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128 性理心法班─六祖壇經  劉芳村 講師主講


我們接著上禮拜没講完的,就是六祖的無相誦,說通即心通,各位前賢聽的懂嗎?那個都是我們以往有研究過,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裡面的經文,我們講到心通的部份,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就没有把它講完,心通就是我們要能從心領悟真理,然後已經通達真理世界,叫做心通。發現心通的部份是五祖,本來達摩祖師傳到我們中國來是楞伽經,有五本,說楞伽經適合我們中國人來修。到五祖的時候就把楞伽經擱著,然後轉說金剛經,所以五祖以後以金剛經為主要的讓眾生能夠心通,後學看金剛經能夠讓我們心通,就是在第一分,那個序分第一分,因為第一分所敍述的都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那種奔波塵勞的那一種情形,跟所有眾生都完全一樣,所以這一分五祖體會到,竟然是教外別傳。就是看了言行動作真理都在裡面,所以我們了解金剛經裡面很好的意思就在序分。完全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呈現在所有眾生的眼前,我們可以看第一分,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坐著要聽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也没有說,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敷座而坐。完全都是敍述行為過程,我們從這一些行為過程,可以來探討最上乘的佛理。就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假如我們有研究過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講他佛成已經很久了,不是落在凡塵這個現象他才成佛,是早已經成佛,這個時候是示現,要來引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能修證成佛,所以從最開始的時候,食時,吃飯的時候,佛没有要求弟子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他自己本身著衣、持缽,然後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個就是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示現平等,眾生跟佛都是平等,没有分別心,所以佛已經不住佛相,佛已經没有我相,假如他仗恃他已經是成佛,他就不用自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我們了解就是示現跟眾生一樣在凡塵奔走塵勞,在凡塵勞勞碌碌,我們就是要迴光返照,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與佛有一樣的真理在,没有我相。佛已經示現無我,没有我相就是我們要修道的最根本,有我相就修不成道。所以要我把我相泯滅,没有我相。金剛經全部都是在破形相,就是把我破除掉。可是不說一個字,所以没有法相。前面已經没有我相,這邊不講一個字,已經示現没有法。既然没有法就没有法執,法相也没有,佛已經示現没有法相。雖然没有法相,不講一句話,但是從行為之中很努力的要眾生脫離苦海,所以離開非法相,非法就是没有法。没有法叫非法,他已經離開非法,就是努力在修。努力在修又把形相拋掉,這樣就符合真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也要學釋迦牟尼佛,没有我相,没有法相,没有非法相。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這樣三空整個都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在第一分的序分就這麼的親切,佛示現塵勞,奔波勞碌,就是告訴我們,眾生要修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道没有離開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在修道。所以只要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執著有一個身體的我,然後也離開了法,也離開消極的非法,這樣一空到底了,我們所呈現的跟佛一樣,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聽的懂嗎?所以是很簡單,在平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做到。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是因為須菩提是捨貧乞富,他意思是說富有的人家,福份已經要用完了。所以要把它接續,讓他福可以繼續享受。大迦葉相反,他捨富乞貧,就是富有的人家,他已經有福報了,不用去給他種福,貧窮的人很可憐,要種貧窮人的福報。佛曾經罵他們,雖然你們的意很善,可是做法會惹人爭議。一直捨貧乞富的話,會被人說你貪口腹之欲,要好吃,富有的人東西比較多,比較好吃。相反地捨富乞貧的話,會被人說你的行為怪異,一定有目的,都會惹人懷疑的心,所以我們修道人不能讓人起懷疑的心。因為懷欵就會想法顛倒,我們想法顛倒就會放逸,放逸了以後就會無明,無明以後就會慳貪嫉妒,就是貪的心很堅強,又嫉妒別人的成就。都是從懷欵來,所以我們修道第一個就是要把懷欵去掉,所以後學才說留半個小時給各位發問,就是要解除懷欵,因為各位都不踴躍,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只有留下十分鐘,再不問的話我們就全部都講課,不再留時間給各位問。次第乞已就是一家挨著一家,不管遇到貧窮還是富有全部都要去乞食。乞食不超過七家,知道這個意思嗎?為什麼不超過七家?因為我們眼睛是不是二個,鼻子二孔,耳朵二個,嘴巴只有一個,是不是七個?乞就是求,求我們七孔回來,乞食的意思就是求我們向外放的七孔全部都回來。各位前賢不要以為七孔是我們的,可以用命令的。它不會聽話,你命令它回來,它不回來。要用求的,哀求它,你回來吧!我們七孔才肯回來,七孔肯回來,我們做迴光返照,功夫就很殊勝。精神外放都當眾生,精神一收回來了,就可以成仙作佛。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要學著把精神收回來。乞食了以後就還至本處,我們要了解我們每天上班,或是做生意,都是向外去乞食。都是手心向上,是不是手心向上?向人家拿錢,所以都是在乞食。我們下班了,做生意告一段落了,都要還至本處。要回來,回來我們原來的地方。我們現在學生一放學了也不願意回家,下班了也不願意回去,做生意告一段落了也是很不甘願回去,所以都没有還至本處。所以我們才流浪在凡塵,才六道輪迴。