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就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最尊貴、最上等、最第一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追求,各位會了嗎?會不會?一樣啊,就是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整個摩訶般若波羅蜜整個都呈現,這樣會不會?很容易喔!按馬錶看看能不能夠二十四個小時),無住無往亦無來(我們那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無所住,有所住就有生滅,無住。也無往也無來,没有往也没有來,没有往來,就是常住,一直都在,如如不動,常住的),三世諸佛從中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從這裡出來,我們從這裡進去再出來就成了。這樣了解嗎?没有一個了解啊?)。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各位前賢!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形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精神,所以我們了解這個色就是身體,有形有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凡塵在用的,最拉我們造業的就是這個。受,我們有感受,然後產生想,想就有行為,行為接著下來就留存記憶。受想行識就讓我們一直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打破五蘊煩惱,把它打破,各位前賢!打得破嗎?都不想把它打破,保持好,當然人身難得嘛!打破了就都没了,我們了解是從心地用功夫,不是把身體毀壞掉,而是我們從心地已經建立,認識真理,形相都是假,虛幻不實在,然後我們不住相了。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樣我們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都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要解脫要自己努力,不是求仙佛,拜託!老師把我解脫,我很苦啊!我們有没有這樣想啊?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我們在凡塵勞勞碌碌啦!都免不了的)。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各位前賢!三毒是什麼?(貪嗔痴)對!正確!就是貪、嗔、痴,貪嗔痴就是三毒,我們把三毒變成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六祖的頓教法門,從一個般若,然後產生八萬四千個智慧)。何以故(為什麼要產生這麼多智慧)?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我們凡人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才要八萬四千個智慧來處理這個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没有塵勞的話,我們的智慧都時時刻刻呈現),不離自性(都不離開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能夠領悟這個頓教法門,就是無念,没有念頭)、無憶、無著。不起誑妄(都没有念頭,不起心動念,所以也没有憶没有回憶,然後也無著-不著相,不起誑妄就全部是真,不起妄),用自真如性(用自己本身那個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所有面對的萬法,我們都不喜歡不討厭,不取不捨--没有取捨,没有取捨都不造業)。即是見性成佛道(所以六祖苦口婆心就是要我們都能夠成佛道,能夠成佛)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假如說我們要進入甚深的法界,就是很深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住的地方,那個法界,以及般若三昧,妙智慧的正定,三昧就是正定,三昧是梵文,我們中文叫正定,所以我們要有那個妙智慧的正定,時時刻刻妙智慧都在,那個叫三昧。我們可能啟發以後,有時候出現,有時候不見,所以没有三昧,假如說三昧時時刻刻都在,那個叫般若三昧,時時刻刻都是有智慧,那個叫般若三昧),須修般若行(一定要修般若,般若就是離相,有妙智慧可以離相,離相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佛了)。持誦《金剛般若經》(就是要我們來持誦金剛般若,金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就好像金剛,它可以破壤所有念頭,不會被念頭破壞,我們有没有按照這樣子做啊?我們時時刻刻都被念頭牽著走,被念頭破壞。對不對?六祖就是要我們啟發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用不生不滅的佛性來主宰,這個叫誦持金剛般若經,能夠誦持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就有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就可以脫離苦海,所以啟發般若很重要,要啟發般若一定要認識佛性,不認識佛性般若無從啟發,要認識佛性就要把凡塵所有相都去掉,所有相都是假的,假相都去掉以後,佛性就出來,持誦金經般若經)即得見性(我們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本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我們能夠持金剛般若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就是没有辦法把它的功效全部講出來)。