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是要講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大家手上都有資料嗎?各位有没有先看啊?(有)看得懂不懂?可能我們平常没有接近這一些文辭,所以就比較生殊,我們來把內容探討,這個耳根圓通不只有觀世音菩薩修成,連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他也說從耳根圓通修成,所以我們知道耳根圓通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修行,在海邊就是聽那個海浪,海浪一打上來都有聲音,浪一遠去了以後聲音就消失。祂從海浪的來有聲音,跟海浪的去靜悄悄,進入去思索,海浪一退去了以後,聽到靜悄悄的是誰啊?就進入我們那個佛性,所以我們了解從耳根這個法門來修很殊勝,後學有把耳根圓通寫下來,它的經文不多,可是我們從經文來了解的話比較困難。所以後學有找一些輔助的資料,把它寫下來。假如我們能把裡面的這一些全部都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從凡夫地,一下子進入佛地了,是一個蠻頓教法門,我們現在就來看耳根圓通。


觀世音菩薩修持法門---耳根圓通                 取自楞嚴經


古觀世音佛(這個就是同一個佛號,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就是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至於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也幫助我們彌勒佛收圓,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觀世音薩發愿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渡盡才要成佛,没有渡盡誓不成佛。跟地藏王菩薩也是一樣,要渡盡地獄的眾生,没有渡盡也不要成佛。現在都已經成就了,成佛了。觀世音菩薩──南海古佛。地藏王菩薩──地藏古佛,都已經成佛了。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這個是三慧,三個智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然後進),入三摩地(這個三摩地就是正定)(從聞思修進入正定), 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修持。我們人間道路千萬條(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方向非常的多),修士至高(我們修道就是在各個追求的方向是最理想的,最高的),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假如没有修的話,到那個時候都會後悔,我們修道到一口氣不來都不會後悔,所以這個是最理想),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我們人生有最高的價值)我們勤求(就是很努力地來追求)無上正覺佛道,可以一勞永逸(就是我們這一生辛苦一點,往後脫離苦海了,就永遠都是快樂,可以千百億化身來渡化眾生,那我們修證了以後),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可以跟十方諸佛齊肩,就是平等,就是同時在一起),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非常的多,我們要怎麼修非常多的法門),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只要我們修一根,六根),一時清靜(不用六根全修,只要修一根就可以);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說快速,(觀世音菩薩講說)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我們要講耳根圓通,最重要就是要先知道,我們耳根平常在應用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形情?我們平常用耳朵的時候第一個功能就是聽,聽到聲音的那個聽,第一個功能聽。第二個就是聞,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然後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這個叫聞。第三個就叫聞性,聞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各位前賢這樣能夠了解嗎?第一個聽。第二個聞,第三個聞性,那我們做耳根圓通,選擇第三個就是聞性,不用聽也不用聞,直接用聞性,這樣會用嗎?會不會用?就是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要用心意識。各位有没有印象,後學講過那個心意識,後學倒是有帶一張講義過來,不知道我們操持講師有没有把它印出來?(印好了)那可以發給大家,我們對心意識了解的話,我們不要用它。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我們都是用心意識。心意識我們要了解不是佛性本體,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做耳根圓通一定要用我們那個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用,直接就用我們的佛性,這樣能夠了解嗎?各位可能拿回去看以後,是有看啦,没有懂,也是因為我們平常没有接近,所以比較生殊。