假如我們都可以還至本處都可以回到根源,往後一口氣不來就可以回理天。還至本處以後就是養生,飯食訖,就是要使生命能夠延續。雖然身體是假的,畢竟要借假修真,我們要修證讓它能夠成就,所以身體還是要照顧,要吃飯,所以飯食訖,訖就是已經吃飽了。收衣缽,不收就掛礙,收衣鉢了以後就没有掛礙。然後洗足已,這個洗足就是除塵,把凡塵的污垢都除掉,清淨我們的身業。接著下來敷座而坐,敷座而坐就是要入定。就是凡塵不關緊要的事我們都把它撇開,不要投入。我們投入是要在我們心性方面。所以五祖才把楞伽經拿掉,因為楞伽經是對菩薩說,很高的法門,這樣渡就不會很寬廣。所以改成金剛經以後大部份都能夠接受,可是佛他没有講說我是在示現,那個示現是我們旁觀的第三者在講的,這樣懂意思嗎?是我們看出竅妙才說的,所以第二分須菩提開口就稱讚,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很難遇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都這樣示現,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將近七十歳,三十一歳證道,七十歳都已經經過二十幾年了,須菩提看了二十幾年,他竟然都没有看出竅妙,所以佛要傳無上大法也傳不出來,假如釋迦牟尼佛講:弟子們!我教你們努力修道,你們怎麼不努力修。我們從講話裡面就可以了解,我教你們修道,我相已經有了。教你們修道,法相也有了。你們都没有努力修,非法相有了,這樣就不成無上大法。最上的大法都没有了,是不是不能講?没有人看出竅妙,他傳得出來嗎?所以他也是很鬱悶,都傳不出來。當須菩提這樣一講: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囑諸菩薩,然後就問善男信心發菩提心要怎麼樣使它住下來,這個時候佛很高興就稱讚:善哉!善哉!剛好正要傳,傳不出去,你這一問就可以傳了,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教外別傳是從金剛經就開始了,可是佛在涅槃之前,拈花示眾才把那個名稱說出來。


拈花示眾就是大梵天王拿花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拿來拈花給大家看,人天百萬,莫知所措,不知道他是在做什麼?只有大迦葉破顏微笑,後學有講過意思,還記得嗎?就是把那朵花代表我們凡塵所有的現象,用那一朵花來表現,誰看到現象?是不是我們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看到現象,看到現象的那個就是主人翁。就是我們在凡塵所要追求的。所以那個大迦葉體會出來:這麼奧妙!就是這樣!佛一看到大迦葉破顏微笑。就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時候才把教外別傳的名稱講出來。這樣懂意思嗎?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正法,而且這個正法眼藏,就是我們那個玄關,藏在那裡。它屬於涅槃妙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妙心。實相無相,屬於實相的,可是它没有形相。不立文字,没有文字,教外別傳。在教內找不到,教內就是勸人為善而已,講到教內教外,我們就想到達摩祖師的偈語,各位都會唸嗎?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就是用洞庭湖的水當作墨水來寫佛法,我們把寫成的佛法來看來研究,都找不到啦!全憑心意用功夫,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有意要讓我們都心通,這樣懂意思嗎?所以說通,所有的經典都叫做說,說性理心法,我們從性理心法通了,到達佛地了,那個就成就了,說通了。心通呢?就是從心領悟,一定要從心源做功夫,所以後學都有講,當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心的本源。這個時候它清清靜靜,所以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就一定會成就。


之前有講智閑禪師: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智閑禪師根器很好,他師父靈祐和尚要成全他,所以對他說:你還没有出胞胎之前,講一句我要授記讓你能夠成就。結果他講不出來,把所有學過的拿出來應對,靈祐和尚都說不是。智閑禪師就請師父說,靈祐和尚說:我說是我的事,不關你的事,要你自己體會。所以他行理打包回去了,他說:道這麼難修,我不修了,我要回去吃稀飯就好。在一個國師的地方住下來,在除雜草時,鐮刀去碰到小石頭,小石頭打到竹子發出一個聲音,「咚」他從這個聲音領悟。原來當下我們的佛性都圓滿俱足,他一擊忘所知,這個聲音忘掉能知與所知,没有能所了。所以就更不假修治,不用修了,已經到家了。這樣知道意思嗎?第三句動容揚古路,是在教我們心的領悟,心通,就是我們容貌有動作時,是誰在動作?是不是我們真心佛心在使它有擠眉弄眼的形相出來?我們臉部有表情,表情就是我們佛性在指揮。所以動容是在教我們心的領悟,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領悟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裡是講心通的部份。


上次我們在講心意識資料的時候,各位資料的反面是不是修道入手?有没有印象?各位可能都没有帶來,有帶就看,没有的就聽。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修道入手,汝今欲令見聞覺知。就是我們眾生日常生活在用的能夠遠契,遙遠的契合,如來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已經佛的果位上的四德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應當先要選擇死生根本。就是生死的根本。各位前賢!我們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根本,我們没有根本就不會生死。就是因為有根本,我們才會生生死死,所以要先選擇死生的根本,依不生滅,要按照不生滅,圓湛性成,圓滿湛然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用圓湛性才會成就,把我們那些不實在的妄想心降伏,伏其所有的生滅,能夠到達不生滅。能夠到達不生滅時,我們就用不生滅來修持,就可以圓成果地修證。佛就作比喻,如澄濁水貯於淨器。好像我們去乘一杯濁水來,放在一個器具裡,靜深不動,這個靜深不動就是功夫,沙土自沈,那個沙土就會沈澱,清水就會現前名為初伏,已經降伏我們的客塵煩惱。那個客就是不住,來來去去的。塵就是灰塵、污垢。客塵煩惱已經初伏了,去泥純水,泥巴去掉都是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我們可以把根本無明永遠斷絕掉。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這是我們手上那一份修道入手的資料。