此法門是最上乘(這個最上乘的法門,從自己的本性來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啟發了以後救自己,不但可以救自己,還可以救很多眾生,所有眾生都這樣引導,引導他自己救自己,各個都得救了,各個都已經上法船了,所以把這個娑婆世界就變成蓮花邦,真的可以到達的),為大智人說(所以這個最上乘為大智的人來講),為上根人說(上等根器,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上等根器是要自己一直培養,培養那個善,讓那個善能夠生根,有善根還要讓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了,可以接近上乘佛法,可以接近善知識,這樣修起來就很容易,所以本身的條件就是要累積那個善,上根就是有累積善而變成上根);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小根小智的人一聽,心生不信,因為哪有那麼好的,就這樣就可以成就)。何以故(為什麼呢)?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這個天龍下雨在我們南瞻部洲,閻浮提就是南瞻部洲,就是我住的這個世界叫閻浮提,也叫紅塵,我們住在紅塵。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北俱蘆洲的眾生平均壽命有一千歳,去到那邊那裡人民的壽命都有一千歳,所以我們兩百歳算什麼?真么壽,很短命,可是釋迦牟尼佛講,去到北俱蘆洲没有機會行功德,大家都善,救不了人,没有辦法累積功德,無法成佛,所以列入八難之一,八個很困難裡面的一個。我們南瞻部洲善惡各半,善的很多,惡的也有,看我們要行善作惡,你假如把惡人勸善那個功德很大,容易做,所以佛菩薩都要來這裡南瞻部洲示現,來救渡眾生,行功立德,都已經成佛了,成菩薩了,祂還很努力,比我們眾生努力,我們眾生受苦都麻痺了,都不知不覺,有的甚至苦中作樂,在苦中在作樂),城邑聚落,悉皆漂流(下大雨在閻浮提,整個城市聚落都漂流),如漂草葉(水災就給我們看了,就是這樣,雨太多了,一年的雨用三天把它下完,厲不厲害?很厲害!結果我們就遭秧了,很多人命都不見了。);若雨大海(假如這個雨下到大海裡面),不增不減(没有增也没有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假如說大乘人,最上乘的人一聽到金剛經,心開悟解。各位悟解了没?都萬緣放不下?都起心動念啊?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就是悟解了,領悟了解了。不肯的話,就是不悟解,還没有領悟了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我們本性裡面自然就有般若的妙智慧),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不借著,假就是借的意思,不借著文字,不用文字,就是不要,因為六祖本身就没有認識字,不識字,所以我們要了解修道跟學識没有關係。後學都講老前人時常唸:「你看!我們凡塵博士那麼多,哪一個博士成佛了?」後學在他身邊聽得很習慣,都時常在講這個,是不是啊?有没有博士成佛?博士很多對不對?很多很多,没有一個博士成佛的。所以我們了解學識跟我們修道没有直接的關係,假如學識你肯用到我們佛性來那是最好,可是他當成文章了,就不行了,變成文學,不是佛性是文學,文學孔老夫子講說:你全部本份都盡到了,行有餘力再來學文,不是這樣說嗎?你還有力氣,你每一樣都做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學對儒家思想都不敢演說,因為我想我都没讀書,講那個都是知識份子在說的,好像不太適合,所以就專研佛經,佛經比較深入,比較了解它講的意思)。譬如雨水,不從无有(這個无是先天的無,雨水不是從没有,然後有。它都是存在,存在這個空間),元是龍能興致(原本都是龍可以把雨水集中以後,然後降落在一個地區),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令眾生跟草木,眾生就是有情,草木就是無情,讓這些全部都得到滋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這個百川眾流,不管大小河川一定都流入大海),合為一體(就變成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所以我們了解凡塵所有一切萬象都不同,可是一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全部都相同,都是一體的,就能夠合為一體,所以我們這個般若本性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剩下半小時要給各位問問題的時間到了,各位有没有準備要問啊?不用怕不好意思,你認為我問這個不知道會不會被笑?不會啦!大家心裡都有問題在,大家都有,所以就可以問。還没有問之前後學講一個故事,你們可以一邊想說怎麼問?有一個師父他要出遠門,然後跟他的徒弟講說:我的桌子上有一本金剛經,你不要去翻,不要去看。然後師父就出門了,就出遠門了。這個徒弟師父不交待,他也不會去翻,師父一交待了他特別好奇說:金剛經怎麼不能翻?所以他師父出門以後他就去翻,金剛經一翻開以後金剛童子就出現,「主人有什麼吩咐?」趕快再把它合起來,嚇一大跳,怎麼裡面有人?然後想一想,我每天在挑水,我趕快又翻開金剛經。金剛童子又出來:「主人有什麼吩咐?」他說:「我每天都去山下挑水,那一段路很難走,你可不可以把它鋪平?」祂說:「主人!是!」就不見了,隔天他要下山挑水,那個路就很平很好走了,就很舒服。過了幾天他師父回來,走到山下一看,唉怎麼不一樣了,難道我走錯了,愈走愈懷疑,走回來,看到他的廟,對啊!這是我的廟啊!然後他徒弟看到師父回來了,哇這下糟糕了!趕快跪在他師父面前:「師父!對不起!我没有聽你的交待,我去翻你桌上的金剛經。」師父說:「你為什麼去翻?」他説「我好奇啊!」「你看到什麼?」「看到金剛童子!」他師父說:「修道人不可以講妄語,一定要實在」「師父!真的!」「不然你翻給我看看!」徒弟翻開,「主人有什麼吩咐?」這個 時候 老師父看到,哇換我要跪下來了,然後就跟金剛童子講:「我都已經誦四十年了,從來你也没有現身給我看啦!我那個徒弟連一次都還没有誦,竟然他一翻開你就出來,你是不是大小眼啊?」那個金剛童子說:「你才四十年喔!你的弟子已經誦了四十生四十世,你才四十年而已,不夠啦!你那個功力還不夠!你的徒弟雖然一次都還没有誦,可是他累積已經四十生四十世」這樣各位懂嗎?所以我們修道之人不可輕於初學,那個出入門的人,你不要看輕喔!他已經修好幾生好幾世了,你才一世而已喔!所以不要看輕人,了解這個意思嗎?所以那個就是上等根器,所以他就能夠一點就通,想出來要問了没?


