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五祖又跟六祖講:往昔達摩祖師又把道老水還巢還給我們東土的時候,人都不相信,所以才有衣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這個法是最上等用的法,這個法也就是佛的老師。因為佛修法然後成佛了,所以法是佛的老師,所傳的也就是這個。這個法很上等的。我們在凡塵所有萬象萬事都稱為法,縱然有形相是我們心意所想到的也稱為法,所以法的包含非常的廣闊。上等的法都是以心來傳心,那個就是一個傳承,很重要的。法是我們在六塵裡面最後一個,六塵各位都還記得嗎?講講看?(色聲香味觸法)對!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最後一個法對不對?這個法,各位前賢!我們六塵裡法跟這裡的法不一樣,各位都了解嗎?了不了解?了解它的差別點嗎?知道它裡的意思嗎?不知道,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知道有很透徹,後學就講解一下,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都會把眼耳鼻舌身對著色聲香味觸,說成五欲五個欲望。我們凡塵就是這五個欲望在誘使我們造業,所以最大的欲望就是我們的五根對五塵的時候所產生,最後一個意所對的就是法,意因為有形相,所以不落入塵,它不在塵裡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感官,眼睛有藏意的地方,耳朵、鼻子、嘴巴、身體都一樣,我們看到、聽到、嗅聞到、我們嘴巴吃、身體觸摸,有地方來藏意。它看得一定要歸入意地,在意地裡才有辦法累積下來。所以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外面的景象,全部放在意地,放在意地我們就稱為法。所以法就是五塵我們所落卸在意地的影子,影像影子,這樣聽懂嗎?五塵色聲香味觸然後落在意地,落在我們第六的意地,意地我們能夠想得出來,那個叫做影子。我們攀緣那個影子,這樣了解意思嗎?就是把我們感官所接觸地凡塵,然後在我們意地留存,留存就叫法。所以這個法它是個影子而已,這樣了解意思嗎?跟上面法則以心傳心,完全不一樣。以心傳心這個法是佛法,一個讓我們成佛很重要的方法,跟我們六塵的法是完全不同,這樣能夠分別得出來嗎?(可以),所以我們就要了解,一樣的文字有不同的意思,假如我們在六塵看到法,那個法就是影子而已,我們攀緣外面景象的影子,在講的範圍都是很小。那這個法它就很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這個法是可以成佛的,是不一樣,所以這個法就是以心來傳心,心心相印,很重要,我們修持也是要得到這個上乘佛法,讓我們都能夠成佛,這個很重要),皆令自悟自解(所以上等的佛法要我們自己領悟,然後自己了解,我們在第一次的時候就已經有講了,各位領悟了有?有有領悟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有有?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法,所以這個法以心傳心,這個法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了解嗎?所以五祖就跟六祖講皆令自悟自解,我們自己領悟,然後自己了解,自己解開要怎麼樣去行持才能夠到達)。自古,佛佛惟傳本體(自古以來,以前的佛,現在的佛要傳的都是本體,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都是傳這個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歷代祖師所傳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就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是所有的佛在傳的,所有歷代祖師在傳承的就是這個,我們能夠領悟,我們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佛跟佛是一樣的);衣為爭端(五祖跟六祖講衣會引起爭端),止汝勿傳(到你就停止了,不要再傳下去)。若傳此衣,命如懸絲(假如再傳下去,就好像一根頭髮承載我們身體,那個承受不住一定會斷。就是命都會了),汝須速去,恐人害汝(五祖跟六祖講說你要趕快離開,怕有人會害你)。』惠能啟曰:『向甚處去(要往哪裡去?因為六祖惠能都有出過門,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外面的路怎麼走都不知道,所以就向五祖問)?』祖云(五祖講):『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你走到地名有懷的地方就停止,遇到有會的地方你就可以藏身在那裡,就跟六祖惠能講)。』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惠能本來是南中人,不知道不認識這個山路怎麼走?