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心法班-六祖壇經-20100529 劉芳村講師主講 同義宮


    我們有講到「學而時習之」,「而」字的寫法是一穴,一穴是一竅,是玄關竅,是學我們的玄關竅,是向內來學,這是老前人講說的,不是後學發明的,老前人說我們要學我們的佛性本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能學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又能夠時時刻刻跟佛性在一起,所以就很高興,這符合聖人講的話,假如我們是學習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事、物太多了,學不完,也不會很快樂,很高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我們精神外放,朋友是我們自己,不是外面的朋友,就現實社會環境講,有朋友來,我們要招待,要用時間、金錢,都要付出,真的很樂嗎?如果剛好家裡都沒錢,怎麼辦?趕快去借,那會很樂嗎?不樂了,如果朋友很多的話,更糟糕了。我們回想孔老夫子的朋友是哪一位,他從遠方來,孔老夫子很高興,很快樂,是哪一位?所以應該不是外面的朋友,而是我們自己的精神都外放了,現在因為能學到一竅玄關竅,把外放的自己找回來了,很快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老夫子很不容易把「君子」許配給一個人,會稱君子,都已經到聖賢的地位了。人不知道我們的佛性(他沒有形象,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我們不生氣,畢竟是不太容易去體會的,這樣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沒有把意思都呈現,就是要我們把外放的心收回來,時時刻刻都跟它在一起,在學,很快樂。聖人講的話,我們要去體會,不是按照文字表面,文字表面對我們幫助不大,它的真正涵義對我們幫助就很大,我們大部分都精神外放,所以這個朋友跑得很遠,現在把它找回來了,很快樂。


    底下有「里仁篇」,里就是居住,人就是仁慈,依字面解說:我們選擇居住的環境,一定要好鄰居,要心地很好的鄰居我們才住,那這樣我們就要時常搬家,因為好鄰居難找,大家都自私自利,所以鄰居不是很理想,可是它的意思不是這樣,里是居住,說我們內心的安住,心要安住在仁慈的境地,擇不處仁焉得智,我們沒有選擇仁慈,怎會有智慧呢?


    現在我們回來講六祖壇經第八十一頁,復語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又跟志誠說,你的老師神秀所說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大根智都是從我們性分之中進入,從心地生發,戒,就是心地無非,從心地產生就沒有負面的,都是正面的,這樣已經在自性之中,就守著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沒有無明,全部都是覺呈現,所以就有般若妙智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們心地都沒有亂,我們平常心地會亂,就是我們心思太多,外面形象引誘力又太強,我們被形象引誘追求,所以心就會亂,我們了解外面都是虛幻不實,都是假的,把它去除掉,自性就能夠產生定。『若悟自性,亦不立菩薩涅槃』,假如我們能夠領悟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不用立菩提道心、涅槃寂滅,不用立這些文字,文字都是多餘的,可是我們在不了解之前就是需要這些文字來補助幫助,所以有菩提,菩提就是覺,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佛性就是覺,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要啟發,培養讓它茁壯長大,自然就有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對真理的認識會很深入,又很透徹,然後定力自然產生,從佛性本體自然產生定力,我們有智慧有定力,定慧它本來就是一體,本來就是同體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運用,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以習性還很強,只要我們認識真理,又肯培養我們的般若妙智慧,要除掉不合真理的習性就很容易,假如我們看重凡塵現象,要除掉我們的習慣性就很困難,各位有沒有試著去改變自己的習慣性,容不容易?會不知不覺又回到原地,它很自然而然,那個習慣性已經養成,所以我們要檢討、反省,看看那些習慣性是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的才要改,假如我們在應對進退都符合真理就不用改。