚上。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鼓勵眾生修苦行,就是因為苦行對自己沒有利益,對眾生也沒有利益。可是有時會用修苦行磨鍊自己的心志,因為我們的身體都會有苟且偷安,不想勞累,所以要磨鍊自己的心志會採取修苦行的辦法。無盡藏家境很好,天只吃一餐,又不倒單,這都是一般人做不來的,她可以做得到。常誦大涅槃經,她常唸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快進入涅槃前一天一夜所說的經典。師暫聽,即知妙義,因為釋迦牟尼佛講完涅槃經就要進入涅槃,所以平常沒有講明,就說得不夠詳細的,在涅槃經裡都有解說所以有機會我們也可以看。六祖一聽無盡藏比丘尼誦涅槃經就知道意思,遂為解說,就幫無盡藏來解說;尼乃執卷問字。拿了經卷就問六祖,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文字我不認識,裡面的義理有不懂的可以請問。」我們修道不關學識,你唸得多不見得就能了解佛理。 尼曰:無盡藏比丘尼說:「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文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夠知道真理、怎麼會知道義理呢?」 師曰,六祖就講:「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諸佛的妙理跟文字沒有關係。」我們平常眾生都會高推聖境自屈卑屈,把聖境推得很高,自覺得沒有到那個程度。要知道心、佛、眾生沒有差別,佛跟我們眾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能領悟了就可以成仙作佛。
無盡藏比丘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耆德就是年紀很大有德性的人,耆是六十到七十歳,耋是七十到八十歲,耄是八十到九十,耆耋耄都是很老的意思,跟他們講:「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要供養六祖。」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魏武侯就是曹操,曹操年代是西元250年,曹叔良已經是西元650年曹操的玄孫已經很多代,競來瞻禮,全部都來供養六祖。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六祖出生前西元620寶林古寺已經廢了,遂於故基,所以在原來的地方,重建梵宇,重建寺廟,延師居之,請六祖來住。俄成寶坊,很快蓋成。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想追六祖衣鉢的人,就一定要得到。我們一般人追了三天追不到就放棄了。這些人追了三個月還在追就是心很強烈一心想要,師乃遁于前山,藏起來,被其縱火焚草木,他們想用火燒,你一定會出來。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六祖進入石頭裡就不會受到傷害,這都要有神通才可能把身體隱遁進入石頭裡。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現在都還在,因名避難石,那個石頭就叫做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六祖想到五祖有跟他講:到懷集、四會的地方你就住在那裡,隱藏在那邊,遂行隱于二邑焉,就在這二個縣隱遁。大概交待那個過程。
機緣品就是從弟子問的問題,從問題領悟的關鍵都記載,讓我們能夠效法,第一個就是法海問,因為六祖壇經就是法海寫的所以他把自己放第一個。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見六祖時,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希望六祖能夠指示。」
師曰,六祖就講:「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之前的念,不生,不起心動念就是心,後面的念頭,都還在就是即佛。我們把前面後面這兩句把它合併,重組,前念接後念。不生接不滅,即心接即佛,這樣意思就很清楚了。前念後念,不生不滅,即心即佛;前念後念沒有,沒有一念接一念,因為不生所以也不滅。我們之前說過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又各有三世現在、過去、未來,加起來九世,加上我們現前這一念叫十世。十世的古今不離開當下的念頭,我們萬年前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萬年後還是現前這一念,我們現前這一念俱備萬萬年,六祖壇經裡說:言下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那個言下就是當下眼前這一念。我們要能夠把當下這一念能夠掌握住時時刻刻保持覺,如果妄失了叫無明。我們時時刻刻都無明,因為就是無明才會起心動念。我們要了解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我們保持眼前這一念,不起心動念,整個佛性都呈現,我們整個佛性都圓滿,跟佛都沒有兩樣,整個都呈現,所以保持覺很重要。