 


1.  劉講師好!在我們在真空之前,是不是要學習專心的做萬緣放下?真空之前學習萬緣放下,你是說要先學真空,還是先學萬緣放下是嗎?就是我們要萬緣放下之前嘛!萬緣放下之前?你還把它分階段啊?要専心的去做,是不是要這樣子?你就專心的萬緣放下就好啊!那後學有一點淺見就是我們來佛堂學習性理心法,對不對?那我們要萬緣放下,是不是我們要專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專一的做一件事情跟萬緣放下雖然有一點雷同,可是不一樣。因為一件事它還有讓我們住相的地方,那萬緣放下是全部没有,後學就講:連天蹋下來都不要管!不管再怎麼大小事都放下了,放下、放下、再放下,可是要了解到,萬緣放下這個時候是了了分明,懂不懂意思?没有起心動念,可是我們了了分明,那個了了分明就是真空,就是佛性。這樣了解嗎?了解!謝謝!後學想請問:像我們課前講師會帶動嘛!老師說我們要拍手,後學是覺得我們拍手一心一意就好,我們不要再那邊踏步,因為踏步的話反而會分心,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感覺那個氣很雜,後學有這種想法,不曉得劉講師感覺如何?後學剛聽到說要講課之前要先拍手五分鐘,後學都講喔那手都拍紅了,各位有没有把手都拍紅了?(有)手都拍紅了,是我們操持講師慈悲啦!就是讓我們學習,使我們身體健康,畢竟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夠修道,確實手的穴道跟腳底一樣,所以腳底按摩跟你手在拍一樣,不然有時候你可以用手指把手刮看看,它一樣有那個砂粒。就是有穴道,有那個功效,各位可以大家互相,看是不是可以不要拍那麼久?這個可以商量,這個不是一定,我們是不是不要踏步?喔!不要踏步喔!專一拍手就好,那個可以跟操持講師說,我們不要踏步就只有拍手就好。會分心,就是拍手就專一拍手,踏步就專一踏步。


 


2.  劉講師好!後學曾經萬緣放下之後,然後一心不亂,可是有好幾次就想要睡覺,這種現象是屬於怎樣的現象?請劉講師講一下,謝謝!