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痴,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貪瞋痴都會呈現,而且又很強,有沒有看到自己的貪嗔癡,有看到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迴光返照,我們有迴光返照,改過的機會就很大、很快,就怕我們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是無明,假如我們在無明之中,就很難改變我們的習慣性,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這樣對我們修道的幫助就很大,所以我們活佛老師才講只要你來聽課,絕對可以改變命運,我們改變觀念,行為就改變,行為一改變,做法改變,我們周遭人看我們改變,也跟著我們改變,整個就變得很理想,相處就很愉快,就不會為了小事計較,小事可以置之度外,所以我們只要研究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了,對我們幫助非常大,所以這裡六祖對志誠說,領悟自性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因為本身當下就已經解脫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那個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我們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的那個知見是邪見,不正確的,不要用,我們用我們佛性本體發出來的知見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自然就解脫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之所以受苦是自作自受,是自己造的業,自己要去接受,我們既然業不造,就不用受苦,就解脫了,所以後學一直強調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重要性,而且又用照相機原理說明真心佛性的如如不動,各位還記得嗎?(記得),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只要我們在按快門的那一剎那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一定模糊不清,若按快門的那一剎那都不動,洗出來的照片才清晰,可見我們佛性是不動的,因為我們整個頭都在動,可是看到的景象又很清晰,那是為什麼?因為,佛性不動,佛性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寬廣,所以我們要把佛性啟發,與整個虛空融會,融會以後,虛空就變真空,我們沒有啟發佛性,虛空是頑空,像我們這樣一看,很多前賢道親面孔都不一樣,可是我們都了了分明,那個了了分明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才能夠對所有萬象了了分明,假如不是佛性本體就沒有這個功能作用,所以不要說看到千差萬別,認為是佛性千差萬別,佛性只有一,形象有千差萬別,我們看到的景象是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暗有變化,見性沒有變化,見性都是了了分明,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在用的時候,後學是不鼓勵用眼根,因為眼根容易住相,看到形象就被形象吸引,看到漂亮就多看幾眼,看到醜的就不看,被形象左右。如果我們用耳根就比較理想,聽到聲音以後,我們了了分明,對聲音我們就了解,我們佛性在眼睛叫見性,在耳朵叫聞性,都是性在作用,根是工具,借佛性用的,我們不要認為是眼睛看到,是耳朵聽到,它是工具,不是它本身有那個功能,是我們佛性借著六根,了了分明全部都是佛性,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對佛性要徹底認識,對身體也要認識,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都要還給天地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還,一百年以後我們都不在,都還給天地了,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不會死亡,它不會消失,它都在,我們要把它修證,讓他可以自己主宰自己,我們沒有啟發佛性的話,我們佛性沒辦法主宰,沒有辦法主宰就被業力推,業力把我們推到現象來,我們在現相之中受苦,然後又造業,就這樣惡性循環,我們了解現象虛幻不實,因緣聚會呈現,是假的,我們借假修真,把佛性修證出來讓它能夠主宰,來指揮我們身體的視聽言動,我們身體的所有一切都聽佛性的指揮,這樣就不會造業,我們啟發佛性讓它當家,我們現在都是六根在當家,六根是不負責任,他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聞,喜歡吃,喜歡摸,喜歡胡思亂想,這些都造業,造業以後,是佛性在受苦,感官不負責任,一口氣不來,它就撒手不管,不承擔,不負責任,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借假修真,身體是假,佛性是真,一定要這樣,這樣我們就可以解脫了,可以回歸本位,我們都是佛,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所以這邊六祖講不立菩提涅槃,不立解脫知見,全部都沒有。『無一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要隨方解縛,看我們被哪個現象束縛了,把它解開就好了,如果我們執著那個法,就變法執,有法執成不了佛,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我們在凡塵有兩個執,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我們把這兩個都去掉就成就了,就成道了,所以我們知道是無一法可得,各位還記得我們上週有說沒有一法是什麼?