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禮拜最後有講一首偈語,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有没有抄下來呢?(有)了不了解意思?要不要解說啊?(要)因為上禮拜離下課只有五分鐘所以比較匆匆忙忙,那個是智閑禪師的悟道偈,智閑禪師的師父是靈祐和尚,靈祐和尚因為看到智閑的根器很好,所以要激發他的本性妙智慧,所以跟他說:「你還没有出胞胎,還不會分別東西南北的時候,講一句來。」智閑聽到以後就把以往所學的講述一次。可是靈祐和尚都講說不是,不是那個意思。到後來智閑禪師就請師父靈祐和尚來講,靈祐和尚說:「我講是我的事,跟你無關!你要講你本身還没有出胞胎那個時候的那個狀態。」所以他就没辦法回答,就收拾行理離開他修道、學道的地方。他說:我已經没辦法了,就回去。回去以後我們上次有講,因為在除雜草,鐮刀就碰到一個小石頭,然後去打到一棵竹子。就發出聲音,結果他就在這種狀態下領悟了。我們把他這種狀態稍微跟各位分析,就是他的師父靈祐和尚,叫他還没有出胞胎前那種狀態講一句,就是要他萬緣都放下,不要到凡塵來所學的來講,那個没有用,那個都是因緣際會呈現的,都虛幻不實在。還没有出胞胎的,那個就是本來的、本分的。他經過萬緣放下,經過實際的運作,結果他把所有學的那些都全部燒掉,他說那個没有用,對我没有幫助,所以他就已經放空的那個心態,接著他在除雜草的時候,聽到小石頭打到竹子聲音,就是因為這個聲音促成他領悟。所以才講那個偈語,他說:一擊忘所知(一打擊以後,就忘記那個能知的我相没有了,所知的塵相没有,所以就全部當下。前面有講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那個就是言下的狀態,那個狀態就是了解凡塵所有一切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把那些生滅的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剩下來的就是我們還没有出胞胎之前的那種狀態。所以那個「咚!」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已經回到我們的真心。所以問說即心即佛,我們說不可能即心即佛。因為我們把凡塵在用的識心當成心,可是即心即佛的心,就是這個萬緣都放下没有虛妄的這個心,全部把虛幻不實在的心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聽到「咚!」的當下,那種很靈敏、很奧妙的狀態之下,啊!就是這個啊!這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啊!所以那個時候就是領悟了,悟道了。所以才講這個偈語,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就是借著外緣,在工作這個都是外緣,然後小石頭打到竹子,發出的聲音,這個外緣呈現的,啊!就是就是這個啦!所以他就回去趕快沐浴洗澡,換新的衣服,然後朝著靈祐和尚的方向跪拜,他說假如那個時候師父跟我說,那絕對没有今天領悟的狀態。就是因為不跟我說,才逼得我自己去體會,然後自己體會出來以後,那個很親切,就是這個啦!我們萬緣都放下了。放下!放下!什麼都放下了,那個放不下的那個,没有能所。没有能知,没有所知,所以一擊就忘所知。所以那個講就已經到達了,到家了,到目的了。所以他就講),更不假修治(不用再修了,已經到了,到達佛性本體了。更不假修治,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還有一點深。所以就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生活,看到的萬象以及萬事,全部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虛幻不實在,不要在不實在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我們住相了,煩惱就產生,所以不要住相,在那個全部萬緣都放下了,我們本性呈現的時候,我們就守住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守住了,能夠按照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般若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不造業,不造業我們不受苦了,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啦!所以智閑禪師悟道偈,前面兩句就是這個意思。然後第三句就是),動容揚古路(動容,容就是容貌,我們容貌一動,歷代的禪師都是用眼睛,或是眉毛,或是嘴巴用這個來表示道,問他:「什麼是道?」他都眼睛瞪著你看,那個就是道!了解意思嗎?誰瞪著眼睛啊?是誰?我們不住相的時候是誰瞪著眼睛?是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什麼是道?就用這樣來表示。用眼睛瞪著你看,或是他用有表情的把眉毛豎起來,豎起來以後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道!