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6 性理心法班─六祖壇經 劉芳村 講師主講
我們上禮拜講到62見,後學曾經把62見寫一張講義,我們看這張62見講議,一念無明落入凡塵。我們在理天時,一念無明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落入凡塵以後才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解和思慮皆由現象出發。所以我們的見解和思慮都是從現象裡出來,已經偏離真心佛性本體,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因為有偏離本體所以已經迷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所以見惑、思惑對象不同。迷理、迷事,理也迷了,事也迷了。見到所斷之理謂之見惑,我們要見到道被見惑斷掉,結果見不到道。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真理,起種種邪見。我們生發的見解已經不正確。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所以上面的見惑是見道,被見解迷惑所以見不到道。底下那個修道,要先見道才能夠修道。修道所斷的事謂之思惑,所以是迷於事,跟迷於理。理就是所知障,事就是煩惱障,不一樣的內容。以思惑之故,做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因為我們已經迷惑了,不合真理,我們有喜歡討厭,做出來的事情就落入善惡,我們造了業因,業因一形成就有果報,這樣就一直在六道輪迴。把見思二惑斷盡,見惑思惑這兩個都把它斷盡,能夠證悟真理,脫離三界。離開苦海。所以見思是生死之因,見惑思惑是我們生死的原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先把見惑斷掉。為見道位。能夠把八十八使都斷掉,這個叫見道,已經看到道。亦名初果須陀洹。修道第一個果位就是須陀洹,稱為入流,就是已經進入聖賢的末流,就是我們台灣話講──拉到仙佛的衣角。
次斷思惑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斷完了,再來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見惑是見道謂,思惑是修道謂,已經進入修道。亦名得阿羅漢。已經是第四個果位,初果是斷見惑八十八使,八十一品斷完了以後證無生法忍,阿羅漢。我們的真心佛性能安住不動,謂之無學。已經無法可學,到達無學的地位,也是阿羅漢,亦名無漏。不漏落於三界,已經不在三界出生了。底下就是詳加研究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詳細的內容。
(1)見惑八十八使: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跟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
五利使:有五個(一)身見:從我們色身引起來的身見。(二)邊見:二邊見之見。有善惡、男女,有對待。邊見是五利使的第二個,我們平常也有斷常之見。斷見就是一了百了,當眾生永遠是當眾生那個叫常見,常見跟斷見都不合真理,所以我們也要把斷常之見去掉。(三) 戒取見:取不合理的苦行境界。 (四)見取見:自己自以為是,還沒領悟說領悟了。還沒證悟本性說證悟了,那個叫見取見,我們凡塵這種人也很多。(五)邪見:會說沒有因果報應。五利使這五項迷惑的性質很銳利,我們見道的時候被這五個斷掉,所以見不到道,想要見道就是要把這五個都去掉,不要它,因為很利,所以稱為利使。使就是趨役之意。役使我們去做去行。,
五鈍使:鈍跟利相反。內容即貪、瞋、癡、慢(驕傲)、疑等五種,五鈍使跟五利使害我們六道輪迴。貪嗔痴慢欵,迷執於世界事務而起,其性鈍而難斷。修道時被卡住,故稱鈍使。上面的五利使是見道時候被它障礙,底下五鈍使是修道時被卡住了。
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根本的迷惑。餘皆名隨惑,剩下的還有很多迷惑叫隨惑。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苦集滅道,苦下盡一切,苦方面十個都俱備,集滅各除三,集諦跟滅諦除掉三個。道諦除二見。道諦十個裡面沒有二個,上界不行嗔。上界沒有貪嗔痴慢疑那個嗔,生氣。即是苦諦俱備了五利使跟五鈍使的全部,集諦是屬於業因,因為有業因才會受苦,因為業因沒有身體故無身見。無身見故亦沒邊見,故也沒有戒取見。因為身體所以也沒有苦行來修,所以也沒有戒取見。所以就減掉三個身見、邊見、戒取見。滅諦跟集諦相同,道諦沒有身見跟邊見。又除掉二個,我們算下來,苦十使;集七使;滅七使;道八使總共三十二使是屬於欲界。無色界,上界不行嗔,所以苦集滅道各減掉一個,就有二十八使。
無色界:同色界→二十八使,總共28+28+32=88使。所以我們斷掉見惑八十八使。
