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眼耳离别,其性则同。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入流亡所」:此句至生灭即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順聞出流逐聲(我們耳根隨著聞性出流了以後,精神外放,然後會追逐聲音),是結縛之元(我們會造業都是這樣,會被凡塵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就是我們追逐外面的聲音,結縛之元,那個元就是源頭、根本的意思),循聲故流轉六道(我們循著聲音所以一直在六道輪迴),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迷惑了,我們就造業,因為造業了就要受苦,所以這樣就六道輪迴),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反聞就是),入流照性(入流就是照見我們本性),即是解脫之本(就可以解脫了,所以那個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入流了。所以我們了解入流就能夠照性。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我們本性,所以我們要反聞入流照性)。即所謂回頭是岸(我們寺廟裡面,都有匾額寫「回頭是岸」,我們看到回頭是岸以為是在勸化那些當流氓的人,要他們回頭。其實回頭是岸是跟我們所有眾生說,只要我們肯回頭,就是精神內收,內斂,我們把精神全部收回來,那個叫回頭,那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因為我們都追逐外面的形相,追逐外面的聲音,所以進入苦海裡面浮沈,就沈溺在苦海。我們能夠回頭,就已經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所以這個屬於精神),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只要迴光返照了,我們照見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彼岸,已經就是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不用另外再去找了。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一點點都不缺),没有三心四相(所以我們只要回頭了,迴光返照,我們馬上就到清淨的彼岸,佛性全體都具足),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没有分別心,跟佛都一樣)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所有的佛異口同音,不一樣的嘴巴講出來都同樣的話,對阿難講說:使你六道輪迴一直在生死裡面没有辦法脫離,就是我們六根,我們六根外放了,所以一直六道輪迴),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結縛同元,打結跟解開了,竟然是同根源,所以諸佛又跟阿難講,令汝速證,很快的證悟,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就是回到不生不滅旳佛性本體,亦汝六根,一樣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都是相同)。」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眾生迷昧了我們那個聞性,那個本聞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本聞,眾生迷本聞,我們循聲,我們追循聲音,所以才流轉,我們六道輪迴就是我們迷昧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把它迷失掉了,假如我們能從聞性之中把它找回來,反聞聞自性,這樣就可以解脫了,很快可以解脫)'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入流)即旋反聞機(把我們那個聞性旋轉過來,我們不要聽外面的聲音,然後旋轉過來,聽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出流緣聲,但入流照性(入流就是迴光返照回來,我們全部注意力都收回來,照見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切時,一切處(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地方所在),智光內照(我們的智光,智慧之光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不要所聞那一些聲音,我們不要去分別,不要分別它是屬於染,還是屬於淨;是屬於好的,還是屬於惡、不好的。不要去分別,但於能聞討個消息,那個誰能夠聽到?那個能聽到的就是我們自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入流即是合覺(我們一入流,跟自己的覺性就合在一起),亡所即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我們了解背塵合覺就已經能夠回歸到本體回來,所以我們雙手一合起來,那個就是背塵合覺,兩隻手,因為我們左手做,右手做,我們兩手一合起來,就凡塵事没辦法做,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這樣雙手一合就把心掏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所以這個叫背塵合覺。凡塵的事都在背後,覺性合在一起了,很理想。各位會不會?我們所做的事,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凡塵事不做了,背塵,放到背後去,雙手一合良心都掏出來,合覺。背塵合覺,這樣知道嗎?時時刻刻我們就是要背塵合覺,跟自己的覺性合在一起,跟自己的覺性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成就,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地方所在,我們一定要智光內照,要背塵合覺),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所以這邊後學有寫,把凡塵的事放到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我們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入流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要修證圓通一定要做,做這個迴光返照)(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亡所是初步效驗(亡所就是把能所對待的那個所已經亡了),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六結還有印象嗎?有没有?唸唸看!(動、靜、根、覺、空、滅)原來是螢幕上有字,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六結就是動、靜、根、覺、空、滅,六結。我們把動,聲塵的動結先把它打開),有聲為動(有聲音叫做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消滅(不是說聲音不見了,聲音都還在),惟定功得力(就是我們那個定已經有力道了),定能發慧(我們的智慧可以發生),而得離塵工夫(聲音都還有,但是我已經不被聲音影響,不被聲音左右,不會被綁住,這樣叫把聲音的動結已經解開了,這樣知道意思嗎?知道嗎?哦這麼沈重啊!所以定能夠發慧,而得離塵的工夫,可以離塵),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那個聲塵,聲音有,我們没有在等聲音不見,它自然在我們的聞性之中不發生作用了,所以自亡了)。 是初步工夫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跟我們佛性相應)。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它有生有滅。生就是有聲音,滅就是没有聲音),非為聞性有生有滅(我們聞性它常性不動,没有生,也没有滅),但以專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有動的聲音,全部都消失了,可是)。聞性不滅(我們聞性都還在),然動塵已滅(動塵滅了以後),靜塵方現(靜塵才呈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我們聽靜塵,靜悄悄都没有聲音),當知靜塵亦是結(也是結,我們要把它打開),亦宜解除(也要把它打開,靜塵),仍舊不捨思修二慧(按照那個工夫),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我們參究能夠聽到靜塵的是誰)?