了解意思了嗎?就是我們容貌會動,那個會動的就是我們佛性在指揮,我們住相就見不到。形相我們都有美醜,我喜歡看不喜歡看的,都有住在形相,就見不到。不住形相見到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動容,我們容貌在動,然後揚就是發揚,古路就是我們要發揚回到我們無極理天的這條道路。就是要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回去,所以我們要發揚這條回去的道路。動容揚古路,這樣了解嗎?第四句),不墮消然機(不墮就是不墮入,消就是因緣,因為消有彼此消長的意思,像我們白天一直過去,晚上就來了;然後晚上一直過去,白天就來了。彼此消長,所以我們不墮入因緣,那個消就是因緣,然就是自然。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超出因緣跟自然,各位前賢!那個黑板在抄的,我們等一下再抄,現在解說的我們不聽,那個在抄的等一下還在,現在講解的你現在没有聽,等一下就過去了。然後抄這樣以後,我們就喪失了了解意思的機會,知道意思重要啊!我們才有下手的地方,所以那個等一下抄没關係,黑板都在,我只要拜託他不要擦掉,下課都還在。對不對?所以不要急著抄,我們現在要急著聽。不墮消然機,就是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緣都是有因有緣會合才呈現的,佛性不是這樣。然後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佛性也不是這樣,所以它很超然的超出相對待。所以我們不墮入,我們生活之中連我們的念頭也不墮入因緣自然,自然而然都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生發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後學第一次就講,我們凡心不放下,般若不會發生。一下要凡心都放下,凡塵的心都没有了,般若才有,般若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所以般若妙智慧稱為智,佛性本體稱為理。理跟智能夠合一,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先要有智慧,要智慧之前要先用方法把佛性啟發,啟發以後讓我們久一點的時間在佛性本體,然後般若妙智慧就有,有了以後我們用般若妙智慧來幫助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了我們可以跟佛性本體理智一如,合成為一,我們開始可以把它分開,先智慧重要,有智了就可以進入理,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所以我們不墮入消然機,這個第四句,那麼第五句),處處無蹤跡(就是你要找我們佛性本體,不管你到哪裡都找不到,因為佛性本體没有形相,所以找不到。處處都没有蹤跡,没有辦法看到我們佛性的蹤跡,第六句),聲色外威儀(就是聽到的聲色,看到的形相,那個色就是形相,我們聽的聲音、看到的形相都是在外面,外面的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聲色外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然後第七句),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有諸方,就是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諸方,各地方。達道者,他已經領悟真理,領悟到道的人。咸言,全部都說,第八句,全部都在說這個就是最上乘的法門,上等的根器能夠了解的)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深不深呢?(深)後學都講過,我們不了解就有一點深,了解了以後就不會。「很淺


」所以就是要用心,所以借著古時候悟道者,他悟道的方法,以及他的經過,我們來了解然後我們可以學,可以效法,這個是智閑禪師的悟道偈。


 


後學拜託我們操持講師又抄了一首,那個張拙,拙秀才悟道偈,因為這個從文字就比較容易了解它的意思,拙秀才跟智閑禪師同輩份,時間大概在西元八百年左右,都是六祖的後代,六祖的徒孫,就是從六祖頓教法門出來的。到智閑禪師跟拙秀才他們大概都是第六世,已經經過第六代了。一代一代這樣一直傳下傳,已經大概在第六代。所以我們了解借著古時候修禪宗的人的領悟的方式,各位現在就可以,是現在抄?還是下課再抄?(下課抄)對!這樣才好啦!為什麼?専心!専心聽講,拙秀才就拜那個石雙禪師,所以我們了解石雙禪師就是拙秀才的老師。他領悟了以後他就講: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後學來解說它的意思,這個光明本來要在寂照之後,可是因為他當秀才文章很會寫,所以把光明挪到前面來,那個寂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變之體曰寂。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它不變,不變之體叫做寂。