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這句權威的話仔細思惟過嗎?“不思善、不思惡。”感覺就是境界很高。
難道諸惡莫作、眾善善奉行、能不思嗎?樹德務滋、除惡務本;除惡務盡、能不思嗎?隱惡揚善能不思善惡嗎?十善十惡能不思嗎?善業惡業能不思嗎?
為什麼?又為了什麼?理論跟事實有衝突嗎?能做到不思嗎?
朋友、思惟旅程不會是單行道、會分枝多路再集於一、集於一時就不用想了。只有Just do it!
這個思惟、會分枝走入“業、Karma”的範圍。有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過去沒有錯、現在沒有對、本來就無事、為什麼會無事?因為事件的主角沒演了、誰是主角?不思善、不思惡、是腦中的思惟、還是思惟的主角沒了?
前面一個題目已說了、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平行接軌。
所以人很難理解、為何耶蘇基督最後晚餐時就知道弟子出賣他、還去赴死、為何寒山拾得被吐口水讓自乾、為何身通第一的目楗連明知山賊要用大石殺他還赴死……。
以前的我如何、現在的我如何、這裡面有一個主角一直在裡面、所以他還在區別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的比較、如果妳的我沒了、就能明白過去的我為何如此、有其必然、現在我有其本然、本來如此有無不存在、就在不思善惡的本性裡。是無為法修行才會知道的。
佛陀說:眾生以十事為善、十事為惡、 何為十?身三、口四、意三………。十惡止名十善。
又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度。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四十二章經)。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述說自然。
“幸虧業是無形無相、若有形有相、堆積如須彌山。”(大藏經)
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身業、語業、意業、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罪業、福業、不動業、引業、滿業。
聖業、凡業……。上網找就有。
此生一直不順處、生病處、不耐煩處、生氣處、…。都是業。猶如穿新鞋、新衣、開新車、前次不良習慣引起破損報廢的、新品一樣、沒發現更改的話、同症狀會一再發生。身心也一樣、延續千百萬年。
華嚴經: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是在講身邊的自然、本來如此。
經云:起一念善、受人天身;起一念惡、受三塗身、故知日夜念念、造未來生死之身、有何窮盡。
所以無為法、不思善、不思惡、才能究境。
妳認為、衝盡火場救人的父母、勇士、路人、忘了死亡…。是什麼心?人溺入水救人時、忘了自己不會游泳等於赴死是什麼心?太多例子自己想。讚嘆別人自己卻做不到、是為什麼?
對因果業報了然於心、無我無心時、有何不同?
都是無為法。有為法先做、沒做到、無為法只是月亮。
不需看我、就去面對解決、解決者就是我、解決後放下還有我、只是不覺。
觀照是靜心的反省思惟、是良心自性在直觀、糾正識心的做主、讓自性良心做主、是靜禪、解決問題時是當下自性良心做主。是動禪。良心全露就是覺醒、動靜皆不需要了、因為時時不離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