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賢!上禮拜這樣講解適不適合我們聽?(適合)都可以聽懂!我們了解了以後一定要做,領悟了一定要實行,我們領悟了没有實行跟没有領悟一樣。我們上個禮拜講到──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上禮拜我們有講到般若妙智慧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俱有的,可是我們在凡塵都没有用,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凡塵學了太多了。我們在凡塵所學的這些東西,它全部都是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用虛幻不實在的念頭,這樣子般若妙智慧就掩蓋不會呈現。當我們把凡塵所學的這些虛幻不實在的這些放下,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就呈現。所以各位一定要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回去有做了没有?一個禮拜了有没有?(没有)都没有啊!哇!浪費我在說,那是累積很久的經驗耶!五十年了!累積五十年說出來的話,雖然說出來很簡單,可是各位要實際做,當你實際做以後你就會了解──啊!真的很難!難不難啊?(難)没有做哪知道難!一定要做,一定要儘量找空閒的時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放下!放下!再放下!那個放不下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本性,我們的本來面目。上次不是說得很詳細了嗎?各位可能會看後學上禮拜舌頭一直在舐嘴唇,有的前賢說:那營養不良!其實是我們的風,後學在講話它跑進嘴巴裡。而且又有冷氣,這個冷氣會吸水,把嘴巴的水份都吸乾了。所以講話有點要用力,先用舌頭把嘴唇滋潤一下。是這樣的啦!那個各位不用管。很多前賢告訴後學,現場要放一杯水,冷氣就會吸收現場的水份,我們身體的水份就不會消失,所以各位如果要了解嘴唇在動的情形,你去對著冷氣機講話,不停的講話,大概不用三分鐘你就講不出話來,整個喉嚨都乾的,那個每一個人都一樣啦!跟營養良不良没關係。


    所以我們了解借著六祖壇經,來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都能夠領悟,能夠了解,然後我們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很親切一定會成佛。所以五祖叫各位取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個偈語,來呈給五祖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假如對整個真心佛性都能了解,那就付衣法給他,為第六代祖師)。火急速去(趕快),不得遲滯(不能阻塞,要快);思量即不中用(經過我們頭腦的思量没有用,那個是識心,不是我們本性,本性是真心不生不滅的,那個真心我們就是要領悟,領悟了以後說出來的話就不一樣,我們没有領悟說出來的話都屬於生滅的),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我們見性見到真心佛性,就在言語底下,就在當下都能見到,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見到佛性它没有三心,就是没有過去心、没有未來心、没有現在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要去追;未來還没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又過去二秒了,「現在」又過去二秒了,不住啦!所以我們三心没有,就没有四相。没有三心四相整個佛性當下都呈現,因為没有三心不被三世所攝受,過去世攝受我們不到,未來世攝受我們不到,現在世也攝受我們不到。三世都不攝我們佛性就圓滿,這樣了解嗎?假如說我們的心有過去心、有未來心、有現在心,那三世都攝受,我們要進入六道輪迴。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時就不要有三心,所以最好就是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樣没有三心四相,整個佛性圓滿都呈現。所以剛才後學看那個歌,真的它就講「圓滿的自我」那整個就是啦!領受一切都是圓滿的自我,没有受虛幻不實在的相,已經在裡面就有真理了喔!所以我們研究了以後會對真理的世界更透徹),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就是見性的人,當下須見。這樣的人縱然拿著武器跟敵人在打戰,在戰爭的時候,他一樣見性,時時刻刻佛性都呈現,不管你身體在做什麼?佛性都呈現。所以我們從這邊就了解,見性不困難,既然拿著刀跟敵人打戰都可以見性,那是不是很容易?見性很容易啦!只要我們不住相,不住在凡塵的相,我們都可以進入佛性,就可以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退下來後大家就互相說:作偈語要呈給五祖,他們私底下就講:我們不用說了啦!我們作没有利益,因為)?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現在神秀上座都在教導他們,他們作的話就要跟神秀上座來爭,跟上座神秀爭那個位子。各位前賢!我們上禮拜有講,眾生的佛性都是平等的,不管什麼社會地位,不管有錢没錢,全部從總統到流浪漢佛性都是平等,没有差別的都一樣平等,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物之間平等,物與物之間也平等,全部都平等。所以現代的人為什麼缺乏德性?因為心分別很濃厚,分別心很濃厚,心没有平等,所以我們德性都没有。