所以後學要詳細說,我們用的時候就直接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聞性,不要用聽,不要用聞,直接用聞性,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用聞性的時候,功夫就很快可以做出來,可以把我們的佛性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各位有没有做萬緣放下啊?(没有)没有啊?没有的話耳根圓通就做不來喔!萬緣放下了以後,一念不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出來了。我們用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來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不住在身上,然後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很理想喔!假如我們没有把不生不滅的佛性啟發出來,没有辦法讓祂延伸。讓祂跟虛空合成一體,這樣虛空就叫頑空不叫真空。我們把佛性一延伸到虛空了以後,這個虛空就變成真空,真空妙有,我們才真正進入修道的軌道,很重要的。我們修了很久,之所以没有功效就是用不對方法,我們用生滅心、用識心來修道,那個不會成就,没有功夫,對我們幫助不大,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那個可以成佛,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很重要,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就。在開始講修持的方法之前,我們要掌握到那個很重要的我們的根源──不生不滅的真心,詳細來敍述其內容)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就是加入心意識,就是耳識,及同時意識'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根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思修是常途之思修,则以独头意识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识心为圆通之障碍,故三慧不同常途。獨頭意識(就是不再加入外面那些進來的訊息,是屬於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聞慧、思慧、修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就是旋轉我們那個生滅的妄,把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回來),捨識用根(我們把凡塵在用的那個識捨掉,用我們本有的那個根源),故聞慧非指耳識(心意識不用),乃指耳根之聞性(我們耳根所具備的那個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寄託在我們耳根,耳根就在應用,所以我們就記得),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耳識也不隨它,聲塵我們也不聞),但聞能聞之聞性(就是能夠聞的是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有佛性才能夠聞)謂之聞慧(三慧之一那個聞慧)。據本覺理起始覺智(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本體叫本覺理。始覺智就是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我們能夠發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的那個就叫始覺智。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不著有、不著空),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就是聞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謂之思慧(前面是聞慧,這邊是思慧)。念念旋妄(旋轉那個生滅的妄不要,就是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脫黏內伏(因為外面凡塵就好像強力膠一樣,非常的黏。我們被它黏住了,精神都外放,現在我們要內伏,就是降伏我們自己那個外放的心,不要外放了,要收回來),伏歸元真(降伏妄心讓它回來我們本來的真心)謂之修慧(所以聞思修三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就可以發本明耀(就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發揮光明,把那個光明發揮出來,所以叫發本明耀,非常的光明,我們佛性本體本身非常光明。然後就可以)入三摩地: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破五陰(色、受、想、行、識)(六結後學解說一下,我們落入凡塵就是從最後那個寂滅變成生滅,然後從後面算來第二個空從真空變頑空,然後第三個覺,從真覺變成妄覺。然後根,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一落入六根以後,變成六根各有作用,變追求凡塵生滅。然後再來靜動,靜動就是凡塵所有一切,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從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個是屬於寂滅變生滅,六結的最後一個滅。可能各位都没有聽過這一些名詞,所以就比較生殊。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源。