靜塵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這個時候我們又做工夫)?方是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聞性跟聲音脫離),旋流獲無妄(我們能夠旋轉,不要注意外面的景象聲音,然後我們轉過來注意不生不滅的佛性,這樣就可以得到無妄,就是真了,不會妄。這個是第二句的功夫,聽懂嗎?又是還不了解,這個要一而再,再而三,反覆薰習,我們講第三句)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反闻入流,动静二尘俱寂之境。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個第三句,它是連下來,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跟入都已經到達寂靜了,動靜二相,動跟靜二個,了然不生,了然就是了了分明,可是不在我們心中產生。所以這個又是要進步的一個徵兆):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要把靜結解開),動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所入既寂的所就是亡所),入即仍舊入流(這個所入既寂,一樣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按照我們原來修的那個根本來修),不住靜境(靜的境我們都不住),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這個靜,這一種很殊勝的景象,就是我們五蘊裡面那個色,色受想行識,第一個的那個色,色陰區宇),如明目人,處大暗室(好像有眼睛的人,進去伸手不見五指的那個大暗室),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及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動靜二塵已經全部歸入寂滅)。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動結靜結已經全部都解開),聲塵全泯(全部的聲塵都没有了,聲塵都還在,不在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之中產生作用)。故曰動则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 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所以我們五蘊的色陰已經破了)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又是觀世音菩薩裡的經文,如是漸增,不要停止不動,還是要漸漸增加修持功夫,進入能聞跟所聞盡,這個就是解開根結):此解「根」結。指上反闻离尘,动静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動靜二結已解(動靜二個解開了),「根」結斯現(根結才呈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聚聞於耳,所有的聲音都聽在耳朵,結滯,讓它阻塞,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仍依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既不緣,根無所偶(根没有對象),到此則「根」結亦解(根結已經解開了),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五陰的第二個受陰就破了)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根塵既銷,識無從生(根塵銷了,識就没有),則想陰亦於此破矣(五陰的第三個想陰也破了)!塵亡根盡識泯,即佛所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矣(就已經蠻有程度了)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盡聞不住(又要進步不要住在這邊),覺所覺空(進入能覺所覺,這個就是要解開第四個結)」:此解「覺」結。尽闻是能闻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盡聞是能聞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不行(六根已經不發生作用),惟餘一覺(剩下就是一個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只有得到我空,還没有得到法空)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一樣我們還努力),進觀聞性。 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根跟塵已經脫離了),湛一無邊之境現前(這個湛一無邊之境就是我們未落入凡塵以前,那一種很殊勝的景象,那個已經呈現在眼前了);故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這個覺就是照此境的智慧);「所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就是所覺)尽闻若住,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见足心境也。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境跟智相對),能所仍存(有能有所),終為勝進之障(就是我們要進步的障碍)。所言「空」即觉所觉空,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這個幻滅就是微細的法執,這個微細的法執能夠滅的話,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非幻,祂不滅,祂常在);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 彼文(圓覺經的這一段)全同此之解結工夫(跟耳根圓通裡面意思都一樣)。 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所以我們湛然常寂的佛性本體已經都呈現)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今「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矣(就不會再有妄了)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者:此解「空」結
(這邊就是解開第五個空結)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仍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 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究而極之(研究到極點),以求圓滿空性。 能空之空滅空所空灭: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所空之智境亦滅,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木也滅了,火也滅了)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 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得俱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者:此解「滅」結
(這個就是解開第六個最後一個滅結,我們落入凡塵就是第一個寂滅變生滅的滅)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生滅,總指諸結而言。 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 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即同長沙和尚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 惟是此结,最难解除;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就是已經全部到家了)。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