要怎麼樣才可以到那個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五祖講:你不要憂愁,我會送你,讓他能夠心安定下來)。」祖送至九江驛(五祖相送到九江縣的渡船頭)祖令六祖上船,五祖把艣自搖(五祖就搖艣)。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惠能說:請和尚坐,弟子勞力來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五祖就講:應該是我渡你)。』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我們迷昧了要靠老師,領悟了就要自己渡自己。所以各位前賢!我們都領悟了對不對?我們都接受點傳師一指點了,「千愁一指開,各個面如來」我們都面對自己的如來,所以我們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要自性自度,這樣知道嗎?就是要依賴自己的自性,然後自己渡,把所有的脾氣毛病都去掉,佛性裡面有脾氣毛病,我們把脾氣毛病都去掉,然後恢復到我們本來,我們的本來就是非常的清淨,都是佛。不要被我們那些知見障礙,我們很多見解都不正確,所以障礙自己有成佛,所以這邊六祖就講悟了自度,領悟了以後要自己度自己,各位有有自己度自己的心?有有?要自己度自己喔!自己不度的話,別人是辦法的,所以要自己度自己);度名雖一,用處不同(這個度的名字是一樣的,可是用出來是不一樣,我們假如能自性自度,發揮出來的力量很大,我們可以把所有不善的都改掉,力量很大,所以我們自己要發揮力量)。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後學一唸到這邊心有戚戚焉,為什麼?因為後學也是一樣啊,語音不正,各位都有嫌棄,講得語音都不正確,因為後學有國民學校的畢業證書,在坐的各位一定都比後學學得高,所以在這邊坐很不好意思,書唸得不多,又給各位講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六祖就講說蒙老師傳法,現在已經領悟得悟了),只合自性自度(就符合自性自度,我們也要這樣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給他印可說你的見解正確,我們在凡塵就是要見解都正確,見解正確我們都成佛了,就是因為見解不正確我們才當眾生)!以後佛法,由汝大行(以後的佛法就由六祖以後可以闡揚很普遍)。汝今好去,努力向南(往南去),不宜速說,佛法難起(因為機緣還成熟就不要急著去宣揚,要等要機緣成熟時才出來宣揚。這個蠻重要,機緣不成熟就不契機,有辦法引進眾生來修佛道成佛,機緣一成熟眾生的善根累積夠了,那時就很好渡,眾生很肯發心來修道,所以我們要了解機緣非常地重要,不契機講就有用)。』


    惠能辭違祖已(離開五祖以後),發足南行(就努力向南方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走兩個月就走到大庾嶺)


    五祖歸(五祖送六祖以後回去了,然後),數日不上堂(好多天都上堂講課),眾疑(眾人都互相地在猜,詢問曰(就來問五祖):「和尚少病少惱否(和尚是不是有什麼身體不舒服啊?或是有什麼煩惱的事嗎)?」曰(五祖講):「病即無,衣法已南矣(病有,衣法已經向南方去了)。」問誰人傳授(他們就問:傳授給誰)。曰:「能者得之(五祖說講:有能力的人得去了,這個是雙關語,惠能的名字也叫能)」眾乃知焉(眾人都知道一定就是惠能得到了)。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所以大家的心還是著重在名份,我們要知道凡塵的這些名相都是假的,很快都變化了,不真所以不要住,不要住在那個名,不要住在那個相,名相都虛幻不實在,很快就變,我們要了解佛性都是一樣,所有的佛性,佛的佛性,眾生的佛性也都一樣,有差別,所以我們領悟最重要,進入自性自度的階段,才是重要)。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曾經當將軍領導軍人打戰),性行麤糙,極意參尋(他就是一直一定要找到六祖,要奪衣缽),為眾人先,趨及惠能(就比眾人早點追到惠能,因為他曾經當過將軍,所以比較有能耐)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這個衣缽是表信物,可以用霸道來爭奪嗎)?」能隱草莽中(惠能就躲起來)。惠明至(惠明已經追到了),提掇不動(那衣缽很輕的東西,這個四品將軍竟然提不起來,是不是很奇怪?所以他就了解這是神器,不是我們凡人可以想像的,衣缽很輕將軍竟然提不起來,這個時候他就轉念,念頭就轉變了),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修行者!我是為佛法而來,不為衣缽來,所以他的心已經轉變了,已經不同了,跟那個想要爭衣缽想要當一代祖師的心,已經不一樣)。』惠能遂出(從隱藏的地方出來),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明就向六祖行禮說:希望修行者能夠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所以後學在講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出來的地方就是從這裡出來,所以是六祖講的不是後學講的,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然後勿生一念,一念不生),吾為汝說(在那種狀態下我才給你指點佛法的重要在哪裡?)