我們時常會聽到,活在當下,我們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當下佛性都俱足圓滿,沒有缺欠,跟佛沒有兩樣。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把握這個覺,當前這一念沒有把握住,所以不覺,不覺就起心動念,我們心念一起,我們的行為就跟在後面。我們的行為都跟隨我們的念頭,所以之前我們才會講:小心你的思想,因為我們的行為從思想來,所以小心我們的思想,它不久就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這樣整個就圓滿,都是真理,就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都是有可依賴,就是依賴我們的覺性,就是依賴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只要你肯這麼做累積一段時間,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就會呈現。般若妙智慧就是我們本性所俱備的,不是我們在凡塵所學的那一些聰明。因為我們聰明都不肯吃虧,所以我們把浩然正氣都用掉。沒有浩然正氣,在平常沒有感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我們感受就很大。在沒有人的地方會感到害怕就是缺少浩然正氣,時時刻刻跟覺性在一起,浩然正氣都在不會消失。培養浩然正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吃虧,能夠吃虧的話,浩然正氣就可以培養。我們台灣話說:人憨天都不會欺侮我們,人若巧,天會跟你做對。不肯吃虧浩然正氣用掉,空間很多無形的幽冥鬼魂、魑魅魍魎,看到你沒有浩然正氣,就會想揍你一拳。我們被無形揍到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醫生檢查不出毛病,說你什麼器官都正常,指數都正常,可是很難過。表示我們平常善事不做,沒有吉神擁護。所以幽冥鬼魂、凶神惡煞、魑魅魍魎才會找我們麻煩,被它找上了就是要受一點災難。這些災難我們都可以不要,只要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建立浩然正氣,自然有浩然正氣,就是人格都很清高。我們人在天地之間,跟天地是齊肩一樣,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是很殊勝,可是我們人都不敢講,可以代天宣化,我們都有求道,也投入很多時間來研究,了解真理就來代天宣化。天不言地不語,就是人來講,要符合義理,跟真理相應,可以勸化世人。你看現在善良的很多,可是壞的也不少。各位有沒有接過詐騙電話?蠻多的,他們都是年輕力壯,頭腦都很好,可是不走正路,不知道因果利害,所以都鑽要到三惡道去。入地獄唯恐不深,受苦的時間唯恐不長。騙來的錢,不要還嗎?要不要?要!因果是定理,再怎麼久都在。你騙人家的錢,就是要還,在還之前還要去地獄受苦。地獄受苦都是多餘的,出來還要再還。你欠人多少要還人多少,像我們吃魚吃肉。在還沒有明理之前,吃了很多眾生的肉,要不要還?要!一命還一命,你看我們吃葷的人一天吃了多少條命?魩仔魚一盤多少生命?吃一口就好幾條了,是不是要還很多身了。難怪佛經裡時常看: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為什麼?因為吃了很多,被我們吃的那些性靈就說: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我們夠不夠德?我們建立的德都還不夠。努力幫助眾生了解真理,尤其上天大開普渡,一定要渡化我們的親朋好友。一定要好好修道,脫離苦海。因為凡塵不好玩,我們現在凡人都會覺得凡塵還不錯,現在交通很發達可以到各國去觀光,很累人的。各位有沒有去玩過?玩是很好玩,但是很累。我們把心神投入了解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把注意心全部放在修我們的佛性,叫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就是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修道,然後注意力的重點全部放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也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讓它時時刻刻都覺,沒有不覺的時候。這樣我們在凡塵新的業都不造了,舊的業我們隨緣,就了緣,幫助眾生那一些都是了緣。把凡塵的這些債全部都還清,還清以後就可以解脫。就可以成仙作佛,這是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以後可以在內心確定的,各位現在信心有了沒?有沒有說我決定可以成佛?有!但是還不夠力,所以還是要用。尤其我們性理心法了解不容易,要反覆的一直聽一直復習才會懂。後學回北部問他們:聽多久才聽懂?大部份根基比較好的都講:一年多。一年多都還很努力,一直反覆一直聽。也有五、六年的,五、六年已經很熟了,對真理很熟悉,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會造新業,那個就很理想,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性分的東西,別人無法幫忙。