(2)思惑八十一品:分成三界九地,每地有九品,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只有一地,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五道雜居在一起,叫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1)離生喜樂地:已經離開欲界的生死,進入喜樂。在色界沒有分段生死,已經出離,所以叫離生喜樂地。(2)定生喜樂地:因為有定力產生喜樂。(3)離喜妙樂地:喜樂已經離開進入妙樂,又更殊勝了。(4)捨念清淨地:到第四個捨念清淨地時已經沒有呼吸,很理想。
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處地。
欲界是思惑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無色界以貪痴慢三使為一品,已經沒有嗔了。斷欲界六品為得二果,欲界六品比較難斷,二果得到叫斯陀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二果已經斷六品,剩下三品再把它斷盡了。就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第三個果位。剩下的色界、無色界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因為後面比較容易斷,七十二品斷盡就證四果阿羅漢。前面欲界九品是最難,斷掉九品有二個果位,斷掉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才一個阿羅漢的果位。已既斷盡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另外我們假如有看到九十八隨眠的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再加本惑五利使跟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八使。我們看到那個名稱就了解原來是八十八再加十,九十八使是煩惱的異名。就是煩惱不一樣的名稱,裡面都是煩惱。因為隨逐於人,會隨著我們追逐著我們,故亦名隨眠。其體憂以難知,好像我們睡眠的狀態,謂之隨眠,趨使人入於三惡道。九十八使會趨使,讓我們進入三惡道。
六十二見:各經論所解釋得不一樣,唯多用大品的般若經佛母品、人亡經、天台疏。大品般若: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這樣就有四個,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假如不省略就是受為常,受為無常,受為常無常,受為非常非無常;再講想,想為常,想為無常,想為常無常,想為非常非無常;然後再講行,再講識。這樣加起來剛好有20個。五蘊加起來有二十個見。此是過去的五蘊所計。又講現在的五蘊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也一樣。就不用再唸了,各位都知道意思。一樣合起來也是二十見。再加未來的五蘊之所見,過去五蘊所計、現在五蘊所執、未來五蘊所見,(1)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也一樣,合起來二十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加起來有六十見,六十二見的六十見就是這樣來的。再加我們的身與神為一,一樣;身與神為異,不一樣,加起來總共六十二見。就是五蘊各有四個見解,我們研究這些都不合真理,比如說過去的五蘊,色是常還是無常?我們說色是常,是無常,全部都不對。它不屬於常也不屬於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也都不對,所以六十二見全部都是不正確,不合於真理。六十二見因為每一個宗派解說的不一樣,離不開斷、常、有、無這個範圍。
而天台宗的解釋是:色是我、離色而有我,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四蘊也是一樣,合起來有二十。歷三世合而為六十,加常見跟斷見是六十二見。是五利使中身見邊見之所屬。所以它講的內容範圍比較窄。
另外還有解說: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內容都不太一樣。皆離不開四偈的範疇,我們之前有講過四偈子-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是有還是沒有?都不是。不是有,不是空,不是亦有亦空,也不是非有非空,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落入不可思議就是佛性的本體,佛性的本體就是不可思議,講它有不對,因為沒有形相,講祂沒有也不對,確實有含藏,含藏山河大地,含藏善惡種子,所以說有不對,說沒有也不對。