然後隨緣之用叫做照,隨緣之用;佛性隨著緣來應用叫做照,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一照了就光明了。所以光明放前面是不是有點覺得怎麼會相反,寂照的照放後面,光明放才前面,這個就是秀才的文思,他能夠把韻作得很好。所以就光明寂照徧河沙,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它本身發出光明,而且釋迦牟尼佛形容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我們一個日月就已經很亮了對不對?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你看多麼亮!可是我們現在都黑暗了,都没有光明,所以我們要除掉凡塵所有生滅,所以有那些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把它放下,讓我們自己佛性本體產生光明。光明一照了以後,徧就是充滿的意思,河沙,一粒沙一個佛世界,然後徧整個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所以叫徧河沙。這樣了解意思嗎?一粒沙一個佛世界,徧河沙就是所有虛空的佛世界我們佛性的光明都徧照,所以叫光明寂照徧河沙。這樣了解意思嗎?說得很棒喔!非常的好,竟然我們佛性的光明可以照徧整個佛世界,非常多的佛世界都全部照徧,所以叫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凡聖就是我們凡夫跟佛菩薩,含靈就是含著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共一家全部都一樣了。全部融入一體到達無極,所以凡聖含靈共一家,全部合在一起。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佛性全體都呈現,全體現。所以後學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有根據,非常多的這些領悟者,之前的修道者都跟我們講,我們要有成就,一定要一念不生。各位有没有試驗看看?讓我們一念不生,有没有?(有)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我們要了解,頭腦是我的,我不生念,念就不生啊!有没有這樣想啊?試試看!努力在空閒的時候,就試著看看一念都不要讓它產生,不要起心動念,看我們能夠支撐多久的時間?看看可不可以24秒。可以的話24分,再可以的話我們增加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都不要起心動念,有没有那個勇氣想試試看?我們只要一念不生,全體的佛性都呈現。我們佛性本體是如如不動的,之前我們有講過,借著照相機的原理,有没有聽進去啊?(有)就是我們在照相的時候,按快門不能動到鏡頭,動到鏡頭照出來影像模糊,我們那個佛性也一樣,因為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從眼睛照出來的形相了了分明,都没有模糊,假如說佛性是侷限在玄關的話,我們玄關整個都在動,整個影像應該都模糊了啊!我們看卻没有,對不對?就可以體會—原來佛性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我們認知的太陽系還不寬廣,是在宇宙的一個角度,它還有更寬廣的佛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太陽系裡面。東方的阿閦佛世界也不在太陽系裡面,非常寬廣,南方就是寶生佛世界(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我們要了解這些都不在太陽系裡面,我們的佛性竟然充滿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這麼寬廣。要知道我們的心,即心即佛的心這麼大,大不大?非常大。所以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個心,那個心不會成佛的,一定要這個心,没有妄念都是真心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了。它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要不要再跟人家計較?這麼寬廣的心,我們來計較那個一小小點的事情,划不來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原來我們佛性這麼奧妙!這麼寬廣!可是我們都没有把它認識啟發,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


