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024 性理心法班—六祖壇經  劉芳村 講師主講


後學在講各位聽得懂嗎?(懂)本來今天想講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耳根圓通,來輔助六祖壇經,想說國外也在收看,没有資料,所以我們今天先把資料輸送到國外去,下個禮拜再來說耳根圓通,各位在下課的時候可以先拿回去看,已經有帶來耳根圓通的那個講義,各位可以先看,看了你就知道非常的好,那個資料很棒,你看了就可以修成佛,不用來聽也没關係。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各位有聽過空性嗎?(有)什麼是空性?不是聽過嗎?没有答案啊?萬法皆空,空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各位前賢!當我們已經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了解而且把它啟發,啟發了以後跟整個空間融成一體,這時候的空就是真空,就是我們佛性。假如我們凡人把佛性侷限在身體,那外面的空是頑空,頑空就是空中没有東西,那個叫頑空,所以差別在我們已經領悟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而且已經把它啟發,然後茁壯長大,這個時候的空都是佛性。所以空性即是佛性,所以凡人嘴巴說空,不認識,這樣知道嗎?為什麼六祖會講只有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就是非常長遠的時間都見不到我們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佛性非常奧妙,我們平常都没有體會,我們借著講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耳根圓通,把我們佛性能夠整個呈現出來,跟虛空融成一體,這樣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這樣了解意思嗎?因為六祖講凡人嘴巴在講空、空,都不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有原因的,因為差得非常微妙,不了解那個道理。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摩訶就是大,大到無外,小到無內,那個大,般若就是我們妙智慧,波羅蜜就是到達清靜的彼岸,我們用廣大的妙智慧來到達清靜的彼岸,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們的妙智慧非常廣大,可是我們都没有啟發,我們没有啟發佛性,那個妙智慧出不來,所以一定要認識佛性,然後培養,妙智慧才會呈現),此言(此言就是我們中文,那個梵語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中文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摩訶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妙智慧到達清靜的彼岸,已經都没有對待了、没有鬥爭了。)。此須心行(就是要我們的心來做,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有空閒的時候我們就要做,各位前賢!我們要做什麼?我們有空閒的時候要做什麼?浪費我已經講了第五次了。不是有空閒的時候,我們就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就是心行,我們已經心行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樣了解嗎?我們已經心在行了,行摩訶廣大的般若妙智慧到達清靜的彼岸,各位有没有做啊?(没有)還没融入生活,還要一段時間,先蘊釀一段時間,然後把它融入生活,只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有空我們就萬緣放下,這個時候一念不生,叫做心行大智慧到彼岸,這樣了解嗎?我們每一位都是佛,所以我們不要看輕自己,都可以到清靜的彼岸,都可以成就。對自己要有信心,各位有没有信心啊?(有)),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嘴巴念没有用,那個都是空,頑空,不是真空,各位現在對頑空跟真空分得清了嗎?可不可以分得清楚了?就是我們把佛性已經能夠啟發了,跟宇宙空間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整個宇宙都是我們真心,所以這個已經心在做了,心在行了。已經到達清靜的彼岸,波羅蜜就是清靜的彼岸,已經到達了。