。』明良久(惠明這種狀態下,屏息諸緣,讓他一直屏息諸緣,屏息到一念都不生,已經經過蠻久的時間),惠能曰(六祖就講說):『不思善,不思惡(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的善惡都是我們的佛性出來面對凡塵的事,我們去應對,應對的對眾生有利叫做善,應對的對眾生有害叫做惡,善惡就是這樣來,所以你不思善也不思惡就在本體之中,中道,所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這樣,各位有有體會啊?我們已經第三個禮拜了,對不對?第一個禮拜講了以後,回去就有七天可以做了,第二次講了回去又有七天可以做了,半個月了,半個月你做下來一定會很高興,原來我自己的本來面目這麼親切,就跟我在一起,有有做啊?有有?還是很早以前就做過了?六祖跟惠明將軍講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真心佛性就在這個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時候,整個佛性都呈現,這個時候整個都呈現,我們落入兩邊以後就變凡夫了,保持這個覺性讓它能夠持久就成佛了。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看我們願不願意做,願不願意做?(願意)知道做的方法嗎?在日常的生活,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就是要上班要工作要賺錢,那個都需要啦!我們就正式的面對,就是心都投入一,然後下班以後把那些事都放下,放下以後回來,我們家事也做好了,有空閒的時間,我們就做這個工夫,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肯做,它時間久,我們很心的做,時間久,久了以後我們然在睡覺,睡覺的裡面自然自己會做,連睡著都會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最理想,很快就會達到,真的整個本性都清淨了。那回到我們的真如就很快,這個各位有印象了嗎?有有?這個還朦朧。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就要了解到,我們修道的路途,就是以一生的投入,要細水長流,所以都要想在日常的生活裡可以做,在日常生活裡面已經在修道,這樣才正確,不是說我們來佛堂了才來準備修道,出去就不是了,那樣就修得會差很遠,我們要把整個心胸都投入,投入在道之中,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一,工作也一,就是連要去遊玩也要一,你努力地去玩,都一,一就是道,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一,那我們在修道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後學都鼓勵有問題就提出來問,把那個問題解開,不能有問題,有問題就把我們阻礙了,就會障礙我們就進不了,所以後學都鼓勵有問題就問,那可能各位都還不很熟悉啦,所以不敢問,後學很鼓勵你能夠問,因為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被兩個字障礙。一個就是結,打結的結。第二個就是使,大使的使,就這兩個,我們打結了成不了佛,所以要把那個結打開,假如我們有第二個那個使,使趨使就是我們的欲望,比如說我們想買一部車子,是不是我們要趕快去賺錢,累積一些錢來買,對不對?那個就已經被車子在趨使,被它趕,把我們趕。我們要買什麼?我們就去累積賺錢來買。那個叫使,趨使聽得懂嗎?已經在推我們。我們把這兩個去掉,有結,有使,我們本性就清淨,本性一清淨就回到我們本體回來,所以都是在我們本身要努力的,自己要做,所以後學也鼓勵,你有問題不要怕不好意思,就直接提出來問,可能你問的問題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在,你有問了就能夠解開,只要有關於修道方面,大概後學都會回答,因為也還有成佛,後學還有成佛,不是無所不知,所以還有不知道的地方,不要你有得到答案就很難過,只要有關於修道大概後學都會有遇到過,因為也蠻久了,累積大概有五十年的經驗,才敢說有問題你就提出來,我們講到正與麼時,就是在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一念都不生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那個上座本來面目(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六祖就直接跟他講,已經在你不思善不思惡呈現的真心佛性,就是惠明你的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明在這個時候就能夠領悟了,原來就在自己身上,那個佛性就在自己身上,)。