我們只要心裡平等,我們尊敬所有的眾生,就是尊敬諸佛,因為眾生都是佛。我們埋怨眾生,就是謗佛,毀謗佛。我們有没有埋怨過眾生?(有!)都在謗佛喔!知道嗎?都不知道。這個記載在維摩詰經,維摩詰講的,只要你對眾生埋怨,你就在謗佛。不是後學發明的喔!維摩詰各位有没有聽過?維摩詰經裡面維摩詰講,我們要了解到眾生都是佛,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謗佛,毀謗佛。所以我們不要有埋怨,這樣會做嗎?會不會?(會)很困難喔!不會啦!看大家搖頭說這個不困難。可是你實際在做的時候,內心產生要埋怨的時候,要趕快自覺,自己發覺「啊!不行不行,不行謗佛」所以所有的徒弟認為一定是神秀可以得到五祖的衣鉢),必是他得。我輩漫作偈頌(漫跟慢意思是一樣,就是不要去做的意思,不要去作偈),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要把作偈語的心息滅了。所以這個叫做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我們有没有這個心說,那個成佛有佛的根基,我們講說那個骨,佛的骨頭。我們眾生都是眾生的骨頭,我們都高推聖境,認為没有成佛的時候。自居卑屈,自己很卑下委屈。都居在最底下,我們謙虛是可以啦!但是我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們自己假如看不起自己,那要別人看得起我們,那就不可能了喔!對不對?我們就是要先自愛才能愛人,你都不自愛了,別人哪能愛你啊!所以我們不能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所以叫我們作偈語,我們就作,會的話就作),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咸就是全部,全部都說:以後都是要依賴神秀來修道,各位前賢!依賴要有限度,最終我們還是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它才是可靠,剛才我們也看到那個八八水災。我們要了解到災難的呈現,這個是告訴我們要趕快修道,趕快渡化眾生。災難一直綿延不絕的來,不會停止的啦!而且會愈多。那我們就趕快修道,趕快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能修證出來,那一些是示現給我們看,一些受災難我們也要有同理心,也就我們在受災難一樣,了解到天地之間真的是不能依賴,依賴天地有天災地變,所以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神秀自己思惟)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增加他的壓力),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没有作偈語的話,五祖就不了解他心裡見解的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所以這個神秀他還没作偈語的時候,他的分別心就已經呈現,他說求法即善,要覓一代祖師那就惡。是不是分別心?有没有?(有)就已經在他內心產生分別心,有那個求法即善,覓祖師那個地位就是惡,這個就已經分別心產生了,所以這樣是不是没有領悟到很深的道理?就是還差),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他就想那個要覓祖師的位子,就是要奪聖位,五祖已經明講了,你領悟了就要把衣鉢傳給你,已經明講了,不是你在奪啊!可是他心中有這種觀念,要奪祖位,那就不正確了,內心深處觀念就不正確)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太難了!很困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盧珍是一個很會畫畫的人,要請這個人來畫楞伽經,這個楞伽經,各位前賢!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我們中國,所傳的就是四卷的楞伽經,一直傳到五祖,五祖就把主要所傳的轉成金剛經,那在之前是楞伽經。因為達摩祖師說:對我們中國來講楞伽經是最適合,最適合在我們中國來傳。可是楞伽經它比較深,是屬於菩薩法比較深,五祖把它改成金剛經比較通俗,大家都知道。畫楞伽經變相,以及五祖的血脈圖,就是歷代祖師傳承,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經過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所以這個叫做患得患失,那個心没有篤定,患得患失)。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把它寫在步廊底下),從他和尚看見(寫在步廊牆壁,大家都看見了)。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所以在心中裡面,他一直在思索,這個都生滅心,他用生滅心在修道,所以修不成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就是他的心所看到的)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六祖壇經的偈語,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來了解它的含意。第一句身是菩提樹,神秀把身當成實在的有,實在的身有。各位前賢!我們的身實在有嗎?有没有?實相有我們的身體存在嗎?這個答案又是很有意思,為什麼?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四大各位知道嗎?(水火風土)五蘊呢?