是「妙」,可是如果我們住在「妙」又不行了,所以「無一法可得」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有法執,沒有我執、法執才可以成就,才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我們有我執在,有我相在,有法在,那完全跟佛性本體無法見面,一定要全部忘光光了,真心才呈現,沒有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因為全部都沒有,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從佛性本體建立萬法,所有萬法都從佛性本體生發,假如我們有法,就沒辦法進入佛性本體,萬法就建立不出來。『若解此意,亦名佛身』,假如說能夠了解這個義理,就叫佛身,已經就是佛的身了。『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就是能夠瞭解到沒有我,沒有法,這樣就可以建立萬法,這樣就叫做菩提涅槃,這樣就叫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我們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管它是立菩提涅槃,立解脫知見,或是不立菩提涅槃,也不立解脫知見,全部都已經得道,已經見到佛性,是要心領神會,用心領悟,用神來體會,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耳朵聽。假如我們有機會看到佛菩薩顯像給我們看,我們說「看到佛了!」,那個是不是呢?不是喔!形象都虛幻不實在,佛菩薩顯像給我們看,是要讓我們有信心,說你有這個善根,佛菩薩肯現身給你看,鼓勵你來修道,所以才會顯相給你看,我們要了解我們所追求的是常住真心,那顯現的佛像會不會常住?不會,所以是生滅,生滅的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不生不滅,我們佛性本體是不生不滅,可以心領神會,這樣我們在生活裡面整個都是佛世界。凡心所在,我們的真心所在的地方,一切都能分別明瞭,所以就在當下,我們有講過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念是正念,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當下的這個念頭,它具備萬萬年,億萬年前是這個念,億萬年後還是這個念,所以這個就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各有三世,就九世,加現前一念就是十世,十世古今,十世的古時候跟現在,不離開當下這一念,當下了了分明這一個就已經具備了所有佛性本體,所以不用另外去找,就在當下,當下全部具足,跟佛沒有兩樣,只是我們不敢承擔我們都是佛,所以我們一定要當下承擔,只要我們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成佛了,因為因果同時,因找到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的果位就呈現,那中間的所有過程,因為我們已經見到自己的佛性,所以所有的視聽言動都是從佛性本身發揮,那個很理想,都是純善無惡,都是要利益眾生,利益自己,利益眾生,我們要當下承擔,去做。『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我們已經能夠見到自己的佛性就可以去來自由,沒有障礙,沒有罣礙,可是我們現在在凡塵,障礙很多,被形象障礙,煩惱錢,沒錢煩惱要怎麼生活,錢太多煩惱該藏在哪裡,都煩惱。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以後都沒有這些事,因為佛性本體不用錢,也不會肚子餓,也不用呼吸,也不怕冷熱,也不用穿衣服,很逍遙自在。我們在凡塵就有這些功能,去來自由,像各位住台南,台南車站很熟悉,我們一想台南車站,那個景象就出來,對不對?去了!然後我們現在又回來這邊聽課,來了,有沒有?(有),去來很自由,都已經呈現,可是我們都不知道,而且又很快,一下子去,又馬上回來,比坐飛機還快,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個樣子,去來自由,甚至還可以超越整個太陽系,到外太空去。各位前賢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當下)東方琉璃世界呢?(當下),說現象是有很大差別,說真理就在當下,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世界跟形象世界是不同,形象是虛幻不實,因為滄海桑田變化很快,一直在變化,等到我們這個元會一過去,整個又混沌了,混沌以後又重開天地,整個世界又不同,變化都很大,可是我們壽命都有限,才百歲而已,太少了,我們能做什麼呢?所以我們不在現像裡面爭,那個都有限度,太少,從出生開始做,到百歲一口氣不來,能做多少,是不是很少,可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喜歡變什麼形象就變什麼形象,很理想的,可是我們現在可以嗎?不行了,被三餐束縛了,沒吃會餓,沒有力道工作,上天給我們這個生命,又叫我們自己去顧,為什麼?就是因為無明,假如我們都明了,明了就是覺,然後覺的時間拉長了,覺者就是佛,我們有時候也有「覺」,可是還沒有「者」,又會很快不覺,不覺就是起心動念,不覺就叫無明,各位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有啊!真的很理想!北部前賢都不敢說發現起心動念,念頭出來都不知道,能夠發現自己起心動念,就可以馬上遏止,馬上遏止,無明就消失了,就進入「覺」,假如我們整天二十四小時都保持覺,那就是在真理的領域,可是我們時時刻刻都進入不知不覺,二十四小時不知不覺大概都超過一半,我們可以說被自己習性控制都不知道,連吃飯都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去拿碗,不知不覺去填飯,不知不覺坐在桌上開始挟菜吃飯,有沒有?