我們在做的時候就已經到達了,假如說我們没有,我們都認為佛性是在身上,那就把佛性侷限在身上,外面的空都是頑空。頑空就是空中什麼都没有,什麼都没有叫做頑空,空中有我們佛性那個叫做真空。比如講我們現在眼睛都能看到形相對不對?所有形相都能看得很清楚,我們要了解我們眼睛是心的工具,然後在看是我們的真心在看,真心都對整個空間都了了分明,所以整個空間都有我們的真心在,了解意思嗎?因為眼睛的變化性比較大,所以用耳根就比較能夠顯現我們佛性很寬廣的那個程度,所以才選擇用觀世音菩薩修持法門──耳根圓通來輔助我們大般若到達彼岸。如露如電就是我們口念心不行,就好像外面的露水跟閃電,一下子就過去了。對我們没有實際的幫助,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我們能夠口念,然後心再行,心已經肯做了,這樣心口就相應,就是我們的心口跟整個宇宙虛空都融成一體了,心口相應),本性是佛(所以各位要相信,我們本性就是佛,之所以没有成佛都是因為我們造業,造了業然後被業推到凡塵來接受果報在受苦,只要我們把業都了掉了,我們又恢復到佛的本位,所以我們每一個都是佛,六祖講的没錯,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離開性就没有佛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本性就是佛,一定要明心見性,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明心見性,各位明了没?見性了没?都不敢肯定)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大到没有外面,小到没有裡面,非常的寬廣,没有邊畔,這個大就好像)。心量廣大(我們每一位的心量都非常的廣大,跟整個宇宙虛空同樣,盡虛空遍法界,那麼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好像虛空都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所以六祖就解說,我們的心量就是摩訶,廣大,非常的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没有邊畔,也没有方圓大小,那個方就是四角形的,也非青黃赤白,赤就是紅的,也没有上下長短,也没有嗔就是生氣瞋也没有喜歡,都没有對待,我們心量廣大没有對待,都没有,無是無非,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所以我們了解在凡塵這一些都有,都障礙我們的佛性,我們要了解把這一些全部都去掉,没有是非,没有方圓大小,没有青黃赤白,没有上下長短,也没有生氣也没有喜歡,全部都没有就回到佛性本體回來了。這樣會嗎?會不會?看起來那個表情就好像說好像在講卡通影片一樣,我們要了解我們要做到這一種狀態,就是要在生活之中體驗,假如我們都在現象的對待之中非常在意,那個叫做住相,住在形相,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住在形相,我們被形相拘束,被形相陷害,形相一直在變,無常變化一直在變,可是我們的執著竟然比形相變得還慢,執著就是執著不會變,形相都變化了,執著還是一樣,是不是這樣?我們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住相,不住相就没有煩惱,各位前賢!試看看!只要不住相就没有煩惱,住在形相煩惱就來了,那為什麼生氣?就是事情不如我們的意思,事情不如我們意思,凡塵的事十件有八件九件都不如意,整天都氣、氣、會氣死了。所以不用氣,不需要,那個都是多餘的,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只要落入形相都是假的,没有真,既然形相是假,我們所有一切煩惱都從形相來,那要不要煩惱啊?(不要)不煩惱才是聰明,才是能夠掌握到原則,不必要煩惱,那個都是多餘的,形相都變了,煩惱都還在。所以不要住相,當有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都會把自己的心跑到那個被罵的文字裡面,比如說:「你好像豬一樣」結果我們自己就想像那個豬四腳都在地,然後生活的環境很不理想,我就是啊!生不生氣?所以我們要了解都是假的,形相都是假的,語言也没有,語言也没有形相,語言相也都是假的,所以不要住,不要住我們才能夠解脫,我們那個佛性才可以自由自在)。諸佛剎土,盡同虛空(所有佛的清淨國土全部都跟虛空一樣)。世人妙性本空(我們凡人所有人眾生的本性佛性都是空的,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所以没有法,我們要了解,我們修道訧是要去掉二個,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這兩個去掉就成佛了,先把我執去掉,各位了解這個我嗎?