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次講到,舍利佛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維摩詰經裡面有關舍利佛被維摩詰念的那一段,就是摩維詰跟舍利佛講: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就是他的坐不正確,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所以維摩詰就跟舍利佛講要怎麼樣才是宴坐,就是靜坐,安然而坐。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要顯現我們的身、不要顯現我們的意,不要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顯現我們的身跟意。就是我們在凡塵私人的情緒,所表現的一切都把它去掉。沒有在三界顯現我們私人的意念,私人的情緒都沒有,這個是靜坐的目標。我們在靜坐的時候,不要顯現我們的身跟意,因為身的顯現就是業力把我們推到凡塵來,才有身的顯現;意就是我們的私心,所以不要在三界現身意,就整個融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才叫做安然而坐。
第二個是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諸威儀就是行住坐臥,我們在凡塵顯現諸烕儀時不起滅定,就是內在在滅定之中,滅定就是滅受想定,把凡塵的所有受、想都滅掉,凡塵的受、想都沒有了,進入定,就是我們在凡塵能夠修最高的定理—滅受想定。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大迦葉就是進入滅受想定,在雲南的雞竹山中等待彌勒祖師下生。進入滅受想定,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可以很久,那個都不可思議。我們的內心要到達那種狀態,不起滅定,然後顯現諸威儀,就是我們顯現行住坐臥的時候,都是自然而然從佛性本體所發揮,內心全部都在本體之中。是為宴坐。
第三個就是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就是不把道捨掉,也不把佛法捨掉,而現凡夫事,顯現凡夫的事情,可是內心都守在道、佛法。是為宴坐。全部都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
第四個就是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就是對凡塵的一切見解都不起心動念,然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最重要目標,四十九年所講的離不開三十七品,(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2)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3)四神足(六神通的基本功夫):欲神足(強烈走入不生不滅的欲望)、勤(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4)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5)五力:信、精進、勤念、定、慧。(6)七覺支(七菩提分):擇法、精進、喜(前三屬於慧)、輕安、定、捨(屬於定)、念(慧太多人會輕佻,定太多人會昏沈,中間用個念來調和)。(7)八正道:正見(正確的知見)、正思惟(思惟不是妄想)、正念(不要起心動念)、正語(正確的語言)、正業(身口意三業都與道相當不造業)、正命(正確的生活,正確賺錢的方法)、正精進、正定。釋迦牟尼佛三十七助道品就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都能去修行,一般我們都會嫌它是小乘佛法,佛在講經說法没有定法,剛開始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確實都是小乘佛法,因為很容易去做,很容易接受。修到後來要進入菩薩道的時候,一樣也是這些三十七助道品,它可以到達最上乘。
像四念處,後學不是講過最上乘的嗎?開始修時是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到最上乘的時候,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法裡,四念處是怎麼解釋?(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就跟觀身不淨不一樣,觀我們身的性,觀我們身的相,跟虛空一樣。(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內外,沒有中間,受在哪裡?沒有受。我們在凡塵受都很厲害,我們對凡塵給我們的一切給的受都很強烈,不管是景象、事情給我們接受,我們遇到時都當成天蹋下來。我們要了解不管形相、事情也好,它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讓我們接受。因緣本身就虛幻不實在,我們接受都把它當成實在,差別就在這,不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不要那麼的當真,我們能做到凡塵給我們的一切都不接受,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也就不會受苦。所以從真理世界就可以解脫了,因為我們都把凡塵的現象當成是真的,不知它是假的,研究以後,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在,都是假的,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父母生我們,借著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所以存在,百年後都不在了,緣滅就散,都要還給天地。