就是要用我們的圓湛性來降伏生滅心,所以我們了解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重要,修道才會成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不要說生滅心可以修成,生滅心絕對修不成的,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生滅心跟不生不滅的心是一體兩面,同體可是兩面。我們只有認識生滅那一面,不生不滅那一面我們不認識。我們現在修道就是要把不生不滅那一面,徹底的認識,把它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要培養讓它茁壯長大,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後學都一直鼓勵,開始修道的時候叫因地心,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日常用的識心是生滅的,不要用那個心來修,那個心修不成道。各位這樣聽懂嗎?可能會有懷欵,很少人講,對嗎?絕對不錯的,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上禮拜我們不是有說過:如來不與世間共爭,世間與我爭。還記得意思嗎?那個如來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而是在講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佛性,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我們的如來修養很好,都不跟我們的感覺器官來爭權柄,我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都會跟我們佛性爭,所以佛性大部份都失敗,都爭不贏。眼睛想要看;耳朵想要聽;鼻子想要聞,嘴想要吃,身體想要摸,意念喜歡亂想,都它們自己會做主,自己都有主張,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在跟它說,不要看啦!不要聽,不要聞,不要吃,不要摸,不要想,都講不贏它,所以我們的本性就退位了。祂就隱藏起來,準備收拾做的那些業,就得去接受果報。很委屈、很冤枉,什麼人造成的?我們自己造成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真理,感官都不負責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他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全部都要負責任,感官要當家也要負責任,可是他負不起,所以就不要叫他當家。這個很重要,這就是我們講的修道入手。所以各位都還有資料可以看,可以深入的。


接著講上禮拜普願禪師所講的偈語,他說: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生無滅是佛身。再說一次若人假如說我們人,見幻本來真幻本來就是真的,是則名為見佛人,見到幻都是真,他已經見佛了。圓通法法無生滅,凡塵所有的法都圓都通,不通是我們的識心不通,進入真理都通。所以無生無滅是佛身,佛的身沒有生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身,領悟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是佛身。所以都是一理通徹。普願禪禪又講: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我們上禮拜有稍微解釋,但因為時間不多,沒有多加解釋。滿眼本非色,眼睛所看的不是形象,我們眼睛所看的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滿耳本非聲,我們聽到是耳朵聽到,也不是聽到聲音,是聽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才說文殊常觸目,文殊智慧第一,所以我們眼睛所看時時刻刻妙觀察智都在。滿耳本非聲,我們耳朵聽到的不是聲音,而是觀音塞耳根,所以我們就能夠聞聲救苦,全部都是用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會三元一體,三就是法身、化身、報身,我們領會這三個原來是一體的。達四本同真,這個四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到達這四個全部都是真心佛性,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堂堂法界性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從普願禪師的偈語延伸到我們在凡塵所看到的三佛一體,最常看到的就是阿彌陀佛、上座觀世音菩薩,下座大勢至菩薩。另外的三佛一體,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上座文殊菩薩、下座普賢菩薩。三佛一體是在告訴我們,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我們先說中間阿彌陀佛的那個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上座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也就是屬於法;那個僧就是大勢至菩薩。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所以佛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阿彌陀佛,阿,翻成中文叫做本不生,彌,就是充塞天地,陀,就是如如不動,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是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我們的佛性是不是無量壽?不生不滅是不是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本身。上座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我們尋著聲來救苦就是法,就是我們要發揮的般若妙智慧。僧,大勢至菩薩。你知道真理了,要用很大的力勢去完成它大勢至。所以那個是我們的行為。另外釋迦牟尼佛,釋迦就是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就是如如不動,默就是沒有聲音。能仁寂默就是我們法身,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文殊就是法,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所以文殊智慧最高,我們俱備有文殊的妙智慧。我們知道要實踐就是普賢菩薩,所以三佛也是一體。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外面的三佛並列,就是告訴我們佛、法、僧就在我們身上,就是這個涵意。就是要我們了解心通,借相明理,借著形相了解真理。我們平常可能有耳聞一指禪,就是凡所有人來問道,他都示一指,這個就是道。什麼是道?他就示一指。每個問道,他都這樣回答。知道意思嗎?跟拈花示眾是一樣的。這個就是動對不對?代表凡塵所有一切相,誰看到?就是我們佛性看到。就是一指禪,那個看到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能夠了解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做心通。已經心領悟了,所以禪宗的傳法就是要心領悟。