我們寂滅就是回到佛的本位,現在寂滅已經變生滅,所以寂滅我們要追求,追求到所有生滅都没有了,寂滅才會現前,所以那個是最後才會現前。所以我們修的時候是先把動結解開,動結解開了以後進入靜結,然後靜結解開,進入六根,根結解開以後,進入我們那個妄結,妄結解開了以後,進入那個空,空結又解開了以後,才進入滅,到了滅,寂滅現前就回歸本位,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打開這六個結。六個結本來都是很理想,只是我們一念無明妄動了以後,才一個一個打下來,所以我們解六結,把六個結都解開,然後破五陰,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精神。我們了解在凡塵就是五蘊,因為有五蘊所以我們就一直六道輪迴不息。所以我們在講內五無間的時候,有破除五蘊,就是在凡塵不要再蘊。五蘊不蘊我們就已經解脫了。就可以回歸到寂滅本體),超五濁(五濁就是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就可以)證圓通,入三昧(所以我們了解劫濁依以色因,見濁依以受因,煩惱濁依以想因,眾生濁依以行因,命濁依以識因,就是五蘊變成現象的五濁,我們可以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進入三昧,這是一個概略,所以後學先把這個概略說出來),始覺智契本覺理(我們有始覺智就是開始覺悟的智慧,我們已經了解怎麼修了,那個就叫做始覺智,各位知道我們怎麼修了嗎?知不知道?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叫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然後我們觀照本覺理,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真心本體,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就跟宇宙虛空融成一體,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佛就是究竟覺。所以我們都可以成就的,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都可以成就),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為什麼要叫如幻呢?就是要我們都不住相,如幻,因為這個都是蠻現實的,很容易住相,所以加如幻這兩個字,讓我們知道一直都在變化,如幻的話我們比較不容易住相,聞薰聞修,一方面我們從耳根聞自性,返聞自性,聞薰。一直薰習,讓我們八識田中都有佛因在,八識田中都有佛因。這個聞薰。然後聞修,我們進入實際的修持,金剛三昧是佛性本體,它可以發揮出來它的正定,金剛正定,從佛性本體發揮,只要我們肯努力聞薰聞修,我們佛性本體金剛三昧就會呈現)(觀世音菩薩自己敍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就是一個一個怎麼修,觀世音菩薩就講)「观世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到寂滅現前就是成就了,觀世音菩薩所講的經文就是只有這麼三行,二行多一點,不多。從這個三行裡面,我們要來了解怎麼樣修持,就需要詳細的分析,底下就是詳細來分析觀世音菩薩自己鈙述的修持方法)」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


「初於聞中」者,(從初於聞中開始,就是觀世音菩薩講,我修道就是從耳根的聞慧開始來修,初於聞中)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所以我們了解要用的就是耳根之中的本覺理,我們聞性那個性就是我們本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我們已經是從佛性的本體起修,各位這樣聽得懂嗎?會不會講得太快?(會)會喔!再講慢一點,讓我們都詳細了解,因為這個很重要,要怎麼做就在這個裡面,我們看了聽了回去就可以做,就會有功夫,很快功夫都出來,一個禮拜有一個禮拜的功夫,一個月有一個月的功夫,這個馬上很快,而且會法喜充滿,已經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打成一片,非常高興,所以能夠修,我們自己有信心,可以成佛,你没有這樣修,成佛都比較渺茫。是希望成佛啦!但是都没有信心,你已經從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開始起修了,那就決定成就,時間早晚而已,一定成就。所以從耳根那個聞性已經摒除掉了我們的聽、以及心意識,各位有没有拿到心意識那一張?(有!)要不要了解一下?(要)那也給後學一張)


心意識全部都成的話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有八識,八識皆名心意識,以八識薰習而成,故而分別三種,釋迦牟尼佛講:心者聚義,就是因緣聚會。意者憶義,就是我們有經歷,我們有學過,我們知道。識者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因緣聚會,我們的佛性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是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所以只要落入因緣,落入自然那個就不是佛性本體,不是佛性本體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就是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我們追求到了,才可以成就,可以成佛。又云:集起名心(要有六根、六塵集合了我們才有心,才會知道是什麼事,才叫做心)。思量名意(經過我們思量,那個就叫做意)。了別(就是我們能夠分別)名識(分別什麼樣的形象,能夠了別)。