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也是一樣瞧人不起,六祖很矮,形相又不是很英俊。),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所以這些徒眾都是用猜測)?』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所以五祖用鞋子把它擦掉,說:亦未見性。雖然它已經講到我們佛性的那一種狀態。可是直接講的話,那就著空。你要有扶助讓我們不著相,然後也不著空。這樣才是中道,他直接講的話就是著空。要有神秀的偈來相對,才符合中道。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都會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意念。這個有時候都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我們之所以没有辦法走入真理,就是被自己的障礙障住了。)
次日(隔天)五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腰綁著一個石頭在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就是講我們求道的人,就是求佛法要成佛的人為法忘軀,都要為佛法忘掉自己的身軀。我們有没有到這個程度啊?要為法忘軀那個才叫法器,那是法器才會成佛,為法忘軀就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擺在其後,後面不重要。佛法成佛最重要)?』乃問曰:『米熟也未(米到底熟了没?這是雙關語)?』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我們鄉下老一輩都有用,那個篩就是把粗的留在上面,細的流下去那個工具。以前都有)。』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用手杖就擊碓三下)。惠能即會祖意(領會五祖的意思),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在講說金剛經,那個聲音可以用袈裟把它圍起來嗎?聲音可以用布把它遮住嗎?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在點道,我們那個求道的那個點道,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有求道的才知道,他在點道,已經把印可你可以成佛在惠能的身上去實現),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所以我們前面那個偈語,假如惠能六祖都已經領悟了,為什麼這邊還要寫言下大悟?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有。所以它空跟有合在一起,這樣了解嗎?應無所住就是空,不要住。而生其心就是有,生心了有,有生在空中。空中生有,所以不著空也不著有,這樣了解嗎?這樣子言下大悟,這個時候才領悟,既然是這個時候領悟,那之前寫的偈語,會是領悟嗎?所以我們從經的本身來探討經的內涵。就是要正確,要實際的知道它的真理所在,要正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領悟以後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萬法,凡塵的所有萬象萬事,這個叫一切所有萬法,不離自性,不離開我們的真心佛性,所有的萬象萬物都是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要到我們研究到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很透徹的了解。不然我們現在聽到都會有疑惑,山河大地為什麼是我的真心?疑不疑惑?半個小時要給各位問對不對?還有八分鐘。後學再講八分鐘,記得提醒,不然我一直講下去都忘記了。)」。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何就是為什麼?期就是期待,為什麼我們都期待?這個表示我們所有的眾生都向外追求,為什麼我們都期待我們的本性?我們在一般來講這個本性都會講是佛啦!為何期待佛,他本身就已經清淨了。所以我們了解,為什麼期待?我們追求外面的佛,不向自己的內心來追求?我們自己的內心的本性本來就清淨,就是可以成佛的。本來就是佛)!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為什麼我們又向外去期待佛,原來我們的本性本來就不生不滅,就已經在了,今天我們講過神秀的偈語以後,我們就要把我們虛幻的身心去掉,這個假的不要,要用法性身妙明心,這樣就走入不生滅,我們自性裡面的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真心佛性就具足成佛的條件,佛的所有一切就在我們本性之中,我們已經全部具足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本性没有搖動,没有動搖,剛才我們講,用那個照相機的原理,來了解如如不動,我們那個本性如如不動,没有動搖的,只是我們都没有認識,没有去研究)!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的萬法都是我們真心佛性生發出來,都從我們佛性生發,所以能生萬法)!』五祖知道已經領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法没有利益。各位前賢!認識了没?剛才不是說完了嗎?妙明心是我們的本心,我們一定要用我們的那個妙明心。所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已經認識自己的本心,能夠見到本性。心性就一如,本來就同體),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所以我們只要認識自己的真心了,我們見到佛性了,就叫做佛了。那個丈夫、天人師、佛都是佛的名號,佛有十個名稱,那個是其中的三個)。』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五祖傳給惠能六祖)。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所以我們就要了解,護念要善自護念,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那個真心佛性,因為没有形相,從我們最親切的念頭產生,所以善自護念。我們了解到,佛經裡面的那個正念,就是没有念頭。我們没有念頭就叫正念。