說亦有亦無不對,說非有非無不對,全部都不對不正確,所以就進入不可思不可議,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往後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說不可思議,就是進入我們佛性的本體,進入佛性本體就是這種狀態,它都不屬於我們的思想範圍裡,很超然,很玄妙。我們了解凡塵所有名、相都是假的,不真,我們不要住在名、住在相之中。若論涅槃理超四偈。涅槃不生不滅。所謂一、異;聚、不聚;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有邊、無邊;體絕百非,我們佛性本體絕百非,一百個全部都不對。比較容易讓我們了解就是真空妙有,佛性空之中不空,有。可是有,沒有形相。叫真空妙有,我們佛性就是真空妙有,這樣比較讓我們有概念。不是全部都不能說,而是說出來以後已經有稍微偏了。我們知道偏的地方所在是在哪裡?因為我們很容易住相,不是著有,就是著空,著有不對;著空也不對。所以我們剛好在中道,不有不空。所以論涅槃的真理,理超四偈。我們講一,一體,不對;說不同,也不對;一、異不對,所以凡塵的真理很難用文字來描繪。說聚、不聚;有跟無;非有跟非無;常跟無常;有邊跟無邊:我們佛性本體全部都離開,叫超過四偈。體絕百非,沒有我們講的那些名相。四偈之云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只有言說,講出來而已,沒有實際的義理,沒有實際的真理在。而上面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偈之論,也是屬於四偈。假如我們問佛:世界有邊還是無邊?世界有盡還是無盡?佛都會默然,不給予回答。各位前賢!假如有人問: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都不對,有盡還是無盡?也都不對,所以佛就不講。祂說我們心思放在那邊的話,浪費時間,浪費精神,對我們沒有實際的幫助,所以不要去研究,落入無稽。
四偈子:(1)常:外道計過去之我及現在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墮於常見。(2)無常:外道計我今生始生,我這一生才開始出生。不有過去之因,所以沒有過去的因,各位前賢!我們這輩子出現在凡塵,有沒有過去世的因?絕對是有,沒有的話我們就不會出生,有因,我們現在接受是果報,這個身是果報,所以一定有過去的因。執為無常,墮於斷見。我們看到外道,各位前賢!什麼叫外道?心外取法叫外道。我們的心認為是心外的東西,那個就叫外道。因為萬象萬物,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的,都是心,我們把它當成是外物,是心外的東西,那個就叫外道。(3)亦常亦無常:也常也無常,外道於上面二句,皆見有過。都有過錯,有不對的地方。便計佛是常身是無常,若是這樣的話則離身則無有我,名亦常亦無常。(4)非常非無常: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身不同所以非常。我們性無異故所以非無常,非常跟非無常都跟真理不相合。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我們了解真理經得起考驗,不是真理一定會有漏洞。人生短暫,勿浪擲光陰在無益的見地裡,稍涉及對待兩邊即須放捨。我們假如有對待兩邊,有善惡,凡塵都是對待,有男女、有老少、有高低都是對待,我們只要落入對待就趕快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的實相,返回本位。六十二見後學是特別把它寫出來,因為我們不容易知道,假如沒有寫出來不容易知道對不對?所以這個六十二見本,六祖講的,我們回到六祖壇經的本文回來。在七十一頁的中間,
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六十二見本全部都是虛假的,所以六祖說: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虛幻不實在的假名稱。何為真實義?裡面沒有真實的義理。惟有過量人,過量就是超過數量,不在數量所限度的裡面。過量已經超過所有限量,通達無取捨。可以通達,不在兩邊,不在不合真理的名相裡面,已經超越一切現象。所以通達無取捨,不會取捨,取捨就會造業,我們有取有捨,就是有喜歡討厭,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免不了會有喜歡討厭,那個就有取捨,取捨就造業,造業就要受苦。以知五蘊法,能夠知道五蘊法,各位前賢!五蘊法是什麼?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們在凡塵都蘊積五蘊,所以我們才落入現象。假如在生活之中我們都不蘊積色受想行識,不蘊就不會落入凡塵的現象。要了解是我們自己造的業因才落入凡塵,之前我們有講,在生活之中假如充滿怨,那個已經在蘊積,怨時間久了,程度加深就變成恨,怨恨,會不會有?我們生活之中是很容易犯到的毛病,就是埋怨,只要不順我們的心我們就會埋怨,假如埋怨的次數很密,日常都有這種現象產生,我們的怨就會加深,就會變成恨,怨恨是這樣來的,怨恨惱怒煩,很懊惱,生氣,這個都有毒素,我們在生活之中在醞釀這些毒素,各位前賢!