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次日(隔天), 韋使 君請益( 韋使 君請六祖回答一些問題)。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六祖就跟大家講:總淨,讓我們的心清淨,讓念清淨,然後來進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摩訶底下六祖都會解說,摩訶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盡虛空遍法界,摩訶,大,非常的大,很廣範,超出我們太陽系,不只有我們太陽系裡面的運轉,甚至超出整個宇宙虛空,那個叫摩訶,非常的大。般若就是妙智慧,各位前賢!這個般若有時候就是指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也叫作理體,道理的體,理體就是佛性本體,我們用非常大的妙智慧來到達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就是清淨的彼岸,因為我們都講凡塵是苦海,既然是苦海,要有清淨的彼岸讓我們能上到清淨的彼岸。所以它的意思就是已經回到家了,很温暖的,我們能夠回到我們的本位,每位眾生都是佛,都已經回到佛的本位,已經都是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它的含意就是要我們來追求,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以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復云(六祖又講):「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這個善知識:善知,善識,我們善知真心善識佛性,這樣可以知道真心了嗎?即心即佛的那個心是真心,不是我們的識心,因為識心是生滅是妄心,所以那個不會成佛,一定要真心,所以我們要善知善識,認識佛性,認識佛性以後我們才會著重,凡人不認識佛性著重在身體,佛性没有形相,他就忽視了不看重它,我們已經了解佛性雖然没有形相,可是它有一個本體在,我們要把本體整個都修證出來,我們能夠證了,就是成佛了。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是看我們有没有心,想要成就,有的話我們努力研究去實行都可以到達,菩提般若,那個菩提就是覺,我們那個菩提般若的妙智慧,世人本自有之,我們凡人每個眾生本來都有,都有這個般若妙智慧,般若的意思非常多,所以不把它翻成中文,翻成中文最接近就是妙智慧。用智慧我們會落入聰明,聰明不是般若,所以加一個妙字,妙智慧,就是般若),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那個緣就是因為,只因為我們心迷不能夠自己領悟,自己領悟自己有真心佛性,自己没有辦法知道真心佛性有妙智慧),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那個假就是借著,需要借著大善知識,大善知識本來就是指佛的意思,佛就是大善知識,所以佛祂可以引導眾生成佛,祂有資格來引導,因為祂走過了。走過的道路,然後引導我們後人來走,這樣都正確可以成就,所以要借著大善知識來開示教導,讓我們都能夠見性,各位前賢!見性了没有啊?都不敢肯定,對自己都没有信心。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信是居中,統四端,兼萬善。我們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非常重要,這個信不是我們要去相信外面的事物,是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相不相信?(相信)啟發了没?要真的做,我們在研究性理心法,我們實際的去做,萬緣放下,放下,又放下,那個我們放不下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就是要見這個啦!這樣知不知道?不是很容易嗎?太容易了,我們就會懷疑,可能嗎?是這樣嗎?真理容不得懷疑,本來已經是了,可是你一懷疑就不是了,只要你懷疑,那個佛性不生不滅就變生滅,這樣了解嗎?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你懷疑你就是不相信,不相信就是顛倒,顛倒不生不滅變生滅,變生滅就不是我們要去追求的,奧不奧妙?很奧妙喔!所以我們了解心很重要,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在我們身上,肯相信嗎?(肯)要救自己喔!因為救自己才能夠救人,自己都還没救的時候要想去渡人,要渡去哪裡去啊?自己有實質的信心很重要,我們引導別人走,才會走得很正確,不會猶豫,也不會恍惚,都正確的引導人家能夠成仙作佛,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我們要知道,愚人就是比較笨的;智人比較聰明的,佛性本來就没有差別,笨的跟不笨的,都是自己障礙,假如我們比較笨的是自己障礙自己,我們有一些障礙障住了。有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些三障障礙我們。我們就會不通達,不了解,我們要自己清醒,只要我們清醒了肯按照我們研究的這樣──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進入我們本來面目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整個呈現,整個呈現我們把它守住了,這個叫守真常,然後去生滅,把生滅去掉,守真常,常光就可以現前。常光一現前了以後根塵識心就消弱了。那個時候我們就一定可以成就,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都一樣的,智人跟愚人都有),只緣迷悟不同(只因為迷悟不一樣,迷了佛就是眾生,悟了眾生就是佛,迷悟不同而已,所以我們要居住在悟,不要居住在迷,不要迷昧,一迷昧我們害自己受苦),所以有愚有智(迷悟不同就有分別了,愚跟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就是要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使大家都能得到智慧)。志心諦聽(那個志很重要,我們不要喪志,那個志我們就是追求成佛,那個志不要喪失掉,我們了解志心很重要,就是專一,不要有成見,我們有成見再來聽講經說法,再來看經書都没有用,因為我們會自己產生障礙,所以不要有成見,我們害自己最慘的就是成見,就是主觀意識,我們主觀意識太強了,就是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不要有。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六祖說志心諦聽的時候才要講,假如不志心諦聽就不說了)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我們凡人終日整天,口念般若,就是嘴巴都在講般若,可是不認識自性般若,因為凡人都是用生滅心,生滅心的話見不到般若,一定要把生滅心放下,全部生滅心都放下了,才可以見到般若,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要了解嘴巴唸没有用,一定要實際做,把我們日常用的識心都能夠放下,然後般若就會呈現);猶如說食不飽(那個食是要實際吃,我們說我們在滿漢全席的餐桌前,我們在吃滿漢全席,我們一直說一直說,肚子不會飽,說食不飽,只有用講的,各位一定要了解一定要實際的實踐。我們修道的實踐就是要觀照,觀照我們剛才有先說,就是要把第六的意識變成妙觀察智,那個就是已經始覺智在觀照了,觀照本覺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使智跟理能合在一起,然後完成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就是成佛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入實修的階段),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所以嘴巴在講空,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把佛性啟發了,我們這個空間都是真空,假如我們没有啟發佛性,把佛性侷限在身上,外面的這個空是頑空,各位頑空跟真空能夠分辨嗎?真空就是空中不空,有佛性在。頑空就是空中什麼都没有,這樣知道嗎?我們了解佛性把佛性啟發了,這個時候這個空是真空,就是空中有佛性在,假如我們不了解把佛性侷限在身上,外面的這個空就變頑空,它什麼都没有。這樣了解嗎?差別很大,對不對?我們已經把佛性一啟發了以後,不管我們是眼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吃,身體觸摸,全部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這個時候假如我們看了很遠的景象,你看的都能了了分明,就是有你的佛性在,所以這個空間就有佛性在,像我們看到螢幕,我們就了解看的影像都很清晰,就是有我們的佛性在。然後整個呈現讓我們知道,這樣了解嗎?差別很大對不對?我們啟發佛性了以後,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已經在整個空間全部都是佛性,以我們習慣性來說不是這樣,都把它侷限在身上,所以就很窄了。侷限在身上的話,這個空間就頑空了。我們也講過,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有没有聽進去啊?(有)為什麼有水火風土?色跟空不二,空中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天地的原素,所有萬相都是水火風土積聚在一起現相,積聚才呈現,萬相都是這樣,我們身體也是,我們身體也是水風火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所以身體是假的不真,不要住在身相,我們住在身相,見不到如來,所以只要我們不住相了,就可以見到如來,所以了解空間裡面它有水火風土,水就是我們用冷氣機、用除濕機就可以把水集中,我們就看到了;火就是熱度,我們為什麼都穿短袖就是因為有熱度,那個就是火;風更容易,只要我們一手不動,一手在動,風就知道;土,太陽光從空隙裡照進來,我們可以看見灰塵,那個微塵就是土分散,土一分散就變微塵,一集合就變土,所以空中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色,空中就是空,所以色空不二,合在一起,這樣了解嗎?我們最不容易了解就是這個,為什麼色空會不二,色是色,空是空,怎麼會合在一起,這樣我們就知道,真的原來是合在一起,所以一定要研究,研究才會知道,不研究不知道。)剩下半小時給各位問問題:


 


一、劉講師說佛陀的戒律裡不養寵物,儒家不是說要親親仁民愛物嗎?像很多流浪狗如果不救牠,不養牠就會死,這樣我們不養寵物是否還對呢?


引導我們走入那個博愛就不在這個特殊的佛的戒律裡面,我們了解親親仁民愛物,是發揮我們博愛的精神,博愛的精神就是希望所有眾生都能成佛,養寵愛的心態,就是我們已經有閒暇的時間,金錢又夠,讓我們可以去養這些寵物,不是說絕對不可以,只是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啦!不要再攀緣,因為我們攀緣害苦的是我們自己,假如你覺得說親親仁民愛物,愛到所有的動物,我們社會上的流浪狗真的多啦!你全部把牠們收來養,真的是很大的負擔,又很麻煩。以後你還要負責,那個就是種比較遠的佛因,那些流浪狗你全部都養,你要負責牠們以後轉世為人時,你來渡化他們求道,來修道,然後成佛。那個發心,因為你愛物愛到所有的動物,那個都是可以。假如我們自己要成就的話,就盡量摒除所有的身外物,這樣修道就很專注,很容易成就,我們再回到真理來看,一本散萬殊,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没有分別的,是從我們的真心佛性呈現,所有的物都是真心佛性,所以不用分別,這樣了解意思嗎?