(色受想行識)這個都還透徹,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我們凡塵的所有原素就是四大,我們凡塵所有形成萬象都是四大,就是水火風土,那我們的身體四大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全部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很親切都我們在一起都是虛幻不實在,因為所有的佛經裡面都記載說,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我們身體血液流動的啦!那個小便、流汗、這個都屬於水;那皮肉筋骨屬於土;暖氣屬於火;動轉運轉的氣屬於風,我們把四大各歸於本來,請問我們的幻身在哪裡?我們四大還給四大,水火風土各位都要還給四大對不對?我們能夠擁有嗎?一百年以後我們都不在了。對不對?不能夠擁有它啦!假如四大是我們可以主宰的話,我們在最年輕最漂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主宰它,不要動了!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直過,對不對?很快一直過,抓不住它,所以我們看得到的這個身體,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這個都要歸還天地,所以這個不是我。那神秀他講,身是菩提樹,已經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所以這個叫做没有見性。我們見性的話,各位前賢!我們的身是什麼身?叫法性身。我們心叫什麼心?叫妙明心。我們真正研究性理心法,身就是法性身,心就是妙明心。法性身妙明心這個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知道嗎?這個身體不是我,所以我們要說服自己說這個不是我,很困難喔!困不困難?明明是我,為什麼不是我?是啦!是我啦!是不是啊?這個不回答是對的,為什麼?因為一百年後,你還敢說是,是我?不在了對不對?都不是我了。還給天地了,所以身體不是我。要先跟自己說服,身體不是我,所以從身體產生的感官都會當家對不對?從身體感官產身的當家都不要聽它的。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這個都不實在,而且都叫我們造業,造了很多罪業,然後要佛性來承擔。所以這個都不要聽它的話,因為它是假的。要告訴自己:假的!你不要發號司令!你不要水鬼當久了要當海龍王!海龍王是他有功德才當的,小鬼都沒有。小水鬼没有,不要讓它當家。我們住在凡塵為什麼六道輪迴不息?輪迴了這麼久?各位前賢!知道多久了嗎?多久?(六萬年)這倒還很不錯!我們老師教得好!大家都知道六萬年了,我們輪迴六萬年了,怎麼都還没有回家啊?想不想回去啊?(想!)我們要歸本位。我們每一位都是佛,要歸到佛的本位。只要我們把我們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全部都去掉,就好了我們就回到佛的本位。這樣了解嗎?知道歸家的道路了嗎?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一直帶我們,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歸到本位,都能夠回家,温暖的家在等我們。這個凡塵是苦海,我們不要沈溺,沈溺在苦海裡面,一定要回家。要很強烈的一定要想回家,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的志向就是要回歸本位──成佛,要回家。這樣告訴你久了,目標就明確,就不會被凡塵引誘。凡塵一直在引誘我們造業,所有的發明都在引誘我們住在凡塵。我們不能貪戀,只要貪戀凡塵就沾惹塵垢,我們塵垢沾惹了很多,本性就不清淨,本性不清淨當然就回不去了。所以一定時時刻刻讓自己自性能夠清淨,所以我上禮拜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就清淨,你要把它染污染不得的。但用此心,用菩提自性本來就清淨的心,用這個心直了成佛,很容易啦!容不容易?還没開始就都没力了,我們都還没修就没力道了。不可以!我們要勉勵自己把力道拿出來。所以神秀在第一句身是菩提樹,就已經告訴我們他住在形相,把身當成實在的,住相。因為我們住相心就有煩惱,心一離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只要有人罵我們,我們住相住在他罵我們的內容裡面,絕對生氣。生不生氣?假如說有人罵我們「你真的是豬耶!」我們就想豬四腳在地上,在那個豬舍很髒的。生不生氣?(不生氣!)都不生氣呀?修養真好!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相是假的,虛幻不實在,不要住,我們離相了,就可以回到本性。回到本性就回到本位了,都是佛了。第二句心如明鏡台,這個心啊!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塵所用的心,都是我們有身體以後有六根,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把六識都當成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這樣來的,所以這個來源不正確,它是因緣際會才呈現。所以我們把這個因緣際會的心不要,所以我們上個禮拜後學有講說,我們没有六塵可以面對的時候就没有心。我們的心都是六塵生發出來,當我們六根六塵都已經消失了,請問我們的心在哪裡?不見了對不對?這時候没有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有還没有,是不知道。所以我們剛才講心就是妙明心,妙明,妙就是不變之體,明就是隨緣之用。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那個才是我們要追的,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上個禮拜有講,妄心無體,因為上個禮拜只有講理論,没有作個比喻,所以我們不太容易了解。後學作個比喻可能各位就比較知道為什麼妄心無體?