以後會變什麼?(毒蛇)對!就是會變毒蛇!好不好?不好喔!不要說以後變毒蛇,假如在生活之中我們時常怨恨惱怒煩,是不是週圍的人都會趕快避開?不喜歡跟我們在一起,對不對?像不像在避開毒蛇一樣?很像喔!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有怨恨惱怒煩,五蘊法不要蘊積。我們心都很開朗,很正面,很積極,很快樂的在生活,是不是是週遭的人都喜歡跟我們在一起?所以我們要自己培養,時時刻刻心地都很光明,本性都很清淨,這樣的話生活就已經接近天堂,在天堂的範圍。所以研究真理以後,凡塵的五蘊法,就不要再蘊了,不要再醖釀讓我們落入凡塵。及以蘊中我,各位前賢!蘊中的我是誰?我們不是一直有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嗎?有沒有?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外面的五蘊法,我們都把它放下,放下時一念不生,這個蘊中的我會不會呈現?就會呈現對不對?知道蘊中的我,外現眾色像,外面顯現有形有相的很多。一一音聲相,有很多的音聲相都會呈現,因為有我才呈現眾色像,然後才呈現音聲相,都會呈現出來。平等如夢幻,這些眾色像,這些音聲相,它是平等,可是它都是夢幻不實在的,是因緣聚會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不起凡聖見,就是不起分別對待,没有凡人沒有聖人,不起凡聖見,這個就是要透徹的認識真理,才容易到達,不然我們的分別心都很強烈。分別心很強烈,各位前賢!害到誰?害到我們自己。因為佛已經證悟平等,沒有分別,所以成佛了。我們眾生因為分別太厲害,所以成為眾生,只要我們把分別心去掉。所以佛看我們眾生,眾生都是佛,可是我們看,佛是佛,眾生是眾生,很鮮明對比,不會是一樣。佛為什麼看我們眾生都是佛?因為不管我們在凡塵現象是有錢有地位,還是沒錢沒地位?這些佛看起來都是我們造下來的業因接下來的果報,只要我們把那些果報,因果已經了掉了,又恢復到本來,本來佛跟眾生就沒有什麼兩樣,都是一樣的。所以佛看我們都是平等同體,我們就沒辦法看得這麼透徹。有錢有地位我們就會仰望,街民、流浪漢我們就瞧不起。就很自然產生這個現象。了解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都是果報,有錢有地位是福報。當街民流浪漢就是因為他做了一些不善的一些事,形成的果報。所以就呈現不好的相出來,我們了解這個都是接受果報的現象,都是短暫的,不是永遠的,只要我們心境改變了,做法改變了,自然果報呈現也改變了,都不固定的,凡塵一切相都虛幻不實在,只要我們不住相,能夠離相就進入佛性,所以離相就是佛。不是有四個字嗎?「離相名佛」,我們把它記得,離開形相就已經進入佛了,離相就進入佛性,一進入佛性就跟佛一樣,離相名佛。離開形相也就沒有煩惱,我們煩惱都是住相來。不作涅槃解,我們沒有分別心,也不作涅槃解,涅槃是針對我們生死來說,因為在凡塵有生死,才要定涅槃。假如生死沒有,涅槃也就不用了。所以張拙的悟道偈不是講:生死涅槃等空華,還記得嗎?就是生死跟涅槃都是空中的花,不實在的,都是虛幻不實。二邊三際斷。二邊就是善惡,就是男女,就是老少,高低那個二邊,我們二邊要斷掉。各位前賢!三際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際,我們不要有過去心,也不要有現在心,也不要有未來心。我們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我們有三,我們被三世攝受,被三世攝受我們就六道輪迴。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不認為三心是那麼嚴重,嚴不嚴重?記得我們上禮拜是講起心動念對不對?起心動念就是造業,就已經過錯了,有沒有比較深的體會?我們很容易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業因已經形成,我們就是要接受果報,我們不要起心動念,業不造,業不造的話,累世的因果不會讓我們去接受果報。這邊就是講不要有三心很重要,重不重要?很重要!有三心有過去心、有現在心、有未來心,過去心已經過去了,我們再怎麼拉都拉不回來;未來心還沒到,我們再怎麼策畫都沒有呈現;現在心不住,我們說現在,現在過去了,說現在,現在又過去了,對不對?現在心不住。所以我們了解原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三心都時時刻刻呈現,因為我們都用,才被三世攝受,三世把我們攝受,所以我們才六道輪迴。假如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可以超出六道輪迴。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起心動念,也不要有三心。尤其我們年歳大了過去心都很強烈,年歳大了就會一直生活在年輕的時光裡面,年輕的時候都有比較值得回憶的過程,都會住在那個境,所以過去心就很濃厚。所以已經被過去世所攝受了,一定走入輪迴。我們研究真理日常生活之中是可以做到的,不起心動念,不產生三心。