了解嗎?對這個我有了解嗎?我是誰?誰是我?了解嗎?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這個不是我,各位不要把身體當成我假的,要還給天地,真的我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就是如來。有没有聽過?(有)相不相信?(相信)這麼小聲啊!本性就是佛,我就是如來,所以我們要了解身體是天地的物質,不是我,假的,我們要借假修真,把那個佛性修出來,那個才是真的我,那這個身體百年都不見了,一百年以後我們没有一個人在凡塵了,我們在場的所有各位前賢,一百年以後還在嗎?(不在)都不在了,去哪裡了?(歸位了)歸位了喔!這麼好!都已經歸位了,歸位是回到佛的本位,那最理想的,那要很努力修喔!把所有那一些佛性所没有的那些習慣性去掉,那些佛性所没有的那些不好的那一些習慣性全部都没有,才可以歸位啦!最好就是能夠歸位,回到佛的本位,都是佛了,不在凡塵受苦,最理想,只要我們肯努力都可以達到。看我們願不願意,願不願意啊?(願意)你看都没力道,願意啦!做看看啦!缺少那個精進、那個沖天之志,要有啊!我們既然能夠有人的身體,又可以得到上天大開普渡,又求道了,最殊勝了,又在很好的修道環境,不努力修很可惜喔!一過了就没了,所以現在我們可以主宰的時候,就要把佛性啟發,讓佛性來主宰,不要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主宰,各位前賢!現在生活之中是哪一個在當家?(佛性)真的是佛性在當家嗎?那麼理想啊!是現在聽課的時候是佛性當家,那回去呢?眼睛當家了,不過還不錯啦!還有佛性當家的時候,我們凡人佛性都没有當家,都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在當家,只要它喜歡我們佛性都擋不住,眼睛喜歡看,佛性說:「不要看!那個不要看不合理,不合真理不要看!」有没有用?没有用,知道那個力道很大喔!真的是大,耳朵一喜歡聽,佛性說:「不要聽!那個不要聽!那個負面的不要聽!聽了會拉你到地獄去」啊還一直聽,耳朵再挖尖一點,聽仔細一點。對不對?然後再聞到那個炸雞排,呵好吃!好吃!「不要聞!那個會引導你造罪」,喔很香!是不是這樣?很現實喔!然後這個嘴巴一直想吃,想吃,這個想吃老遠都去找來吃,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很多我們看到社會人士身體實在超過的胖,都一個人兩個人份,很胖,那個就是很喜歡吃炸雞排,因為他們外國人養那一些畜生時候,用生長激素,讓那個長得快,才可以賣錢,然後那個生長激素都在那個肉裡面,我們吃進去以後,那個生長激素讓我們一直長、一直長,嚇死人了,那個心臟負擔都很大,看了都很難過,一個人要坐二個人的位置,各位有没有看過那麼胖的?(有)還蠻多,我們南部不知道,北部是很多,北部可能比較富裕的生活,吃得比較習慣,所以胖得很多,可是南部好像比較少,一下來坐車看的時候,大家都差不多、差不多,都很苗條很標準。都蠻好看的,所以我們了解在凡塵先去掉我相,我相去掉,不要執著這個身體的我,我們就是要進入佛性的我,佛性的我就是如來,就是佛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以佛自居,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想「佛可以這樣做嗎?」那不好的馬上就可以改掉,用這麼高的來要求自己,高標準,願意不願意啊?(願意));自性真空(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就是真空,空中不空,叫真空。空中空的話叫頑空,所以我們空中不空都有佛性在,所以真空不空)亦復如是(也是這個樣子)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不要聽到六祖一講空,然後我們就著空,這個空就是頑空。是空中什麼都没有)。第一莫著空(因為我們凡人假如說著空就是消極,全部都没有希望了。所以那個自殺的人他就是著空,没有希望了。他不抱希望,所以那個最危險,我們要去勸要自殺的人說:「你不要!你不要自殺!」很難去勸,因為他心已經著了頑空,各位有没有經驗?(没有)没有最好!如果有經驗就知道,喔哪有這樣的都勸不來,那個要自殺的人都會這個樣子,所以會一而再,再而三,然後有自殺的念頭,一再的想自殺,就是著空。所以著空佛就講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須彌山很高大,你著有没關係可以救。不可著無如芥子許,無就是空,没有,芥子是很小,不要著空著得很小,都没有藥救了。所以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假如我們空心靜坐,就是什麼都没有,不是真空,是什麼都没有的頑空。那個心就是我們日常的心意識,不是我們真心,真心就已經即心即佛了。各位對即心即佛有没有深刻的印象?有没有?我們不是解說了很多次嗎?