因為我們這邊有茶杯,燒得蠻不錯,喜不喜歡?喜歡就是心對不對?心喜歡。這個喜歡的心叫做妄心,這個會不會變化?我們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我們還喜不喜歡?(不喜歡)請問剛才我們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了?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對不對?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是用這個心,對著萬境產生,萬境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心都不真,是假的。我們年輕人到達結婚的階段,男女之間看對眼了,就相愛了對不對?那時候那個心真不真?(不真)不真啊!那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很真!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真還是假?是真喔!是真的真喔!我們有講過這個真是識心的真心,因為我們面對凡塵一直在變化,等到他們結婚以後要打拼買房子,然後男的也上班,女的也上班。然後二個各有新的環境,各有新的對象,哇!外遇了。不是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嗎?怎麼會去外遇呢?所以各位就要了解到,就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心不可以用,為什麼?它一直在變化,仙佛來借竅都把我們內心掏出來,真的是非常的虔誠。當我們又投入社會工作賺錢,那時候仙佛啟發我們的心趕快把它蓋住,掩蓋起來都不見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拿這種心來修道,隨著外境一直變化,外境促成我們努力,我們就非常努力;外境考驗我們,我們就退下來了。這樣好不好?(不好!)對!不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一定確實的來做,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我們的身已經是假的,所以從身產生六根來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它當成心,這個心又是假的,我們都在用,都被它騙了啦!所以不要!全部都把它放下,所以才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既没有我們現在有身的觀念,也没有產生對六境生下來心的觀念,全部都没有了,叫萬緣都放下,真的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全部叫做法性身妙明心,我們要的就是這個啦!用這個來修道一定成!絕對成!這樣聽懂嗎?(懂)會不會用啊?(會)要實現喔!要實在做喔!不能心又投入現象,一投入現象我們得失的心就很濃厚。一得了很高興,一失了很悲傷。所以我們得失心很濃的人,人很容易蒼老。所以你看他没有多久,你怎麼老這麼多?那個人表現得失的心很濃厚。各位前賢!我們得失心濃不濃厚?濃不濃?應該都不濃,為什麼?後學看起來各位都很年輕。因為很年輕就表示我們得失心不濃厚,不然有時候年歳是不多,外表形象看起來是很蒼老,那就是得失的心很在意。不要在意,那些很快就過去了,假的。真的就是法性身妙明心,這才是真的。不生不滅的心,我們就把它啟發,用這個心來修道,絕對成。所以從神秀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我們就可以了解,他住在形相。有没有住在形相?那個菩提樹,各位前賢!各位有没有看過?蜘蛛都不會上面結網,蜘蛛牠不會去菩提樹上面結網。所以那個菩提樹很乾淨,很清淨。我們的身如菩提樹,我們也不要說他不好啦!就是我們的身體都保持没有行壞、没有行惡,没有做不好。我們凡塵假如所有的凡人都不行壞,壞事不做是不是很理想?所以神秀講出來的,給我們眾生也有幫助。就是身體你都要行善,不要作惡。所以身是菩提樹,都是很清淨。然後心就好像明鏡台,這個明鏡,鏡子,各位都有照過嗎?(有)有對不對?我們都有照過鏡子,鏡子是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我們在凡塵,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最好就是學這樣。就是物來我們去應對,應對有一個剛好的竅妙,剛好竅我們就没有造業,物去了就不留。因為過去畢竟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所以就不要留在心中,物來則應,物去則不留。所以這個心如明鏡台,他的意思也是要我們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是不是比較少煩惱?煩惱很少了,對不對?所以神秀這個偈語,我們不能說:一無是處,還是有它可取的地方。底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告訴我們時時刻刻要去掉心中那個不善的念頭,那個負面的念頭都不能有,時時刻刻都要去掉,所以時時勤拂拭,不要使它惹塵埃,塵埃一沾惹了我們就不清淨,那性不清淨没有辦法回到本來。所以神秀的偈語就是這個意思)』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偷偷摸摸的)。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就是我跟佛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自己迷昧了),宿業障重(往業障很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其實他自己本身没有反省,反省到他講的偈語没有進入到法性,都是在相,在身心之相,那個假相他住得很厲害),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五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天亮的時候)祖喚盧珍供奉來,向南廊壁問,繪畫圖相,忽見其偈(見到這個偈語),報言:『供奉卻不用畫(供奉不用畫了,要畫那個楞伽變相以及五祖血脈圖,那個不用了不用畫了。),勞爾遠來(讓你這麼遠到這個地方來)。