我們有念頭就叫妄念。就叫邪念。所以假如我們没有先研究一下佛經的話,這一些觀念我們都不會接受。為什麼我們生發的念頭都是妄念?都不真。我們會產生懷欵,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闡述就了解,這些都是變化,都隨著外境變化。然後又是生滅,一念來後念又接起來,一念一念都不會停留,所以那個都不真。),廣度有情(所以一定不要只有善自護念,還要廣渡有情。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渡化眾生是很重要,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因為我們渡化眾生。我們發心使所有眾生都成佛,有很大的發心,我們才有很大的力量。然後成就才會很高,假如說我們只有自私想自己解脫就好,那成就都不大。我們要了解因為佛性都是本體,都是同體,我們因為是同體的,所有眾生都是我們佛性裡的眾生,都是我們本體裡面的眾生,所以要使本體裡的眾生都成佛,我們才成佛。所以要渡化眾生,這個很重要。把那個心開闊,渡所有眾生都成佛。眾生受苦了,就是佛在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成佛了,也是要渡化眾生,要使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是一體的,十方諸佛都是同一個法身,都是同體的,所以不要有分別),流布將來(使將來的眾生也都能得道),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所以這個偈語五祖講說,有情,有情識的眾生,我們有情然後有認識,有情就是有情識,就是我們知道我們了解凡塵的一切,那個叫有情,有情識,有情眾生。知道意思嗎?有情知道嗎?有情就是眾生啦!就是我們有認識會動,只要會動的都是有情,像畜生牠也一樣,牠是有情的眾生,然後有情的眾生下種,播下種子,種子是佛的因,成佛的果位。種子是善的因就成善的福報,種子是惡的就接受惡報。所以看看我們下什麼種子?所以有情來下種,因地已經下種了,果還生,果就會產生。假如没有情識的也没有佛的種性,無性亦無生,它就不會產生佛的果位。這樣了解意思嗎?)。」
我們講解一個半小時剛好到,剩下三點半到四點有半個小時,就是給各位前賢提問,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可是後學先講喔!不一定什麼都知道,没有那麼厲害,只是有關於修道方面的裡面的內容,因為後學浸潤在這邊很久,所以大概都會知道。你問的問題要怎麼來解決?怎樣解開我們的那些疑惑?誰要開始問?假如各位前賢不好意思起來發問的話,你可以寫字條送到後學前面來。
一、 五祖為惠能解說金剛經就是點道,可是這裡没有辦法看到真相。
所以這個叫做記號。我們了解一代祖師,就是先佛給後佛授記。事先成佛的給後來成佛的授記。這個授記就不像我們現在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現在我們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所以借著求道儀式,我們都還没有三千功八百果,功果圓滿没有,先讓我們得道,我們才努力修,修才會成道。那歷代那個單傳獨授的時候,他是已經修到成佛的程度,所以才授記。他們的授記就没有像我們要有這些儀式。那是印可,那是心中已經到達,他給你印可,重點是在這裡,已經成了。這樣可以接受嗎?
二、 劉講師請問一下,他一開始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來又講「心真一切真」這個是不是跟禪宗公案裡面講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有没有在打破這些執著的觀念的意思在?
這個很好。我們開始的時候,都有講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時候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著相,所以很喜歡到處去觀光,這個是著相。我們開始修道了以後,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假的,所以那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為什麼?因為都是佛性裡面呈現的,那個都是假相,所以不真,所以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那個是經過我們努力修持以後,那麼到達最後成就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山讓它是山,水讓它是水。山是山,水是水,你完全心境一如。所以後學在北部有跟各位前賢說,我們修可以修到心境一如,心跟境已經融成一體。不犯思惟。我們「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執善,積之歳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就是我們在觀照的時候,萬境都我們的心已經變成一個,没有見也没有心,已經融成一體。只要我們做這個觀照,時間久了,久了以後心跟境已經真的融成一體了,不是觀照而是真的融成一體,那個時候我們就心開,心開了以後我們佛的果位就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那個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可是那個時候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跟前面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住相的山水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在心裡面有很大的差距,前面的山水是外境,心外起法。後面的山水是整個都是內心,所以差別很大,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這樣可以嗎?
三、頓教和漸修要怎麼修?
頓教法門,我們要了解就是從凡夫地一下子跳到佛地。那個漸修就是有次第,慢慢來,一步一步來。這個就跟根器有關係,六祖惠能所傳的都是頓教,他是從凡夫地一下子跳到佛地。神秀所說的教導弟子的都是漸修,漸漸地一步一步修,我們可以採取二個。理在頓教,就是接受六祖的頓教一下子到佛地,可是我們心到佛地了。我們的行為還没到。所以我們的行為就用漸修,把脾氣毛病去掉,用頓教的話,那個馬上全部要去掉,我們怕精神受不了。我們精神太巨烈了,一下子所有罪過都去掉,很巨烈。所以我們就採取漸修的方式。來改毛病去脾氣,這樣可以了解嗎?