後學有寫在黑板,這邊後學已經看到時間就是要給各位問問題的時候,本來是要講佛講的很好的偈語,跟各位解說,是要問問題呢?還是要跟各位解說?(解說)解說喔!問問題不那麼重要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我們所有眾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無始,没有開始的時候),循諸色聲(就是我們都追循所有的色聲),逐念流轉(我們一個念頭追逐一個念頭,逐念流轉),曾不開悟(那個是倒裝,不曾開悟的意思),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那個生生雜染就是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一定每一生每一世都做人,有時候會到三惡道去,有時候會到天道去,所以雜染流轉,一直在六道輪迴)。若棄生滅(就是剛好我們講的,若棄生滅,凡塵的生滅都把它放棄,丟棄了,不要了,),守真常(守住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常光現前(我們那個常光,佛性本體之光就會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想,念頭跟形相就是凡塵的東西,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我們的認識跟我們的私情都是垢,塵垢,染污的東西),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這個就是我們在講的這一段,它的本文,本文是這樣,我們抄下來,没有把全部都抄下來,因為北部人這個都會背,因為很重要,後學都要他們背。所以就不用全部寫,可是拿到這邊,我們没有全部的話,意思呈現不出來,所以後學就請我們操持講師把它寫下來。讓我們都能夠抄下來,也把它背下來,因為很重要,我們從這一些偈語裡面,我們看了,我們就可以修證,就可以到佛的地位了。不很長,很短。本來它還有開宗明義的時候有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個是開宗明義比較短的一句,後學没有叫操持講師寫下來,只有寫這一段,這一段非常好,各位能把它抄下來,能夠背,會背了,會做了,就可以成就。所以它很綱要的,棄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根塵識心就銷落。所以我們說不用心意識,這個自然就不用了,都不用心意識。我們才利用三分鐘而已,現在可以發問了。