第八阿賴耶識(我們了解第八阿賴耶識,它就是不生不滅跟生滅合在一起,我們了解我們的根本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假如轉成庵摩羅識,就是無垢,没有污垢了,那就成佛了。我們眾生都把阿賴耶識轉成第七的末那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就依賴第七識,所以我們了解二轉一號,一個就是轉成庵摩羅識,一個就是轉到第七識,轉到第七識就變眾生,轉到庵摩羅識就變佛了。所以看我們怎麼轉第八的阿賴耶識,我們了解去後來先,作主翁。就是我們死掉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後一個離開,然後來投胎的時候阿賴耶識最早來投胎。它最早來投胎,我們死的時候一口氣已經斷了,阿賴耶識還在身上,還没有離開,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家屬在旁邊講話,在旁邊哭,他一口氣不來的本人都知道,那個阿賴耶識都還在。)名心,集諸法種(集了很多的法)起諸法(這個心可以起諸法),第七末那名意,就是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就是因緣含藏四等會恒審思量,所以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事情,那個都是在用第七識,各位有没有皺起眉頭想事情的時候啊?(有)那個就是在用第七識,運用我們的第七末那識,我想看看,那樣在想的那個就是第七識,第六意識,就是很粗淺的,我們遇到馬上知道,馬上講,那就是用我們第六的意識),餘六名識(剩下六個眼耳鼻舌身意名識,就是認識比較粗淺),於六塵之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就是很快就轉化)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名識,種種分別(我們了解大乘裡面,只要是因緣聚會就不是真心,只要是自然也就不是我們真心)。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說:「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我們的心性是一,為什麼我們見到的都有種種的差別?)所謂善趣、惡趣(這個善趣就是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惡趣就是三惡道,畜生、地獄、餓鬼三惡道);諸根滿、缺(有的生下來他的六根不齊,有的滿,有的缺。有的全部都具備六根,有的就没有);受生同、異(受生了以後,有的相同,有的不一樣);端正、醜陋(有的很端正漂亮,有的很醜陋,很難看);苦、樂不同(苦跟樂不一樣);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我們接受業的果報,不知道心。心不知道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我們五蘊裡有個受,受想行識的那個受,我們接受的時候,造了那個因果下來,不知道果報。然後受果報的時候,不知道我們是怎麼造的因,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心也不知道我們要接受什麼樣的情形,心不知道,受也不知道,所以各個都不知);因不知緣,緣不知因(因緣都互不相知);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我們的智慧不知道景象,顯現的景象,也不知道智慧)。心性是一,謂心之性是如來藏,又心即性,是自性清淨心。妄心之性,無性之性,是空如來藏,真心之性,實性之性,是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說:心性是一,為什麼我們見會有種種的差別?落入凡塵現象差別這麼多,所以底下就講心性是一,就是我們心之性,是我們如來藏,含藏,我們本身就是如來,所以那個如來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如來,我們性分之中含藏,萬象萬事都含藏在我們的性分之中,又心即性,就是自性清淨心,是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心性是一,都是平等。所以我們要了解有空如來藏,有不空如來藏,有空不空如來藏。有三個,空如來藏就是真諦,不空如來藏就是俗諦,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宗諦,就是要了解我們追求的那個中道。云何見有種種差別?這個在解說為什麼見會有種種差別?)謂心性是一,云何而有五趣諸根種別施報(為什麼會有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為什麼他們的果報都不一樣?所以就講種種差別,趣善就是人天,趣惡就是三途,畜生、地獄、惡鬼),問義(問的意思是)本性是一,我細推現象的事情各不相知,既有種種各不相知,何言不相知?(為什麼它們不相知?因為本性是一,應該都要知道)既不知相,誰叫種種(為什麼有人把他們分別,有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不同?)若謂業令種種(是我們的業種下來,讓我們去接受不一樣的果報,這樣),業不知心(我們造的業,那個業不知道心)。若心令種種(不一樣),心不知業(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在凡塵用的那個心意識,那個心不是真心,他不知道造了業以後的果報是什麼?他不知道,他只會造業不管果報。這個標題只是要告訴我們說,不用心意識來修道,因為那個都不是我們真心,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生發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不要聽它的,我們要聽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我們才不會造了業,又不知道要接受什麼樣的果報)。