還是都有覺?有沒有在覺之中做這些事?我們回想,真的都不知不覺,現在天一暗,手腳洗後,不知不覺躺在床上,整天都跟「不知不覺」一起,這樣可以成佛嗎?不行,那要怎麼做?對!就是要「覺」,要時時刻刻保持那個「覺」,我們就從自己想到的時候做起,起心動念了,啊!不行,這樣就「覺」了,覺了念頭就消失了,沒有了。「不知不覺」又來了,啊!又不行,又「覺」了,慢慢的,「覺」的時間會增加,覺的時間越增加,起心動念就越少,這樣就越來越理想。時時刻刻保持覺,般若妙智慧就容易呈現,有般若妙智慧,我們知道怎麼樣應對進退,都不造業,所以我們互相鼓勵。『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我們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可以應用隨作,隨著環境,隨緣,怎麼作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剛好的角度,我們去做就不會考慮到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我們大部份都會先考慮到自己,這件事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有害我就不參與,有利我就去做,我們訓練自己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從佛性本體出來,直接的就是直心,直心知道嗎?沒有經過思索,直接第一個接觸到的,那個當下該怎麼做,我們就去做,那個叫直心,所以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佛性呈現的地方所在,我們又深入第二個叫深心,第三個叫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它是連貫的,大悲心也叫菩提心,也叫大乘心,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就盡量使自己運用佛性本體,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就不會造業,不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情緒。我們要了解,那個念頭轉的很快,我們接觸的第一個直心,不用一秒鐘,我們就可以轉念,我們就可以加自己的意識進去,那就不是直心了,不是道場,就變成我們的私心,變心意識,我們修道不要用心意識,因為心意識是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它就沒有,那我們的直心,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它是常住,永遠都有,永遠都在,所以我們要用永遠都在的真心。應語隨答,就是應著講話,問問題,然後要隨著答,從佛性本體來回答。『普見化身』,就能夠普見化身,千百億化身,做什麼事都會做,做上等事一個身,做下等事一個身,什麼事都會做,清廁所是一個身,清理佛堂是一個身,是不是普見化身,什麼事都會做,到廚房炒菜煮飯,普見化身不離自性,所以千百億化身也在我們真心之中,所以不能離開我們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就很自由自在,又可以遊戲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在正定之中遊戲,因為我們如如不動佛性就在正定之中,可是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很多形象可以遊戲,本體不動,可是現象太多了,都在動,可是又可以攝用歸體,歸到佛性本體回來。『是名見性』,這個樣子才叫見性,見性,很寬廣,對不對!角度很多,我們要先認識我們本來面目,那個就是佛性,就是見性,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一個,成佛就是那一個,沒有摸到那一個成不了佛的,修道沒有摸到那一個修不成的,為什麼有的千生萬世修不成道,就是沒有摸到那一個,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那一個是不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你要抱,抱不得,你要把它揣開也揣不得,就是那一個本來面目,不即不離,不住相,可是也不離開我們身體,一定要認識它,啟發它,把它啟發以後,在凡塵運用,運用以後,時時刻刻我們都迴光返照,所以我們記得:精神外放就是眾生,迴光返照就是聖賢,凡塵景象都是虛幻不實在,不管好不好看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了,不真,真的就是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個億萬年都在,要重視它,啟發它,運用了,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就叫佛,不重視它,不啟發它,不注意它,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鬼。見性要我們回頭是岸,以前看到寺廟匾額「回頭是岸」,都以為是在勸流氓,後來一領會才知道是在跟所有眾生講,我們所有眾生精神都外放,叫所有眾生要回頭,就是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只要把外放的心收回來,就可以到清淨的彼岸,我們精神外放是不是在苦海,精神外放投入凡塵,染了塵垢,五顏六色,一定有喜歡討厭,一定有行為,一定造業,所以一定要迴光返照,回頭是岸,一回頭就到清淨彼岸,原來是跟所有眾生講的,不是在勸流氓,可是我們想一想,我們流浪六道,大概也是太久了,都當流氓,都沒有努力,認真的想回到我們當佛的本位。