有一個和尚很努力在追求道,到各地方去訪道,追求道。有一天他到一個寺廟找住持,問他什麼是道?那個住持沒有回答他,那個和尚站了一會兒以後,他想可能這個住持不會道。所以他就想轉身離開。當他要轉身離開的時候,這個住持就叫奢離就是梵文的修道人,和尚就回頭。當他回頭的時候住持就問:是什麼?就是為什麼你回頭?這個就是要他領悟,當你回應的時候,那個就是道。這樣懂意思嗎?所以禪宗的教法,有點不在語言文字上,全部都在心的領悟,所以心通就是比較困難一點。可是只要我們有心,都通。各位通了沒有?因為後學在講的時候,並沒看到自己講的情形,後學禮拜一又看自己講的DVD,看到後來嘴角都起泡泡,而且蠻多的。所以後學看了很傷心,以我們台灣話來講,這種形相的呈現,就是講的內容不實在,我們台灣話說:「講到嘴角全是泡泡」就是這個意思。後學講性理心法已經二十幾年,從來都沒有這個現象,所以當後學看到這個現象真的很想哭。因為後學是掏心掏肺的,全部都是真誠的希望各位都能修證成佛,沒有講不實在的話。可是竟然會有這種相呈現,表示上天在警告後學,講的話不實在。所以嘴角才會冒泡,所以後學一直在反省。有沒有跟真理不相契,是不是有這種現象?可是一直檢視,所說都是從真理,從經典出來,沒有自己妄想講出來的,從來沒有這個樣子。所以後學很警惕,因為所有註解經典的聖賢們都不能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後學很怕落入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所以我們要互相勉勵,後學既然有這個象呈現,自己會警惕,在講的過程盡量避免落入生滅,講的都是實相。當我們打從心底,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好像太陽處在虛空。所以我們說通心通了以後,可以說全部都已經了解真理。心都沒有黑暗,好像太陽那麼光明,就在虛空之間,沒有住。太陽在虛空之間沒有住相。各位前賢!太陽有住相嗎?我們就要像太陽一樣,處在虛空而不住相,確實存在。我們要知道不要有黑暗面,都是光明,因為太陽表示我們般若妙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我們好像太陽一樣處在虛空,很理想的狀態。唯傳見法性,了解真理了以後,我們要告訴人家的,要渡人求道的,都要傳這個見性法。能夠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要把他帶來求道,就不管他了。他要怎麼去走,自己去走。我們以往不是這樣嗎?有沒有引導他怎麼做才可以成佛?有沒有那樣做啊?算渡人嗎?算不算?送佛不是要送到西天嗎?我們都不會把人送到西天,我們自己都不會走。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不是不渡人。而是要究竟的,渡他就是要他成佛。我們自己本身一定要知道怎麼成佛,才可以渡人,才可以使別人也成佛。


出世破邪宗,分成二個角度來說,一個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出世,就是要離開苦海。要離開苦海我們一定要破除邪宗,邪就是不正,宗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宗旨。要破除我們心裡面那個不正確的念頭,我們所有的見解不正確,那個我見要把它破除掉,我們破除了我見才可以離開苦海,才可以出世。這樣知道意思嗎?所以我們要離苦苦海就是出世。世間就是凡塵,出世就是已經離開凡塵了。所以我們要離開苦海就是出世。怎麼樣能夠出世呢?就是要破邪宗,把我們不正確的見解都去掉,什麼樣的見解算不正確?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見解不正確,那是因緣際會才有的東西,都會隨著外面的景象而改變。所以那個不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把它認為是,這樣就叫做邪宗,我們要破除它。這樣了解意思嗎?不是說出世破邪宗,都要跟別人打架,別人都不對,要跟他們爭到反過來,不是那個樣子。一方面我們已經到達佛地,我們已經成就了,然後我們要渡化眾生也使他成佛,所以示現在凡塵,這時候出世,又是另外一個角度。就已經示現在凡塵,我們都是佛、菩薩來示現,我們本身都是佛、菩薩,所以我們要帶領所有眾生都成佛。眾生觀念不正確不會成,所以要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觀念才正確?各位前賢!什麼樣的觀念才正確?沒有一個知道啊?不是有講過嗎?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的那個直心就是,我們用那個是正見,正確的知見。也就是佛知佛見,我們用這個佛知佛見就可以脫離苦海,這樣會了嗎?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來學習,真理世界它不會變的。萬年前,萬年後都一樣,不會變的,經得起考驗。經不起考驗,變來變去,那個是識心,是生滅的,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的是不生不滅、常住的、如如不動的、是佛如來。一定要有高超,超脫的心志,我們要堅定自己的意念來完成。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佛法沒有頓漸,頓就是從凡夫地一下子到佛地,那個叫頓,很快。漸就是漸修,漸漸地修,慢慢來。法沒有頓漸,可是我們凡人眾生,迷跟悟有差別。我們眾生一迷了,千山萬里隔,跟真理隔了千山萬里。我們一領悟了就到佛地了。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領悟跟迷昧差別很大,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就叫迷,因為已經無明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所以時時刻刻都沒有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假如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時時刻刻都在覺,保持覺,有覺的時候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就沒有偏離真理的行為。