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各書對靜心修持的詮釋節錄


1、性理題釋-----活佛師尊慈悲


  如何是三花聚鼎,五氣朝元呢?


    此是守玄工夫。三花者精氣神也,人身為爐,玄關為鼎,道家安爐立鼎,即是此工。五氣者五臟之氣也,而心一靜,濁氣變為清氣,守住玄關,默默綿綿,若亡若存,多多益善,至道凝矣!


意譯:「三花聚鼎」及「五氣朝元」均指修道時,意守玄關,平心靜氣之工夫。所謂「三花」指精、氣、神,人的身軀猶如一個爐,火氣於中燃燒(運轉),而玄關處為自性的樞紐,道家教我們要「安爐立鼎」無非告訴我們要煉氣為安爐,最能制伏氣慾。煉氣至純陽之自性光明即為立鼎。兩者均是修煉工夫。


    所謂的「五氣」指肝腎肺脾心五臟之氣,如能讓心常保清淨,則濁氣可變為清氣,意守玄關,則可達至中庸的最後一句話「無聲無臭至矣」的最高境界,如此常清常靜,若無若有,回歸自然之無為,長久如此,大道自然可成。


  存養之工夫,係一心清淨,迴光返照,離火自然下降;紅舌高捲,甘露由漕溪上升,升多下嚥,直入丹田與命門之火相見,水化為氣,氣神滿足,勞而不倦,既入前降後升,乾乾不息;精滿不思淫,而化為氣;氣滿不思食,化為神;神滿不思寢,化為虛;虛靈不昧,遍滿法界。道家名曰:「運周天」,佛家叫做:「轉法輪」,儒云:「人欲淨盡,天理流行」,此即逆行工夫。要知道凡人之氣,前升後降,真人之氣,前降後升,此非兩相反麼! 


意譯:論存心養性的工夫,全靠那種純然一片的道心,無煩惱、去貪妄,如此收伏妄念,反觀自性,圓融寂照,則能降伏貪心妄想所產生的心火,令其自然下降,再將舌尖向上捲起,抵住上牙齦(上顎)自然有津液(定靜之後所產生的唾液)必由漕溪(禪定後,津液沿著身中組織的管道上升至舌根,此條管道之),一旦津液漸多,由鼻腔緩緩吸入一口真氣,直入丹田,然後閉氣半分鐘,再吐氣、令腹凹進,直至氣盡為止,反復行之,則性定神怡,此刻便可與命門穴(脊椎骨由下往上算第七節之督脈上,位置在人之右腎部位)之火相遇,此甘露水則蒸發為氣,充滿全身。氣神滿足,自然辛勞而不疲倦,如此,由胸前下降再由背後升起,周而復始,強健不息。進而達乎精水飽滿也不會思淫逸,因已化為血氣,而血氣飽滿,也不會思口慾,因已化為精神,精神飽滿故沒有貪睡之欲,因而已達乎虛靈不昧,圓融究竟,因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了。以上的功夫,道家稱為「運周天」(氣血出丹田,在人身中不斷運行,前降後升,由督脈周身百穴復入丹田,周而復始之謂),佛家則稱為「轉法輪」(法轉於自身,自渡而後渡人,稱之為大轉法輪),儒家則稱為「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人的一切貪欲、妄念没有了,天理良心自然顯現出來。)這些均屬於「逆行」的工夫。要知道:凡夫的氣是前升後降(培養氣之後,不久又衰竭)。而真人之氣反之,是前降後升,這兩者豈非剛好相反嗎?


  吾道所講智慧,就是性命。照見謂之「智」,能具眾理了解之謂「慧」,能應萬事、知行合一、體用兼賅為「智慧」。


怎樣說呢?人生先天時,是乾性、坤命;一落後天,乾失中爻之陽入於坤宮,乾三連,變成離中虛;坤六斷,變成坎中滿。故後天,離性坎命,坎屬水,水屬智,論語云:「智者樂水」。今用返本還原的功夫,甘露上升,離火下降,常使水火相交,智慧合一,不成道而何!


夫道本屬先天,非由後天修不可。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分天卷上說:「八卦周流運呼吸,古今能有幾人知,愚人紙上尋大道,誰知大道在坎離」。


意譯:在天道所講的「智慧」二字,其實是指著人的「性命」,因為能悟知自性光明稱為「智」,能契合一切真理,稱為「慧」,能應合一切萬事萬物,達到知行合一,明其本體,信受奉行,兩者兼備,稱為「智慧」。


這又怎麼說呢?人未降生時稱先天,在先天八卦之象,乾南(上)坤北(坤),乾為純陽為先天之性,坤為純陰代表先天之命。然一落後天(降生之後),從後天八卦之象看來,乾卦已失中間的陽爻而入坤卦的中爻了,乾三連()之象當下變成離中虛();而原本的坤六斷()之象,就變成坎中滿(),故知入此後天,乾之性失一,變成離,坤之命失一,變為坎,如此火上水下而成火水未濟()代表者不圓滿。坎因屬水,水代表五常中的智,論語上亦說:「智慧之人,通常較喜歡水」。今天,如肯下功夫使離性坎命,回返乾性坤命,如此,如坎中的甘露陽爻上升,心(離)火陰爻自然下降,使天君泰然。如此水火相交,而成既濟(),此刻便能智慧合一,成道又有何難。


大道本屬先天,卻須在後天(人間)修持方得以成,所以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盈虛消長,變化無窮,化生萬物,這即是道了。」道藏中的分天卷上說:「八卦之運行本於陰陽呼吸間,古往今來到底有幾人明瞭此中道理呢?愚昧的人想從紙上去找尋大道的蹤跡,哪知道大道的真諦在於於抽坎填離,使回復乾性坤命的功夫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