 


1、       後學這裡有兩個問題,劉講師常問我們說:「有没有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是我們有時候在萬緣放下的時候是念念叢生,每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是把它放掉?還是說我們已經開始在了解我們的心了,念起的時候我們是把它放掉?這是第一個問題,那跟我們老前人在世時講的真人靜坐是不是一樣?不曉得是不是後學没有仔細聽,萬緣放下應該怎麼入手來做效果會比較好?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靈性來投胎,是母體懷孕幾週他就來入胎了?還是出生的時候陰陽一炁,才叫靈性入胎?如果是出生時才入胎,為什麼媽媽在懷孕幾個月的時候,小孩子會感應得到?這是第二個問題,謝謝劉講師!


因為我們可能講得速度太快,所以怎麼做的那個過程都没有很詳細的跟各位交待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講耳根圓通,這個就是輔助,輔助我們萬緣放下,因為我們直接在萬緣放下的時候,假如之前都没有一些基礎功夫,會發現我們念頭非常多,而且都放不下,所以我們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之前要有一些基本,先認識真理很重要。當念頭來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念頭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念頭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敵人。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是我們在追求萬緣放下的時候,是要追求本體,不追求功能作用。可是這個時候功能作用顯現,我們也不能不處理,那怎麼處理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到「知而不隨」,我們知道它有念頭呈現,可是不要去跟它,你不要跟它,它就消失了。不要再追了,你追的話,逐念會一念接念,就没完没了。那我們就是在這種現象之下,有念頭了,我們知而不隨,讓那個念頭它能夠沈寂,也一樣要做一段時間,你要做一段時間以後,那個功能作用才能被你自己控制。你能夠控制它不要有妄念生發,假如妄念你都能自己掌握不使它生發,而還有念頭來,還有念頭來那個就不屬於妄念,而是屬於雜念。雜念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附帶在我們習性裡面,習慣性,我要要了解既然它是雜念,不是我們能夠控制。雜念我們没辦法控制,妄念可以。我們對付雜念的方法就需要觀照,雜念來我們要觀照雜念。觀照它一樣不要跟它對立,觀照它就好,它就一樣消失,也一樣要一段時間,等到這一些雜念消失了,没有雜念就清靜了。妄念你能夠控制不生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到達理想的狀態,就是能夠萬緣放下,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本來面目。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並不是說非常的深刻,不能去體悟的。不是!是很親切,很容易可以體悟的,就在那一種没有萬緣,没有生發念頭,没有起心動念,那一種狀態之下,那一種了了分明,那個就是,就已經是。所以這個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要了解本覺就是真人,真人靜坐就是要這一個來靜坐。這個本覺你要使它長時間久一點才會有般若產生,般若現象才會有。第二個問題是投胎的中陰身。我們要了解第八的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翁」,他在父母親做愛的時候,中陰身就已經在找他的有緣人。他就會投入父精母血,一投入以後就已經懷孕,懷孕的時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已經先來了。那時候就已經進入,我們那個靈性是在出胎的時候接觸空氣,接觸空氣那個時候靈性才到,所以小孩生下來假如不會哭的話,那個不會活,就是太聰明了。他那個忘魂湯已經喝了太久,藥效已經失效了,他知道凡塵不好不想來,所以他就不進入嬰兒的身體。不進入小孩子不會哭,不會活。所以有經驗的醫師會把小孩子的腳抓到上面,頭朝下,打他的屁股。打他的屁股的時候,他就會哭,一哭了就活了。一哭的時候,那個靈就進,所以他投胎第八的阿賴耶識已經來了,我們造業的那個第八阿賴耶識已經來了,要活就是要出生的時候開口哭,有哭的時候他的靈才進,會合我們就過一生,這個叫分段分死。從一哭時候開始生,一直到死去,這樣叫一段,分段,我們是分段生死,然後没有修證我們還要來,死掉以後中陰身又到地獄去,那個又是一段,分段生死。在凡塵已經死了,可是他在陰間他已經生了,在陰間還要再死,才會又到凡塵來生。又是一段,分段生死。所以我們都受那個苦,所以我們要了解投胎的時候已經阿賴耶識來了,就是我們造了業的那個本體已經來了,要等到出生的時候哭,靈才進,這樣才完整呈現在凡塵的一生。


    


2、       劉講師!我們不是說一人一心嗎?那小孩子在母親裡面,然後和媽媽,這樣一人就二心了,這樣子的話會不會有衝突?