    志誠再啓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志誠再問六祖,什麼叫不立?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我們的自性裡面沒有是非,沒有無明,也沒有散亂,這個很重要,自性沒有負面的,全部都是一個絕對體。我們現在在凡塵,大概都離這個蠻遠,一定有是非,一定無明,然後又一定散亂。『念念般若觀照』,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一念不生以後,六祖很喜歡把佛性本體用「念」來代表,所以叫念念,念念般若觀照,一念不生叫正念,那個正念已經進入佛性本體,所以最理想就是那種狀態,在正念的狀態,我們有起心動念叫邪念、妄念,都不正,不要它,不起心動念叫正念,正念已經進入佛性,所以叫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從佛性本體出來,佛性本體是成佛的因子,所以也叫佛知佛見,所以我們在講佛知佛見就是從佛性本體出來的才是,所以正見不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那個都不正,都是邪見,我們被自己的邪見障礙,所以成不了佛。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真心,所以這樣才六道輪迴,根塵相對所產生的六識一直在無常變化,各位前賢,我們的六根有沒有變化,可能大家會有疑問,六根怎會有變化,後學分析:小孩子跟我們大人所看的一不一樣?(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小孩子看的視線很短,看得很近,我們大人看得很遠,看得很寬廣,跟小孩看的角度完全不同,我們小的時候看國小學校覺得很大,等到我們出社會,幾十年以後,我們再回去看,啊!學校怎麼這麼小!啊!教室怎麼這麼小!一樣的東西,可是在我們小時候看,跟大人的時候看不一樣了,差在哪裡?在我們的心,小時候的見解狹隘,長大到社會歷練,見解就很寬廣,所以那個叫無常變化,我們不要把無常變化的東西當成真,我們的六根它也在無常變化,那個六塵變化更是明顯,只要你一段時間沒有到一個地方去,就認不得了,整個都改變了,所以色聲香味觸法也都改變很快,根塵都一直在變化,那產生的六識,我們產生的心會不變化嗎?絕對變化,那變化的心我們要用嗎?我們要用佛性本體出來的真心,那我們的真心要怎麼出來?一定要根塵相對的識心全部都放下,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才講「無心是道」,他的無心是把根塵相對,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心全部都不要,去掉了,叫無心,沒有心了,就叫「道」,他又講一句,這個時候那個道就是「即心即佛」,那個道就是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這樣聽懂了嗎?不是我們在凡塵用的心喔!凡塵用的心不會成佛,那個都造罪,造了很多業,一定要受苦的,我們就是把凡塵這些因緣聚會所產生的心全部都放下,不要它了,這個叫妄盡,「妄」盡「真」就顯了,只要我們用「妄」,「真」就退隱,用妄心的時候,真心一定不見,我們凡塵講「我都是真心的」,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的,他的認知不在真理上,而在識心上,所以男女之間在談戀愛,有的時候很真心,那個真心會不會變化?(會),為什麼會變化?因為它建築在識心上面,因為凡塵景象一直在變化,等到景象變化,時過境遷,以往相愛的心還在不在,變化了對不對,被形象左右了,所以那個叫識心,當他相愛的時候,不能說他假,很真,為他生,為他死都願意,可是經過時間的變遷,你要幫他端洗腳水他都不願意,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心的變化是很大,我們修道就不用這種識心來修,一定要用真心,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所以我們用念念般若來觀照,六祖用一個文字「念」來解釋佛性本體,念念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他沒有間斷,所以念念無間,念念沒有間斷,就是念念都是覺,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時候都是覺,所以六祖喜歡用「念念」來講,般若是妙智慧,是佛性本體所生發的,我們用般若來觀照,不會做錯,時時刻刻都在真理之中,所以念念般若觀照。『長離法相』,我們凡塵只有兩個,一個叫法性,一個叫法相,「性」是沒有形象,「相」是有形象,我們要常離法相,凡塵所有法相我們都離,就是離相名佛的意思,事情、語言、文字都是形象,要離,不要破壞它,我們不住就可以,全部所有形象我們都可以離,離相以後就自由自在,我們住相就不自由自在,比如我們想買部車子,整個心思都在車子上面,走到哪裡都想車,都看車,被車綁住了,是不是心就很狹窄了,都想那部車,就不自由自在了,假如我們什麼相都離了以後,都自由自在,不會束縛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訓練自己的心自由自在不受束縛。『縱橫盡得』,縱是南北,橫是東西,縱橫都可以盡得,跟自由自在的意思有點類似,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可以得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有何可立?』,這樣的狀態,要立什麼名稱來說?