可不可以做到?是比較要用一點心,是不是要很清醒的頭腦,不起心動念,然後沒有三心,都能夠做。這個不是很困難,看我們有沒有堅定的心要去做,只要有堅定的心就一定可以做到。我們做到以後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進入本體就很容易可以回到本位,都是佛,我們回到理天了,都回到故家鄉。假如我們不肯去努力做,我們就流浪在凡塵,就要受苦。苦不苦?年輕人對苦還體驗不深,年歳大了,對苦會體驗得很深刻。尤其經過物質很缺乏的年代,那個才真的很苦。現在物質都很富裕,所以不會覺得什麼苦。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我們沒有二邊,常應諸根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能讓它用,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產生功能作用。而不起用想,已經在應用可是不起用想,該如何就如何,没有我可以怎麼樣,我可以怎麼樣,有能所。之前我們講四相的時候不是講得很透徹嗎?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眼睛能看,能看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就是很多,不是看一眼就好,看得很多那個叫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這樣有能所就有四相,我們起用想的時候就有四相。我們不起用想,沒有想我能夠做什麼,就沒有四相,能所雙泯了,就是佛性出來應對。分別一切法,就是了了分明,我們不管對什麼形相或事情我們都了了分明,那個叫分別一切法,我們對凡塵的一切都了解分明。這邊的分別一切法不是分別心,而是了解相跟事的內容,叫了了分明,跟分別心我們比較分得開。不起分別想,分別想就落入喜歡討厭,了解意思嗎?没關係這個都有錄下來,以後都可以反覆的聽,不是一次就能夠了解。這個一定都要薰習一段時間,我們才會懂。現在聽得時候不懂是這些話,當以後我們懂了還是這些話,一樣的話,可是要等一段時間。不懂的時候就是不懂,再怎樣都不懂。等到我們懂的時候,話都一樣。都一樣的話沒有講不一樣的,還是一樣的,就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你能反覆一直在聽,一直在薰習會促成你本性之中的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一產生就已經透徹了,都知道了,所以我們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沒有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這個是說世界末日,災難一到達整個天地要毁滅的時候,就是這個現象,劫火把整個海都燒乾了,燒到海底,這個災難大不大?很大!所以是世界末日。風鼓山相擊,那個風怎麼厲害呢?它可以把整座山都吹動,吹兩座山互相相擊。大不大?不可想像,兩座山被風吹得相撞,風鼓山相擊是不是大災難?那個時候我們人類都不在了。天地已經混沌,一個元會有開天、闢地、降人,經過六萬年,再要收人、收天、收地、混沌,再重開天地,再下一個元會。我們沒有修證,有求道,可是都沒有修,那個叫種子不滅,種子,等到下一個元會的時候,誰要來凡塵?發愿再來是最理想,可是那個時候眾生都還沒有,所以這些有求道沒有修的,就被推到凡塵來受生,在凡塵經過七佛來治理凡塵,然後後面三佛再來收圓。經過七佛治理凡塵的時候,只要你能領悟,回歸本位你就可以回去,等到三佛收圓時就不行,一定要經過領了天命的祖師授記,然後才可以回到本位。這樣了解意思嗎?想不想這個元會就成就回去啊?還是等到以後?我們不是都聽南極老仙翁借竅時都講:自我成道以來,地球已經混沌七次了。我們看幾次?我們連一次也沒有看到,我們這一次可以站在南極老仙翁的身邊說:仙翁!我要看第一次,看不看啊?要看的話要努力,使自己的佛性恢復光明,這樣就能夠超越現象,我們就可以來扶持這整個世界。我們要知道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怎麼這麼平穩?就是很多已經修證的,他在護持,在保護我們居住的環境,所以會過得很舒服。各位要了解宇宙之中星球的晃動是不是很厲害?有沒有看過那個天文,我們地球也是一顆星球,這麼平穩讓我們都居住在上面,要不要有人在護持?都是修證者在護持,修證者都要我們都能夠平平安安,所以只要一點點,你看那個七點幾的地震,我們是不是快受不了了。我們看別的星球,它不是七點幾的地震,它是整個星球都在晃動,整個星球都在晃動,人怎麼住?住得住嗎?甚至會星球跟星球相擊,就粉碎了。我們看那個天文要很慶幸,這麼安穩的讓我們住在星球上面,感不感恩啊?我們研究之後才知道呈現這麼穩定的現象都很不容易,要把握時機,這麼殊勝環境不修真可惜。可不可惜?很多人都貪凡塵享受,那個都很短暫,不要去貪那些享受,會造業,受苦無量無邊。我們了解元會也會有過去的時候,有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的時候,那時候絕對沒有辦法住。