一一的觀察為之種種之所由(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它會這個樣子),若一性隨於種種(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隨我們六道輪迴),即失真諦(就喪失不生不滅的真諦,就是空如來藏,就已經喪失空如來藏)。若種種隨於一性,即失俗諦(如果種種隨一性的話,就失掉不空如來藏,就已經俗諦失掉),覺首菩薩回答:「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落入萬法裡面,萬法都是空,萬法它没有作用。我們凡人都把萬法當成是實有,所以又造了業。萬法它全部都是空,它没有體,也没有性,所以我們要了解萬法皆空,我們修耳根圓通以後,那個空性即是佛性。我們還没有修之前,那個空是頑空。就不能說萬法皆空,空就是佛性,各位知道差別了嗎?知不知道?當我們已經啟發了,我們把佛性都跟空間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整個空間都是佛性,就叫做真空。我們没有把佛性跟空間合在一起,這個空叫頑空,頑空就是什麼都没有。我們已經把佛性啟發了,跟空間合在一起,空間就有我們的佛性在,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很關緊要,我們要進入真的修道軌道,就要了解真理。了解了以後我們能夠把空性整個呈現,我們佛性跟整個空間都融成一體,整個空都是佛性,非常的寬廣。祂是盡虛空,遍法界,超出太陽系,非常寬廣,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回歸到無極。我們由萬殊就歸一本,歸到我們本來,所以就是要我們努力的,覺首菩薩答說: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因為没有體,也没有性,所以它們都不知道,)。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好像河中的水,它一直流,流到大海,各個水它都不相知,各人走各人的),諸法亦如是(萬法也都是這樣,各人都走各人的)。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就是心意識都一直在轉變,没有能夠轉者,就是没有當家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像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然後就產生六識。假如把六塵都去掉,我們六根没有所對,我們的心就不見了,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所以我們就是要有根塵相對,我們眼睛對著形相,然後看出那個形相是什麼東西。要有相對才能夠顯現出來,心才能夠顯現,所以這個是屬於因緣。我們的真心不是,它是常住,永遠都在。不是要根塵相對才出現的,)。諸法因緣生(所有的萬法都是因緣才產生的),各無體用(它全部没有體,也没有用,所以我們要了解所有的萬法,形相也是,事情也是,都没有體,也没有用),果從因生,因由果立(所以這個因是由果而立,果從因生,都是這樣因因果果),互相對待,無自體(没有自己本體),依水有流住,依真妄根續(依於水就一直流没有停止,然後依於真,就是我們有真心可以依賴,所以那個妄根才可以延續,假如没有真可以依賴,我們那個妄就不見了。),依真妄起滅(我們依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妄才有作用,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妄是没有體,知道了以後我們不住相,就可以回到真,所以我們凡塵都是妄用),妄用依真起(没有真的話,妄就没有用),妄為真所恃(妄被真挾持)。心是本識,集起義(搜集很多,然後才呈現),意通六七(就是識,我們講第七的末那,有時候就講意根,意識就是第六,意根就是第七),七謂審思量(恒審思量),六謂意之識(就是意識)了別義(就是分明了別),前五依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前五依照色根),六依於第七(第六的意識就是依照末那的意根),七八互依(七跟八互相依賴),又第七識為染污根(我們會造很重的業,都是第七策畫,第七厲害,所以眉頭皺起來在想,那個想出來就是很惡毒的計畫,所以染污根),第八又為諸根的通依(那個阿賴耶識,前面的諸根全部都是需要第八的阿賴耶識),云諸情根即是說此(我們在講諸情根就是在講第八的阿賴耶識),以上八識為能所熏(有能,能就是主觀,所就是客觀。能就是自己,所就是對方。能所後學做個比喻,就是我眼睛能看,能看的就是我。一定有所看,所看的就是對方。能所,這樣能所知道嗎?因為能所把它延伸可以進入四相。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非常多形相,不只有一個形相,那個很多就是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所以能所就是四相。我能聽,那個能聽的就是我相;所聽的就是人相;所聽又不只有一個聲音,非常的多,非常的多叫眾生相;連續不斷的聽叫做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就落入四相。這樣聽懂意思嗎?還不懂啊?又是講得太快嗎?只要我們能深入其中,所以各位最好就是能夠有MP3或錄音帶,反覆地把這一些一直聽,台北的前賢都跟後學講,我們都聽了一年多才了解,他們怎麼那麼厲害,聽了幾次都知道了。我說:他們根基很好啊!不是嗎?没有啊!這個要薰習,要我們一直自己反覆的把佛因深植其中,這樣我們才會有成佛的果位的時候,所以很重要,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入手,我們要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一直抱持在心中,時時刻刻都以它為主。把我們所有的日常行住坐臥,都聽不生不滅真心指揮,那這樣我們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已經可以解脫了。所以我們了解,一定要自己努力啦!這個真理就是有一點生澀,可是只要你能夠進入了,了解,你會法喜充滿,非常高興,已經跟真理相應,那個高興比中十幾億的刮刮樂還要高興,因為那個會用得完,我們這個用不完的,所以會很高興。一定要用心,只要肯用心就會了解。那多久可以了解?我們倒是不用去顧忌,只要你專注了,時間很短就呈現。只要我們三心兩意,它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只要專注了就很快可以了解,所以我們研究六祖壇經,六祖都不用薰習,他就自心能夠常生智慧,不離本性。不是這樣嗎?對不對?我們現在所學的,就是學六祖的自心常生智慧,不離本性,