經云(金剛經裡有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都用的很透徹就是這一句,只要它是屬於形相,都是假的。各位前賢!只要落入形相都是虛妄都不真,這樣了解嗎?要記牢!我們記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幻,我們就不會煩惱。我們所煩惱都是住相,住相才會煩惱,所以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真。所以不要為那個不真的相來煩惱。)但留此偈,與人誦持(所以偈不要擦掉,留給大家來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不用落入惡道。惡道知道嗎?就是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三惡道。按照這個偈語身體都很清淨了,然後心應對萬事也都還可以,没有造業,所以這樣的話不會墮入惡道。他因為都没有做壞,做壞才會墮入惡道。所以我們修道對因果的定理一定要相信,有因就有果。所以我們要在因中注重,因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注重,不要種了業因,不要種了惡因,一定要行善。然後行善以後我們不記在腦海,不記在腦海就不會落入福報。就會進入我們性分之中的德,德性,所以我們都牢牢記住的話就福報來了,我們行多少善接受多少福報。所以我們了解按照神秀的偈語來修的話,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有大利益,可以讓我們累積善根)。』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要那些跟在五祖身邊的人,相互禮敬,盡誦此偈,就是誦這個偈語,即得見性,這個是鼓勵大家先種善根,你善根種得多久了,那個根性自然就會比較敏銳,較銳利領悟真理就比較快)。」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五祖三更半夜的時候,喚神秀入堂,那麼問他:這個偈是你作的嗎?)秀言(神秀就回答):『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他一開口就不敢妄求祖位,是不是心中他有那麼樣的想?才會那麼樣的講出來。對不對?是他心中希望得到那個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會慧否(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五祖就講還没有見到本性,只到門外,還没有進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你這樣的見解,要找無上的菩提,那是没辦法得到,了不可得,一定没辦法,像我們剛才那個解說就了解了,對不對?可不可以得到無上菩提?還差得很遠,因為他住相,住在身相,住在心相,都住了。没有進入法性身妙明心,没有!所以無上菩提還很遙遠)。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言下,我們了解就是當下,當下我們認識自己的本心,所以這個很重要,本心就是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叫做本心。那我們生活之中在用的那個識心,它不是本心。它是妄心,妄是因緣會合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了。所以那個心不真,不是我們本心),見自本性(要見自本性,本性後學就講過,就是那個本來面目,那個就是本性,要成佛就是那個在成佛的),不生不滅(它屬於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二六時中,整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都在中道,那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全部都在我們佛性之中),念念自見(所有二十四小時我們都見到自己的佛性),萬法無滯(呈現在凡塵的萬象萬事,都不會阻塞,都流通啦!它都很暢達,通達,這樣了解意思嗎?這個我們要了解是從本性發揮出來的萬法都無滯),一真一切真(所以只要我們修道,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到後來,就是一真一切真,全部都是真。我們現在入手的時候,就要全部的相都是假,從假相入手。因為從假相入手不住相,不住相以後我們才又回來,回到有性必現相,我們有佛性了,它就會顯現形相。所有的形相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有没有聽過?比較少,所以要了解到這個一真一切真,就是已經修到我們可以離相了。所有的萬相都可以離了,可以離了以後我們回來,回過頭來所有的萬相都是由我們的真心所呈現,是我們的真心呈現形相,所以見相即是見性。那我們入手的時候,是不要用這個啦!我們入手的時候見相即是見性,那個都不切實,因為我們都住相,看到形相都說這個是漂亮的?還是醜陋的?是老的?還是年輕的?是男的還是女的?都會在相上用功夫。我們要了解在相上用功夫是產生煩惱的時候,所以那個不是見性,那個不對,要到後來知道凡所有相都是假的,才能夠回轉到有性必現相,我們有佛性了就會現相。所以相都是佛性,那個時候才叫一真一切真,這樣知道嗎?知不知道?不敢回答就是要說知道嘛?還没有很透徹,要說不知道嘛?