災難海底都燒乾了,大地已經燒得什麼都沒有,就已經混沌。真常寂滅樂,那麼大的災難我們走入真常,可以走入寂滅,真就是不假,凡塵的現象都是假,只要落入現象都不真,都是假。所以我們走入真,真就是佛性本體才叫真,常住,我們佛性是常住的,沒有來去,沒有生死,身體有,佛性沒有。各位前賢!佛性有沒有生死?它沒有,它是真常。它是真的、不變的,它是常住的。我們身體的現象是自己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一落入凡塵以後,我們又迷惑。本來落入凡塵的因是很小,才一念妄動而已,一念妄動,那個業不大。好像我們現在講說欠人一元,多還少?是不是很少,然後我們要還對不對?既然有欠人就要還對不對?然後我們來還,一元是還完了,結果糟了,欠一大條了,還一元欠差不多一萬。一萬要不要再來還?要啊!來還一萬時,這下不得了,已經又欠一千萬。要不要還?現在一千萬再來還,也把它還完了。結果又欠了好幾億,要不要還?不是要還,變賴皮了,不理它了。我們知道我們在凡塵本來都一點點過錯,還就可以恢復了。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所造下的已經百倍了,百倍了我們原來的一點點,一次百倍,一次百倍,到後來已經還不起了。還不起會變怎樣?是不是變賴皮了。天地之間容不得你賴皮,所以我們才有那句話: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只要因緣會遇,你都要接受果報。所以賴不掉的,我們就不用賴,在心裡告訴自己:我欠多少我全部還。有沒有這個決心,假如我們沒有這個決心,那些債主會很緊張,很緊張他會趕快來討,來討的時候我們會受不了。你若整天債主都來向你要錢,是不是要趕快躲起來?就會受不了對不對?你跟債主表明:我欠你多少,絕對還你,再怎麼辛苦我絕對還你,這樣債主是不是放心了,他不會急著要。只要你有堅定的心,你的遭遇就很緩和,緩和時還起來就很容易了。越還就越少就越輕了對不對?就可以還完。所以都是在心,只要心有決定,絕對還。在我們性分之中全部都是光明,沒有黑暗,是我們落入凡塵有身體以後,才黑暗產生。我們不好的念頭、負面的就是黑暗,我們要了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認識不夠,以為可以不用努力可以有代價,那個心想歪了,結果造下來的業,自己要去承受。所以不要在凡塵騙了人家的錢,高興的過生活。不用高興,一定要還,要還之前還要去地府受苦,縱然在凡塵沒有受到監牢獄的苦,到地府一定要去受。地府受苦完了以後,出來再還債,拿人家多少就是要還多少,因果是一定的,我們人為什麼會每況愈下,就是不長進,不研究真理,苟且偷安過日子,就想說騙得來就想騙人,所以害苦自己。本來都不用去三惡道的,你看那些要不要去?絕對要去!騙人的錢,害人家破人亡,没有罪過嗎?絕對有!為什麼會轉世當畜生?畜生的靈跟我們是一樣的,畜生也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牠也是眾生。為什麼會有那個外殼?那麼不理想,就是因為牠背理,違背道理。我們看那眾生是不是都是橫的?人頭頂天腳立地,你看哪一種畜生有辦法頭頂天腳立地?所有畜生道的眾生都是橫的,背朝著天,背天,當畜生都是背天,違背天理。形像一出來也是要去了掉,把那些違背真理的全部都了掉了,又可以恢復人的身體。所以我們有人的身體,要好好把握,讓我們人格、品性很清高,才可以進入聖賢的行列。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要自我要求,就是人品要清高,要跟佛一樣,不能跟畜生一樣。以前老一輩罵人的話,最嚴重的什麼話?「你這畜生!」那就是最嚴重的話,已經沒有人的人格了,已經當畜生了。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人是很可貴的,頂天立地。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本來是跟天地一樣大的,本來要代替天地的不足,天生地養不會說話,要靠我們人來講,代天宣化。可是後學覺得我們現在人在講話十句有九句九都不需要講,都不合真理,所以都不用講,講了都沒用。有沒有感覺?我們現在凡人講的話,真的是不用講,有時坐車坐久一點,旁邊在講話,稍微去注意它的內容,十句裡有十一句都不用講,那句在嚨喉還沒講出來那句也看到了那句要說什麼?那句也不用說,都沒用的,浪費精神,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那個要繳錢,都是浪費。我們自己要求自己走入真理世界,無關緊要的事就不要去參與,自己的性命大事重要?重不重要?很重要!寧可生前往死路,莫待死時後悔遲。我們生前要往死路,各位前賢!我們一口氣不來,要走去哪?都不知道,我們不是要回理天嗎?回真理的世界,到理天。都不想回去啊?凡塵不要參與,凡塵都是讓我們受苦的,我們自己先走入真理世界,然後引邊我們所有親朋好友也一樣走入真理世界。真常寂滅樂,那個寂就是如如不動,寂者無聲,佛性本體沒有聲音,如如不動。後學都一直在講:我們佛性是很寬廣的,充塞整個宇宙空間,如如不動。不是有用照像機原理說過,我們玩相機時,你在按快門一剎那,鏡頭晃動,洗出的照片不是模糊不清嗎?