我們把凡塵的六根對著六塵產生的六識,那個心都不要,這個三六一十八,我們說十八層地獄,就是從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造下來的業,然後進入十八層地獄,那我們把這個都去掉,十八層地獄就没有了。這個心都不要,這個心意識,因緣際會才有,緣散都没有了,心去哪裡?没有,我們對著凡塵產生的心,凡塵消失了,我們心就消失,所以那個心不能拿來修道,那個心意識都是生滅的,我們追求的是真空的那個心,那個真心,真心是真空妙有。真空,空中不空。妙有,有,没有形相。這樣懂意思嗎?這個空中有佛性,可是没有形相,這樣知道嗎?假如我們空心靜坐就著無記空,那個無記,就是也不能記善,也不能記惡,就是什麼都没有。像我們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各位前賢!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蛋啊?没有雞哪有蛋?這個蛋要雞生出來啊!所以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都回答無記,就是你研究對你没有幫助,耗費你的心神,對你没有幫助,這個没有答案啦!世界有邊呢?還是世界無邊?佛都講無記,你不要去研究,對你没有幫助,無量無邊啦!佛就講我們這個虛空無量無邊,那你問世界有邊還是無邊,那個已經偏了,注意的方向已經偏了。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在修道一定要抓到一個方向,不能偏了,偏了修不成佛。要正確就是朝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一定要告訴自己,要見性!要見性!見性就可以成佛,絕對可以成佛,不是後學一再講嗎?有没有?印象深不深啊?哇浪費我說得這麼努力,講到嘴巴都乾了,我們要了解到每一個人都是如來,每一個人都是佛,我們之所以没有成就,就是我們有知見不正,我們的見解不正確,只要我們的見解都正確了,我們就成佛了。所以被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那為什麼我們會被自己的知見障礙呢?因為我們研究認識的方向没有正確,該努力的不努力,不該努力的非常努力,老一輩的常在講,後學都時常聽後學的母親跟後學講:癢的地方你都不抓,不癢的地方,都已經抓到流血了。有没有聽過啊?我們凡人就是這樣,該努力的不努力,不該努力的偏偏撞破頭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很努力來追求,那個現象、身體都是假的可以放在其次,可是我們都顛倒,身體看得見啊,物質看得見,一直追求。佛性看不見,不管它。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現實啊!可是你看追求到最後,一直拼、一直打拼,一口氣不來,他帶什麼去了?就是帶了罪業去,什麼也没帶去,聰不聰明?很笨!所以我們不要學,學那個很笨!我們要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跟整個大地,整個宇宙虛空融成一體了,不會說没有路可以走。所以為什麼現在凡人一口氣不來,家屬趕快要請誦經團來誦經?對不對?就是他已經在生的時候,不知道佛性的寶貴,他一口氣不來,佛性已經没有路可以走,那個時候才知道緊張,「唉唷!我要去哪裡?怎麼都没路可走」很緊張了,所以那個時候家屬趕快請那個誦經團來誦經,因為那個經就是徑,就是路徑,就是路,要你走的一條路,很光明的大道,一條路,這條路可以到達天堂的,非常殊勝,可是在世不研究不聽啊,死掉才來指揮一條路,他可以到天堂嗎?你看那個都寫「接引極樂世界」對不對?有没有啊?假如說一口氣不來都接引極樂世界,那我們就坐著等死就好了,我們等死都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要了解一定要修,你要有資格,要修了才有資格去極樂世界。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把凡塵那些我們不好的脾氣毛病改掉,那些佛性本來就没有,把它改掉,就可以回到我們本位,本位最好,西方極樂世界還没有到本位)。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這個世界的虛空可以包含萬物的色像,也就是說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可以包含整個萬物色像,整個宇宙虛空都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當中,因為我們都没有研究過,所以聽起來會有一點生澀,會不會?會不會生澀?(不會)不會喔!