所有的行為都跟真理相符合,不造業,不造業也就不受苦。沒有果報讓我們去接受。所以脫離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了解真理,自己時時刻刻迴光返照,使自己的心眼清清靜靜,這樣的話就跟佛都一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之所有有差別,就是我們迷昧了。所以才起分別心,分別心一有了,自然落入六道輪迴,我們把分別心去掉。凡塵所有一切都是我們真心佛性,不用分別。這樣就回到如如不動的真理。迷悟有遲疾,遲就是很慢,你要領悟真理很慢。疾就是很快。領悟真理很快。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對真理一點認識也沒有,而且一點概念也沒有,那表示我們障礙多。為什麼障礙多?就是沒有行善事。好事都不做,沒有累積善的因緣。所以我們的智慧不開。我們要累積就是行善,幫助眾生,努力的去做,又不記在腦海。這樣我們的智慧會開。對真理的領悟就會比較快,一領悟以後,進入真理世界,跟佛就沒有兩樣。所以一定按照這個方向來追求,住相,相都是無常變化,很快它就變化了。相都已經變了,我們還住在舊的形相上,我們就是很愚痴,不聰明,沒有發揮我們佛性所俱備的妙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就要用,最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第一分顯現的那個樣子,完全沒有一個我相,我的什麼身份地位都可以放下,那個都是假的,不真。所以我們放下身段,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放不下身段,苦了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受苦,各位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自己有我相在,都很驕傲,免不了的驕傲。所以我們不要培養驕傲,不要培養嫉妒,那個都害我們的,都不要有。我枝節馬上去掉,所以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都可以做。只要沒有我相了。修法我們都修最上乘的佛法,就是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呈現都是真心佛性,法執也沒有了。然後努力再修,非法也沒有了。這樣整天都很理想,只要你肯一段時間這樣行持,般若妙智慧一定產生。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就可以處理事情很圓滿。輕重緩急都分辨得很清楚。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就只有這個見性的法門,愚人沒有辦法,悉就是熟悉、知道。就是愚人不會知道,為什麼會變成愚呢?就是迷,迷得很久。都不知道布施,幫助眾生,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努力行持。自己努力積善,我們深植得本,我們得的本錢很夠,我們供桌上才坐得上去。不夠本錢坐不上去,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我們在說的時候,雖然有萬相萬事,非常多。說的時候有萬般,可是回到真理的時候,合理還歸一,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就是道,所以知得一萬事畢,萬事都畢業了。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煩惱暗宅就是說我們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煩惱的暗宅,很黑暗的房子。常常須要生出智慧的太陽。我們要了解智慧就好像太陽一樣,可以照破黑暗。佛曾經跟舍利佛講:有千年的暗室,一千年很黑暗的房間,它說:我在這邊居住有一千年了,所以我不願意離開。問舍利佛:可不可以不離開?可不可以?只要我們點燈它就離開了。所以只要我們啟發般若妙智慧,那個煩惱暗宅全部都不見了。它不管再怎麼久的愚痴,迷昧都沒關係,只要你一點燈了,般若妙智慧一出來了,黑暗都消失了,它不想離開,也必須離開。火一點,暗就不見了。對不對?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心燈都點燃,照亮所有黑暗,讓所有黑暗都變成光明。都已經很亮了,所以我們要了解煩惱暗宅就在身體裡面,時時刻刻都要產生般若妙智慧,把心燈點亮。各位會不會點啊?(會)會了就好。這個就是轉念,只要我們一轉念,轉到正的、善的就是點心燈。心的燈已經點亮了,黑暗都不見了。自己光明,別人也光明,那個很理想。


邪來煩惱至,正來惱除。六祖說:我們那個不正的心念來的時候,煩惱就跟著來。我們正確的念頭,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出來的正知正見出來時,煩惱就除掉了。沒有煩惱,所以很理想,我們自己本身努力,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邪正這個兩邊全部都不用,把它拋開,邪也消失了,正也消失了。全部都不用就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能夠清淨。我們先從心念清淨開始。一清淨了以後到無餘湼槃,沒有剩餘全部都修光光了。所有煩惱枝葉不見了,已經進入無餘湼槃。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我們菩提本來就是自性,菩提就是覺,我們自性時時刻刻都能夠覺,我們起心動念即是妄。可見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我們都不知道它是妄,都以為是正確的。才會讓它毫無忌憚的起心動念。現在知道起心即是妄就不要讓它起心動念,要起心動念馬上覺,這樣我們覺時時刻刻都在,所以圓照清淨覺相,這樣就可以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我們清淨的心在妄之中,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起心動念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不是敵人,差別在我們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差在這裡啦!我們只要知道它是功能作用,不是本體,這樣就好了。這樣了解嗎?淨心在妄中,我們清淨的心就在妄的、虛幻不實的現象之中,所以才有普願禪師的『若人見妄本來真』,知道這個意思嗎?不知道喔!