我們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你有成佛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努力修,成佛了以後就可以千百億化身,你要到哪個佛世界就可以去,要不要到娑婆世界來渡化眾生?我們也可以發愿,各位成佛了以後願不願意再來娑婆世界?(願意)愿力都很大喔!要來做什麼?要來享受?(要來渡化眾生)我們已經成佛了,看到娑婆世界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在苦海裡面沈溺,我們也一樣要來渡他們,使他們也成佛,也可以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在這個大開普渡的時機,趕快引進有緣人,我們周邊的親朋好友,只要他還没求道,我們要想盡辦法去渡他求道。絕對不騙人的,可以成就的。後學都講民國63年那時候,後學到南部來開法會,來帶班員參加法會,看到我們南部前賢年紀很大的,他們都没有唸書,不認識字,可是很努力在廚房,在挑菜、燒火煮飯、炒菜,都忙得很高興,臉上都掛著笑容。就問他們:「你們怎麼肯犧牲奉獻,為大家服務」他說:「我們已經年歳這麼大了,從來也没有看過,一口氣不來,竟然可以身軟如棉」他說從來没有看過,各位有看過嗎?有没有看過死人?(有)死人是硬梆梆?還是軟棉棉?看到道親的話,就是軟棉棉,看到没有求道就是硬梆梆。所以這明顯的效驗給我們看,所以告訴我們,我們所求的道絕對是真,不騙人的。只要肯努力修,可以成佛的。有没有信心成佛啊?(有)我們了解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了以後就可以,因為歷代的仙佛都是從心性修成,没有從事相修成的。事情、形相修不成的,那個都是幫助我們了業。六道輪迴太久,業障很多,所以幫助我們把那些業障能夠了掉。了掉以後没有障礙,我們就容易進入真理世界。所以各位前賢!當你有空閒的時候把經書一攤開,會不會打瞌睡?(會)很多前賢都跟後學說:「真奇怪!看別的書還可以,只要經書一打開眼睛就很澀,然後很想睡」,各位知道原因嗎?就是障礙,我們的障礙,所以一些冤欠要來討債,最好你都不要修道,你住在凡塵早晚都可以遇到你,早晚一點討得到債務。假如你一回天了,我要向誰要啊?所以你最好不要看經書,你一看了你就回天去了,我要不到債了。所以他不讓你看,就讓你昏昏欲睡,所以經書不看精神都很好,一看了就打瞌睡。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要行善,累積那個善,讓善能夠生根,善根要讓它成熟,善根成熟了,才可以遇到上乘佛法。遇到上乘佛法的時候,我們才坐得住,各位前賢!坐得住嗎?可不可以坐得住?(可以)表示我們的根器都還不錯,還可以坐得住。性理心法本來就是很生澀的,你坐得住就是有心追求,善根也夠,也接近成熟,所以對上乘佛法都能夠去體會進入,我們又回到張拙秀才悟道偈。只要我們都一念不生,全部佛性本體都呈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六根說看看。(眼、耳、鼻、舌、身、意)第一次我們把六根跟六塵都混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加深印象,六根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只要六根一動了,然後我們佛性就不見了。所以佛性就被雲遮,因為佛性本體就好像太陽,那個光明非常的強,我們六根動中間就有烏雲,我們妙智慧在上面,我們人在下面,被烏雲遮住了,所以没有妙智慧。佛性不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六根就不要動,不要起心動念。我們六根就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心都是生滅,生滅的心,我們認識的心都是生滅。生滅的不要用,假的!不真!不要用!我們用得很習慣了,對不對?現在慢慢把它轉移,不要用六根,用我們的正念,正念知道嗎?什麼叫正念?哇!都不敢講。没有念頭啦!我們都没有念頭叫做正念,有念頭就叫邪念、妄念。都已經跟真理不符合了,所以正念就是没有念頭,全部都没有念頭,就是正念。正念的時候可以發出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可以整個呈現,我們每一位都是佛,佛就在我們身上,可以發出佛的知見,我們用六根都是眾生的知見,我們用得很久了,很習慣了。現在要改過來,發出佛的知見。從本性發出來,就是佛的知見。所以六根不要動,六根才動就被雲遮,就不見佛性了。欲除煩惱重增病,張拙秀才就說,我們要斷除煩惱,這個煩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出來,我們的念頭全部都是從佛性本來生發,因為佛性本體才能夠生發念頭,不是佛性本體的話,没辦法產生念頭。所以那個生發念頭的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來斷除煩惱,就是不認識真理。以為有一個實在的體是煩惱,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生發念頭讓我們煩惱,能生發念頭的那個佛性本體我們了解,就已經菩提了。所以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是站在我們能夠生發念頭的那個角度來說,所以我們生發出來的一些事相,然後讓我們煩惱,我們要把它斷掉,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病,病又增加了。就是增加念頭愈多,我們又要生念頭來斷,對不對?斷煩惱要不要生念頭來斷啊?