假如拿這個原理用到我們人身上,假如佛性在玄關,我們人不是時時刻刻都在動嗎?看到的景像不是都模糊不清嗎?以那個原理來講,可是我們看得很清楚啊!為什麼能夠看得很清楚?就是因為佛性是如如不動,動得是身體佛性沒有動,所以能夠看得很清楚。我們要能迴光返照,原來我的佛性是這麼寬廣,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如如不動,所以那個叫寂-真常寂滅樂。滅就是滅掉所有的煩惱,滅掉所有的形相,滅掉所有一切不如意的回到本體回來。所有生滅都沒有了,才能進入寂滅。所以真常寂滅樂就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有沒有印象了?因為DVD剩太多了,所以這禮拜沒有再燒二百套。後面還剩很多,所以倒是後面MP3多燒一點。從第一到第九,第十到第二十才準備燒第二片,這次十五我們已經上十五次,再二次我們就要過年了。對不對?等到明年再講三次,二十的時候才燒第二片。MP3的容量很大,一片就可以聽很久,只要有空就可以聽,有時間還可以看DVD。因為北部時間比較久了,我們這邊在講,聽的人北部比我們熱烈,一拿到DVD都一下子「我要五套!」「我要十套!」這樣耶!看看這邊怎麼都還在,反覆看,反覆聽絕對會了解。不是很深,最怕就是我們不肯用心,不肯用心佛性就進不去,我們只要能進得去,那個法喜充滿,整個天地都是我,我就是整個天地,理不理想?很理想!所以我們要自己發心追求。涅槃相如是。六祖就講:涅槃相就是這個樣子,吾今強言說,勉強講的,因為道本無言,非言不顯,沒有用語言道顯不出來,所以要講,藉著這些我們就可以進入,進入最理想的狀態。令汝捨邪見,六祖跟志道講:不正確的見解都把它捨棄掉。汝勿隨言解,不要隨著語言,我們要進入真理不要住在語言相裡,語言也是相不要住,許汝知少分。不隨言解的話,就真的已經可以進入佛性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六祖那邊很多人都在聽六祖講經說法,來這邊學道,法席盛化。徑來參禮,就直接來拜六祖,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要怎麼樣來修持,才不會落入階級?」要怎麼樣行持才沒有分別心?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他的根器很好,直接就講到重點所在。要怎麼才不落入分別心?沒有階級。
六祖就問他:「汝曾作什麼來?」你曾經做什麼? 曰:「聖諦亦不為。」行思禪師:最高的聖諦也不有為,不落入分別心裡去行持。說聖諦亦不為,這個就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那種心態:我學的一定比你高,有沒有?沒有啊!那麼學了要做什麼?學了不會比別人強的話,我們要學什麼?學了都不會比別人強就不用學了。一定會,只是我們學了以後就知道,知道是恢復本來而已,不驕傲就可以,一定比別人強,別人沒有學,我學了,是不是可以比別人強?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可以引導別人也跟我們一樣學,對不對?這樣就是正確的方法,不會說學了都沒有比別人強,那何必學。努力學就是要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要進入佛性就是想成佛,想成佛就是想渡化眾生。是不是這樣?我們就是要這個樣子,使自己認識知見能夠正確,正確以後我們的行為就正確,行為正確以後我們可以引導眾生跟我走一樣的道路,都可以成就,可以成道,可以成仙作佛。
師曰:「落何階級?」六祖反問:聖諦亦不為,落入什麼階級?行思說:「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就是都沒有分別心,沒有階級之分,師深器之,我們都還在學,他的行為已經到達了,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把佛性都已經呈現,所以六祖就很看重他。令師首眾,就是要行思禪師當眾人的頭,就是來教導眾人,引導大家。
一日,師謂曰,六祖跟行思說:「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你要擔當教化,一方,一個地方所在,就是去沒有很興盛,很開化的地方去分擔教化,勿令斷絕,不要使頓教法門斷絕了。」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他就回去讓佛法能推廣開來,諡號弘濟禪師。行思禪師這一段因為他已經得道太高了,我們比較沒辦法學到什麼。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去拜慧安國師,他跟坦然去拜慧安國師,坦然問慧安國師:什麼是祖師的西來意?慧安國師說:何不問自己意?他說:什麼是自己意?不要去問祖師西來意,要問自己的密意。坦然可以接受慧安國師的教化,但是懷讓機緣不成熟,跟慧安不契合,無法接受他的教化方式。慧安國師就要懷讓去曹溪拜六祖,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懷讓來時就禮拜,師曰:「甚處來?」六祖就問他:你什麼地方來?