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們著重在身體,不會著重在佛性,如果已經透徹知道身體是假的,是借我們用的,我們就會借假修真,借著假的身體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呈現,我們著重佛性把所有權柄都給祂,由祂來指揮我們的生活就在真理世界,跟佛沒有兩樣。我們要了解我們本來就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是我們自己障礙我們自己,我們被我們的知見、知覺障礙,只要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都虛幻不實在,我們都要放掉我們的內六根,外六塵,中間的六識,放掉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而且祂也沒有一秒鐘離開我們,只是我們都不認識祂。各位要認識了喔!以前我們有講: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他,他卻認識你,有朝看透他,諸佛皆歡喜。真人不講理,因為沒有對待,講理了以後落入對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說各有理,所以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不管行住坐臥,佛性都隨著我們。睡時伴汝眠,睡覺時陪伴著我們睡覺。醒時隨汝起,你醒過來,他陪你起來。你不認識他,不認識真心佛性,他確認識你,佛性認識你,都給你用。有朝一日我們看透他,諸佛皆歡喜,又多一個佛出來。你看透他,你就成佛了,很親切對不對?我們的佛性並沒有一秒鐘離開。只是我們都不讓他出來當家。我們的身體是誰在當家?是眼睛?鼻子?嘴巴?大部份都是嘴巴在當家。嘴巴要吃啊!要說啊!我們被六根佔據在當家,所以主人不生不滅佛性都出不來。被感官佔據所以造了很多業,感官一旦一口氣不來,它不負責任,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意念、拍拍屁股走人,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要把佛性請出來當家。容不容易?眼睛看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繼續看;耳朵聽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繼續聽;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喜歡吃,不合理的,不要讓它吃,可以嗎?真的可以就會捨掉很多不必要的結惡緣。吃魚、吃肉,牠們都很不甘願,我們吃了牠以後要還債,雖然聞到蠻香的炸雞排,現在很多人胖得不得了,都是吃那個。鼻子聞到嘴巴就想吃,腳就在走,走去買,有沒有發現誰在當家?要不要再讓它當?不要了,就是要請我們主人出來當家。不可以!吃人半斤就要還 八兩 ,不要跟牠結惡緣,不要吃了。牠也是眾生,我們弱肉強食,我們比較聰明,牠就倒霉,現在中正紀念堂在展出世界最大的恐龍,恐龍要吃誰?我們願不願意給牠一塊肉吃?不願意!你給我記住,有一生我一定要把它討回來的,所以不要跟眾生結惡緣。在凡塵的時間很短暫,不過百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在短短的百年之中造了好多的罪業,怎麼知道我們在造業,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沒有符合真理。我們有時候是知道不符合真理,哪個地方不符合?還沒有研究出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要了解研究性理心法,讓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後學都一再講絕對是這樣。
再講最後一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為什麼維摩詰會講不斷煩惱?煩惱是我們佛性生發的功能作用,我們讓佛性的功能作用,也去讓它發揮。不斷煩惱可以進入涅槃(不生不滅)。我們可以不斷煩惱,進入不生不滅。日常我們在觀照是觀照佛性本體,不要觀照我們生發的念頭。如果觀照生發的念頭,會愈觀念頭愈多,就變成心愈亂。假如我們觀照佛性本體,因為那些念頭是從本體所生發,只要把本體照顧好,生發的念頭不要管它,它自然而然就不見了,為什麼?因為你回到本體了。什麼時候需要觀照念頭呢?雜念(我們沒有去想,它會跑來)就要觀,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的一種習慣性,變成我們不想它就來。我們想來的叫妄念,妄念我們很容易就把它去除,可是雜念不想它會自己跑來,那個就要觀照的功夫,觀照就要好像在看家一樣,顧在家裡不要讓小偷來偷東西。各位會不會看家?連看家都沒有自信,不知道耶,我在看家小偷來不知要不要讓他進來?那個雜念就好像小偷。小偷要進來了,要不要讓它進來?不要讓它進來。小偷看到主人在看家了,他看一看就離開了,因為偷不成。因為太強了,沒一下子小偷又來了,又在看主人在不在?主人又坐得好好的在看,他又走了。第三次又來了,看一看主人還在,又走了;第四次主人疲憊的話,他就進來了。不疲憊的話他又走了,只要你一直看一直看,看到小偷覺得,不用偷了,一定偷不成。到最後力道就愈來愈弱,次數就愈來愈稀疏,一直堅持這樣看,它就沒了,雜念就被你清掉了。這樣清會了嗎?知道妄念跟雜念的分別嗎?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雜念是不想它自己來,這樣會吧!以後就知道怎麼做。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維摩詰對舍利弗講,你的宴坐錯誤。他只有在林中打坐,維摩詰就能夠看到他的內心。我們修持就是要走入真理,真理世界是相通連的。所以維摩詰進入舍利弗的心裡,就知道他在想什麼?舍利佛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就是在講這一段。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這樣努力做功夫,迷人不會,迷人不知道真理,不知道錯在哪裡?便執成顛。便會一直執著這樣做是正確的,就有毛病產生了。由打坐產生的毛病,醫生都沒辦法治療,要自己從打坐把它救回來。方法釋迦牟尼佛也有教,記載在藏經裡,打坐以後有毛病怎麼治療。如此者眾,這樣的人很多。如是相教,故知大錯。這樣教人錯的人很多,自己錯了沒關係,不要拉了一大堆人一起到地獄去。我們要了解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方法,就是在真理裡,全部都是正確,沒有錯的。」