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所以我們人都很貪心,惠明將軍說已經講的那些外,還更有密意否?還有有)?』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跟你講就不是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我們就可以成仙做佛。我們精神都外放,我們就當眾生,我們要了解造化都會引誘我們精神外放,精神向外去追求外放,我們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一迴光返照了以後就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六祖就講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那個祕密就是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祕密就在你身上,各位前賢這樣了解意思嗎?)。』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實在有了解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得到六祖的指示以後,就好像我們人喝水,水冷還是水熱,喝的人知道,講出來別人都不能想像到的)。今行者即惠明師也(他就感恩要拜六祖為老師)。』惠能曰(六祖就講):『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我跟你一樣都是拜五祖為老師,所以有那種要做大的心,都有),善自護持(所以能夠得道了以後,我們看所有的經典裡面,一定有善自護持,就是要保護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它都能夠清淨,持就是把它拿出來用,護持,我們要保護然後要拿出來用。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明向六祖問說:我今後要向哪個地方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就是一樣啦!有袁字的地方你就停止,遇到有蒙的地方你就居住在那裡,這個是袁州蒙山)。』明禮辭(惠明就離開六祖了)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所以這個追逐他的人就是一心一意想要得到,一直追),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所以我們了解六祖就是在獵人隊中十五年),時與獵人隨宜說法(所以我們也是一樣,假如對於一些不熟識的人,他假如喜歡聽人我們也可以隨宜說法,就是要聽我們就講,不聽就不說)。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獵人常叫他守網,六祖看見有生命他就把牠放掉)。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所以肉邊菜從六祖這邊出來的);或問(問六祖說為什麼寄在煮肉的地方你在煮菜),則對曰(六祖就說):『但喫肉邊菜(他不吃肉,就是吃肉邊菜,方便法門,所以我們修道就要了解方便法門也要用,有時候給人方便,只要不違反到真理的都可以給人家方便)。』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不可以再躲起來了,要出來弘法)。』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遇到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這個涅槃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之前的一天一夜所說的,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那個說風動已經講到氣,那個說旛動還住在形相,住相,所以我們要了解理氣象,那個氣風動,象旛動),議論不已(爭吵說他的對,他的對)。惠能進曰(惠能進來講):『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心動就是理,風動就是氣,旛動就是象,理氣象在我們身上全部都俱備,理就是我們的佛性,氣就是我們運轉全身那些呼吸之氣以及血液循環,然後象就是我們看得見的身體,理氣象我們身上全部都有,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全部在我們身上,可是我們假如住相了以後,在形相上見不到氣也見不到理,各位知道這個意思嗎?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我們在凡塵面對所有眾生的時候,我們一看都一定先看是漂亮的?還是醜陋的?是男的?女的?是老的?還是年輕的?都已經在相上用心,那個叫住相,住相了解意思嗎?我們是不是都是這個樣子?大部份我們跟人家見面第一個都從他外表形象來看重注重,我們要了解到要進一層,因為進一層以後可以看到他的運轉全身那個氣,那運轉全身有一個主宰者,誰在主宰那個就是理,理氣象,那我們進入到理,走入理以後我們就可以了解,可以指揮我們的氣,然後使我們的象呈現什麼樣的行為動作,對不對?我們的主宰。剛才我們那個善歌裡面也有說,我們都要當主宰,我們自己要主宰自己,我們從理天一下來太久了,都住相然後六道輪迴,現在我們都想回去了。所以把凡塵的事,都能夠放下,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使它恢復它的清淨,這樣我們就可以又回到本來了,本來就是佛。他們一聽到六祖這樣講)。』 一眾駭然(都說這個見解很不一樣)