後學再解說,因為我們修持就是了解到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佛性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它沒有形相,可是所有形相要發揮出來,它都不會阻止、不會阻擋。所以我們了解所有虛幻這一些相是不是從佛性生發?甚至連山河大地也是我們佛性生發,我們把這些認識到它是佛性生發的,不是外物。是我們真心裡面的東西,所以我們已經認識了,若人見幻本來真,本來就是真心佛性,是則名為見佛人,你已經見到佛了。這樣懂意思了嗎?有沒有一點懂了。一點點就好啦!不苛求。所以我們只要認識真理,知道真理的世界這麼寬廣,它虛空沒有形相,可是不拒絕所有的形相發揮。所有形相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萬相是從無而來,從無生有,從有又歸於無。對不對?都是這樣自然的過程,佛性不會拒絕,你要呈現現象的時候,佛性不會拒絕。就讓你呈現,你呈現不會長久,只要落入形相。它就屬於生住意滅,一定生滅。所以有生一定有滅。到後來又歸於佛性本體回來,從佛性本體生發,又歸到佛性本體回來,叫做攝用歸體,收攝所有功能作用又回到佛性本體。這樣聽懂沒?一點點啦!現在要求一點點就好。等到一點點懂了,它就會慢慢擴充。慢慢了解就會很多很大,這個不容易,真理很生澀的。我們要接近它,要有一點恆心毅力。但正無三障。我們只要保守正知正見,正確的、真理的,但正就沒有三障。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只要心正了以後,就沒有煩惱、沒有業、也沒有果報。只要我們是從佛性本體生發的,都屬於正。正了以後沒有煩惱、也沒有業障、也沒有報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我們世人要修道,不管是什麼樣的行業,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叫一切盡不妨,在家也可以,出家也可以。做什麼行業都可以,可是我們要了解,有一些行業會增加我們的業障。那些行業就不要去做。賺了一百塊要還一千塊的,划得來嗎?一定划不來。對不對?凡人很多在做這種事業,他賺一百塊要還一千塊。甚至更多,好像銀行複息一樣,複利的利息,借了四十萬,還八十萬,竟然還沒還清。很嚇人的耶!到最後整間房子都被它抵押拍賣了,那個划不來。在凡塵一切都可以修道,就是不要侷限在一個形相。我們有時修道都會侷限在一個形相,我們以往都說修道就是要出家啊!出家才是修道!在家就不算了,現在一切盡不妨,不是現在,是在六祖那個時代就說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假如能常自己見到自己的過錯,就已經跟道符合了。相當就是相符合的意思,我們常自見已過,各位有常自見已過嗎?我們常自己都沒看到自己的過錯,別人的過錯倒是看得很明顯,對不對?所以我們都會檢討別人,不會檢討自己。所以這個是六祖最搖頭的地方就是在這裡,我們假如回過頭來常自見己過,不檢討別人。因為別人有功德不會分給我們,別人有過錯,我們也不用去承擔。所以別人對與不對跟我們都沒有關係,不要去檢討別人。這樣了解嗎?多多少少做一點。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色類就是有形有相的,連畜生道也在裡面,畜生道也是有道。貓狗也是有道,這些都有道,不要相妨礙懊惱。弱肉強食,我們把牠殺了,畜生不會殺我們人,我們人會殺畜生,對嗎?我們比較強,牠就倒霉了。我們要了解,吃一命要還一命,所以才有「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有沒有人說:我給你殺,我給你吃,有沒有?沒有的,我們一定都很愛惜生命的。傷害生命,牠會氣得不得了。所以我們就不要去殺生。所以佛在大乘金剛經論,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失掉人的身體,萬劫恢復不了。要恢復人的身體,恢復不回來。各位前賢!我們如果吃一盤吻仔魚,裡面有多少生命?一命還一命要還多久?很久喔!小小的,千千萬萬年。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我們自己本身已經離開道了,要到外面去找道,終生都不會見到道。所以佛就在我們自身,自己本身就是佛。要向外面求佛,求不到。我們都到外面去拜佛,以後要拜自性佛,要求自己,自己本身就已經是了,不要離道別覓道。不要離開道,在找道,這樣終生都不會見到的。


波波度一生,波波就是浪費光陰。所做的事都無所謂的事,沒意義的做一大堆。我們在凡塵很多的事都是不需要去做的,很多也都不要應對的,可是我們都投入心神去應對,那個都叫波波度一生。一生很快就過去了,結果光陰生命都浪費掉了。到頭還自懊,到頭來自己很懊悔,沒有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我們想要見到真道,行為正確了,這樣就已經是了,就已經在道之中。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假如自己沒有道心,最重要就是自己要有道心。要見道心,就是人心要死掉。人心不死,道心就不生,所以我們要先讓人心死掉,道心就生了。人心就是生滅,道心就是不生不滅。自己沒有道心,就是在暗中行走不見道,沒看到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假如真的在修道的話,不看見世間的過錯,這個很重要,我們都沒有真正在修道,所以看到世間很多過錯。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假如我們看到他人不對,自己的不對已經走到左道旁門了。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別人不對,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他非我不非,看到他不對,我們當一個戒鏡,不要跟他犯同樣的事,這樣我們就會有進步。我非自有過,我不對自己有過錯,過錯罪業要自己承擔。但自卻非心,自己把不對、不正的心去掉,自卻就是自己去掉,那個非心全部去掉。打除煩惱破,把煩惱都可以打掉、破除了。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喜歡討厭都不落入我們心坎,只要我們不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最重要就是這兩個,不要喜歡,不要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我們用正確的態度去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不造業不受苦,解脫了。所以我們勉勵自己憎愛不關心,不落入喜歡討厭,我們假如在喜歡討厭的圈子裡面很濃厚,我們老得很快。經過沒多久,很多親朋好友跟你講:唉唷!你怎麼老這麼多?那表示這段時間,你得失的心,憎愛的心很濃厚,就會老得很快。假如他們說:都幾十年不見,你怎麼都沒變?表示他脫離憎愛,沒有喜歡討厭,很理想。修自己內心知道。