師示眾云,六祖又開示給大家聽:「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沒有頓法跟漸修。人性自有利鈍,人的性分之中有利有鈍,利鈍是我們累生累世的修持,假如每生每世都在修,根基很利;假如每生每世只有追求凡塵的快樂,追求現象,他的根就很鈍,利鈍就是這樣來的。我們不要管,三際心已經過去了,不管以往怎麼樣,我們現在把握,我們當下佛性都俱足,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假如我覺得自己還不是很清醒的時候,我們漸修,往善的方向漸漸的修。悟人領悟的話,馬上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當下即是圓滿俱足。自識本心,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本心。不是向外的,是向我們自己內心的,自見本性,我們要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即無差利,能夠自見本心,悟見本性,不管迷人、悟人,都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只要進入佛性,成功都是一也。所以立頓漸之假名。頓漸名稱是假的,是給我們看看我們應該怎麼調適自己,符合自己的修持方法,怎麼來調適。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有傳承,先立無念為宗,沒有念為宗旨,有念念成邪,無念才是正。無相為體,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形相。無住為本。我們不能住,假如心一住,覺性就沒有了。心住了,就把心縮小,住在哪個相,就縮小在那個相的範圍裡,所以無住為本,我們只要心都無所住就是正確。只要心有所住就已經錯了,像我們想要有一個房子,我們整個心思就在房子範圍裡,非常狹小,我們無所住,房子只是安身立命遮風避雨。我們佛性是非常寬廣的,只要我們都不住,我們的佛性自然跟無限的寬廣合在一起,所以無住為本,在生活之中要都無所住,真的要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體會,我們很容易住相,一住就不知道離開,都取相,所以煩惱就跟在後面來了。所以我們能抓到六祖講的重點,無念為宗旨,無相為體,沒有形相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無住為本,一切都無所住。所有都無所住就是正住,正確的住就是無住,如果有所住就不正確了。本來我們是很寬廣的,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都是如來,都是佛。我們住了以後就變成小小的一個眾生,不住的話就整個都是真如本體。一真都一切真,所以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我們在形相可以離開形相,就是形相不住,不取相。就像我們身體是有,可是身體是假的,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它是假的,所以我們可以離開身體。我們真心離開身體後,可以跟虛空合在一起。所以那時後學才教各位修耳根圓通。按照經文去做就正確的耳根圓通,後學為什麼一直想燒給各位DVD?可以反覆看、反覆聽,那片大概第八,反覆看,看看耳根圓通怎麼做?有印象嗎?看了就有,晚上回去,就是我們講講義的隔週那一片,就有詳細講,怎麼修?按照那個最基本的方法,不是有說達賴喇嘛跟台灣的一個高僧對談嗎?就是那一片裡面講的,因為現在科技產品很便宜,DVD新的一部機器才九百多元,去買一部來看,可以學怎麼樣成仙做佛,我們詳細有說,只是還沒聽詳細而已。以往我們看電視都是吸收我們身體的精華,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在螢幕,劇情讓我們笑,讓我們哭,演得很投入,看得人也很専注,那時你在旁邊吵他,有事跟他講,他說:不要吵正好看的時候,跟我們現在看的教我們成仙做佛的是不一樣,那個是教我們放心,這個是教我們收心,怎樣把心收回來。那個很細腻,很關鍵的地方要抓到。抓到就會做,就可以成仙做佛。凡塵不好玩,有沒有看2012,有的看了,有的還沒,很恐怖耶!以前有一個明天過後,有沒有看?明天過後變怎麼樣?那個是很短的時間一秒鐘温度下降十度,我們人體受不了。現在我們一天下降五度就唉唉叫了。南部天氣真好!北部下大雨,後學是撐著雨傘穿著夾克下來的,然後一直脫,回去還要一層層加,再撐雨傘回去,北部都在下雨還下得很大,很冷,不像這邊這麼好命,出門都不用撐傘,在基隆你家沒有十幾把傘,不是基隆人,出門好天氣,回來下雨,再買一把吧!隨便一拿家裡都好幾把傘,南部真好!出門都不用煩惱,夏天是有點熱,不過這時還好,人在福中要惜福,不說各位還不知道基隆下大雨,下了三個月,很多人臉都綠了,很多小孩子都哭了。為什麼?沒辦法出去玩。這裡環境很理想,很適合我們修道,時時刻刻要把我們心收在房子裡面,反照我們的智慧,這樣般若妙智慧才會生發,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就會處理所有的事情,處理得很完善,不會造業,一定要努力。無念者:於念而無念,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念頭裡不要起心動念,在念裡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覺,我們佛性本體就是覺,時時刻刻都保持覺;無住者:人之本性,無住,無所住,就是我們人的本心,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這個就是無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來就是無住,現在在世間善惡、很美的、很醜的,不管是冤家、親家,或是言語觸刺欺爭之時,講話總要刺激人,不講好聽的,都是讓人難過的話,那些都並將為空,都是空的。語言是不是空的?