所以我們說佛性本體是屬於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義,就是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有還是沒有?(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說有不對,說空不對,說亦有亦空不對,說非有非空不對,怎麼說都不對,沒辦法想,沒辦法說,那個叫不可思議,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種狀態,屬於不可思議,我們是勉強把它說出來,讓我們了解一個輪廓,然後知道怎麼做怎麼修,然後到達我們想要的目的。『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就是我們要自性自悟,自己的佛性自己領悟,頓悟了以後要頓修,頓悟了以後就要去做,不能光知道,一定要去實行,頓悟就是很快、很短的時間就能夠心領神會,各位頓悟了沒有?為什麼會一直問,就是要增加大家的信心,我們信心都不夠,怕!怕!驚驚未得等(台音),所以要當下承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已經頓悟了,然後要從佛性發揮出來,然後去做叫頓修,亦無漸次,就是沒有次第,就是說不用先排個時間,排個地方,然後我才來做,不用這樣,就是當下,在當下該如何就如何,肚子餓了就吃飯,愛睡就睡,逍不逍遙?所以以往有個老師父,弟子問師父:師父現在還用功?師父說:「用功!用功!」,弟子又問:「師父怎麼用功?」,師父說:「飢則餐來!睏則眠!」,弟子:「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老師父:「不同」。現在的人雖然嘴巴在吃飯,可是頭腦都胡思亂想,雖然躺在床上睡覺,可是一樣翻來覆去,這樣同不同?不同喔!所以老師父做功夫就是飢則餐來,睏則眠,吃就吃,睡就睡,這樣就叫修,訓練我們專一,做事就集中精神做事,要玩,集中精神去玩,都是專一,專一就是道,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專一,跟老師父一樣,飢則餐來,睏則眠。『所以不立一切法』,所以不建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所有的萬法它都寂滅,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滅掉所有形象,滅掉所有煩惱。『有何次第』,就沒有安排的秩序。『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志誠就在六祖身邊當執侍。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名行昌,少任俠』,有一個僧叫志徹江西人,本姓,名叫行昌,少年時候當俠客,行俠仗義。『自南北分化』,神秀跟六祖他們分開教化。『二宗主雖亡彼我』,神秀跟六祖沒有分你我他,雖然沒有分彼此,沒有分別心了。『而徒侶競起愛憎』,可是他們的徒弟互相起喜歡跟討厭,神秀徒弟不喜歡六祖,六祖徒弟不喜歡神秀。『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這個時候,北宗門人,就是神秀徒弟,自立神秀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忌,就是害怕,忌諱,害怕天下人都知道五祖傳衣缽給六祖的事情,這樣他們要立神秀的事情就立不起來。『乃囑行昌來刺師』,就囑咐志徹張行昌來行刺。『師心通,預知其事』,六祖有他心通,知道有人要來行刺。所以大家只要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段時間,依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記載所有修持過程,要有這些功夫出來,大部分都十二年,十二年就有成就,我們看六祖在獵人隊有十五年,所以六祖也有那個功夫,等於有五眼六通,心通是六通裡面的一個。『即置金 十兩 於座間』,六祖知道,就在他坐的地方,放 十兩 金塊。『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張行昌進入六祖寢室,六祖脖子伸得長長要給他殺,行昌用刀將六祖脖子揮斬三次,六祖都沒被斬斷。為什麼揮斬三次,六祖脖子都沒斷?那個就是修的功夫,楞嚴經裡面就有這段記載,就是他修這個功夫,外面的水火風土四大,我們身體也是水火風土四大,外面的水火風土跟身體的水火風土已經融成一體,好像水投入水,還是水,火投入火,還是火,已經不相妨礙,所以沒有摩擦,沒有妨礙,所以行昌殺三次都好好的。『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六祖就講話了,說正劍不邪,邪劍不正,行昌行俠仗義,所以他不邪,如果是私心的叫邪劍,邪劍就不正。所以從這個延伸就有說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所以我們本身的心重要,你是正人,你行邪法,邪法變正,你是邪人,你去行正法,那個正法就變邪法,所以重點在心,我們是正人的話,雖然這個法是邪,可是在你身上行出來變成正的。『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六祖說我只欠你錢,沒欠你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一個俠客,會嚇到暈過去,有多嚴重!經過很久才醒過來。我們研究六祖壇經它不標榜神通,標榜在真理世界,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俠客也是要行俠仗義,可是他的出發點就已經不對了,要殺一代祖師就已經不對了,而且神秀又不是真正的有領衣缽,所以他出發點就不正確。