這個現象,各位前賢!這個就是我們肉體已經太疲倦,我們平常都硬撐,硬撐著,所以在萬緣放下的時候,全身的硬撐也一樣放下,放下的時候身體的需求它竟然顯現,呵怎麼一直要睡著,所以這個時候就睡,你睡足了飽滿,你自然會起來,你起來的時候再來做,那個效果真棒!最好就是那個時候,所以你不要硬撐,你硬撐的時候没有效果,那個身體已經很疲倦了,我們要了解身體也要讓它能夠調和,身體調和了,我們做才容易有成效出來。那個是平常硬撐啦!一萬緣放下,身體那個整個都呈現,睡飽了就好了,睡飽了他自然就醒了,自然醒了來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效果很快,而且我們可以領悟。尤其在那種現象之下,我們要了解那個般若妙智慧就在那個時候產生,了了分明,可是没有起心動念,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竟然能夠了了分明,那個就是般若妙智慧,然後要一直培養,不要炫耀,炫耀會不見,去炫耀就不見了。


 


3.  劉講師您剛才說我們住相,我們修道人不要住相。我們怎麼幫助住相的人,不要住相?


這個也是從真理下手,就是了解凡所有相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不只有形相,事情也是一樣,事情没有形相。可是事情也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那個緣聚緣散都是變化無常,我們住相,形相已經變了,我們住的相還是在舊的形相上面,所以我們已經跟不上了,跟不上形相的變化,所以了解說我們從真理著手,萬象都一直變化,萬象都一直變化,那我住相我要住在那個相?它一直變化啊!那我的住相也要跟著一直變化嗎?這樣就了解,原來都不用住,它都是假的!最後都已經不見了。不見的時候,我還在住相,是不是這樣?後學講的是:我們修道人知道不要住相。我們怎麼幫助住相的人?如何幫助住相的人?一樣!要幫助住相的人,就是要跟他講這些理,讓他了解凡所有相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有因有緣。一定要有因緣,因緣聚會形相才有,因緣消失這個形相就消失了。後學都講,房子水泥它的壽命是一百年,我們要了解有原料,有人工,有因有緣,有原料的因,有人工的緣,然後把它蓋成的房子,我們來住,這個叫緣聚。然後一百年到,叫緣散,這個水泥都風化了,就不能住,再住危險,它會倒下來。所以了解凡塵的形相都是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也告訴住相的人這些相都是變化無常。


 


4.  劉講師好!各位前賢好!我們從一開始就說要用不生滅的心修不生滅的道,但是這個世間就是因緣合和,成住壞空,苦空無常,一切都是一個根塵對境,即使我們在修道,我們也會遇到有煩惱障礙的時候,前賢會跟我們慈悲要我們轉念,事實上現實上有很多無法用轉念的,比如說我現在肚子餓,你叫我用轉念的把肚子餓的感覺轉掉是不可能的,延伸到我們今天去渡人的時候,遇到那個人他就是迷,所以他不明理,我們渡人又要從真理去下手,譬如說貧窮的人他就是會貪,我就是没有那你今天有錢可以借我嗎?我們借給他,他未必能因為我們借錢的這個動作能改變他的心性,戒貪,現實面我們教他說,你今天會貧窮就是因為過去你没有布施,没有種福田,你要歡喜做,甘願受。往往這個理在他身上是行不通的,這個時候我們又如何教他轉念?就像剛剛的那位前賢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幫助住相的眾生不住相一樣?謝謝!