長伸兩腳臥,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很安然、很舒服,「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那個就是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我們要救渡他人、渡化他人,自己一定要有方便法門。要認識他的根器,要知道他需要用什麼法來修,那個就是要有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了才會有方便的法門,可以渡化眾生使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培養我們的般若妙智慧能夠呈現。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假如你在說通即心通部份,一直講能夠說通了,讓他了解真理了,沒有起懷欵了,那個就已經自性顯現。不管說的人,不管聽的人,自性都顯現。假如說不通,就要再努力,努力說。各位前賢!去渡人要不要說啊?要說。用手比一比跟我來,那個要心通,心通要有根基,有根基他才能夠心通。讓對方沒有懷欵,沒有懷欵已經自性顯現。說的人,聽的人,自性都顯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是在我們凡塵,不離開凡塵。要了解渡化眾生就是需要佛法,佛法就在凡塵。不能自己走入深山去修,那個修不成道的,不能成佛、菩薩,可以成阿羅漢,可是那個獨了漢,佛會罵你:焦芽敗種。只有自己好就好,不照顧到別人。我們要了解佛法都是在世間,不離開世間覺,所以我們求正法,一定在凡塵,就在我們煩惱的身體裡面,有正確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可以把它表現出來。只要在生活之中,我們不住我相、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這樣呈現的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我們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就是真心佛性呈現,所以時時刻刻都可以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呈現。不會很困難,只怕我們沒有心去做,最困難就是在這裡,沒有心去做,就沒辦法了。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離開凡塵要來找菩提的話,就好像求兔角,小白兔牠沒有角,兔子有角嗎?沒有角,所以求不到的,兔角沒有,再怎麼找也找不到。


正見名出世,正確的見解,就是從佛性出來正確的見解就已經離開苦海了,所以叫名出世假如我們的見解不正確,就會在凡塵六道輪迴。所以邪見名世間。我們就是要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直心,直心就是正見,正確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我們邪正兩邊都全部把它去掉,沒有邪也沒有正,恢復到一體,全部整體圓滿湛然的佛性都呈現,那個叫菩提性宛然,整個原始狀態都呈現出來。此頌是頓教,這個無相頌是頓教,馬上由凡夫地直達如來地,很快就直達如來。亦名大法船,乘著這個大法船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可以脫離苦海。迷聞經累劫,假如我們迷昧了,沒有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聞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迷昧了這個聞性要經過累劫,非常久的時間,千生萬世,非常久,要經過這麼久還沒有辦法成佛。悟則剎那間,一領悟了,剎那就從凡夫到佛地,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追求。假如經典一拿來一看眼睛就很酸澀,馬上就想睡覺,表現我們業障很重。那要怎麼來處理呢?趕快了障,歡喜心甘願受,不管什麼樣的景象呈現,都歡喜心甘願受。去處理,處理以後拋開,這樣很快那個障就了卻了。一了障了以後,經典拿來看精神很飽滿。各位會不會經典一看就想睡覺啊?都還會啊?那真的是還蠻多的障,後學最近坐車,看見很多人很努力,車子一直在搖晃,他還一直在看,看什麼?看小說,小說比較迷人,沒有人那麼努力在車上看經典。看小說有,不管是捷運、公車、高鐡、台鐡,很多都很努力在看,學生也一樣很努力在看,後學一看它的封面,是小說,那麼吸引人。經典假如說那麼吸引人就好了,我們大部份對經典一看都不懂,不懂我就看不下去,看不下去就把它合上。所以我們自己努力,悟則剎那之間。要領悟剎那之間,之前的功夫要做夠,之前已經有行持非常多的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善根又成熟,這樣才能領悟剎那間,就到佛地。之前如果沒有累積,沒有行善,善根沒有成熟,要悟真的是很難,不能夠領悟。領悟有時候都要有契機,那個契機就在我們累積善的那個裡面,累積善的時候契機就培養成功。有契機,一有因緣,上天會告訴我們答案。答案來的時候,有時候是陌生人的一個動作,有時候是陌生人的一句話,就讓我們領悟了。那個高興地不得了!假如我們都沒有培養,不可能啦!上天再怎麼跟我們講,擺在面前給我們看,你還是看不懂,所以要自己培養那個契機。


 師復曰:(六祖又講)「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六祖的願望、愿力,就是普願法界,我們全部都是法界裡面的眾生,言下,在言語底下馬上就見性成佛,都可以見性成佛。三教聖人都是從心性修成,見性才能夠成。沒有從事、從相,事情跟形相不會成。這樣了解嗎?事情跟形相都是幫助我們了業,跟眾生結善緣,一個是了業,一個是結善緣。我們努力去做,也不是全部都不做。我們要了解我們眾生在凡塵做才是幸福,假如整天都無所是事,那才真的是苦惱。有工作做最高興,沒有工作做是最煩惱。假如沒有工作做,不要多久的時間,憂鬱症就會上身。所以要找事做,無事要找事,做義工,沒有收取金錢的,免費承受,自己高興,別人也高興。這樣過生活就不一樣,不會有憂鬱症。憂鬱症很麻煩,週遭的親朋好友也會連累,在北部人家在講手機的時候常聽到:我得了憂鬱症啦!還講得很大聲,怕旁邊的人聽不到:我得了憂鬱症啦!拜託你來幫幫我。自己關在牢籠裡都不願意出來,還拉了一大堆人要把他塞進去。我們要自己能夠了解,自己解開自己的問題。不但自己解開自己的問題,還要幫助別人解開他的問題,這樣才是我們在凡塵在價值所在。不然來凡塵要做什麼?老前人時常講:你到凡塵來,生了二個孩子就走了。你只有來凡塵做這個事嗎?到凡塵來,結婚生子,把他們養長大,就回去了。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大家都能夠反省領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這邊的「何期」跟五祖傳道給六祖,六祖講的「何其」自性,完全不一樣的意思。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是說我們眾生為什麼向外去求佛?本來就俱足。