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觀徼章(或言  體用章)


天下不論什麼事物都有它的本體在,由本體生發作用,這是正常之發展,但往往我們只在既發之功能作用上用心,忽略本體或是把作用當成本體,以致修得茫然,無以為繼,走回凡俗老路,而大道之體,不屬思求,非從言會,人人本具,物物全彰,乃天地未始之大象,不無不有,不色不空,學道之人,果能離分別,絕名相,以無為而應物,歸道德於己身,不起美惡之想,不生有無之見,不設難易之謀,不有長短之爭,不行高下相傾之事,不作音聲逆順之為,或治國,或齊家,或修身,絕無支離纒繞之弊,除却牽強傲忤之心,則萬有之實理,未嘗不空,萬事之幻境,未嘗不真,到此天地,雖不以道德自居自有,道德之功力,終身不去矣。


(經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解:美,是美好。善,是良善。是德的化名,美善之體就是本性,萬德之元,可以生發無盡的美與善。但美者貴乎藏,善者貴乎隱。皆知之美,皆知之善,是已顯著於形迹,人人欲得,事事安排,其內在未必有真誠之念,所以老子認為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就是壞樸的主因,因為這不是出於天性自然的,所以其結果往往變成惡及不善,原因就壞在皆知,和為上面,假若人不知這美與善的好名相,只知盡性之當然,其行為必然是淳實無華,常守純真之道一旦被好名相吸引,便會偽裝作假,偏離本性,所以要發揚真善真美,必先光明真美美的本體入手,自性。故有無相生,承上文而言一切事之因,謂之故,有無相生,天下萬物都是由無生有,再由有還無,萬有未形成之前,都是無,無是有的本體,一切有形有象的東西,都是由無生出來的,將來更是經壞滅再歸於無,萬有之本體都是無,而各個歸宿亦都是無,相生,即是互相生發,世上的萬物不能永遠的有,或永遠的無,但無却是有的本體,明乎此,就能善保本體,而不以色身庂有為重,就不會患得患失,為俗事妄動心機。難易相成,難作的事,譬如心思不能到,人力不能勝,或天時人事,背亂乖違,不能成就,是以謂之難。易,譬如不有造作,不用心機,自然而然,無為而為,是以謂之易。不知難者,不可徒畏其難,妄生穿鑿,多作安排,因物處物,隨其自然,則難者自變為易,易者不可忽視其易。任意悠遊,怠荒忽略,物來不順應,事至不能通,則易者亦變為難,難之成易,難易之相成,皆是用心於見解知覺,迷執於有欲有為,若能以道識妙,順德識竅,雖至難之事,未嘗不容易而成,故言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有長必有短,有短必有長,長短互相形成,短喻小善,長喻大德,故大德之成就,是積眾多的小善而成,雖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善,往往却是成聖的關鍵。是以凡事要向長處著眼,而下手工夫却在短近處。因短的成功,就是長的開始,短是長的本體,有本體才能相形。高下相傾,下是高的本體,高不能離開下,以人事來說,高是人所共望的好地位,都希望聲高位大,雄視四方,但不要忘記,這成高的基礎是建築在下的功夫上,假如低下的工夫不足,不能低心求教,没有實學基礎,那麼雖遇幸運而高起來,這也是高不多久的,像一座樓房,蓋的越高,其下面的打基工程必當越牢。故越是希望高,越當守住低,大道在低處,須向低處求。假若不肯低心,或雖低心而工夫不夠,一味的向高處著眼,那麼雖高起來,也是危險。是以先把本體建樹好,才可以與高相傾,相傾是互相傾就之意。音聲相和,音是細音,聲是大聲,集多音才能成聲,音是聲的本體,無音不能成聲,如用在人事上,代表聲譽,那麼音既是聲的本體,則人格當然就是聲譽的本體,如過往的聖賢,之所以能名留千古,就是在人格修養方面,確實做到慎獨的功夫與實踐的精神,明乎此,那麼如要有好的聲譽,就當先有好的人格,因音是聲的本體,大聲絕不能離開細音,所以才說音聲相合,相合者,是互相和合之意。前後相隨,當然人人都喜歡在前,不願落後,故爭先恐後遂成為世人之常情,豈不知這前與後及是相對法,没有前怎顯後,没有後怎顯前,二者雖是相隨。但後却是前的本體,因前是後而來的,所以有志於道的人如果到了順達的地步,或是居於人前的地位,亦必須身在前,而心應當時時在後,位愈高而心愈謙,功越大而氣越歛,不爭不貪,不驕不恃,惟能後者,始能前,此中確有個幽深的哲理在,明達的人才能看透,大材的人才能實踐,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就是這個道理。後,是前的本體,依本體才能前後相隨,相隨即是互相隨從之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這一段說明聖人體用兼備之行事方法,處無為之事,暗合前面之有無相生,就是依本體而用,不勉強,不做作,率由本性自然而發,即是德。前面所說的惡與不善自然也就不會發生,第二句行不言之教,暗對難易相成,重點在躬行實踐以身教使人服,易既是難的本體,所以聖人行教方法,便都是由易處先下手,不空唱高調,完成依當如何便如何的處世方法來完成一切應為的日常道理。第三句萬物作焉而不辭,暗對長短相形,只要能利萬物,雖小善亦不辭,因集足一切小善、短,這便是聖人的大德,長,是以大德的成就,就在濟生救世上,或利養萬物上,只要是應作的皆不辭勞苦,至於長短大小的比對,聖人是不計較的。第四句生而不有,暗對高下相傾,欲高者者反愈下,能下者反愈高。所以聖人雖啟發萬物的生機,引出世事的正當頭緒,但生了以後,却又甘心卑下自處,不居功傲世,生而不有。第五句為而不恃,暗對聲音相和,為是盡力,恃是仗恃,為萬物盡力以後,不仗恃聲譽,守住音的人格。第六句功成而弗居,暗對前後相隨,功成是大成就,弗居是不居功,知道唯能後者始能前,如欲長保其力,非身退弗居不可,所以雖成佛,不以佛自居,皆能捨,始能成就,把自己置諸度外,一點私心也没有,像這樣的純潔行為稱為至德。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功成而弗居,功業才能永遠不朽不遠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