也一點點啦!是不是這樣,我用猜的。所以我們要知道在凡塵從性理心法的角度,我們了解你已經透徹的明心見性,都不會住相。見性以後凡所有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甚至連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所以叫一真一切真,全部都真,没有假的。那個時候見相即是見性。所以那個時候叫萬境自如如了,很理想,整個都是真心佛性,要不要分別?不要了。就不用分別,没有分別心。所以佛一證道,一真一切真,没有分別心,所以成就了成佛了。那我們的分別心是很濃厚,因為很濃厚,所以離成佛的距離遠不遠?還很遠喔!有没有要縮短?要不要?(要)要縮短,所以我們就要認識真理,然後去掉分別心,分別心你全部都去掉了,進入真理了。我們就跟佛的距離又拉近了,所以這個是要自己努力的),萬境自如如(剛才一真一切真以後,這個萬境全部都是真心佛性,所以這個時候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那個佛性就是不可思議,我們到後來才愈會了解說很奧妙)。如如之心,即是其實(如如,如如不動,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真心它是如如不動,後學用那個照相機的原理,來讓我們了解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心。各位前賢!有玩過相機嗎?拍照,拍相片有没有?(有)大部份都會有玩過那個照相機,我們在按快門的一剎那,是不是鏡頭不能晃動?對不對?我們鏡頭晃動了會有什麼現象?就是那個影像會模糊,我們照出來影像模糊。假如我們的真心佛性在我們身上,是在我們身上。各位前賢,在我們玄關,我們頭有没有在動?有没有?頭有没有在動?(有)我們頭在動我們照出來的影像是不是很模糊?現在我們頭動看到萬象是不是很清晰,了解到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了解嗎?就是因為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所以不管我們身體再怎麼動,影像都清晰,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那個妙明心非常寬廣,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妙明心,都是真心。寬不寬廣?很寬廣。所以我們要趕快修,因為我們現在都把它侷限在身體裡面,窄不窄?很窄。我們要把它啟發讓它出來,不要再把它綁住了,讓它出來。我們要守住玄妙的關鍵,不是玄關嗎?有没有?各位要守住玄妙的關鍵,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心。守得住嗎?没有把握啦!因為如如不動之心,它是不動。可是我們的識心動得太厲害,所以守不住。我們要降伏,降伏我們這個搖動的生滅之心,要降伏。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真心,它才可以顯現,都是要自己努力的,這個是要我們自己努力的),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能夠到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這個地方是五祖講的,所以六祖壇經已經把我們整個佛性闡述得非常詳細,很清楚。因為我們的文化背景都一樣,所以聽起來會親切容易懂。又講得没有拖泥帶水)。汝且去, 一兩 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又經過好幾天),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所以得失心還在心中,所以不了解的話,都是用得失生滅的心,用那個心會苦了自己,會很煩惱。各位前賢!我們不休息,假如想上一號自己就去就好了。)


    復兩日(又經過兩天),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就是六祖在踏碓的地方),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所以惠能時時刻刻都有般若妙智慧,聽到就知這没有,這住相,没有見到本性,一聽就知道了),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獦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我們在凡塵跟所有眾生都是要好好相處,結個來生緣)。上人(惠能把那個童子稱作上人,各位前賢!上人就是菩薩,人之上菩薩)!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張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我也有一個偈語,希望別駕為我寫)。』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不認識字的人,他會作偈語)!』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所以我們要記得,我們想學無上菩提,就是要想成佛。不可以輕於初學,就是那個還没有學的人,我們不要看輕。就是平等,一定要看成平等。他是小孩子也一樣,只要他講出來是合乎真理的,雖然是小孩子講我們也要去做。假如年歳很大講得不合真理,我們可以不用聽。所以我們要了解真理不管是誰講出來,我們是聽真理,不是看人)。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他下等身份,没有錢也没有社會地位,那個叫下下人。可是他有上上智,最上等的智慧),上上人有沒意智(那上等根器的人,他有没意智,這個没意智就是盲點。我們要了解到,社會地位很高,又很有錢,可是他會有盲點,有不知道的地方,那個没意思就是他所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下下人我們不要看輕,然後上上人我們尊敬,也不要去巴結)。