這邊的「何期」是想不到,想不到嶺南有佛出世。文字是一樣,意思竟然不同,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般若品第二品已經講完了,還講蠻久的對不對?聽得詳細不詳細啊?有機緣的話,還要反覆的聽,後學問北部的前賢,他說大概要反覆聽個一年,有沒有耐心啊?啊~~要一年啊!不過後學因為心浸在裡面二、三十年,現在看這些都白話的,所以各位都不懂,後學說這個這麼淺,怎麼會不懂?這個就是認知的差異,後學在想各位只要像後學一樣,有那麼久的時間,三十年的領悟,二十年的講解,多久啊?五十年,假如各位投入五十年的時間,不只有後學現在的成就。現在也沒成就啊!凡人一個。投入五十年絕對讓你透徹,知道佛性不生不滅就是這樣。要這樣修才會成,不是不渡人的,而是要使他成佛,渡人渡到究竟,這樣才算,是渡人很負責任的。各位負不負責任?哇!沒人敢回答。我屈指一算,渡了這麼多人,一個一個要使他們成佛,不知還要多久?沒有做,力就不足,我們要有沖天之志,在凡塵一切都是假,就只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真,我們就求真,跟六祖一樣,「唯求做佛,不求餘物」,因為我們求餘物,追求別的東西,有名、有利、有財產,一口氣不來,全部都不是我的。沒有一樣東西帶得走,那個時候一定後悔,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早知道我就不要這樣,早知道就太晚了。對不對?那時候一口氣不來,沒修前面黑黑暗暗,都沒路可走。我們修道就不同了,我們現在開始努力修,我們用東方的錢財來造西方的果位,努力行持,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兩眼一閉,滿天都是光明無限,條條都是道路,很理想。所以要努力追求,不要遇到困難,「我怎麼都聽不懂?」聽不懂要反省,為什麼聽不懂?一樣是人,他可以懂,我一定可以懂。畏難,就愈困難。你不怕難,面對它,解決它,就不難了,就很容易了。我們接著講,還有十分鐘,還要再講十分鐘才剩下十分鐘,我們講疑問品第三。


一日(有一天),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韋刺史省長為六祖設大會齋,齋訖,剌丈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同這些要聽講的人一起拜六祖。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都稱為弟子,所以修道人不怕沒有後代。為什麼?因為我們三柱香一拿起來,就會講:弟子某某某,對不對?你坐在上面,下面就是你的弟,你的子。所以不要怕沒有後代,後代很多,只要你坐在供桌上,後代很多。弟子某某某,聞和尚說法,實在不可思議。就是不可以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現在有一點點不了解,懷欵的地方,希望六祖能夠大慈悲,特為解說,解說這個懷欵」師曰,六祖就回答說:「有疑即問,所以我們有欵就要問。吾當為說。六祖就說我為你講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就是六祖所講的就是達摩祖師的宗旨,他的氣象要往那個方向目標。師曰,六祖就回答說:「是。」就是歷代祖師的傳承。


韋公又問:「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梁武帝以為他在有形有相的現象界之中,都鼓勵人家出家。度僧就是鼓勵大家出家當僧人,當皇帝有錢又造了很多寺廟。然後又布施設齋供養這些修道人,有何功德?他以為他功德很大。達摩言:『實無功德。』把他潑冷水。說實在的都沒有功德,韋刺史就講: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弟子不知道裡面的真理所在,所以希望六祖能夠解。我們從現象界來了解,他造寺度僧,布施設齋,這個都是有形有相,都是人間的小果,都是天道跟人道的福報。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不能稱為功德,是福報,是做了以後有福報。所以只要在形相用心,那個都是福報。我們如果要修持,在形相也幫助眾生,我們做過了以後把它拋開,不要進入腦海,那個就進入性分,就不是享受福報,就已經是深植得本。在種植我們道德的根本,深植得本。所以最重要就是不記在心上,我們布施了,行善了,記在心上,那個一定有果報,果報就是福報。福報一享用完了,就沒了。我們都不要記在心上,就是把它拋入虛空,福報就變進入性分,在我們佛性的八識田中,所以這個是最重要。我們八識田中有這麼多的功德所在,我們德性就建立,以後就可以坐在供桌上。假如我們都沒有行善幫助人,供桌上坐不住,人家一朝拜,我們就摔下來,坐不住,所以一定要有德,要有實際的善,我們供桌才坐得住。這個就是實際的情形,所以跟梁武帝說,實無功德。梁武帝說:為什麼沒有功德?他說:這是人間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雖然有它不是實在的。梁武帝說:如何是真功德?什麼才叫真功德?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真正的功德就是淨智妙圓,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幫助眾生成佛,幫助眾生成佛,實際的就是有功德。如此的功德,不於世求。不是在凡塵事象上來追求,而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梁武帝一問,達摩祖師就講:如此的功德,不於世求。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的第一義?聖諦就是最上乘的第一義,然後達摩祖師就講:廓然無聖!很廣闊沒有聖凡之分,那個就是第一義。梁武帝他想:我就是聖上,就是皇帝,皇帝不是稱為聖上嗎?竟然你說無聖,就是等於沒有皇帝。那就看不起我了,梁武帝說:對朕者是誰?達摩說:不認識。對朕就五蘊:色受想行識,我怎麼會知道是誰?了解這個意思嗎?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根器還差太遠,所以他就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各位前賢!達摩祖師為什麼要面壁?面壁做什麼?是在等待有緣人,就沒緣,沒緣就渡不成。了解意思嗎?所以是要機緣成熟,我們渡人也是一樣,也是要機緣成熟就渡得動。假如沒有機緣就渡不來,我們盡了心。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也講:事若有成樂其事,事若無成志不凡。假如我們要渡化眾生,渡來了我們樂其事。事若無成志不凡。渡不來,我們的志向不平凡。這樣就可以了。好了剩下十分鐘,再不把握的話都要減掉了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 chen 的頭像
    anne chen

    anne心靈成長部落格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