我們要了解無極一本的時候没有這麼多,可是它一散萬殊了以後,萬殊不是形相各不一樣嗎?眾生也各不一樣,對不對?可是它同具一理。同具備一個理就是無極,雖然嬰兒在媽媽肚子裡,他會反應出來,那個就是一理相通。我們要了解眾生也是一樣,一理都相通。雖然各個的形相都不一樣,可是佛性都一樣。一進入修證以後回到本位,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没有分別,有分別的話就不會成就。所以那個是一個感應,說他能夠了解,像我們假如是雙胞胎,雙胞胎也會有感應,住在不一樣的地方,相隔很遠,只要其中一個生病,另外一個會知道,感應,那個就是一理相通。這樣可以嗎?這樣子那時候本性還没有進去,我們說胎教,那時候第八識進去,他就可以影響了嗎?胎教就是希望他在形象方面要端莊,要正確,那個是在相的方面,我們要了解我們追求的是他的本體,就是理,本覺理,他一落入要凡塵的萬相以後,相都千差萬別,希望在千差萬別的形象裡是屬於比較理想的一個形象呈現,只是這樣而已。我們在凡塵能夠努力的,也就是你從胎教開始,你就很端莊,往後孩子生下來,就具備有這一些基本的禮儀,他就很容易行住坐臥四威儀都呈現,這個就是說從母親肚子裡就已經在學了,在做了,是這樣,往後他在凡塵他就可以人模人樣。不會像一些人,我們看起來都很不順眼,不會那個樣子,只是這個樣子而已。那個不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方向,應該我們追求就是不生不滅的那個本體,那個才是重要。


 


3、       第二行那個是不是少了一個字?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的第二行是不是少了一個字?少了一個諸,一個言再一個者,循諸色聲。請操持講師寫一下,讓大家知道一下好不好?還有一點父母親生下我,假如我父母親没有結婚,會不會有別的父母親生下我?父母親没有結婚,那就是私生子了。不是!父母生下我,假如他們没結婚,不能生下我,會不會有另一個父母親生下我?


你的問題讓大家很迷糊,會結成一家人都有因緣,當一家人不是來還債,就是來討債,不是冤家不聚頭。所以夫妻,先生把太太綁住,太太把先生綁住,然後父母親把孩子綁住,孩子把父母親綁住,都是互相牽纏掛礙,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這個父母親没有生下我,會不會有別的父母生下我?那要看我們結的緣,假如結的緣不深,父母親生下我,可是我的命不會長,生下我没有多久就死掉了,因為緣很短。緣很長的話,父母親生下我,父母親死掉了,我還在。所以我們要了解都是緣,這個緣是什麼緣?就是我們的業緣,我們造了業的那個緣,在凡塵一定有瓜葛,所以我們凡塵生活就一定要清清白白,瓜葛的話就會跟人形成有冤欠,有冤欠就會有瓜葛,就會形成有時候就變成一家人。我們了解有的孩子一出生,做事業很順利,很賺錢,那個是來還債。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渾身病痛,一直要看醫生,一直花錢,一些錢都被他用光光,那個要來討債的。所以有來還債,有來討債,都是無債不來,所以後學看佛經裡面,在天上有一個仙童,他很調皮,他到凡塵看看哪一個最想要孩子,没有生孩子。他就去投胎,然後等到他生下來,他活蹦亂跳的時候就死掉,他就回去了。回去以後他又去找,看哪一個很希望有孩子,他又去投胎,連續五次。就有五個母親哭哭啼啼,那個小仙童就講:你看!多麼笨!都是假的,竟然在那裡一直哭。調皮!他去投胎,他没有業,不是被業推來的,他自己好玩去投胎,他就可以直接回去,等到蹦蹦亂跳最可愛的時候,他就回去了。然後再看看哪一個很喜歡孩子,他又去投胎,連續做五次,然後他看五個母親在那邊哭,他說:真笨!假的啦!


 


4、       我們常講在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在成住壞空,一直在輪轉,也種下了很多的無明在意識當中,我們道場叫人修道最基本是從脾氣毛病去修,改毛病,去脾氣,可是無明是層層疊疊,你改了這個又有那個,後學做個比喻,一塊地你把草除盡了以後,可是没有撒下種子,草自己又冒出來,一直除除不盡,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改毛病,去脾氣,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是很難,又有一種講法,你如果在地下種一棵果樹,果樹如果成蔭了,底下就不會再生出雜草,再撓亂你。可是雜草的種子還在,並没有真正的除去,所以四宏願才說眾生無邊誓願渡,佛有這樣的願,我們自己要成佛的人,我們如何去渡我們煩惱叢生的眾生呢?謝謝!