不要覺得太淺不好意思問,都没關係,愈問大家的進步會愈快。像上禮拜不是說即心即佛嗎?他覺得聽二個小時没辦法成佛,我們都有没有得到答案,根器夠,像六祖二個小時都不用聽,他就可以成佛了。對不對?我們覺得自己根器夠,二個小時也可以,覺得還不行,還不了解就要再來坐著再研究再薰習,即心即佛的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了,那個名稱雖然是心,可是已經是佛了。可是我們日常在用的心是生滅,那個是妄、不真,不是那個心,我們知道了。没有問我們就不知道心有差別,而且差別還很大。那在問祖先拜素的都没有筊,拜葷的都有筊,我們要了解不執著就不會當鬼,鬼都會執著,他已經造了業,在地獄裡面受苦了,我們不要增加他的業障,所以我們不要拜那些葷的東西,因為會增加他的罪業。他會愈來愈苦,所以我們孝順變成不孝。你害他受苦愈久,我們都用素食來拜,就是循循善誘,引導他走向善的方向。所以這個問出來也給我們答案了,就是很好,你真的這樣就叫做孝,你一直要增加他的罪業那個叫孝嗎?就不是了。還有没有問題。


 


二、黑板的”偏”河沙是不是寫錯?


是雙人的徧,普徧的徧,後學没有回頭去看黑板寫怎樣,讓我們的佛性光明普遍整個宇宙虛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性的光明,一粒沙,一個佛世界。普遍的遍不是辵部嗎?一個走字邊喔!二個是同樣的意思。這個徧也一樣,就是普遍的意思。還好有問,不然後學都不知道,寫出來已經錯了。


 


三、五祖講:「善自護念廣渡有情,流佈將來,勿令斷絕」這句後學懂,但再接下來那句後學就有點不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有情就是有情識,像我們人、動物你打牠,牠會痛會叫,牠有情識,有情來下種,就是這些有情識的我們把他播種,播佛的種子,因地果還生,我們播什麼種子,它就生什麼樣的果實,無情亦無種,像樹、石頭都無情,無情的話它不能接受佛的種子,所以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它没有性也不能產生佛的果位出來。就是這個意思,倒是善自護念的護就很重要,像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呈現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已經能夠了解知道了,然後我們就要保護,那個念有的會用受持的那個持,護持。用持就是把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拿出來用。用護念,那個念就是正念,就是没有念頭。我們要了解没有念頭就是正念,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正念,使我們的正念時時刻刻都在。在的話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假如我們有起心動念,就變成眾生的知見,那個都是不真,假的!這樣了解嗎?還有嗎?


 


四、剛才的偈語生死涅槃等空華,黑板寫成涅槃生死等空華,這樣可以嗎?


可以。後學不是講光明寂照徧河沙,寂照應該在前面,寂就是不變之體,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本是功能作用照一發生了以後才光明對不對?可是他把光明移到前面去,就是對調,像我們稱呼外國人的時候,名字在前面,姓在後面,我們中國人都是姓在前面,名在後面,就是對調。意思我們要了解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生死就是生滅。假如我們用不生不滅來對生滅,這個不生不滅一樣是對待的,它不是究竟,所以涅槃跟生死就變平等了。它是兩邊對立出來的名稱,它是對立才有的。所以這邊我們就了解生死跟涅槃是一樣,没有生死就不用涅槃。這樣了解意思嗎?


 


五、請問我們在講佛性,佛菩薩對待眾生都是平等心,但道場又說從善的先渡,這樣是不是有分別心?我們在講修道要認理,又要講慈悲,又要講不攀緣,可是我們常有對待心在修行上面,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破除,謝謝!