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把外放的心神收回來,最不容易就是這個。造化引誘我們精神外放,我們要把心神收回來。記得外放就是眾生,收回來就是仙佛。只要精神收回來就可以成仙作佛,一外放了就當眾生。所以我們要忍一時之苦,這一生努力的修,讓他成就。往後成就了,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到所有的佛世界,去度化眾生。所以努力的方向要確定。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我們的心可以成一切萬法,萬法都是從我們的心成就。所以成一切相,一切相的形成都是從我們的真心,然後我們不住相,可以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佛。有時我們會想一切相的形成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都會有疑問,不知道萬相,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所以呈一切相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可以不住相,離相了就是佛。凡塵的一切相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緣聚了形相呈現,因緣消失了相就不見。要了解緣聚則生,緣滅就散的當體沒有現。沒有一個主宰者,沒有誰在主宰相的完成,相的消滅。只要我們努力的投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會完全了解。吾若具說,窮劫不盡,六祖就說,這個道理假如要全部俱體的說出來,就是所有內容說出來,窮劫就是非常長的時間,都講不完。聽吾偈曰:六祖就講偈語:『即心名慧,即佛乃定,我們的心就是智慧,所以本俱備的般若妙智慧,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所俱備的般若妙智慧,即心名慧。都不是從現象凡塵、學來的,是從我們本性就俱備那個慧。即佛乃定,我們本性裡面本來就俱備定,要學就要學本性裡本來就俱備的;定慧等持,定跟慧平等的來受持,意中清淨,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那個意是全憑心意的意,意中要清淨。我們意中一清淨以後,佛性本體就呈現。我們意一不清淨,整個佛性就退隱了。悟此法門,由汝習性,能夠領悟這個頓教法門,猶如讓我們進入習慣性,這個習性跟我們進入六道輪迴的習性不一樣,雖然文字是相同,意思不一樣。上次我們有說身的覺,跟佛性的覺意思不一樣,文字是一樣,可是內容差別很大。佛性的覺不生不滅,身體的覺是生滅,所以身體的覺不住,佛性的覺要時時刻刻保持。我們從這裡學習,從有為進入無為。像我們小孩,剛開始不會走路,也不會吃飯。慢慢的教導,會走路、也會吃飯,養成習慣性。我們自己反省,自己的習慣性有不符合真理的要把它改掉,假如我們習性裡面跟真理是符合的,我們可以保留。我們累世以來,不是所有的習性都不好,是有的太離譜的,比如說像貪、嗔、痴,我們佛性裡面有沒有?佛性裡面沒有,可是我們習性裡面就有。所以認識,然後改掉;用本無生,我們在佛性發揮功能作用的時候,用本沒有生滅。我們就是用本體沒有生滅的本體來應對萬事萬物。雙脩是正。定跟慧要雙修,這樣才是正確。』」
法海言下大悟,六祖講偈以後,法海就已經領悟,言下就是當下那一念。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所以即心即佛,這個心不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這個心,而是把凡塵的所有生滅都去掉不用了以後,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我們不是有一個了了分明的心,那個心就是佛。不能用生滅的心,來修道,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所以即心元是佛,真心就是佛了,不悟而自屈,不領悟我們身上就有佛了,自屈:我們的佛性很委屈,都不讓它出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都用六根當家,眼睛、嘴巴、鼻子、耳朵、身體、意念都當主人,佛性就退位,沒有辦法發號司令。我們現在修道就要把六根認識透徹,它面對六塵,根塵相對了以後才產生心,那個都不真,虛幻不實在,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不要用。我們用佛性來當家,佛性當家的時候,是非我們了了分明,對了就做,不對了千萬不要做,用佛性當家不造業。所以六根已經當家很久了,現在要佛性當家真的很困難,而且六根會反撲。本來都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有一些不符合真理,佛性當家的時候會不允許眼睛看;不允許耳朵聽。平常它都已經當家習慣了,現在佛性出來干涉,它會不習慣。後學都說我們坤道,到櫥窗有掛衣服的地方,眼睛已經被吸引,而且看到她剛好很適合穿的衣服,她不進去買、去看、去試穿,她會很難過。那個誰在當家,就是眼睛在當家。眼睛看到了,要就是要,這個很厲害、很強烈,想一想,衣櫥裡很多衣服一大堆都還沒穿,那件比較漂亮,就想買,所以眼睛就當家,佛性當不了家。