要生念頭才會斷掉前面煩惱,所以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的病,所以要了解「煩惱即是菩提」,在這邊後學順道提起,假如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已經在煩惱了,那個煩惱不是菩提喔!那個煩惱是惡法,它會害我們造業,然後使我們受苦,這樣了解嗎?不要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的內容不是菩提,而是能夠生發煩惱的那個才是菩提,這樣可以分辨了嗎?有没有信心?你看這麼小聲,有啦!試看看!就是還没有把握,我們就是要了解從真理的角度來認識,那個生發煩惱的就是佛性本體,就是菩提了。我們不要再生出念頭說要來斷煩惱,所以欲除煩惱重增病,這樣了解意思了嗎?怎麼那麼小聲?没有信心嗎?接著趨向那個趨就是往,我們要往真如的那個目標,趨向真如亦是邪,為什麼拙秀才會這麼講?因為我們本身本體現在已經在真如了,已經在了我們還要趨向真如,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我們已經是了,當下就是像那個石頭打到竹子的那個聲音,「咚!」當下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本體,已經是了,不用再趨向真如,這樣了解嗎?所以拙秀才才會講,趨向真如亦是邪。已經正了被我們又增加,好像頭上又安一個頭,是不是多了?本來已經是正了,被我們一做了以後頭上又安頭歪了,所以亦是邪。隨順世緣,這個很重要,我們隨順凡塵的一些因緣,我們隨順世緣就可以無掛礙。隨順世緣,各位前賢!要隨順喔!不是要攀緣喔!攀緣跟順緣各位可以分得清嗎?可不可以?(可以)我們心裡面有個目標希望對方達到,那個就叫做攀緣。這樣了解嗎?我們希望他按照我們的意思來做,那個叫攀緣。攀緣的話没完没了,所以要隨順,隨順著這個世緣,就無掛礙。可是我們因為攀緣習慣了,都會不知不覺走入攀緣,攀緣就有掛礙。所以我們修道不可以養寵物,各位有養寵物嗎?貓啊!狗啊!不能養了喔!修道人不能養寵物,要專心修道,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修證出來,這個才是目標。那個寵物會使我們分心,而且那個叫攀緣,以後你還要轉世來渡牠。你只要養了寵物,你就要照顧牠,你要再來渡牠。牠假如還没有轉世當人,你還要再等,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我們的身外物,摒除得一乾二淨。要我們努力的朝著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來修持,這樣一定成佛。就是很專注,身外物會使我們分心,我們心就會分散,心一分散,不容易集中,所以效果就不容易呈現。所以我們了解,原來修道就是要專心,專一就可以成。知得一萬事畢,所以我們要專心修道,凡塵最好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使它足夠主宰的力量,使它能夠主宰我們的身心,這個就是重要,我們努力的目標方向,各位可以主宰自己的身心嗎?可不可以?(可以)都可以了?自己的身在做什麼?自己的心在想什麼都可以自己主宰,可不可以?(可以)可以了喔!程度很高了喔!可以徹底的指揮身心,那個已經可以摒除塵垢。凡塵的污垢都可以摒除了,已經進入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都要自己本身努力,所以隨順世緣無掛礙,生死涅槃等空華,涅槃跟生死我們了解,它們是相互對待的,因為我們有生死,所以才要涅槃。追求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生死就是生滅。所以我們了解因為有生滅,所以我們才追求不生不滅,假如我們已經回到真心,剛才我們講那個「一擊忘所知」,那個真心狀態,生死跟涅槃都不要了,生死涅槃等空華,等就是平等,空華──空中的花。空中的花知道嗎?有没有看過?各位前賢!有没有看過空中的花?(没有)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講經最喜歡引用就是空華,空中的花,我們要見到空中的花,後學有試驗過,蹲在地下五分鐘,然後快速站起來,你就可以看到空華。這樣了解意思了嗎?就是那個明明没有,可是我看到啊!我們台灣話就講「滿天全金條,抹煞没半條」就是那個,我們了解那個就是空華,空中的花,所以生死涅槃都是空中的花。虛幻不實在,實在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個是張拙,拙秀才的悟道偈,這樣了解意思嗎?(了解)我們就開始講六祖壇經。第二品般若品。


 