還有没問題?都没有問題啊?很理想喔!因為有問題就是我們有結,打結了。在修道的路途已經有打結了,不知道怎麼去解決?所以才會有問題,假如說我們問題都没有,表示我們心通了。心都能夠流通,心一通了就可以到佛地了。所以最重要就是心通,没有結。我們在凡塵就是二個字,一個就是「結」,一個就是「使」。就是這兩個使我們在六道輪迴,我們把這兩個都去掉。這個「使」比如說我們想要買一部車子,趨使我們趕快去賺錢有錢來買。那個就是已經被車子在趨使了,我們有什麼願望,被那個願望趨使,被它趕著跑,我們有没有這個現象。我們凡塵大概都是這個。想要什麼就趕快要想去買,想去買那個就是趨使,我們想要享用物質。我們要先被物質享用。所以要先去賺錢,賺錢的時候就趨使,被金錢趨使,所以能夠自由自在很不容易。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能夠儘量使自己自由自在。
四、「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這段的意思是?
因為一般我們凡塵都是以貌取人,以這個形相來決定這個人的成就。以這個形相來想這個人的行事風格,所以一般我們都會落入框框。那這邊五祖弟子看到寫這個偈語出來,他就會講說,不得以貌取人。就是不要用形相來看人的成就。何得多時,就是要不了多久,他就變成肉身菩薩,就是我們的法身還在,就已經成菩薩了。我們很多前賢也都是肉身菩薩。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後學那個時候求道,民國六十三年元旦,那個時期北部道場很少,南部大道場很多,所以開法會都帶班員到南部來。後學帶班員來南部開法會,真的是很感動,都是一些年紀很大的爺爺,奶奶,他們在廚房忙。都是年紀很大,跟我們聊天時,他就講他們經過的年歳已經這麼多,從來没有看過死了那麼久,還可以身軟如棉。所以我們求道的時候就跟求道的前賢講,只要我們求道,玄關我們靈性的正門一打開,我們就可以從正門出入,所以身軟如棉是一個證驗。老年人他們都看了這個證驗,所以死心蹋地修道。你跟他講什麼道理,他說道理我聽不懂,可是我知道這個是真的。只要我們佛殿有活動了,有開法會一定來幫忙,搶著事要做。跟我們現在科技發達都認為這個没什麼,很多前賢都會講,求道跟没有求道又有什麼差別?有没有差別?(有)不但有還很大的差別。我們求道才可以從正門出入。所以後學常講,我們時常聽到眼睛是靈魂之窗,既然有窗就有門啊!我們没有求道的人不知道正門在哪裡?後學以前在後天廟就了解說,假如我們已經停止呼吸了,眼睛張開。那表現我們身體的靈性是從眼睛出去,眼睛一出去就是要轉世天上飛的飛禽小鳥,牠在天上飛可以看到地上小蟲,是不是眼睛很亮?在世的時候都很喜歡用眼睛。所以没有正門可以出去,他就跳窗出去,假如我們在歸空的時候眼睛是閉著,耳朵稍微張開,就表示他去轉世耳朵很大的畜生。耳朵很大什麼?豬馬羊牛,耳朵大不大?大。轉世那些耳朵很大的,假如說眼睛也閉著,耳朵也没有特別張開。是鼻孔張開,那就轉世化生,蚊蟲之類的。假如是嘴巴張開那就是濕生。水裡面的動物,在凡塵很喜歡講話,没有求道,轉世以後上天會讓他的嘴巴講個不停。所以就到水裡面去轉世。假如從泥丸宮,他在凡塵有在參禪打坐,很努力修持從泥丸宮出去,當氣天神仙。那從肚臍出去,就是在凡塵他很會做人,所以又讓他當人。有没有遇到在稱讚人你很會做人,所以上天成全大家的意思,又讓他當人。所以從左道旁門都是六道輪迴,唯有我們求道從正門出去,才可以到達無極理天。最理想了,我們一定要修喔!修才會有成就,不修的話就做下個元會的種子。這樣了解意思嗎?
五、現在我們修的是六祖的頓法,那佛教那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怎麼不修六祖的頓法?