我們要了解無明是最難去掉,可是要知道,無明就是佛性,没有佛性就没有無明,所以我們佛性不覺就叫無明。我們佛性覺了,無明就去掉了。我們要覺不覺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要讓它不覺,它就無明,我們讓它覺,無明就去掉。時時刻刻你都覺,没有無明。你一下子失神了,那個就叫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了,就叫無明。你時時刻刻都保持覺的話,無明都没有。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覺,二十四個小時都是覺,不要有起心動念,不要有凡塵事來干擾,你都在覺之中,没有無明。無明有没有種子?没有種子,你要了解無明就是佛性不覺,佛性不覺就叫無明,無明本身也是佛性,就是佛性不覺。不是說無明有種子,它一定會生發,那個是我們要不要讓它生發,你就是不思索正事,無明就來了。你全部保持在覺之中,無明就没有辦法產生,就去掉了。無明没有種子,没有原因,無明是我們佛性不覺,没有佛性就没有無明,所以它本身就是佛性,我們佛性不覺了就叫無明。因為無明,起惑造業,迷惑,我們無明就迷惑,迷惑就造業,因為業就要受苦,我們就是不覺的時候,起心動念不覺,不覺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没完没了啦!就這樣,這個最大的問題解決了,海闊天空。


 


5、       請問劉講師,上次劉講師有提過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究竟,請劉講師解釋一下第一點?第二點後學在看佛的字典,剛有提到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那書有寫我們人類最開始是從第二禪天的光陰天下來,為何會從光陰天下來?我們不是從無極理天來的嗎?這書寫說從光陰天下來,謝謝劉講師。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了解這是一個比喻,西方是白色,就是回到我們本性的清白,白色。極樂,我們人都希望快樂,回到那個極樂世界。那是一種循循善誘我們凡人行善的一個方法,我們追求的是追求到我們講的理天,就是回到根源,那個光陰天是屬於色界的第三禪的第三天,那個是屬於過程,是一個過程,有一段時間我們眾生修到光陰天,然後從光陰天化身來到娑婆世界,那個是有一個期間,不是說我們原始就從那裡來,我們原始不是,那個是一個中間的過程,所以要了解底下文殊菩薩有講,他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我們迷昧了,不真才有妄,迷妄有虛空,因為這個虛空才建立這個世界,因為世界建立才有眾生,因為有眾生了才有業果,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建立是在迷妄之中,既然整個都是迷妄,我們要追求嗎?就不用追求,就直接追到我們的大覺,空生大覺中,這個迷妄有虛空的空在我們的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好像海的泡泡,海浪引起來的一個泡泡,很小,我們的大覺很大。所以知道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廣範,超出整個世界,所以我們要追求到那個最高的我們那個大覺。好!下課!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發自在用時,超越乃解脫無碍之義,寂滅真體,本自圓明,六凡為我執所碍,不能超越世間,三乘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入菩薩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亦復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眾生身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之中,揀選一門適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覺海不作法喻解,及直稱覺性為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不變之體,亦即如來藏性,即本有真心,離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即是不變常隨緣,寂而照。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照而寂。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照性即本體所發,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即所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言從真起妄,妄成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相)空生大覺,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之如漚,漚滅空本無,虛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用對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用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說法不滯)、觀世音(尋聲救苦)、梵音(音性無著)、海潮音(應不失時)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响,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即聞性本體)觀(即聞性照用)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本性)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聞性)持佛(所說)佛(的佛法)何不自聞聞(用聞根聞自己的聞性)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因緣、妄)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修證、真、無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文殊: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