    印宗延至上席(印宗就請六祖到上席),徵詰奧義(問他一些奧妙的義理)見惠能言簡理當(言語很簡單,可是真理很恰當),不由文字(都不經過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修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已經很久有聽到風聲,五祖的衣法已經向南方來了,莫非就是你嗎)?』惠能曰:『不敢(也是很謙虛)!』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請六祖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啟信大家,都能相信是一代的祖師)。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五祖怎麼樣教人修道)?』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指授有,就是論見性,能夠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論禪定解脫(不談禪定解脫,我們凡人都會比較著重禪定解脫,可是六祖就講說唯論見性,最上乘的,不講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為什麼不討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為是有所作為,我們凡塵有所作為就是二法,兩邊的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我們就要了解,佛法是不二,唯一,就是一,佛法就是唯一)。』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佛法不二之法是什麼內容,如何才是)?』惠能曰(六祖就講):『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我們的佛性就是佛法不二之法,就是絕對的有對待,唯一的,就是一有二,所以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這個四重禁各位知道嗎?知不知道?我們凡俗一般流通是講:殺、盜、淫、妄四重禁,可是修上乘佛法那個四重禁不一樣,它第一個是捨正法,把正法捨掉了。第二個是捨菩提心,第三個是慳聖法,殊聖的佛法你知道,你都不告訴人那個叫慳聖法。嗇的,立心邊上面一個文底下一個口,那個,慳也是立心邊再一個堅固的堅,慳聖法就是你知道很殊聖的佛法,可是你要把它隱匿起來不給人知道,了解意思嗎?我們會有這種心,尤其我們中國人都會留一手,慳聖法就是留一手把好的殊聖佛法自己修不給人知道,那個叫慳聖法,在四重禁裡它是屬於第三個。第四個就是惱害眾生,就是你對眾生做出一些為害的事,這個叫犯四重禁。第一個捨正法,第二個捨菩提心,第三個慳聖法,第四個惱害眾生,懊惱然後陷害眾生,這個叫四重禁,這樣知道了嗎?那我們凡塵在流通的一般比較通俗的來講,都是四重禁叫殺盜淫妄,都講這四個,可是在修上乘佛法以後就不一樣了。這樣了解嗎?),作五逆罪(五逆罪,大家知道嗎?不知道喔?我們不是都講師了嗎?那個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叫做五逆罪,以前都有聽過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僧人一起在修道你把他挑播離間,讓他們不能繼續在一起修道,那個叫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佛示現在凡塵你想要害他就是惡心出佛身血,這個叫五逆罪,所以犯五逆罪要去哪裡?要到哪裡去受罪?就是到阿鼻地獄受苦無間,這個叫五逆罪。可是後學現在要講另一個,因為這個五逆罪它是講外面的,現在後學講五逆罪內心的,內心的五逆罪那是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凡塵這個五逆罪會到哪個地獄去?結果釋迦牟尼佛跟他講竟然是修持的最高法門,我們修持的最高法門。他說:第一個殺母,就是說我們的愛貪喜它都在一起,我們把這些愛貪喜殺掉叫作殺母。然後把無明殺掉,無明就叫做父,殺父。所以大慧菩薩問的時候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會講內五無間,我們內心有五個不要讓它中斷,就是把愛殺掉,這個愛就是我們的私心,我們有一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有聽過?