懷讓回答:「嵩山。」六祖:「什麼物,怎麼來?」這個就是禪機的語言,就是說佛性是什麼樣的東西?佛性怎麼到這裡來?什麼物,怎麼來?各位前賢!懂不懂意思?佛性是什麼東西?怎麼到這裡來?假如說有善知識問我們這樣的話,我們怎麼回答?懷讓聽到六祖這樣問他,他沒有辦法回答,不知道佛性是什麼東西,不知道佛性怎麼到這裡來,所以他就回去了。這邊寫的是馬上有答案,可是在五燈會元跟景德傳燈錄裡面的記載不是這樣,他回去了,回去把萬象很努力都拿來跟佛性相比較,說佛性是不是這個?不是!不是再拿別的,看看是不是這個,也不是,經過多久?八年,他把所有萬象都拿來跟佛性比,不是。底下才有說,曰:「說似一物即不中。」我們一看好像馬上回答,可是不是那樣,是經過八年,各位前賢!我們對一個問題不了解,追求的時間可以延續多久?八天?八個小時?我們大概經過八個小時、八天大概就放棄,對不對?他能夠延續到八年,把所有東西都拿來跟佛性比,不對!不對!「說似一物即不中」是經過八年時間體會出來。我們有那個心嗎?吃飯比較要緊!古時候做學問真的很專注,經過八年他已經有體會就來見六祖,說我已經有一個體會的地方所在。六祖就說:好!你說說看。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一聽有那麼一點味道了,就問他:「還可修證否?」懷讓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一聽就知道可以了,已經答案出來了。
師曰:「只此不染污,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你這樣我也這樣我都跟你一樣,那個就是印可。」說是一物即不中,經過八年的時間,去一個一個體會,看看我佛性像桌子,不是!我佛性像日光燈,不是!什麼東西都拿來比,比八年多不多?真的萬物都被他比了,都不是!說是一物即不中。這句話很有力道,所以六祖問他:還可修證否?懷讓就講: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各位前賢!佛性我們要把它染污,染不得。染不黑,為什麼呢?因為祂沒有形相,你染不得,知道意思嗎?所以染污即不得,佛性就是要認識,我們修證。佛性跟習性已經不同了,六道輪迴太久,我們佛性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習性都呈現。修證即不無就是要把那些佛性本來沒有的東西去掉,佛性本來沒有的東西,那些都不要有,去掉它。然後那些佛性所有的東西全部讓它回來,這樣就正確了,所以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就跟他講;只此不染污,是諸佛之所護念,佛性本體沒有辦法染污的,所有的佛所護念的就是這個。汝既如是,吾亦如是。你這樣我也一樣,所以就給他印可。底下就講,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西天般若多羅讖,就是西方第二十七代祖師,他就是達摩祖師再上去第二十七代祖師,他有講偈語說:懷讓的徒弟有一個姓馬,就是七祖馬道一,各位有聽那個典故没?就是馬道一在打坐,懷讓就拿一塊磚頭到馬道一打坐的前面去磨,馬祖就問懷讓:大師!你磨那個要做啥?他說:我要做鏡,磨磚成鏡,典故就是從這裡出來。磚要磨成鏡。馬祖:磚怎麼磨成鏡?懷讓就講:我磨磚沒辦法成鏡,你打坐能夠成佛嗎?就是說他打坐不能夠成佛。所以道在心悟,豈在坐耶?』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在六祖旁邊十五年,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懷讓的徒弟很多,在那個時候很興盛。敕諡大慧禪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