抓不到所以將它當作是空,有聽但不放入心坎裡,這是最理想的處理方式。不然把那些別人罵我們的話,都把它帶在心裡,這樣難不難過啊?罵得一定沒有好聽的內容,記著的話很難過,不要放在心上,並將為空。不思酬害,不去想怎麼樣報復。我們之所以為人,頭頂天腳立地,就是有很清高的人格,所以不要像小孩打架一樣,你一拳我一拳,你一顆石頭我一顆石頭。,這樣在打架。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六祖很喜歡用念來講佛性本體,就是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我們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不要去想以前的景象,不思前境,過去已經過去,再怎麼想它都不會再回來。不管如意、不如意我們都不要在意,都是空的,很快就過了。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名為繫縛,就被三世攝受,被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攝受,變成綁死死的。於諸法上,念念不住,所有的萬法都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就沒有束縛,此是以無住為本。無念為宗,認識到佛性沒有形相,無相為體,無住為我們的根本,一切都無所住,當我們心裡有煩惱,當心裡有事情來的時候,我們就要想無所住,這些煩惱、事情就會被我們對真理的理解消除掉,就沒有煩惱了,也沒有事情了,就進入真理世界。」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外面能離開一切相,能離相就是佛,我們著於相就是眾生,所以講得很清楚;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離開相我們的法體──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沒有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所有的景象上,心不染,就是心不進入。相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所以在諸境--所有環境上我們的心都不感染,不染五顏六色,曰無念,就沒有念頭產生,不起心動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在我們的自念上,佛性本體上常離諸境,離開所有的景象,只要落入景象我們就離開。不於境上生心,一生心就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就有造業的業因在,所以境上不生心,不起心動念,不落入喜歡討厭,沒有取捨,不造業。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這就六祖不要我們凡人打坐,最主要的地方,百物不思,全部都不要,念絕這個就是死。別處受生,都已經到別的地方去受生,所以我們不能走這個路線,百物不思,就是讓佛性的功能作用都發揮不出來,發揮出來就要把它打死,就等於打死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六祖講一念絕就死掉了,已經到別的地方受生了。是為大錯。追求的方向最明顯的錯誤,學道者思之,要學道一定要想到這個問題。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假如不認識成佛法裡面的義理,我們自己錯了還可以。更勸他人,就不行了,自己錯了沒關係,勸他人也這樣做,就是拉他人也下地獄了。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所以我們不要自己迷昧了,又勸很多人迷昧,然後又毀謗佛經,所以立沒有念為宗旨,沒有念就是正念,我們可以時時刻刻保持無念,就是已經在修道,保持無念一段時間,久了般若妙智慧就會產生,一定要一段時間,要時時刻刻保持不要起心動念,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樣保持一段時間。我們那個靈敏度就增加,靈敏度一增加以後,第六感特別靈敏。未來要發生什麼都有徵兆呈現,我們當然不是要追求這個,可是它會自然而然,一靈敏了以後,第六感就特別強烈,所以一些老朋友,老親屬很久沒有見,會出現的時候,它會讓你先知道。而且也很奇怪,你的佛性會告訴你,今天不要出門,出去會有災難。你不聽的話,真的就會遇到,那個都是般若妙智慧的呈現。我們當然不希望走入追求不屬於正道方面,我們追求都是正道,那些都是佛性正確的功能作用,我們還沒有認識它,我們可以啟發慢慢認識它。」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六祖又特別說:為什麼立無念為宗旨?因為我們人嘴巴講說已經見性了,心中還沒有,還是迷昧的人,因為在有形有相的環境上面有念頭。念上便起邪見,起心動念都算是邪見,都是無明。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所有的塵勞,凡塵的勞勞碌碌,那些妄想都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就沒有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當我們般若妙智慧呈現時,也不要到處去煊耀,因為後學有講過,虛空之間有非常多的無形,有魑魅魍魎、有幽冥鬼魂、有凶神惡煞、有日夜遊神,還有一些是屬於比較正的,像山神、土地、王爺、媽祖,這些都比較屬於正神,都有全部都在虛空之間,假如我們煊耀,說自己有一些神通。這些虛空的幽冥鬼魂,或是凶神惡煞,他有困難會來找我們要求幫忙,我們要了解所有無形的一樣也會遇到困難,佛、菩薩都沒有直接參與幽冥界的事情,我們可以有能力去幫助他們嗎?是不是沒有能力?我們顯現說我們有很大神通,他就要找你幫忙,被他找上了會怎麼樣,吃不完兜著走,把你纏住了,看你要怎麼辦,你沒有解決,他就不放過你。這下子糟糕了,本來只是要煊耀而已,怎麼會知道惹來這麼多麻煩,當我們有某一些佛性的功能呈現的時候,不要煊耀,給我們信心知道有就好了,靜靜就好。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沒有念為宗旨。」