就是我們的愛太重才會生在娑婆,你有愛就不會出生在凡塵,所以把那個愛殺掉。也把貪殺掉,把那個喜殺掉,這樣就好像如母養育去掉了,讓我們有這些讓我們在凡塵的原因。那殺父就是殺掉無明,各位有有無明啊?(有)還這麼肯定啊?怎麼知道它是無明啊?所以在佛的講解說我們不覺,不知不覺叫做無明,我們在生活裡面不知不覺的時間可以說很長,長不長?(長)我們時時刻刻都不知不覺,對不對?都不知不覺啦!聖賢仙佛先知先覺,對不對?學者後知後覺,我們眾生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就當眾生,後知後覺還可以,我們能到達先知先覺,那就要努力修持,努力修持就可以到先知先覺,你先知就可以覺後知,你知道了以後來覺還不知道的也讓他知道,知道了以後都一樣了,成功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就是要知覺,所以殺掉無明就是殺父,父母就是這樣,在我們內心裡面時時刻刻無明殺掉,愛殺掉,貪殺掉,喜殺掉,都有間斷一定都殺掉,這樣就很理想。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我們就了解他獨善其身,不兼善天下,所以他自私。所以殺掉我們的自私心,把自私全部殺掉,剛才後學有講到使,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我們諸使不現,所有趨使我們的那個使都不呈現,所有趨使都不呈現,表示我們的欲望有。就是對凡塵那些想擁有的心有了。諸使不現,如鼠毒發。好像老鼠吃到毒藥,那個毒藥已經發作了。毒藥發作老鼠就命了,所以我們趨使的那個動力都已經死掉了,就好像殺掉阿羅漢一樣。這樣了解嗎?所以殺阿羅漢就是殺掉我們的自私以及我們的欲望,把它都殺掉。這是第三個,第四個破和合僧,釋迦牟尼佛講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都在五蘊,五蘊知道嗎?(色受想行識)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我們就是這個五蘊讓我們有形象呈現在凡塵,我們有形相的時候就不要再蘊積這個五蘊,只要我們生活充滿怨恨那個已經在蘊釀蘊集要再來凡塵的因,各位在心裡面有有都充滿怨恨?都會有那個過程,我們要了解這個就是五蘊蘊積,我們不要蘊,假如我們蘊積的怨恨惱怒煩太多,這些都是負面,它都有毒素。所以我們這一生有了再來的時候就變成毒蛇。各位有看過毒蛇嗎?怕不怕?趕快避開對不對?所以我們這一生只要你有怨恨惱怒煩,人家看到你是不是要趕快避開?跟避開毒蛇有有一樣?一樣了。所以我們在凡塵生活不能有怨恨惱怒煩,那個都負面的不要有,我們要充滿著喜悅,要笑臉迎人。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布施。布施不一定都要錢,我們就是很和善的態度,笑臉迎人那已經在布施了。可是我們大部份人與人之間,笑臉迎人的時間都比較少,大部份都是從廁所裡面出來,這樣人家看到都不喜歡,布施那個不好。所以我們都要笑臉迎人,所以五蘊我們自己不要蘊。不蘊釀五蘊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我們在生活裡面,多多少少都會蘊釀我們來凡塵的因,我們都會蘊積都會有,我們要了解凡塵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有現象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所以相都是假的,對相不要住不要住相,相我們不住相了,我們就可以解脫很多的煩惱。煩惱都消失了,我們的煩惱都是住相來。住相才會煩惱,不住相就不煩惱了。所以我們在凡塵時候儘量了解到真理,凡塵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假的,先把自己從內心解脫出來,能夠很逍遙自由自在。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對凡塵所有的受,第二個色受的受,我們的受都很強烈,我們要知道凡塵都是假的,面對所有一切的受,要不要實實在在的去接受?我們去面對現象的時候我們是不排斥,可是要了解,你要在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因緣聚會讓我碰上的,都是假的,這樣了解嗎?我們在處理時不排斥現象,我們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相,這樣了解嗎?會不會應用,就是我們內心不住,這些遭遇的現象我們不住,然後我們事來則應,去面對,心裡面全部都走入真理。這樣我們可以凡塵的一切,這些虛幻的事不要進入內心,會嗎?會不會做?有有一點困難?(有)會有一點困難!因為我們在應對凡塵的時候會把它當成真,所以會產生很多煩惱,假如我們知道都是假的,煩惱會消失很多。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那些都是因為因緣聚會才讓我們碰上,是假的,所以接受的時候內心裡面已經能夠坦蕩蕩,這樣你看從我們受,接受以後會產生想,想以後會產生行動,從行動以後會留下記憶,我們受改變,後面是不是全部改變。