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從理上著手。我們了解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要找到這個真心來修道,這樣的道修的才正確,假如我們用凡塵心意識來修道,修不成道。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是走入性理心法了,不走入現象,我們現象還是要在現象之中生活,我們要了解生活之中,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事情來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應對?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就是進退應對有一個剛好的角度,然後我們去應對。應對了以後就把它拋開,這個現象,我們要了解到並不是說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也叫現象進入不生不滅。不是那樣啦!就是我們要了解,修的是不生不滅,我們用那樣的心來修,然後外面的萬象就隨它去變,那個隨順世緣無掛礙,我們要隨順世緣,然後我們要保持不生不滅的心來修,各位前賢!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絕對不要忘記,我們用生滅心來修,修不成道。用生滅心修,造業。造了業要受苦,所以不要用那個生滅心來修道,然後你接著問說,我們去渡人,然後他是不怎麼理想,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假如說我們認識的人,全部都這一種狀態,你就要衡量哪一個輕?哪一個重?先從輕的著手,去跟他生活,假如說所渡的人都已經渡上岸了,現在就剩下這些不怎麼理想的人,你就要用你自己的誠心,然後用身教來感化。感化他能夠知道自己的過錯,所以我們要了解,並不是馬上要他能夠求道能夠修道,大概没有這麼好的事,都是要我們用心慢慢地去引導,引導他能夠改變他的觀念,觀念一改變,行為就會改變,行為一改變了以後,他就不會非份的要求,然後我們也慢慢地身教、言教一起來,慢慢地勸他,就有可能渡他求道,是這樣,不是說你要去渡他求道,你就要去幫助他生活,你不是就要去幫他顧一家子,你有那麼大的能耐嗎?你如果渡一百個,就要顧一百家,那就累死了,都累垮了。所以也是一樣,隨順世緣,他什麼樣的因緣,我們用什麼樣的來對待,假如真的是離得太遠,我們就種佛因就好啦!我們不是時常看到「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有没有?那個就是種佛因,這一生没有修成,種個來生,所以不用急,急没有用。不要馬上他轉念,他要不要轉?由他自己去決定,我們本身用一個誠,誠心的誠,就好了,這樣可以嗎?


 


5.  劉講師您好!後學踏入道場二十幾年了,碰到的都是摩門教來渡我,基督教來渡我,但是没有碰到一貫道的來渡我,這是為什麼?


可能你累生累世跟摩門教比較接近,所以都是那一些會來邀請你,一起跟他們生活,可能一貫道都要講機緣,要有那個因,要有那個緣,有因緣會合了,然後事才會成,所以這個你有辦法坐在這邊,又聽上乘佛法,不是没有因緣,絕對是有,所以就不要苛求,已經到了就好,可以嗎?好再說,他們怎麼那麼懶惰,渡別人都不渡我,他不知道我已經求道了?以往渡人求道都是要身家清白品行端正,不像到後來能夠渡多少就渡多少,趕快拉人來求道,我們要了解真正要有那個因緣,就是有人跟你熟識了,知道你身家清白,品行又端正,然後他就引進你來求道,這是最正式的。我們現在就是有一個貪功,說有人就好,那一種現象是有一個浮濫,渡人以後也没有保證他能夠來修,能夠成佛,也没有這種心裡準備,所以那個都是很初淺的,我們要了解我們走入人生的真理,是很不容易,要求自己品格能夠很高超,這個人中之龍,人中之上,那種情形要自己追求,不要埋怨別人,他們怎麼那麼懶惰,没有來渡我,那可能緣都還没有成熟,要機緣成熟。機緣成熟自然就會成了,這樣可以嗎?


 


6.  劉講師!請問一下你剛才講的什麼南瞻部洲,四大部洲要怎麼寫啊?