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就是沒有二相,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對待,沒有二相都是一。無諸塵勞之心,沒有塵勞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那個念就是念真如本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我們念就是真如的用,很親切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真如自性起念,能夠起心動念都是我們佛性本體,非眼耳鼻舌能念,我們眼耳鼻舌它沒有辦法起心動念,能夠起心動念都是佛性本體,所以不要把起心動念當作大仇人,那個是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雖然起心動念是不覺,確是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知道它是佛性功能作用,所以不要跟它敵對。這樣煩惱就減掉了,就沒有煩惱。真如有性,所以起念。我們真如有性可以起心動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沒有真如本性,眼耳鼻舌就壞掉了,眼耳鼻舌都是佛性呈現的功能作用,沒有本體,就沒有作用。所以本體重要,我們追求本體,不追求功能作用。」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真如的自性可以起心動念,六根雖然有見聞覺知,我們只要讓六根不染萬境。最困難就是這裡,我們都是六根會染萬境,對萬境產生喜歡討厭,就有行為動作,就造業了。雖然有六根,可是我們不要讓六根當家,不要讓它作主,所以不染萬境。不要讓它當家,它就不會染萬境。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是給六根當家,沒有把佛性啟發出來,所以造了很多業。現在我們知道有主人佛性在,所以不要讓六根當家,不要讓它染塵境,凡塵的景象不要讓它進入。只要不染萬境,我們的自性就能逍遙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分別所有凡塵的一切法相,法包羅萬象,不管是有形無形,只要我們心能想到,都稱為法。諸法相我們都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能善分別。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究竟了義,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面不動,可以透徹了解凡塵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都是空,所以就能在第一義不動。假如我們不了解,心都會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就會落入塵垢,就六道輪迴忙不完了。」
坐禪品第五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坐禪要怎麼樣才算是坐禪,六祖說:元就是本來,坐禪不是看心,也不是看淨,也不是不動。所以要我們去體會它是什麼狀態,就是有點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講,是不是不可思議?若言看心,心元是妄,這邊的心就是我們日常用的,不是在講真心,真心是摒除凡塵所有的妄,這邊心元是妄是講我們日常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心是妄的。知心如幻,知道我們日常用的心都不真實是幻的。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我們本來就是清淨的。由妄念故,蓋覆真如,就是因為我們妄念才會蓋覆真如,沒有妄念真如就會呈現。我們妄念蓋覆真如,讓它呈現不出來。但無妄想,性自清淨。只要我們把妄想去掉,我們的自性就恢復清淨了,就可以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起心看淨,卻生淨妄,起心要來看淨,卻產生淨妄,是屬於已經不真,已經有起心動念,有所看,不清淨了。妄無處所,妄無有處所,我們以前有講過,真心有體,妄心無體。真心不落入思維,妄心本無處所。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後學記得有比喻,茶杯長得還蠻漂亮的,喜歡不喜歡?喜歡就是心,這個心是妄心,因為茶杯會變化,我們假如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我們還喜不喜歡?剛才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不見了對不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所以這種心就叫做妄心。我們在日常生活是不是都用這個心,我們都用這個心來面對所有的萬象萬事。萬象萬事會變化,我們的心也跟著變化,所以妄心本無處所,妄心沒有地方所在。真心有體,真心有一個體性在,用它,它給你用,你不用它,它還在,它沒有離開,一秒鐘也沒有離開。所以真心有體,妄心無體。我們修道用的就是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會隨著外境變化的不是真心,那個是妄心,因為它一直在變化。我們修道就是要用真心,不會變化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真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才會成就,這個觀念自己一定要知道,也要自己找,找到不生不滅旳真心沒?真心跟妄心是同體兩面,我們只要認識妄心那一面,真的都不認識。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真心就呈現。這個很重要,我們用這個心來修道,就可以修成。妄心沒有體。看者是妄。妄心沒有地方所在,淨無形相,卻立淨相,清淨沒有形相,我們要立一個淨相,起心要來看淨,這個已經偏了。