有些電器音響,一個喇叭竟然那麼貴,十幾萬,你進去一聽了以後,會被它吸引,真的好聽,這時又誰在當家?耳朵。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六根當家還真厲害,它都很強烈。我們修道以後,就要了解這些東西都虛幻不實在,衣服樸素有得穿就好,現在要說沒衣服穿,大概不可能,大家都是整個衣櫃整個都是衣服,以前後學住天母時,旁邊裝垃圾要給垃圾車來載,以前不是不落地,是有落地。有些服裝牌都還沒有剪掉,就已經在垃圾堆,後學沒事去翻一翻,看一看都很貴,竟然買來沒有穿,就拿來要給垃圾車載走,真的很浪費,而且不是一、兩件,一大堆。我們有錢不要亂花,穿得可以避體就好了,清潔,看起來樸素,重要是我們的內心裡的東西。在凡塵我們要有所選擇,做生意的人,一直要挖我們口袋裡的錢。如果能把它挖出來,就是生意做得成功,我們自己要守住,不該買的就不要買,錢要用在刀口上,可以省下很多錢。尤其坤道的化粧品,因為那個太貴了,不需要化,到老都一樣。看一看女生一到年紀大了,面相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不需要什麼化粧,自然到老都一樣,所以保持樸素是最美的。不然你一化粧,你看都很美,後學都看好像妖怪,捷毛、眉毛化得差不多就好,現在都裝得翹得,看到以後真的會覺得很奇怪。眼睛就畫得很藍很藍,然後指甲還裝珠子,那不知怎麼工作喔?都不能工作,十根指甲都有珠子,還裝出來,負不負擔?那個花錢找罪受,那個好像在地獄。現在年輕人鼻子帶鼻環,耳朵帶一般還可以接受,現在連鼻子也在帶,後學可能LKK看都不習慣,經過老一輩道德的洗禮,大家都守住那個道德,不像現在的年輕人,他是標新立異,可是一看起來就渾身都不自在。我們不領悟自己的真心佛性,使它很委屈。我知定慧因,雙脩離諸物。法海講他自己已經知道定慧的因,是從不生不滅的佛性出來,定也修慧也修,離開諸物,我們凡塵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得走,所以在凡塵的時候,盡量使自己一無所有,我們凡人都擁有愈多,愈覺得快樂,對不對?我們修道以後剛好要相反,要擁有的愈少愈沒有負擔。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外物都不依賴,所依賴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定成佛。可是我們現在都依賴外物,外物哪一樣可以帶得走?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所以就不用依賴。佛制定戒律要所有修道的弟子,除了三衣一鉢以外,不能有東西。真的有他的道理。」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以前有這麼小的孩子就出家,各位前賢我們七歳在做什麼?可不可能出家?不可能。可見以前修道的風氣很盛。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來見六祖;頭不至地。五體投地,就是頭、兩隻手、兩隻腳都趴在地上,才叫五體投地,是標準的禮節,可是法達頭沒著地。
祖訶曰:六祖就罵法達:「禮不投地,何如不禮。你如果不想行禮,就不用行。汝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依賴,才沒有把禮做足。蘊習何事耶?你心裡面蘊習什麼事?」 曰,法達就說:「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妙法蓮華經有27品,努力的唸一天可以唸一部,如果不夠努力一天一部都唸不完,各位前賢!3000部要多久?要十年喔!所以他誦十年的妙法蓮華經。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你如果唸一萬部,得其經意,又了解經裡面所講的義理,還要不以為勝,不以為勝很重要,你全部了解真理,還要跟所有眾生都是平等,這樣才可以。則與吾偕行,假如能夠得其經義,還能不以為勝,就跟六祖一樣同等地位了。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你現在唸三千部,都不知道自己過錯在哪裡。在他自己以為唸十年的妙法蓮華經,功德很大。我們一般鼓勵眾生誦經,都會說誦經的功德很大。才有誘因,他才肯來誦經。那是為了讓他接觸到佛所說的真理,能夠從經裡面進入、引導,等到他能夠誦經以後,才跟他說誦經不如解經,解釋經的義理,這是第二階段。等他能了解經的義理以後,才跟他講:解經不如依經行,按照經所說的道理來做。這個是循循善誘,不能說誦經沒功德。我們研究性理心法要了解,經是佛說的,我們再講給佛聽,你不用說佛就都知道。所以那只是要引進眾生接近真理,才這樣跟他講。假如我們以為誦了十年的經,功德就很大,這樣是不是自己膨脹,自己認理不清,他用了十年的功夫在誦,三千部真的很不容易,一天才一部。各位有沒有看過?真的很長,要一天誦一部真的要很努力。有沒有聽過普門品?普門品是27品中的一品而已,我們誦就覺得蠻長的。所以要誦三千部真的是不容易,可是他心裡面已經有所得心,就是以為他誦了三千部的妙法蓮華經,功德很大。六祖就跟他講: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行禮就是折服我們的驕傲。頭奚不至地,行五體投地禮,頭都不到地上;有我罪即生,就是因為有我執,我已經誦三千部的妙法蓮華經,有這個我,所以罪即生。我相很強,他把我相又加強到驕傲。亡功福無比。你把誦經功德很大的心給亡了,這樣福無比。我們不要認為功德很大,像我們現在引進渡化眾生。