不會最好,要了解到我們的佛性有那麼大的功能,我們都不知道,不研究不知道,現在研究就了解,真心之中包含萬物色像,全部都在真心裡面,所以佛就講,一切世界凡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元心,都是我們的真心,凡所有相全部都是,這個釋迦牟尼佛講的,他不會騙我們,他已經修成佛了,不會騙我們。跟我們講,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眾生為什麼不成佛?就是心外起法,就是把所有萬象都把它推到我們心的外面去,不知道萬象都是真心,這樣了解嗎?把萬象都推到心的外面,所以這個心外起法,就是外道)。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瀰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所有講的前面這些,都是在我們性分之中,要了解天堂地獄也在我們性分之中,所有須瀰諸山、大海、草木叢林、善人惡人、全部都在性分之中)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我們的自性能包含所有的萬法,所有的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萬法在諸人性中(所以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萬法全部在我們的性分之中,没有說錯喔!是真的喔!就在我們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六祖教我們見到一切人,不管他是善是惡,我們都不取不捨,就是不喜歡不討厭,這樣會嗎?會不會?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平常心,平常心,都平等,然後常住,平常心就已經在道,平常心就没有起伏了,没有生滅了),亦不染著(看到善惡都不取不捨,不喜歡不討厭,那麼我們也不染著了。也不進去跟它們兩個相對),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我們的心就好像虛空一樣,這樣就叫做大),故約「摩訶」(我們的心量就是這麼的廣大,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這邊又鼓勵我們要實踐,實際地去做,不要只有嘴巴講啦!只有講說:喔我們的性分很寬廣,這樣的話它不會到達,要把真的我們的性分把它伸展出來,比如說剛才有人在咳嗽,對不對?各位有聽到嗎?誰聽到的?你追究誰聽到的?那個聽到的就是佛,聽到的就是如來,這樣會嗎?是不是已經很寬廣了?佛性已經出在外面了,有没有?因為我們這邊很靜,不容易拿外面的車聲比喻,假如有車子經過,它有聲音,我們就可以說我們的佛性已經到外面的馬路跟車子在一起,那個佛性都可以伸展,很寬廣,我們改天再講耳根圓通,智者心行,就能夠實踐心來做),又有迷人,空心靜坐(所以六祖非常反對就是空心靜坐,他的空是頑空,因為他不知道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麼寬廣,所以空心靜坐是頑空,然後想要有神通),百無所思(就是全部坐著百無所思),自稱為大(他以為這樣就可以修得很高的程度,可以泥丸宮出陽神,那一天有說從泥丸宮出去,當氣天神仙,那個王侯將相是不是也是從泥丸宮出去?各位前賢!對!没錯!因為王侯將相他所行的功德比較少,所以没有脫離我們人間,還在人間,可是人間都可以管理眾人,在眾人之上,他在凡塵行持的善不夠,所以還在人道,没有變成氣天神仙,那從泥丸宮出去。我們要了解你在日常生活能夠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那個功德就大,假如只有自己本身行善,然後没有兼善天下,他的功德就不大,這樣了解嗎);此一輩人,不可與語(就是這一種人不用再跟他說了,跟他說也没用,他聽不進去,没有走正道,他自己本身也不知道,所以不可與語,没有用,跟他講没有用),為邪見故(他已經邪見,見解都不正確,我們在凡塵最怕就是見解不正確,因為我們的見解會引導我們去作為,所以後學在北部講的時候都有那個養成教育,都會教大家,小心我們的思想,各位有没有聽過?(有)那背出來聽看看!所以我們要了解,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那整個都圓滿了,整個思想都是真理,那整個行為都不造業,所以都解脫了。這樣記得來嗎?記不記得來?從我們的思想開始,然後思想,我們怎麼想就怎麼做嘛,所以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一直延續了,變成習慣性,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你的人的品格,要很高超,所以從我們的思想,然後行為習慣以後,品格就形成,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這樣就圓滿)。


