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曰,六祖講:「經意分明,經意講得都很透徹。汝自迷背,你自己迷昧違背。諸三乘人,就是下乘、中乘、上乘,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鐃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三乘人不能了解佛的智慧,他不對的地方就在度量,就是我們用框框去了解佛的智慧,我們愈集思廣益,愈差得更遠,佛智是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講,就是不可思議。近思共推就是集思廣益,佛的智慧不能落入思量,不能落入嘴巴議論,這樣會愈來愈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佛都為凡人來講,不為佛講。因為成佛了,不用講。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讓他離開,不要聽了。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要知道我們現在就坐在白牛車上,可以載著自己成佛道,又可以載很多眾生成佛道,羊、鹿自己都載不了,羊車、鹿車力太小,載自己就載不動了,載眾生更沒辦法。羊車、鹿車、跟牛車牛車可以載眾生載得動,可是缺少上乘,所以白牛車是屬於上乘的。我們現在都已經坐白牛車,最好的,可是要去找門外的三車,已經得到最好的,已經在真如世界了,怎麼在走回頭路。況經文明向汝道,何況經文很明白跟你說,唯一佛乘,只有一佛乘,無有餘乘。所以所講的下乘、中乘、上乘都是一佛乘,都是循循善誘,也都希望他們成佛,可是一下子講得太高他們做不到,先讓他們能夠做得到的去做,做了以後由下乘,引到中乘,由中乘引到上乘,由上乘引到最上乘,這樣全部都是一佛乘。沒有若二若三,全部都是一佛乘。所有講出來都是要眾生成佛,眾生程度不同,所以講的法就有比較深的、比較淺的,淺的是引導初基,深的是引導利根者,都是要所有眾生成佛,脫離苦海。若二若二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所有的法都要眾生成佛,汝何不省?為什麼不自己反省,自己反省就會知道。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三車是假名詞,是為了往昔迷昧的時候所講的,一乘是實,一佛乘才是實在的,為今時故。根器已培養到成熟了,可以培養不生不滅的佛性的時候一乘是實。只教汝去假歸實,所有的方便法門,都是教我們把假的去掉,歸入實相。凡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把假的去掉,就可以回到我們佛性本體了,那個就是實相。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我們歸到佛性本體之後,這個實相也沒有名稱。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所有的佛性所發揮的功能作用,都是我們的珍財,全部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由汝受用,我們自己本身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這是妙法蓮花經裡的比喻,比喻長者非常富有,很多子息,後代很多。可是住的家宅已經著火了。所有的眷屬都玩得不亦樂乎,不想離開。這個富有的父,想救這些後代。可是都叫不動他們,怎麼辦?他就想出:這裡有很多的珍寶,好玩的東西,都在門口,你們大家趕快出來拿,把子孫都騙出來。這是妙法蓮花經講的,所以才有父想子想,裡面的比喻。亦無用想;也沒有用想,用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發揮的功能作用,也不用另外產生思想來應用,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不管從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手不釋卷,手都沒有離開經書,都在唸法華經,從晝至夜,從白天到晚上,無不念時也。什麼時候都在唸法華經,不用經文文字,已經都在自己心中了。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誦經三千部,到曹溪見六祖,六祖一句話就把三千部都放下了,亡就是已經放下,不執著了。不認為他依賴的三千部是正確的,已經忘掉了,所以一句亡,心就空了。心依賴我誦三千部很強,現在都把它放掉了,心就空了,到達真空。未明出世旨,假如沒有明瞭脫離苦海出世的宗旨。寧歇累生狂;怎麼可以讓累生的狂休息,那個狂就是我們生活之中的起心動念、所做所為叫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羊車、鹿車、牛車是方便施設,權就是方便,引導眾生用方便法門。初善、中善、後善發揚,誰知火宅內,妙法蓮華經有講火宅,這邊的火宅就是我們的身體,在我們身體裡面,元是法中王。元就是本來,本來就是法中王,法王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法中王就是說我們身體裡面有佛。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念經僧也。從今以後,才可以稱做念經僧。」達從此領玄旨,領玄妙的宗旨,亦不輟誦經,也沒有中斷誦經。


 


1.      平常我們研究道理是用理解、記憶的方式,能夠了解,但是我們修道是要從心裡去悟,去覺,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現在的科學家,比較重視有形有相,實際去實驗了以後,產生的答案,他才相信。那是科學家所採取的態度。可是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剛好跟這個相反,我們都是從離相,沒有形相的真心佛性入手。因為科學家著重的形相,不知道相的由來,他會認為那些是由原子、電子、核子所產生的,從性理心法來說,那些能顯相的,都是我們性分之中所具備,我們真心佛性俱備了山河大地,所有的萬象都在佛性之中。所以研究真心佛性比較容易達到根源,以現象來說,現象都是無常在變化,我們要了解研究不生不滅本體可以超越,知道現象也是由我們佛性生發出來,它是由無呈現出現成為有,有了以後又歸於無。整個都在我們佛性之中,沒有研究就不會了解。我們研究之後就會了解,原來天地之間這麼奧妙。


   


2.      有一位前賢的父母都已經不在世了,常常他會用感恩的心去懷念父母,我們說緣起緣滅,當緣盡的時候我們應該讓他過去,學習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邊是不是有什麼樣的衝突?謝謝!