言是工夫,說這個就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有這種見解的話,障礙自己的本性,即被淨縛。被清淨綁住了,已經偏了。」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我們要修持如如不動,看見別人,沒有看到人的是非過患。別人是有是非、有善惡、有過患,可是我們不進入內心。後學都一再講,別人修得好,功德很多不會分給我們,別人做得不好,造了很多罪我們不用去承擔。要不要去檢討別人?我們都時常坐著就會檢討別人,站著就給別人檢討。六祖說我們要修如如不動,就是不要看到別人的兩面,就是要記得人的好,不要看到人家不好的那一面。即是自性不動,沒有看到人家的不好。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身雖然都不動,一開口就講人的是非善惡,這樣就不好了。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不要去講人家的好壞。與道違背,跟道相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就會障礙我們修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要怎麼來坐禪呢?在坐禪的法門之中就是沒有障礙,只要都沒有障礙,我們就是在坐禪。只要我們內心有障礙,就沒有在坐禪。所以不一定身體在那邊坐才算,只要心沒有障礙就是在坐禪。道都是通達無礙的。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看到內在自性如如不動就是禪,這個都是從自己的內心做功夫。」「善知識!何名禪定?什麼叫禪定呢?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可以離相,所有的相都可以離;內不亂就是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我們外面假如著相了,內心就會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我們就是要本性自己清淨,自己進入那個定力。只為見境思境即亂。我們看到那個景象,然後去想那個景象,內心就會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若看到所有的境,有形有相,內心不亂,那個就是真定。所有的相都虛幻不實在,心為什麼要動?就不動了,所以那個是真定。」「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我們要學外離相,內不亂;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就是要從自己的內心做功夫。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在菩薩戒律經裡說:這個本就是本來,元跟本是相同的。我本性本來就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所有的佛性本體之中。自見本性清淨,自己看見,自修自行,自己自修自己行持,自成佛道。全部都往內做功夫,沒有向外的。」
懺悔品第六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六祖看到廣韶洎四方一些讀書人跟平民百姓,都集中在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懺悔要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我們來自淨自己的本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所以要自度自見,才不會從那麼遠到這個地方來都沒有收穫。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所以這個緣很重要,要因緣成熟才會有上乘佛法傳達。今可各各胡跪,這個胡跪就是跪一隻腳,一隻腳跪,一隻沒有跪,那個叫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自性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五分法身香。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自心中沒有是非、無惡,沒有罪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戒香蠻重要的,各位可能會想,我都沒有啊!但是內心隱微的其實有,我們不自知,後學先講一個小故事。寺廟的住持一直跟徒弟說:我們每天都要懺悔,要能感恩。徒弟的心裡就一直很不願意,他心想我又沒做錯,為什麼要懺悔?有一天來了一個婦人,要求住持說:我要懺悔,因為我做了一個很大的錯事。這時住持就想利用這個機會來教導他的弟子。他就跟那個婦人說:好!我讓妳能夠懺悔。妳現在向廟庭前走二十步,然後向右轉又走二十步,妳拿一塊大石頭,來我這裡。然後跟他徒弟講:你現在向廟庭前走二十步,然後向左轉走二十步,然後彎下去找一顆小石頭,來我這裡。當他們都把事情辦到了後,師父就跟他們講:你們現在把石頭回歸原位,那個婦人一拿大石頭,馬上原位在哪裡,馬上就找到了,就放回去了。他那個弟子,拿那塊小石頭,放了老半天,放不到原位,不知道原位在哪裡?各位知道這個意思嗎?我們每天大的錯事,自己知道。小錯事不知不覺。徒弟就對師父說:師父!我不知道原位在哪裡?師父就跟他講:我們人都是這個樣子,大的錯我們會很明顯知道。可是小錯不斷,我們都不知不覺,所以都不甘願懺悔。以後各位願不願意懺悔啊?因為懺悔了以後那些污垢才會去掉,不然它都會在。所以這邊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這個都不容易。要真正心裡深處都確實做到,名叫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睹就是看見,看見諸善惡的境相,自心不亂,名叫做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慧香就是自心沒有障礙,用般若智慧來觀照自性,在這種狀態下,諸惡都不造,雖然所有的眾善都在修,可是心都不執著。