 善知識,心量廣大(六祖一再跟我們講,我們的心量,我們的真心非常的廣大,盡虛空遍法界,心量廣大),遍周法界(整個法界就是整個空間,所以這個空間還超出我們太陽系,各位知道嗎?太陽系?就是有九大行星、地球、月亮、太陽,這個太陽系,然後這個法界超出太陽系,整個空間,所以佛的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我們太陽系裡面,那個東方琉璃世界它也不在我們太陽系裡面,那個北方寶成世界也不在太陽系裡面,那個佛世界都超出非常寬廣。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也這麼寬廣,所以以後只要我們證悟本性就可以到各個佛世界去,看我們要到哪個佛世界就可以去,而且證悟本性以後又可以千百億化身,像我們活佛老師來借竅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在開法會,很多地方老師都去借竅,那個叫千百億化身,我們只要證悟本性了,我們也可以,這樣了解嗎);用了即了了分明(我們把心量、真心拿來用的時候,了了分明就是對什麼都知道,所以這個最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在凡塵知道的角度非常的窄,一點點而已,没有很寬廣,那我們能夠了了分明就是很寬廣,每個角度都知道,所以我們用拿真心來用,就能夠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我們應用的時候,應用我們心量廣大的時候,便知道一切,所有一切全部知道,不管是現代、不管是古代、不管是未來全部都會知道,便知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的一切都是從無極生發,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在凡塵的所有萬象都是一本,都是無極然後散萬殊,然後變萬象,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來去自由(我們那個心量廣大可以去來自由,到要哪個佛世界都可以去來自由),心體無滯(那個滯就是阻塞,我們的心體都不會阻塞,都無所住,有所住就有生滅,都無所住,它才長存。永遠都在),即是般若(這個就是般若,所以六祖把這個般若用到我們佛性本體來,就是那個心量廣大,真心用到佛性本體,有時候般若我們用到妙智慧,二個都可以,有般若妙智慧就能夠了解佛性本體,所以理跟智一如,已經合成一體)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所有的般若妙智慧都是從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產生,不從外面來,就是我們落入凡塵有身體以後去學的,學來的叫做外入,這個不是,般若不是,後學都一再講,我們凡塵事放不下,般若絕對不會生發,那我們凡塵事可以放得下,全部都萬緣放下了,一念不生了,般若就生,這樣了解嗎?只要我們有起心動念,般若就没有,没有般若。我們萬緣都放下,什麼都不想了,一念都不生了,般若就生。那個般若生,了了分明。這樣了解嗎?了了分明,没有起心動念。没有起心動念而了了分明,都知道可是都不經過心意識,奧不奧妙?所以我們自性非常奧妙要追求,愈追求只要我們去摸到邊了,自己就會很高興,一摸到我們佛性本體,可以三天都不睡覺,精神都飽滿,你假如說一直闡發、一直闡發,那睡覺時間愈來就愈少,假如我們睡覺的時間很長,連清醒的時候也很昏沈,就表示我們陰很濃,我們人半陰半陽,各位知道嗎?純陽是仙佛,純陰就是鬼,我們人半陰半陽,看我們是要陽多還是陰多?我們一直培陽,讓陽愈增加,我們就愈上昇,成仙作佛,我們愈培養那個陰,就是都是負面的,都不好的,想也不好的,做也不好的,對待人也都不好的,全部都不好的,陰就愈多,陰增加就往地獄去了。所以看我們,我們現在是一半一半。所以白天也適應,晚上也適應。那我們純陽了,要了解佛性一啟發,全部都走入純善,這個叫純陽,不用睡覺了,好像又是看卡通。後學有經過那個階段,不用睡覺,那個時候研究金剛經,後學那個時候,後學晚上不用睡覺,就看金剛經,然後白天一到了,因為那個時候後學在開計程車,就開車去賺錢,然後晚上差不多十點多回來,又看書,又天亮了,又出去賺錢,開車喔!精神不好不行喔!會撞人的耶!所以有經過才敢講,才敢講我們純陽的時候,陽很盛的時候,不用睡覺。假如說明明是白天,眼睛又眯眯的,又一直想睡,那個就是陰太濃了。好不好?(不好)就是要從思想改造,負面的不要想,負面的不要講,負面的不要做,那一些全部不好的、惡的全部都離我而去,就是培養我們的陽,那個陽就會愈來愈多,陰就愈來愈少,精神就會愈來愈飽。這個是在性體來講的。那身體呢?我們身體的養生,養生都是從身體著手,身體的養生我們就是了解,四大──水、火、風、土,它有生住異滅,它自然的過程,再會養生都會死,會嗎?讓你養生到二百歳好嗎?很多了對嗎?一樣死,二百而已。不然二千好不好?所以那個有數目都是很短,在佛性都是剎那,佛性的剎那在凡塵一現象就已經千千萬萬年,所以我們一進入佛性不生不滅,啊很快!