我們要了解各個的喜好都不同,而且他累世之間所種的善因也不一樣,雖然有很好的佛法,可是他的善不足,他就没有機緣接近。我們要了解能夠接受上乘佛法的薰習,就是我們累世有種善因。我們累世没有種善因我們坐不住。會覺得那個凳子都有針會刺到屁股。會痛所以就不想坐,我們坐得住,表示累世有累積善根,所以各位前賢一定要知道,我們要累積善,讓善能夠生根,讓善根能夠成熟,善根成熟我們才可以接近上乘佛法。你没有做這些功夫,就是有擺在你的眼前,你也不接受。也不會去修。所以行持都很重要就是要累積善,不要記在腦海。
六、劉講師您好!後學剛剛聽了您這堂課,您提到神秀法師這首的偈語是著有,六祖大師這首偈是著空,後來我們發覺是六祖大師他得法,得了衣鉢,後學會想是不是著空的,他在程度上就比較接近中?因為著有著空兩者都不合中道,可是六祖大師因緣上就有這方面的際遇。謝謝
他這個問得很好。對我們大家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要了解,著空是最危險,著空就是消極。所以會自殺的人就是著空,没有希望了,什麼都没有了。是不是很危險?因為我們要了解,六祖惠能那個偈是跟神秀的偈相對,要把整個佛性呈現,雖然那時候没有把空跟有含在一起,没有講中道,前賢問的是著空的人比較接近佛性?他是那種錯覺,可是我們真的在凡塵,千萬不可著空。佛在佛經上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須彌山很高大對不對?著有很容易救。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菜子。各位有没有種過菜?這個菜子是非常的緲小。不能著到很小的菜子的空。不可以,為什麼?没有藥救。著有很容易施工,著空没有藥救。所以不要著空,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這個前賢問的問題很好,不是著空的人容易成佛,而是著空的人要趕快去守住他,預防他自殺。他既然什麼都没希望了,是不是要趕快預防?不要使他身體不見了。我們借假修真,身體不見了,就不能修道了,所以不要著空著空很危險。
七、劉講師好!後學想請問妙有不有,没有形相,何謂妙有?
妙有剛才我們就有講,就是空間裡有,没有形相。這個空間裡面有,可是没有形相啊。後學講一個我們一般的理論,我們不是說色空不二嗎?色跟空它是一,我們的理解色就是有形相很明顯,空就空啊!怎麼會是色跟空是不二?我們就了解我們這個空間裡面,雖然什麼都没有,可是各位前賢!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知道嗎?假如說有一個空隙太陽光照進來,就可以看到灰塵對不對?灰塵累聚就是土啦!然後我們用冷氣或是用除濕機,可以把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水對不對?這個空間空氣裡面有水,然後風更容易,你一手動一手不動,有没有風?(有)所以這個空間有風,這個空間大家還穿短袖,有没有火?就是因為有熱氣我們感到熱,縱然在冰天雪地一樣有那個熱,火都在。所以我們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這個水火風土就叫妙有。有啊!你没有看到啊!有没有?(有)這樣了解嗎?可以嗎?
八、六祖著空為什麼還得法?
因為他已經見到本性,雖然他講的有著空。確實他已經把佛性的狀態,那個菩提就是覺,不要落入形相。我們的心就是明鏡,但是没有台,没有形相。佛性真的没有一個東西,本來無一物,所以没地方法惹塵埃。這個就是對本體的了解,雖然這個都是空,可是他已經對本體有了解。所以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佛性,講話之中就會呈露出來。就會呈現,所以心性的東西是騙不了人的,你不了解性理心法,你跟人家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從你的講話之中就知道明明你不知道。從講話裡面,因為言為心聲,言語就是我們心的聲音。心的聲音就是你的語言,你的心是什麼狀態,你的語言就會講什麼。我們在凡塵假如很會說,「不用計較啦!都是空的,一口氣不來都什麼也帶不走。」那一種人他最計較,我們觀察就是這樣,「我們一定要孝順喔!」那個人最不孝,所以要推廣。所以看我們社會在推廣什麼?那個就是我們最缺欠的。學校不是在推廣品格教育嗎?就是因為我們太差了,所以要推廣。
九、剛才有講五祖為六祖袈裟遮圍點道,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有六祖一樣的智慧,需不需要別人的點燈求道?
這個問題很好,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你有資格點道,要接受上天的指派。上天指派天命明師,那個不是說著玩的。所以我們求道的時候也是點傳師帶著我們一請壇,一請壇的時候我們老師就來,是老師借著點傳師的手,把我們的玄關點開,是一代祖師在做的事。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沾到是上天大開普渡,因為災劫一直頻臨了。降臨到凡塵來,因為不忍善惡俱焚。不管你善不管你惡全部都要遭劫。所以降道拯善信,降劫懲惡頑。所以我們要了解上天慈悲,現在再不救來不及了。所以就是要趕快求道,你求道了以後我們那個種子都在。很重要的喔!不要看輕我們求道的那個儀式。這樣了解意思嗎?
十、劉講師後學有三個問題,剛才劉講師說一真,我們要從哪裡修才有辦法達到一真。再第二個問題說我們要修到如如不動,要怎麼做才會如如不動?你剛才說要走中道,要怎麼去走?
因為你問的三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個只有一個,你的三個問題,全部都在這裡,要到一真切真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的本體一個。然後你要到達最後的那個現象如如不動,因為我們的真心佛性本體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用動如如不動。所以也是一個,這樣了解嗎?時間到了下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