長輩都能尊敬,晚輩都能夠體恤教導,對那些貧弱孤苦的都能夠體恤幫助他們,名叫做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生活之中攀緣最不容易去掉,要人家好,要人家壞,那個都是攀緣,我們要學者隨緣,隨緣就是隨著現象,不喜歡他壞,不喜歡他好,隨順著現象。我們喜歡他好,喜歡他壞,那個叫攀緣,攀緣沒完沒了,隨緣就沒有掛礙。各位還記得張拙那個偈語嗎?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生死涅槃等空華。這個是張拙悟道偈,裡面的意思很好,我們有解說過。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是不要攀緣,我們攀緣會很多因果都攬上身來。隨緣不會把因果都攬到我們身上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記得要隨緣,不要攀緣。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落入兩邊,住在兩邊都不正確,要中道。自在無礙,名解脫香。解脫自己要解脫。
五、解脫知見香:最難就是這個,把我們的知見都解脫了,因為都被知見障礙。所以都沒辦法讓我們回歸佛的本位,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我們自心既然無所攀緣,沒有攀緣善惡,沈空守寂,就是非生滅志,就是阿羅漢的追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要廣學多聞,多學一點,是對真理,要了解多一點。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本心。通達諸佛的妙理,和光接物,在凡塵和光同塵,跟凡塵一樣,應對進退之中都不失真理。無我、無人,沒有分別心,所以這個不容易做就是我們分別心不容易去掉。直至菩提,一直到達菩提都是這個現象。真性不易,真性不改變,名解脫知見香。」解脫知見是最難做的。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覓就是尋找,自己心裡去薰習。令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三世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罪業都消滅。令得三業清淨。三業:身口意三業都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六祖就要在座的都跟著念:『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所有的惡業愚迷我都承認,我都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所以重點都是在永不復起,不會再去犯,不再做了。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最重要就是愚迷、憍誑跟嫉妒,我們眾生最嚴重的就是這三個。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六祖就加以解說:什麼是懺?云何名悔?什麼叫悔?懺者:懺其前衍,就是以前的不對,我都承認,以後不再犯了,所以懺其前衍就是懺;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永遠都不再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就是往後不再做了;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現在已經覺悟了,絕對讓它永遠都斷掉,更不復作,這個才重要,如果有懺沒有悔,以往的懺都沒有用,全部都來,要本身去接受。假如說以後都不會再犯了,之前懺的這些罪,因為沒有緣來配,所以不現象就不用接受果報。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衍,不知悔其後過。所以我們差別就是在這裡,承認以前錯了,可是以後不敢決定自己絕對不會再犯,就是那個心都不夠堅定。以不悔故,前衍不滅,後過又生。因為後面沒有堅定自己的立場,遇到現象結果又犯了。前罪不犯,後過又生。前衍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所以那個不算懺悔。
1. 請問劉講師,直心可否通達理天?
可以!我們平常在日常之中就要用直心,直心就是道場。道就是佛性,直心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非常寬廣,只要你直心時常用,它會進入身心,進入大悲心。你有了直心、身心、大悲心,一條路就到菩提路,所以直心就可以到達理天。
2. 我們自己的知見跟心通的差別真的很微小,差在哪?
我們自己的知見跟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從小一直跟所接觸、所學的、所看到的、所經過的,都會一起融入成為我們的知見。從這些會形成我們的行事風格,它會慢慢的定型,假如我們沒有研究真理,不知道它跟真理的差別在哪裡?因為不知道會誤用以為我們的知見就是正確,到後來就會自以為是,就會比較自大驕傲。假如我們的環境是比較富有的話,程度會更嚴重。假如我們能研究真理,知道凡塵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聚會,有因有緣,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聚會的東西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就不要把因緣聚會虛幻不實在的東西,就那麼固定呈現在自己心中。因為呈現在自己心中叫我見,我見很強,不容易聽別人的建言,人家別人怎麼勸我們,都不聽。這樣我們會迷失,自己都還不知道。假如我們能夠時時刻刻都接近真理,接近真理我們自己會調整。調整不真的地方在哪裡?讓它都走入真理世界,這樣就很理想。
3. 後學聽很多人研究佛經,他們會說彌勒祖師來臨的時候,還要好久好久,56億年後,我們現在說彌勒福音已經來到人間,剛剛劉講師也說伽葉尊者現在入定,等著以後彌勒祖師再來,所以這些他們誤解了。我們道場的講法跟佛經的講法,有沒有哪些衝突的地方?還是我們有需要解釋的地方?