我們要了解能夠做一家人都是有因緣,台灣話說:互相欠債,有欠債有瓜隔,才會形成一家人。變成一家人以後,又會產生很多磨擦出現,最多就是產生一些埋怨。跟家人相處,會沒有埋怨的很少。除了那個愛你入骨,什麼樣的事都已經不計較以外,大部份都會有。很小的事情都會產生一些磨擦,有因緣聚會了,要轉成善緣,不要最親的家人又有埋怨產生。既然已經過往了,可以想像,我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投入的心都是真心,照顧孩子要讓他長大,那個都是真心。我們用這樣的心來感恩我們的祖先上一代,因為有上一代對我們的付出,才有我們在凡塵社會的立足,所以我們要感恩。要了解佛性互相之間都是平等,祖先佛性跟我們都是一樣,他也會去別的世界受生,這個跟我們後代子孫有什麼關聯?後代子孫如果能夠很孝順你的長輩──祖先,會使你的祖先心裡很安慰。一個不孝順的人,祖先會壓抑他,讓他不成功,不希望你成功。因為你都不孝順了,讓你成功的話,凡人會受苦,受到你的牽連。他會壓制你,讓你做事都不順。假如非常孝順自己的長輩,自然你會慈愛你的晚輩。你這樣做人就成功,就沒有虧欠。所以我們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一定要人道齊全,天道才可以到達,所以我們做事時,心存敬畏祖先,慈愛來教導我們的晚輩,我們人道才無虧欠,修起天道來,自然得心應手,就會如意。


3.      南瞻部洲現在是誰在統治?


我們現在在拜天公,拜誰?就是 關聖帝 君在管。


4.      何謂大乘有五位階?十地菩薩、等覺、妙覺最上乘,五位是在菩薩前還是菩薩後?還有釋迦行這些,是不是講清楚一點,因為我們在研究佛理,這一些都不懂,謝謝!


我們修道從十信、然後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樣已經有四十個位階,再上去就是釋迦行,釋迦行屬於煖、頂、忍、世第一法,是地前,就是菩薩前,釋迦行以後就算入地,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十地菩薩叫做等覺、等覺再上去叫妙覺,妙覺才圓滿。所以它的位階就是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十位,然後釋迦行四十四位,再十地,五十四位,再一個妙覺,剛好五十五位圓滿,五十五個位階。現在我們研究六祖壇經是以頓法,頓法就直接從凡夫地,跳到妙覺,佛地。沒有經過中間的這些位階,所以那個叫無生頓法。我們兩邊都修,理在頓悟,事在漸修。我們沒辦法一下子去掉的那些脾氣毛病,慢慢改,就叫漸修。理一定要頓悟,殊勝就在這裡,不然光十信,就要二、三十年,都很久的時間,我們要了解,進入佛教,頭髮一理,迦裟一穿,不是馬上研究經典,要開始早晚課。所有僧人要做的工作,二十年都還沒有辦法接近經典。我們就是沾到天恩師德,所以我們講機緣品,根基緣份,我們能夠求道都是有根基緣份,沒有根基緣份,沒辦法求道,根基讓我們求道了,緣份就看我們要不要修,有修才有份,沒有修就沒有份。所以我們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沾到天恩師德,能夠得道了,根基都好,所以能得也不容易。後學之前有講過,害死岳飛的秦檜,他現在轉世在台中。是個坤道,生了四個小孩,先生已經過世了。道親渡她求道,佛堂在二樓,要上樓梯的時候,我們外人看她是原地踏步,可是她一直在講:你們的樓梯怎麼那麼高?都爬不到,我們看她沒在爬只在原地踏步而已,就是她沒有根基,沒有緣份。秦檜認識嗎?她在轉世坤道之前,她轉世為牛,從她害死岳飛以後,轉世牛到現在,民國時還當牛,在民國以後才轉成人的身體。你看多久?受那麼多苦,很久的時間都在受苦,所以了解我們能求道根基緣份都很殊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 chen 的頭像
    anne chen

    anne心靈成長部落格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