般若就是我們本性所具備的妙智慧,本來五八六七果因轉,是在六祖壇經比較後面,可是為了使大家進一步馬上就進入狀況修道,所以我們把它提前來說,好不好?(好)五八六七果因轉,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怎麼修?那個五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五八六七就是我們的八識,八識知道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知道嗎?(知道)都有學過嗎?(有)可能都有學過,只是我們没有把它記下來,都了解只是不透徹而已。五就是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個,然後八就是阿賴耶識,六就是意識,七就是末那識。五、八屬於果,六、七屬於因,果因轉,這樣了解了嗎?了解了以後再來解說它的內容,五八是果,我們下手的地方果轉不動,比如說我們坐在這邊,說要到車站買票,我們這邊算因地,車站的地方算果地,你現在在因地買不到車票。一定要走到車站去才可以買到車票,五八是果,六七是因,所以我們下手的地方要從六七下手,就是要從第六第七這兩個下手,因為我們要把八識轉成四智,四個智慧。第六的意識要把它轉成妙觀察智,第六的意識我們不用,我們用妙觀察智。第七的末那識我們也不用,把它轉成平等性智,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轉成成所作智,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是八識轉成四個智慧,因為識我們了解是生滅的,智是不生不滅。我們把八識生滅的轉成不生不滅的四智,第一個先從意,我們生活之中最常用的意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智。六祖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既然是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佛性本體。妙觀察智所以又叫作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開始覺悟了,然後我們來觀察佛性本體叫作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它屬於理體的理,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大覺就是我們的佛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從妙觀察智入手,這樣各位會了嗎?從妙觀察智就是不要用我們第六的意識,我們用意識都是主觀很強的自我意識,那是屬於生滅的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現象,所有事情,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不實在,虛幻不實在,那個叫妙觀察智。我們有這個智慧了,知道凡塵的萬象萬物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們就不住相,就已經可以離相,一離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我之所以没辦法進入就是住相,各位住不住相啊?看到好的形相喜不喜歡看啊?(喜歡)喜歡看,看到不好的趕快避開,對不對?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佛性裡面没有,没有這些喜歡討厭,所以没有分別心,我們要努力從真理的角度,了解為什麼可以没有分別心?就是因為走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可以没有分別心。只要到達没有分別心就成佛了。我們要入手就是要觀照凡塵的萬象萬事,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在虛幻不實在的形相上面不要住,不是把它滅掉,不用滅,只要不住相就可以。我們一離相就可以走入佛性本體,就很理想,所以還是要自己努力啦!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這樣知道了嗎?然後第七的末那識叫作意根,第六是意識,第七就是意根,意的根本就是第七,所以我們只要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在用第七識,各位有没有皺起眉頭在想事情的時候啊!有没有?(有)那個時候我們已經用到第七識,就是很深層的,恆審思量第七末那識,也就是潛意識。那個潛意識已經沈潛到我們佛性本體,已經進入了。所以我們只要立了清口燒表文,表文一昇天,晚上作夢的時候都不敢吃葷了。對不對?那個就是已經進入潛意識,很深的意識都很堅持,不可以!我不可以吃葷!各位有没有經驗啊?(有)所以這個叫作已經深入了,我們修道只要肯用這個很深的潛意識一定可以成道。絕對可以成就,我們的力道,我們的潛力無量無邊,發揮出來非常的大,我們要把它啟發,發揮我們的潛力。我們把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平等性就是凡塵都是平等的,雖然他的外表形象、工作職業都千差萬別,可是我們佛性都一樣,佛性都平等,上至總統,下至流漢浪,佛性都平等的,呈現的現象是他的果報,當總統有總統的果報,就是累世在利益眾生,對眾生都有利益,所以他可以當總統。流浪漢就是往世照顧自身都照顧得不好,所以就當流浪漢没辦法在社會上跟人家平起平坐,都是果報的呈現。那些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就要見到平等,在差別之中見平等,差別就是形相,平等就是佛性。