我們要知道現象跟真理有某些地方的隔閤,有某些地方的不一樣。我們為什麼會講有迷、有智跟領悟,我們知道現在是彌勒祖師掌天盤,雖然還沒有以形相來示現給眾生看,可是現在已經是彌勒天,整個天盤是彌勒祖師在掌管。在掌管下,因為活菩薩以各種方式,各種形相,各種事情,讓我們所有眾生都能夠去了解、領悟、到達彌勒的真理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就已經呈現。不是要等到56億年以後,我們這個身體百年就不見了,能夠留下來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佛性本體跟我們彌勒祖師的佛性並沒有兩樣,是一樣的。佛跟眾生,佛性是一樣的。既然是一樣的,我們就要去領悟,領悟到在我們身上就有彌勒祖師的影子,我們就要去發揮彌勒祖師他所要辦的事。我們當彌勒祖師的徒孫,你就要去做啊!不是叫你在那邊等等,等56億年後再來做,不是那個樣子。要了解佛用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現象,不同事情來啟發我們。讓我們能夠當下就了解,當下就已經是,不是在等那個56億年。我們凡塵尤其科學家,都是以眼見為憑,要眼睛看到才算,以現在人來說可以不用呼吸,不用吃飯,可以經過56億年,那已經是什麼?就是常住。我們不了解我們當下就已經是常住,常住的意思就是沒有來,也沒有去。我們來從哪裡來?我們從理天來,要回去理天去。要了解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就已經是常住。所以我們在說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跟未來世,過去世又有三世,現在世又有三世,未來世又有三世,合起來九世加我們當下一念,一世這樣叫十世。古今不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個念頭。過去世它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現在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未來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九世加我們一念,十世,十世古今,古時候跟現在,就在我們當下一念。一念之中俱備萬萬年,所以56億年以後也就是現在。
4. 電視都可以看到六祖壇經,他們不承認我們一貫道後來的十八代祖師。後學曾認識另一個教門的,他們是另外一套,六祖壇經以後不是我們的十八代祖,你認為呢?
我們在凡塵要了解,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見解。我們也不要去強辯,六祖也強調,道不在爭,不在語言方面去爭。要在實際的有功能、有作用、有本體呈現。這才是最重要。能夠讓大家公認的,上天指派一代一代的祖師,有傳承,我們都可以去考據,追尋。這個都不可以騙人的。要了解騙人的不會很宏展,它寬廣不起來。現在我們活佛老師最末後一著,所有的諸天仙佛都打幫助道,所以才有辦法國外辦得很宏展。假如不是仙佛在打幫助道,我們人哪有那個能耐。要辦得全世界都能夠普遍的話,那個不可能的事。所以這個是上天辦的事。我們是儘我們的能力去做,大家都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得很光明,恢復到本來。我們老師就是大濟公,我們都是小濟公,能夠渡化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這個是最重要。那個分門別派,我們倒不用投入那個心思,投入進去一肚子氣,不需要,我們就靜靜就好,他想當老大就讓他去大,都不用去辯論,那個都無關緊要。
5. 劉講師好!劉講師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跟這裡的「百物不思」有什麼差別?
我們剛才有說,念頭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因為真如能夠起念。他百物不思就是要把這個念扼止它。我們的萬緣放下,是放下外面所有外緣,並不是要把佛性的功能作用扼殺,這樣能夠分別嗎?「萬緣放下」跟「百物不思」是很不同的。萬緣放下是不攀凡塵的緣,可是我們保持於諸法相都能夠了了分明,可是我們不起心動念。是很靈活的佛性,都保持在。那個「百物不思」是要把它扼殺,佛性的功能作用不讓它發揮。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喔!我們要了解六祖為什麼那麼反對我們凡人去打坐,就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那個真如本體非常奧妙,我們假如能夠了解我們那個真如非常奧妙,它起心動念,所以不要去把那個念扼殺,不用,不斷煩惱進入涅槃。我們就是能夠了解本體以後,我們從本體發揮,那個才是正確,你本體的功能作用都不要了,當然連本體也不要了。就是一念絕,這個肉體已經不在了,就要到別的地方受生。就是你這個佛性已經把它扼殺了,你這個佛性要到別的地生去受生。就是那個意思,為什麼六祖那麼反對我們凡人打坐,就是不知道真理,打坐就是錯的,愈坐就愈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