剎那就是永恆,所以那個剎那就是永恆,就是證悟以後講出來的,一進入佛性了,不生不滅,啊已經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了,這麼快喔!所以我們要了解努力修,都可以到達),莫錯用意(六祖叫我們不要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我們從自己的真性、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出來,然後我們自己用)。一真一切真(因為從佛性本體出來,這個的真,那一真以後全部都真了。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這個一真一切真是修了已經到達目標了,那個才一真一切真,我們開始修的時候就是世上無有真,全部都是假,從這樣入手,先讓我們不住相,全部都不住相了以後,可以回到佛性本體回來,等到佛性都已經回來,相已經都不住了,也不在意了,形相都在外面了,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說:有性必現相,有性才會現相,没有性就没有相,我們一口氣不來,没有性了。性走掉了,對不對?身體還在不在?就要埋掉了,不然就要去燒了,不在了。有性必現相,所有的相都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才叫一真一切真,這個不是我們開始修的時候講的,是已經修了到目標的時候講的,已經到達了,可以了,全部都没有分別心了,那時候没有兩邊了,那個時候才可以說)。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我們的心量大事就是不行小道,不做那一些不好的)。口莫終日說空(嘴巴整天都在講空),心中不修此行(心中不修空行,六祖講我們整天都講空、空、空,都是頑空,没有真空,心中不行就頑空,你心中行就變真空了);恰似凡人,自稱國王(凡人自稱國王,不會變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假如是這樣的話,已經走偏了,終日在說空,心都不做,不進入真空,所以不是六祖的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那個唐言就是我們中文,我們漢文、中文叫做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不管什麼地方所在,不管白天黑夜,一切處所就是空間,一切時中就是時間,不管什麼空間,不管什麼時間,念念不愚,就是我們所有的念念,六祖用的念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六祖很喜歡用念來當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他念念,叫我們不要間斷,念念没有間斷,念念都是覺,都是覺不會造業,我們不覺,不覺無明就會造業,所以六祖告訴我們念念無間,不要間斷,那個正念就是佛性本體,都不要使它偏離了,時時刻刻都是覺,覺就可以到最後覺者──成佛了。我們眾生後學都講,大概覺的時間大概二十四秒,有没有啊?有没有二十四秒啊?不容易喔!二十四秒還蠻久的,你保持看看,你覺的時候馬錶趕快按下去,看看能夠多久跑掉了。一定不到二十四秒,不然各位試試看。現在馬錶很普遍,隨便買都有,很便宜,按下去開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多久看看,不錯喔!還二十四分耶!所以我們念念不愚就是不愚痴,不走入無明),常行智慧(時時刻刻都用我們般若妙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這個愚了就是無明了,就般若絕了);一念智,即般若生(六祖一直鼓勵我們要用般若)。世人愚迷,不見般若(我們凡人愚迷,愚痴迷昧,不見到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嘴巴講没有用,心中都没有真正的啟發那個妙智慧)。常自言我修般若(自己說,自己說没有用,別人說才有用,說某某人很有智慧,那個才有用,自己講没有用,所以一定要自己本身啟發,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自己真的能夠有般若妙智慧生發了),念念說空,不識真空(這邊六祖就把它點出來說──真空,真空就是空中不空,有佛性在,所以真空)。般若無形相(般若没有形相),智慧心即是(我們的智慧心就是般若)。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假如這樣的了解,就是般若的智慧)