佛性都平等,佛的佛性跟眾生的佛性都一樣,没有大小,没有分別,所以我們了解要把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意根轉成平等性智,我們因已經轉了,六七就是因,然後我們再來轉前面的五八,先從五開始轉,眼耳鼻舌身那個五,我們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樣會嗎?我們現在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誰在指揮?(佛性)假如說是佛性指揮那就太理想了,為什麼?因為都不是啦!什麼人在指揮?它自己在指揮,眼睛它自己有喜歡看的,耳朵有耳朵自己喜歡聽的,鼻子有喜歡聞的氣味,嘴巴有喜歡吃的東西,身體有喜歡摸的觸感,所以自己發出意念自己喜歡,有没有發現?尤其我們坤道假如經過服裝店,會不會看裡面櫥窗的服裝?(會)那個時候誰在指揮?是不是眼睛在指揮?看一看裡面有没有剛好我很適合穿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會自己當家,就是因為它當家,所以才造業,造了很多的罪業,然後一口氣不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負責任,全部都走開了,要誰來收拾啊?佛性要來收拾,所以佛性很委曲。平常都指揮不動,叫你不要看,你就要,不是這樣嗎?所以各位前賢!不要說眼睛不會自己有主動,不當家作主,那才真的很奇怪,當我們遇到很喜歡看的時候,你就指揮說那個都是假的不要看,成功了。這樣會不會?(會)想不想做?(想)真的嗎?(真的)真的修道就很標準了喔!眼就不亂看了,眼睛就會聽佛性的話,佛性就很安慰了,接下來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要當家,給佛性當家,那個最理想,我們修道就是都要這樣,要佛性當家,時時刻刻都請佛性出來當家,這樣會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就聽佛性的話就好了,要記得喔!各位在這裡都已經答應了要聽佛性當家,一下課出去了以後,馬上要兌現。當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自己要當家作主的時候,你就要跟它講:「不可以!」聽佛性的話,這樣修道絕對成的啦!我們在第六第七已經轉成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的時候,來指揮前面眼、耳、鼻、舌、身,你按照我的命令你去做,所以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已經全部都聽話了,最後就剩才第八,第八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我們也有研究過,含藏萬象萬事,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識,然後我們就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就像我們整個就變成一個鏡子,事來則呈現,事去則不留。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大圓鏡智,我們了解大圓鏡智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一看到形相都會進入內心,然後產生分別,對不對?以後我們就是要當一個大圓鏡,來就來,去就去,我都不影響,這樣就很理想,都已經到達我們修道要求的狀態。因為我們在講般若品之前,先讓我們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應該怎麼樣馬上可以入手,馬上可以去修的,去改的,就是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的感官不要當家,最困難就是這個,因為感官的當家已經很久了,我們六道輪迴已經很久了,所以它當家的時間非常的久,一下子我們把權柄全部都剥奪了,不給它當家,它會反撲。會不會?會反撲喔!而且反撲的力道很強,既得利益,我們那個感官叫既得利益,現在不給它當家,「我愛看,你都不給我看。我愛聽不給我聽,我愛吃不給我吃」會怎麼樣?會抓狂,會喔!會抓狂,所以我們在修的時候就要循序漸進,先妥協,先給感官一半的權利,佛性一半的權利,一半一半分別當家,這樣會不會?現在新蓋的房子裡面都整理的很乾淨,進去都要先脫鞋子,然後穿拖鞋。所以這個告訴我們先妥協,各位有没有妥協啊?(妥協跟脫鞋音很像..冷笑語)人家裡面已經整理得很乾淨,你連鞋子都穿進去,有没有?(有)那麼没有禮貌喔!這個就告訴我們修道先學妥協,給感官一下子不要把權柄全部都去掉,給它一半,我們佛性跟它商量,像我們眼睛喜歡看色情A片,跟它說那個不好,你修了十年,看了五分鐘就破功了,所以那個不要看。感官它也會聽話,佛性要堅持,說不要看,才不會污染我們心靈,心靈不要受到污染,耳鼻舌身一樣,先跟它妥協,一半一半,然後儘量朝著理想的佛性全部當家為目標,這樣會嗎?所以講這個五八六七果因轉,讓我們日常生活就可以修了,不會一直只有講理論,不知道怎麼做?那樣就不實際了,所以我們回到般若品第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