我們也會以為功德很大,你把他引進就可以地府除名,天榜掛號。可是要你保證他能成佛喔,我們都求道以後就把他丟著,有教他怎麼成佛嗎?內心虧欠啊!帶他來求道,都沒跟他說:你要怎麼做才可以成佛,我們沒有把它行得完整。不要把度人當成很大的功德,兄弟姐妹受苦了我們都不忍心,帶他求道,帶他修道,讓他脫離苦海。這樣大家都很高興。我們把功都忘掉了,福報就很大。假如我們把它記在心上,心就不寬廣。因為我們會算,渡一個、二個、三個、十個、一百個、一千個,你如果渡一萬人的時候疲不疲勞啊?我已經渡一萬個了耶!會不會累?你把它記在心上,你要做的力道就沒有了。你把它忘掉了,一個也沒渡。哪一個眾生是你渡的?佛在講都沒有眾生啊!眾生是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都虛幻不實在,一個也沒有,哪一個是你渡的?你渡他成佛,他佛性本來就俱備,哪是你渡的。我們一忘掉了,一個也沒渡。有沒有力?力又生出來了,如果我們當前面的,看到的事情都是我做的,一定很疲累。你要向後轉,後面你一個事也沒做,力道就來了,再來做,有力了。你如果看前面做這麼多了,就沒力了,這個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時候,需要向後轉,後面你一個事也沒做,就要努力了。記在心上,功德就不大。全部都忘了,才是大功德。這道理很奧妙喔!你都記住,功德就沒有了。你都忘了,功德很大。像我們住相布施,布施一百元幫助別人,你都記住,你的回報就一百元。你幫助別人布施一百元,你都放掉放給虛空,我都沒記在腦海裡,你一百元跟虛空一起,虛空的果報給你,讓你成仙作佛大不大?就很大。住相布施,你布施多少,得到多少。』」 師又曰:「汝名什麼?問他的名字。」法達回答: 曰:「名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你的名字取得很好,法都達,可是你都沒有達到佛法。什麼叫佛法?成佛的方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六祖跟法達說:你的名字叫法達,很努力的每天都在誦妙法蓮華經。十年都沒休息,誦經的聲音很好聽,我們誦經都有韻律,著重在韻。明心號菩薩,明心見性才能夠成菩薩;汝今有緣故,你今天既然來在這裡,就是因為有緣。吾今為汝說,我今天跟你講,要怎麼去做。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這兩句擺在一起真的很有意思,我們要相信佛一句話也沒有,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最上乘的佛法沒有語言文字。有語言文字是為了引導我們接近那個輪廓,這樣容易讓我們進入。這句蓮花從口發,佛、菩薩不是都有蓮花座可以坐嗎?我們看不管是雕塑的也好;畫畫的也好,底下都是坐蓮花。我們想坐蓮花就是要努力的來渡化眾生,努力渡化眾生就是要從嘴巴去說,蓮花從口出,努力去講,你才有蓮花寶座,才可以成仙做佛。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一個是沒有話,一個要努力說。在真理部份是沒有語言,語言文字都是工具,都是因緣聚會才有。不要住,全部都去掉沒有語言,要成仙作佛,你要渡化眾生,就是要嘴巴來講。所以我們嘴巴講要符合真理,真理的部份要了解。在很多經典都有四個字:不可思議!就是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我們平常以後不可思議就是不能用嘴巴來解說他,我們可以去體會不可思議是什麼狀態。離四偈,絕百非。現在來體會不可思議,我們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沒有不是著空了嗎?在這種狀態就是不可思議。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著在哪裡?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樣──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很奧妙!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這樣不可思議,想不出來,講不出來。」
達聞偈悔謝曰,法達聽六祖講偈語以後,後悔感謝的說:「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以後能夠謙卑恭敬,他原本誦十年的妙法蓮華經,都覺得比別人高一等,以為很了不起。被六祖一講,一點點都沒有,所以要謙恭,心都降低了,驕傲都不見了。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雖然有誦法華經,但是沒有了解經裡的真理。心常有疑,誦十年3000部了,這麼依賴了,心還常有疑。很矛盾。誦那麼久了,心還常有欵。和尚智慧廣大,稱讚六祖,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概略的講解妙法蓮華經,經中的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這個法本來就達到最上乘,可是你的心就沒辦法達到;經本無疑,經本來沒有懷欵的地方。汝心自疑,你沒有了解,自己懷欵。汝念此經,以何為宗?你唸這妙法蓮華經,追求什麼?以什麼為宗旨?」
達曰,法達就講:「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他蠻知道自己的斤兩,說:按照經文來唸,不知道它的宗旨跟趣向。」