他問這樣很好,我們了解修到了成佛成菩薩了以後没有分別心,我們現在為什麼說先去渡善的,惡的就把他撇在後面,這樣不是分別心嗎?可是你要了解你去做一件事,可以很快看到功效,同樣做一件事,都没有功效。你久了會不會心灰意冷?我們一下子善的都不渡,都去渡惡的,惡的他為什麼會惡,就是離真理很遠,離道很遠。你要渡他求道,渡他修道,因為他離得很遠,你要用很多的心思,很多的精神時間,然後來引導他,那個成就是很慢的。善的他已經接近了,你一點化,他馬上就跟你走,所以成就很快。我們先把善的渡進來,讓善的發揮他的佛性,又參加渡化眾生的行列,就更寬廣。惡的我們就是慢慢的調,把他循循善誘,慢慢的調教。因為惡人真的你要渡他很不容易,不要說惡,不善不惡都很不容易渡,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隨順世緣,假如說那個善的我不認識,那個惡的我認識啊!隨順世緣,這個時候你倒是可以用心,最重要的是你本身的行為,你的行為是值得人家效法,你在行為之中就已經感化他,你不用講,他對你就已經信七分了。這個時候你再講話,那個話就很有作用,他就肯聽,他就肯改變,惡的就變成善,善的變成可以跟你修道,没有分別到一定要先渡善的,惡的不渡。不會那樣,看我們接觸的環境、熟悉度是這樣子的,所以那個叫隨順世緣,順著凡塵的因緣。這樣可以嗎?


 


六、劉講師您好!我們有一句話講:「事障凡夫,理障菩薩」那我們一些前輩成菩薩果位,是不是他還有一些障礙在裡面?佛跟菩薩到有什麼分別?


我們凡人都被事情障礙,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很實際的就是事情,在事情我們被那個事情卡住了,卡住了就變成障礙。本來事情都一直在變化,現象都變化無常,可是我們不知道變化,不知道無常,把它當作是常,然後我們被它障礙。被它障礙以後就自己經不過那一關,所以事障凡夫。然後理障菩薩,菩薩為什麼會被理障礙?我們要了解真理是一個絕對的,絕對的真理没有妥協的餘地,可是我們在渡化眾生的時候就是需要用方便法門,方便法門很多都跟真理有相抵觸的地方,所以他没有用方便法門,直接要引導到真理,所以就被理障礙了。所以理障菩薩,事障凡夫。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就是真理我們知道,可是在渡化一個人的時候,比如說跟你去求道要素食,我可不可以吃蛋啊?有没有遇到這個問題啊?假如我們知道這個人生活習慣,没有葷的東西就是吃不下飯,他問這個話的時候,你要用方便法門,雖然能夠吃清是最理想,可是在那種狀態下,你就跟他講:「可以啊!你要吃可以。青陽期蜂蜜可以喝,紅陽期牛奶可以喝,現在白陽期蛋可以吃」,這個是方便法門,等到他研究真理了以後,了解我們吃蛋還有濁氣,濁氣障礙我們佛性不清淨,是我們要用方便法門,方便它不符合真理,所以菩薩理障就是在這裡,我們用方便就是要承擔,你有承擔的擔當,你就可以用方便法門,引導循循善誘,這樣可以嗎?佛跟菩薩到有什麼分別?菩薩分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叫作等覺,跟佛那個覺已經平等了,叫等覺。然後再上去就叫作妙覺,妙覺就是成佛了。所以佛跟菩薩還有階級之分,就是還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了解很多菩薩就是不願意取正,不願意進入涅槃,就是不願意離開凡塵,就是要渡化眾生,所以他留業潤生,留了一些罪業要滋潤眾生。所以他自己寧願受苦而不要成就,要來救渡眾生。他看到眾生受苦很可憐,他已經修到可以成佛的程度了,可是他不願意取正,不願意取正就成不了佛,所以就在菩薩的位階,可是他的發心是很大,像觀世音菩薩說:「娑婆世界眾生没有渡盡,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薩說:「地府的眾生没有渡盡,也不願意成佛」可是他們的發心一直在做,現在都已經成佛了,觀世音菩薩成南海古佛,地藏王菩薩成地藏古佛,都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們還是一樣憑著他們的愿力在做,並没有成佛了就全部放棄了,不是!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發心、愿力,那個很重要,就是不願意取正,很多都有這樣的現象,所以我們要了解,地球運作為什麼這麼順利,就是已經能夠成就的佛菩薩,他們在護持我們居住的環境,讓我們能夠安居樂業,這個我們看不到的。地稍微一動,什麼九級大地震,那個在天地來講,九級不大,九十級的都有,要知道這樣的話整個眾生没辦法存在,所以佛菩薩來護持我們整個生活的空間,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成佛了以後,我們一樣會護持,就是希望讓眾生能夠安居樂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 chen 的頭像
    anne chen

    anne心靈成長部落格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