所以五蘊我們就是不要蘊,不要蘊那個佛就講:破和合僧,不要讓它們和合,不要讓五蘊和合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第四個破和合僧,就是破除五蘊不要讓它們再蘊積,不要蘊積我們就有來凡塵生的因,就不用落入凡塵受苦了。第五個就是惡心出佛身血,就是佛示現在凡塵,你嫉妒了,你要害他,那個是惡心出佛身血是外的。內的佛就講:我們自心現量,各位有聽過嗎?現量就是不經思索馬上顯現出來,我們凡塵在用都是比量,有聽過嗎?(有)比量就是我們聽到有車子經過,我們說有人。車子一定有人在開對不對?你有看到人,也有看到車子,你說有人那個就叫比量。我們凡塵都會用,用比量,現量是我們證悟以後,證悟真心佛性以後,不用經過我們想整個呈現,就好像我們照像。七恰(按快門聲)!整個都呈現在照片裡面這個叫現量。所以現量就是要修證以後才能到達,不經過思索你就知道,那個都需要有功夫,我們用都是用比量,釋迦牟尼佛講第五個惡心出佛身血,佛就講:我們自心現量,我們有八識,現在把第八識保留,因為第八可以回到本來,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都知道嗎?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七識,我們自心的現量,你的心現在所顯現的七識身,我們把它殺掉,就是不要有七識,我們保留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第八阿賴耶識就好,把七識全部殺掉,也就是這一生就是最後生,已經以後有了,我不再來了,我不再到凡塵來了,所以惡心出佛身血就是要有這種決定的心,絕對不貪戀凡塵,凡塵不要再來了,我要把七識身全部都殺掉,這樣知道嗎?所以佛就講你能做到內五無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那個內五無間就是把愛貪喜殺掉、無明殺掉、然後自私以及凡塵的欲望全部殺掉、然後五蘊不蘊積、然後把我們這一生自心現量的七識身殺掉,叫做現證,已經到達佛地。各位前賢!所以我們內心,內五無間,大慧菩薩在問的時候是在問五逆罪,可是釋迦牟尼佛回答,竟然是修持的法門,這個記載在楞伽經,所以各位假如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楞伽經裡面就有這一段。就是內五無間,這樣聽懂意思嗎?有有聽過?這個連外五無間都聽過了,內五無間怎麼可能聽過,所以我們要加把勁,多努力一點,一定要自己努力。),及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有善根,起心動念都是惡,都是壞心腸。這種人佛就講是一闡提有善根。一闡提害苦自己,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善,讓善能生根,讓善根又可以成熟,善根成熟了,我們就可以遇到上乘佛法。我們就聽得進去,就可以去做,就可以成佛。所以要勉勵自己,時時刻刻都要利益眾生,就是行善給眾生方便。六祖跟印宗講:高貴德王菩薩那時在問釋迦牟尼佛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是不是會斷善根佛性)?佛言(釋迦牟尼佛回答):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各位前賢!它的差別點在哪裡?他把善根跟佛性分開,佛性是無二唯一的獨一的,善根就有二,有常有無常。佛性非常也不是無常,它不走入常也不走入無常,所以我們佛性是絕對的);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就是犯了很大罪業的,他的佛性也是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我們的佛性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應對凡塵的事,對眾生有利叫做善,應對眾生有害叫做惡。佛性本體它有善惡)──是名不二。蘊之與界(這個蘊就是五蘊,界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十八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我們不管六根六塵六識,我們所看的都是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有智慧就進入我們的佛性,進入佛性以後,全部都是一。五蘊的相是讓我們在凡塵呈現眾生的這個身體,可是我們要了解五蘊的性,就是佛性。就是一有二,我們要了解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我們的六根六塵及六識三六一十八界,我們凡夫見二,我們看出來都兩邊相對待,進入到性之後,性都是有形相,所以有兩邊,它是絕對的,這樣了解嗎?);無二之性,即是佛性(那個無二、絕對的、唯一的,那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修持也是一樣,要進入到有相對的,是絕對的佛性本體,能夠進入我們就能時時刻刻在真理世界討生活,就跟諸佛一樣生活在真理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