就是這個,所以講的都是一些方法,要我們回歸本性的方法。都没有偏離,没有偏離真理,所以一定要努力。我們講能所,因為能所就是對待,我們要把能所雙泯,雙泯就是不要有能,不要有所。比如說各位會不會掃地啊?(會!)在掃地的時候,我們是說我會掃?還是拿來就掃?(拿來就掃)所以拿來就掃,就没有能所。我會掃,來讓我掃。我會掃就是能,現在在掃地叫做所,這樣知道嗎?有比較親切嗎?能所,所以我們居家前面的馬路,我們拿起掃把就掃,没有能所。你在掃的時候,想我如果在掃外面的馬路,別人會稱讚我,那個就有能所啦!想要人家稱讚就有能所。如果你想這是我的家前面,要保持乾淨那是我的本份,就没有能所。這樣知道嗎?有没有更親切一點?就在生活之中。準備要讓人稱讚,能所都出來了。如果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我來做,就没有能所。這樣懂了没?很容易嘛!輾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人我(輾轉為因就是那個因不是單一的,因又變果,果又變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這樣輾轉,輾一直下來,而常流轉,無別人我),故云無能轉者(没有一個主宰者),又八識外無法(除了八識以外,就没有萬法了。所以萬法都在我們八識之中),真實相融,虛故常種種(就是隨緣)。無常一性不變,俗不遇真,而俗相立,真不遇俗,而真體存,互不相違。(真跟俗互不相違)轉過來這邊又是個修道入門,又是一個修持法門,我們不要再看了。再看下去,我們那個耳根圓通就中斷了。我們只要了解那個心意識就可以,那個修道入手,我們往後有機會再說,我們耳根圓通先知道一點眉目,


知道怎麼做,回去就可以馬上做。所以用我們耳根的那個本覺理,就是佛性本體,起如幻之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為能觀之觀智(能觀之觀智,就是始覺智,始覺智也就是妙觀察智),即妙觀察智(我們前面有講過,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也就叫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那個聞聲音的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佛性聽到的,那個所觀境就是聞性),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所以內外都不依),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因為始覺妙智非常的奧妙,又很親切。所以我們都很容易住,住在那個始覺妙智,所以加兩個字如幻,告訴我們不要住,好就好了,不要住),以智照理(用始覺智來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叫理),聞薰聞修,不可錯用因心(因地心很重要,所以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才可以,不能用生滅心),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識心,因為它害我們很慘)。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就一定不會成的),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捨掉那個生滅識心,那個識把它捨掉,然後用我們根中所具備的不生不滅佛性,用根),根中所具之本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才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一定要按照這個)。依之為本修因(我們依不生不滅的真心為本,然後來修),自可圓成果地修證(那個果地就是佛,佛的位階叫做果地,開始講初於聞中。就是從聞性之中,這樣第一句,初於聞中,了解了嗎?一句而已。就是從聞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開始來修,第一句,入流亡所是第二句,第一句了解了以後,我們再講第二句,第一句了解了没?了不了解?就是不要用聽,不要用聞,而用聞性。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我們之前教各位,把萬緣都放下,然後一念都不生,那時候所呈現出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用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為本修因。自可以修證成果地覺,就可以成佛,這樣了解嗎?一定要用這個,不能用我們日常生活用的那個識心來做耳根圓通,用那個識心會變化,我們用我們佛性,祂不會變化,所以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做耳根圓通,然後第二句)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