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我們看輕人就有無量無邊的罪,因為不管上人下人都是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我們看輕他,就是看輕佛了,就有無量無邊的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你把偈語說出來,我為你寫)。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所以我們人還是很現實,為你寫是寫,你領悟還要先渡我)。』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惠能這個偈語是針對神秀那個偈語來講的,菩提就是覺,它没有樹。不要走入形相,没有樹。明鏡也没有一個台,它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所以明鏡亦非台,本來都没一物,何處惹塵埃。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有没有見性?有没有?(有)有啊?後面那個五祖講:亦未見性!是騙我們的嗎?一代祖師可以騙人嗎?可不可以?一代的祖師可以騙人嗎?(不可以)那竟然五祖講:亦未見性!我們都說見了。到底見了没有啊?有没有啊?(有)還有啊?真的有啊?我們認定了嗎?認定他一定有啊?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是跟神秀相對,它是相對,神秀著有;六祖著空。著空,我們按照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要不要再修道?用不用再修道?都已經本來無一物了,要不要再修?不用了。不用了我們會成佛嗎?我們會成佛嗎?不會。所以有没有見性,我們研究過六祖壇經都講,喔!很高超已經見性了。我們要了解到,確實我們的佛性是這樣没有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我們要加一句,修證即不無,它這個是闡述染污即不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在講染污即不得。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心,你要把它染污染不得,没有辦法去染污。因為它不接受你染污,所以我們只要發現它就可以。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造的這些業太多,染的塵垢也不少,我們那個習性已經離佛性有一段距離。所以修證即不無,要修要改掉脾氣毛病,我們佛性裡面没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六道輪迴久了,我們都會沾惹一點。各位有没有脾氣毛病啊?(有)多不多啊?(多)多就要努力修喔!要去掉,不是我們應該有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六祖講這個偈語就是菩提本無樹,菩提就是覺,没有落入形相。明鏡亦非台,就是我們的心那個明鏡,它也没有形相。没有一個實在的存在,所以他講全部都是空,都是無,都是没有。各位要了解這個没有是跟前面的有相對,各位前賢!我們不要著有,不要著空,不要著亦有亦無,也不要著亦空亦有。請問到底是有還是没有?(有)有啊?不是不要著嗎?有就著了啊!有没有?(有)還有喔?這麼厲害啊!有没有?(有)還有啊?第一個不要著有,就已經把那個有去掉了。我們怎麼還一直有呢?表示我們不接受真理。所以各位要了解到,後學這樣講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無,不著非有非無。這個叫做四偈詮,講不出來了對不對?講不出來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没辦法講了,還有心想怎麼想都没辦法想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整個都出來了。這樣會了没?就是這麼奧妙,奧不奧妙?没辦講了!没辦法講。言語道斷,你能夠講的,全部都没有進入。到你不能夠講的時候,那個就是中道。中道,我們要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這個。言語道斷,然後心行處滅。心能夠想的都不對啦!已經不能想,不能想的,剛才不是有講不可思議嗎?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這樣知道嗎?已經全部把我們非常奧妙不生不滅的真心整個呈現了,所以我們這邊得天獨厚,為什麼?後學在台北已經講那麼久,都還没有講到這樣,還没有講到這個程度喔!我們這邊答案都已經出來了。所以一定要按照不著於形相,不著於頑空。所以我們要知道,當我們還没領悟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看的外面的空,它是屬於頑空。頑空就是空之間没有東西在,我們領悟佛性以後,我們剛才不是說如如不動嗎?已經把整個佛性都推廣到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那個空就不是頑空,而是真空,空中不空。空中有佛性在,妙有不有,没有形相。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在還没有了解之前,一定要薰習,把那個真理在我們八識田中都能蘊釀,讓它以後能夠成熟。所以六祖的偈語著空,對神秀的著有,剛好合起來中道。這樣了解嗎?不要著空,也不要著有,剛好中道。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真心佛性的本體。那個中道我們要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