要怎麼寫喔!那個往後我們都會詳細說。好不好?要現在說嗎?游講師要寫了。


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南瞻部洲。還有廣欽老和尚說:「没來没去,没代誌(台語没事)」跟您今天講的有没有相關?我們要了解那個常住不遷,没來没去就是常住,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就是不來不去,没事。我們的真心佛性就是這樣,那個廣欽老和尚就是領悟這樣,所以他才講出來。說「没來没去,没代誌」我們的真心佛性本體就是廣欽老和尚講的那個樣子:「没來没去,没事」,有事是我們自己自找麻煩,自造業自受苦。那個叫有事,都没事。


 


7.  我們天然師尊有慈悲,請我們睡前要真人靜坐,真人靜坐兩眼閤起來會有金光,有時剎那間,冇時不到一秒,玄關的地方就會有靈波,請問這是要保持下去,還是隨它自然消失?


這可能各位努力修的時候,意守玄關,都會有這種現象出現,各位就是要了解我們已經接受明師一指點,那個玄關已經打開了。所以只要我們努力的讓我們佛性的進出都從門,以前没有求道是左道旁門,都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泥丸宮、肚臍,那個是左道旁門,玄關是正門,我們儘量出入都從正門,這樣就很正確。會顯現那個光來給我們看,那是給我們信心,就是你走的路正確。不要住相,不要說要不要保持它,不要住相,不要管它,不要在意它,那個只是一個門,像我們每天出入都從門,對不對?我們有没有去對著門一直看要注意著它,有没有?没有嘛!你就很自由自在的進出那個門就好了。不要住相,不要管它要呈現多久,不要。住相以後會有病,那個就不好了。還有嗎?没有的話再講一個故事,好不好?因為還剩下五分鐘。


 


有一個修道人,他就是唯有消舊業,不敢造新秧。他就很努力的修道,然後到一個很偏僻的小村莊去開墾一片荒地,就在那邊生活。那個小村莊的村民看到他的作為很感動,一個人那麼努力的在修道,都是自食其力,就來幫他蓋一個草寮。讓他能夠遮風避雨,能夠過生活。這時候村莊有一個長者的女兒跟男朋友交往懷孕了,因為在鄉下的地方,這是非常大的事,女孩子没有結婚就懷孕了,那個是非常不名譽。所以長者就一直逼問他女兒說:「孩子的爸爸是誰?」就是要找他算帳,結果那個女孩就講說:「那一個修道人」,這下子無妄之災。那個長者就來指責這個修道人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害他没有辦法在這個村莊跟人生活在一起,就叫村人又把那個草寮又把它拆掉,那個修道人一句話也没有辯白,他想說:「這種事我要是辯白,他那個女兒的命可能就没了」,所以他不敢再造新秧,都没有辯白,然後過了十個月滿了,孩子生下來了,長者就把嬰兒抱來給這個修道人養。他就把孩子養,然後背著嬰兒工作。過了幾年,她那個男朋友回來了,去外地打拼,有一點成就了,就跟那個女孩講:「我們可以生活了,已經有經濟能力了」。那個女孩就跟她爸爸講,我的男朋友就是這個,不是那一個修道人啦!這個長者一聽到以後,啊怎麼這樣,又去集合全部村莊的人,又去幫他蓋房子。那個修道人都是平常心,没有喜歡,也没有討厭、生氣,什麼都没有,後學看到這個故事。我想,哇這個我們怎麼做得到?一定辯也要辯到臉紅脖子粗,對不對?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是要想遠一點,要有那種容量。要有那個內涵能夠容納包容,這樣就可以救人。不然那個女孩子不見了,嬰兒也一定不見了,都没辦法在人世間活下去。由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可以影響蠻大的,我們影響力一發揮出去,都蠻大的。所以我們往後在做事的時候,要考慮遠一點,自己吃虧没關係,一定要保持正氣,浩然正氣,所以今天發問就蠻踴躍的,我都講,在台北小小的一個佛堂裡面,大家都問不完,你們這麼多人怎麼都没問題?很奇怪!你們都修得很好嗎?我們時間到了,下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