師曰,六祖就講:「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我不認識文字,你把妙法蓮華經誦一遍,我為你解說裡面的義理。」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一直到比喻品,師曰:「止!六祖就說:好了!到這裡就可以了。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以因緣為宗旨。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再講更多的比喻也不會超過這個宗旨。何者因緣?什麼是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都以一大事因緣出現在凡塵。』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各位前賢!一大事因緣是什麼?我們在凡塵最大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在凡塵一大事因緣就是生死。所以一定要時時將生死掛心頭,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假如以我們現在的心情,現在的心境,現在一口氣不來,甘不甘願?一定不甘願。還沒,我還沒做完。還沒有領悟,還不可以。所以我們要時時將生死掛心頭,才會朝著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去努力,這個方向就正確。這邊六祖講:一大事因緣,佛的知見。一大事因緣就是生死,要能出離生死就是要有佛的知見。佛知佛見就是我們之前講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就叫正念。那個正念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就是為了不生不滅的本體,時時刻刻都把它啟發,讓那個一大事,佛的知見都呈現。佛知就是三際心不可得;佛見就是不執著一、不執著異,不一不異就是佛的知見。佛知三際心不可得,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要三心就沒有四相,没有三心四相,沒有分別心,就不會造業。然後不執著一、不執著異,像我們的身體跟佛性一不一樣?不一對不對?不一就是異。可是沒有佛性就沒有身體,就是一,所以不一又不異,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我們世間人外面被形相著迷,內迷著空,都會說不用計較啦!死了什麼都沒有,都會這樣說對不對?那個就是著空。外迷著相,真正事情到來的時候,要不要計較?我們嘴巴會講不要,現實呢?不要馬上吃虧了,我們凡塵常常心口不一,心裡想的跟嘴巴講的不一樣;若能於相離相,最理想就是能於相離相,形相有,可是我們不取相,能夠離相。於空離空,在空離空。我們剛才在講的: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就是在講這個,於相離相,於空離空。所以我們在講佛性本體,說祂有形相,不對!說祂沒形相,不對!說祂亦有亦空,不對!說祂非有非空,不對!所以叫做不可思議。佛性本體就是這樣奧妙,不可思議。我們要保持這個,凡人想自殺就是著空,消極:什麼都沒希望了!是不是已經著空了?我們凡人很煩惱,是不是著相了。我們凡人在凡塵不是著相就是著空,都很明顯有沒有?不著相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全部不著最理想,成就了。即是內外不迷。於相離相,於空離空這樣內外都不迷了。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我們能夠領悟無生頓法,只要我們能夠心開,就是開佛知見。佛,猶覺也,佛就是我們的覺。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剩下那個覺,那個覺就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時時刻刻做,時間讓它久一點,般若妙智慧就會產生,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容易領悟真理,真理一領悟,定力就有,定力一有,真理就更深入了,這樣互相幫助;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佛,六祖把它換成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我們要開覺知見,使我們的知見跟真理是相合的,然後能示覺知見,悟覺知見,進入覺知見。我們要自己開、自己示、自己悟、自己入。都是要自己,別人幫不得的,沒有辦法幫。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能夠開示悟入的時候,我們的真性就可以出現,顯現出來都是我們的真性。汝慎勿錯解經意,不要錯誤的了解經裡的意思。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六祖就說:開示悟入是在跟我們講,不是在跟佛講的,認為是佛的知見的話,就已經在謗經毀佛,彼既是佛,已具知見,既然已經證悟本性就是成佛,已經具備知見,何用更開?不用再開示悟入。