『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希望六祖能赦免其罪,表示要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六祖就給他 十兩 錢,跟他說你趕快走,我的徒弟如果知道你要暗殺我,他們不會放過你,一定會害死你,你快走。『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你改天改變形象再來,我就收你當徒弟。『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行昌趁夜晚沒人看見,趕快逃走,後來沒來找六祖,出家了,具備戒律,很努力,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有一天,志徹想到六祖講的話,趕快來見六祖。『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六祖說:「我一直在念你,你怎麼這麼晚才來?」,『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志徹說,過去蒙六祖不殺,現在雖然出家苦行,沒辦法報答不殺之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要報答六祖就要傳佛法,然後渡化眾生?志徹說時常看涅槃經,但不了解「常」「無常」的義理,希望六祖能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六祖說:無常就是佛性,為什麼六祖這樣講呢?假如佛性是常,是常住的話,那我們眾生都成佛了,就不用修了,這是站在眾生的角度來說;有常的,是我們的善惡諸法之分別心,我們的分別心是有常,為什麼?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都用這個心,所以是常。『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志徹說:「你所說的違背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六祖說:我在傳佛的心印,以心印心,怎敢違背佛所講的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志徹說:經裡面講佛性是常,可是你卻說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六祖說:涅槃經,我有聽無盡藏尼姑讀誦一遍,便為她解說,一字一個義理,都跟經文相合,跟你也一樣,都沒有兩種說法。『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屈開示。』,志徹說:我正在學,認識跟度量都很淺,迷昧,希望和尚能委婉曲折來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六祖說:「你知道嗎?如果說佛性是常,善惡諸法都不用說了,一直過很久很久以後,沒有一個人會發菩提心,為什麼?因為佛性是常的話,就不用發菩提心,也沒有善惡諸法,全部都沒有,所以我才說佛性無常,佛說的真常,就是在真理世界,六祖講的是在現象,就現象來講,佛性是無常,就真理來講,佛性是常住」。『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所有萬法假如說是無常,是變化的,所有東西都有本性,每個東西都要接受生死,像我們坐的椅子,它也有本性,假如說椅子有本性,它就有取捨,要給你坐,不給你坐,不給你坐,你就要起來,我們的椅子會不會這樣?不會,所以它沒有自性,假如說物都有自性,那這個世間就不能安立,所以物物沒有自性。


剩下九分鐘,請大家踴躍提問。


問一:請問我們做耳根圓通,就是把耳根放到我們聽得到聲音的地方,可是如果有很多很多聲音,最後只有一個「轟!轟!」的聲音,可是這中間還是有些個別的聲音,那個是不是跟劉講師在課堂上所說的「辦不到」是一樣?


答一:我們之前有講到耳根圓通,因為當時各位都反應聽不懂,所以當時我們就沒有詳細說,就暫時擱下,等以後有機緣再講,可能各位有聽到後學在台北講的錄音帶,錄音帶裡面有交待怎麼做,我們做耳根圓通,最主要的要先分第一個是聽,第二個是聞,第三個是聞性。第一個聽是耳朵的功能,那個不要;第二個聞,是我們聽到聲音又加上我們的心意識,那個也不要;第三個是聞性,聞性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我們修耳根圓通,就是要用第三個聞性。第二個聞,我們最容易誤用,你一聽到以後加入心意識,都是多餘的,白做工的,沒用,所以一定要用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它了了分明,你聽到什麼了了分明,可是不要追它,不要被它影響,十方都有聲音,十方都了了分明,這樣就好,就保持這種狀態,然後耳朵會發生什麼變化,不要管它,你要去管你耳朵發生什麼變化,那個已經心意識作用,你心意識作用做不成耳根圓通,所以我們要了解,用聞性,聞性唯一,沒有心意識。我們眼睛是見性,見性我們去分別這個漂亮,那個醜,那已經落入心意識,能夠了了分明,不分別誰漂亮,誰醜,能夠清楚知道,那個叫一,見性是一,沒有進入千差萬別,只有一,單獨的一,所以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我們眼睛所看的就是文殊菩薩,就是智慧第一,我們一看出來都是用智慧,看出來的了了分明,那個是智慧第一;然後耳朵一聽到聲音,聞性循聲救苦,那個也是慈悲心,聞性也只有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 chen 的頭像
    anne chen

    anne心靈成長部落格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