何名「波羅蜜」(什麼叫做波羅蜜呢)?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就是我們中文到達清靜的彼岸,没有對待這一個絕對體),解義離生滅(了解它的義理、就是真理,離開生滅,所以到達波羅蜜就是没有生滅,就是一體了,没有生滅,常住了)。著境生滅起(我們著了有形有相的境,著境就生滅,境都有生滅,所以我們了解,只要有形相一定有生滅,生滅的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不生不滅,所以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那個水有波浪就是因為有風,水才會有波浪,那個風就是無明,那個水就是佛性,波浪就是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有無明風,無明風一吹,吹到我們佛性,我們佛性平來很平靜的,然後風一吹就波浪起來了,煩惱就起來,所以這個比喻都很恰當,我們佛性心平如止水,可是我們有無明風就起波浪了),即名於此岸(我們有無明就是苦海,在苦海裡面沈溺,所以就是此岸),離境無生滅(離開所有的形相就没有生滅,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如水常通流(這個水能夠通流了),即名為彼岸(就是已經到達清靜的彼岸),故號「波羅蜜」。(所以講清靜的彼岸)


 


善知識,迷人口念(迷昧的人嘴巴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他在念的時候,心中有妄、有是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假如說我們念念能夠行持到波羅蜜,清靜的彼岸,就是没有對待,念念若行的時候没有對待,清靜的彼岸,是名真性,那個就是我們的真性)。悟此法者(能夠領悟這個方法),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我們不修就是凡人)。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我們只要一念修行,我們自己的本身就跟佛平等了,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我們不是有講過張拙,拙秀才的悟道偈嗎?有没有?(有)各位記得嗎?記不記得?「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不錯!各位前賢都有把它抄下來,我們可以按照他的悟道偈,按照他的方法也一樣來領悟這個道,後學要引用他的第二句,就是凡聖含靈共一家,凡人跟聖人的靈都是一樣,没有分別的。它都是同體的,所以這邊說凡夫即佛,我們凡人就是佛,所以六祖跟我們講,我們都是佛,相不相信我們就是佛啊?(相信)又是很没有力道。可能要晚一點,再過一段時間就會「相信!」現在還没到那個階段,正在培養,正在蘊釀,蘊釀信心來,就是佛,自性就是佛,我們要了解各位都是佛,不要被自己的邪見障礙,煩惱即菩提。我們也有講過,煩惱即菩提,就是煩惱是由我們佛性生發,佛性生發煩惱,然後我們煩惱。所以人很笨,笨嗎?自己生煩惱出來煩惱,是不是這樣?煩惱誰生出來的?都是自己嘛!自己生出煩惱,然後在煩惱裡面很煩惱,自己害自己。所以六祖就跟我們講;我們生發煩惱的那個就是菩提,我們回頭看到那個,原來我們佛像前面都有一面鏡子嗎?有没有?那個要做什麼?(迴光返照)對!就是要迴光返照,那個鏡子擺在那裡,就是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迴光返照,本身就是佛,就是那個意思。你迴光返照了,你就是佛了。所以那個煩惱生出來,迴光返照了,見到菩提了。因為就是這個生出來的,所以煩惱跟菩提是同,相同,那個煩惱從菩提生發,那為什麼你生發煩惱呢?生菩提就好了。所以這個講的是那個源頭,那個生發煩惱的源頭,所以各位前賢!聽到這個煩惱即菩提,一定要辨別,假如我們已經進入煩惱的內容,那個不是菩提喔!那個是惡法,那個會使我們造業,所以一定要知道,你進入煩惱的內涵、內容,那個煩惱的事相,那個不是菩提,煩惱即是菩提,是生發煩惱的那一個──我們的真心佛性,我們一迴光返照了,就照到自己的佛性,那個佛性就是菩提。煩惱是從菩提生發的,所以你佛性生出菩提就好,不要生煩惱,這樣能夠辨別清了嗎?可不可以了?(可以)所以一定要了解,就是要明理,了解真理)。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夫跟佛就差在迷跟悟。迷了,佛就變眾生。悟了,眾生就變佛了,所以迷悟的差別。所以我們要了解很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掌握自己,對自己的佛性要作得主,把得定。要能夠作主,佛性作主,然後要有定,不能利益糾葛,又被感官拉走。所以我們要作得主,把得定)。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離開境了就是已經菩提了,就是不在煩惱的現象裡面。不在那個內容、內涵裡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