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所以佛的知見就是自己的真心,我們自己的本心,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佛,沒有再別的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我們一切眾生,自己蒙蔽光明,貪愛塵境,對凡塵景相產生貪愛,外緣內擾,外面的塵相,內心擾亂不安,就是內心想要,外緣在誘惑,甘受驅馳,我們就甘願受到外緣的奴役。我們本來在使用物質,我們追求超過了以後,變成當物質的奴役。我們變成工具,本來是可以當家作主的,我們一變成貪物質的享受,我們佛性就很委屈,身體要享受,佛性就很委屈,所以我們要把主人翁請出來當家。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六祖就講:釋迦牟尼佛從三昧起來,示現在凡塵,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種種的苦口,都勸我們眾生,所有的思想、妄念都讓它睡覺。我們人需要睡覺,也要使念頭睡覺,就是不要有。莫向外求,佛要在我們自己身中求。與佛無二,跟佛都一樣,沒有兩樣;故云開佛知見,所以這樣就叫我們已經具備了佛的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六祖說:我也來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在自己的心中,都開佛的知見,不要開眾生的知見;世人心邪,凡人心不正,愚迷造罪,詐騙電話都是愚迷在造罪。口善心惡,嘴巴都很會講,可是心很惡。嘴巴講的都是好聽的話,心裡都是想要人家的錢。貪瞋嫉妒,人家有錢嫉妒了,就想拐騙人家的錢,因為貪嗔。諂佞我慢,都是我們凡塵很容易見到的現象,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我們自己開眾生的知見,沒有開佛的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我們心要正,要學儒家講的,格物致知,把心中的物都格除,我們的良知就可以呈現,誠意就正心了。心正就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我們觀照自己的內心,把惡都停止,能夠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這樣就是開佛的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六祖苦口婆心,跟法達講:要開佛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世間就是苦海,出世就是離開苦海。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假如你執著一定要誦經的話,就好像犛牛愛尾,犛牛的尾巴很漂亮,牠自己轉過去欣賞,就是自體愛。之前我們有講,門一關起來,沒有人的時候,我們都在欣賞自己,那個就是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如果是這樣的話,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只要來解說義理,不要誦經了嗎?」
師曰,六祖講:「經有何過,經有什麼過錯,豈障汝念?它怎麼會障礙你去唸它?只為迷悟在人,迷跟悟就在我們人,迷了都跟真理不合;領悟了做的都跟真理相應。損益由己,要損害、還是要利益,都是由自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誦經要口誦心行,嘴巴唸經,然後心來做,就是把經轉到我們身上來,這樣就可以得到利益;口誦心不行,嘴巴唸,心不做,即是被經轉,這樣一直誦一直誦就是被經轉,沒有得到利益,就損害了。聽吾偈曰:六祖又講偈語:『心迷法華轉,心迷昧的話,被法華經轉,十年三千部,都心迷。心悟轉法華,心領悟了以後,把妙法蓮花經轉到我們身上來,我們得到佛法,那個法就是蓮花,那個妙法已經都呈現,可以自己受用。誦經久不明,假如誦經很久,都不明瞭經的義理,與義作讎家,跟義理結成冤仇家;無念念即正,我們都沒有起心動念,那個念頭就是正念。有念念成邪,一起心動念就是邪念。所以在日常生活要時時刻刻都無念,起心動念就已經不正,是邪念。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有跟無全部都不去計較它,那我們就已經常駕著白牛車,在渡化眾生,渡化自己。』」
達聞偈,不覺悲泣,我們人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也已明,也一樣如喪考妣,就哭泣了,有聲叫哭,無聲叫泣,悲泣就是沒有聲音。言下大悟,已經領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十年誦三千部,都沒有轉法華,都被法華轉,所以沒有得到利益。」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法達不了解,會覺得裡面意思沒有很清楚的顯現,這樣會有懷欵跟毁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希望六祖再開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