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性理心法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981121 性理心法班─六祖壇經  劉芳村 講師主講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又回到六祖壇經回來。我們講耳根圓通是要輔助認識空性,一樣是講六祖壇經。各位都有書嗎?我們有請北部再寄一百本下來,所以没有書的人可以拿,我們講到哪邊了?(27頁倒數第二行)小根之人這邊嗎?我們又回到六祖壇經。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就好像被大雨一淹整個都倒了,没有辦法得到利益。所以我們要了解,小根跟大根要靠我們自己努力的來蘊積、蘊釀,小根就),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小根的人就是這個樣子,就好像下了很大的雨,小根的整個根都浮起來)。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這個元就是本來,我們所有眾生本來都有般若妙智慧,這個般若妙智慧,後學都說只要我們把凡塵所學的全部放下來,般若妙智慧才會產生。只要我們不肯放下我們後天凡塵所學的這一些,般若就出不來,所以一定要把凡塵這一些都放下來,從自性裡面產生,那個才叫般若,我們後天所學來的是聰明,聰明會害我們,之前不是一直講,聰明的人不肯吃虧,不肯吃虧就想佔便宜,想佔便宜的話就會把浩然正氣都用掉,所以就講說我們旁邊那個果園,我們半夜敢不敢來?會怕怕,所以那個就是比較缺乏浩然正氣,我們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用聰明,不要佔人家便宜,因果是一定的道理,佔人家便宜都没有佔到好處。失掉自己的浩然正氣,所以不要用。要用佛性具備的般若妙智慧,與大智人更無差別,我們那個般若妙智慧跟大智人是一樣的,般若都一樣,只是我們肯用不肯用。肯啟發不肯啟發而已)。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為什麼我們聽到上乘佛法,不自己領悟?所以自己領悟很重要,修持的道路都是要靠自己,別人都幫不得,都是要我們自己努力)緣邪見障重(為什麼没辦法開悟,因緣就是我們邪見太重,就是見解不正確。我們了解都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個見解不正確。因為見解不正確障礙就是很重、很大、很多,被這些障礙障住了,就没辦法開悟,所以我常聽到很多前賢都會講:「經書一拿來看,眼睛就澀,就想睏。都睜不開眼睛,把經書一推開以後,精神都來了」很多都這樣,很明顯,那個就是我們的業障,那個債主都不讓你看,你看了,一回去了,我就討不到債了啊!所以不讓你看,你一看就讓你想睡,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要自己把這些障礙去掉),煩惱根深(煩惱的根很深,就是我們住相很厲害,煩惱的根就很深,各位前賢!煩惱有没有根很深啊?(有)有啊!煩惱從哪裡來?所以我們要了解住相才會產生煩惱,我們不住相,煩惱就會消失,所以先學不要住相,不要住相就從真理著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真,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就不要住了,不要住就没有煩惱,再能夠產生煩惱,那個煩惱即是菩提了。所以六祖講:「煩惱即是菩提」,我們要了解六祖是站在那個能生發煩惱的那個角度來講,能生出煩惱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生的,生煩惱出來,我們在煩惱就是已經進入相,進入我們已經面對的形相,然後住在相,然後才真的是煩惱。假如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返照到我們生煩惱的源頭,那個就是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因為一回過來照到源頭,相都是一直在變化,就不要管它,煩惱就没了)。猶如大雲覆蓋於日(好像大雲把太陽整個都蓋住了,我們要了解太陽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就好像太陽,一照所有黑暗都不見了,所以我們要運用,把它啟發),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要有風吹,所以我們要了解浮雲要有風吹,就是要有善知識來引導,善知識引導了以後,浮雲都被風吹掉了,太陽又呈現了)。般若之智亦無大小(般若的妙智慧没有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我們眾生自己的心,迷跟悟不一樣,迷得很厲害的,他的般若妙智慧就没有。領悟的也有深,也有淺。領悟的深的話,般若就可以應用得很自如,假如只有領悟一點點,般若就也只有一點點,慢慢培養他就會愈深入了)。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我們心已經迷了,然後把心神外放,外見就是都心神外放,我們了解心神外放就當眾生,我們把心神都收回來,迴光返照就可以為聖賢,所以我們都是要把我們的心收回來,修行覓佛,我們修道要找這個佛,没有領悟自己的自性就是佛,所以我們要找佛,要領悟自性,我們自性就是天真佛,自性就已經是佛,假如没有領悟自性就是佛,那個就是小根,根器太小,還没培養,要培養大根一點);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假如能夠開悟頓教,就馬上從凡夫地到佛地了,很快,一下子就到了,不執外修,不執著外面形相的修持,內心就已經到達了),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在我們的自心裡面都起正見,正確的見解,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我們有正見了,有般若妙智慧,煩惱塵勞都不能夠染,不會染到我們佛性來),即是見性(就是見到我們自己的本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我們內外都不住,內不住六根,外不住六塵,內外都不住,就可以來去自由,能夠除掉我們執著的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他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備如來的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假如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這個無師智,自然智即時顯現,没有老師的智慧,自然的智慧,就會顯現,所以我們就努力除掉兩個,一個妄想,一個執著,兩個除掉就可以了,能夠除掉執心),通達無礙(能夠通達,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不通不達,能夠通達了,就可以到佛的領域,真理世界),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能夠這樣修的話,跟般若經就已經没有差別,一樣了。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最久,般若談二十二年,講經說法講最久。小乘佛法,講阿含,他講12年。然後接著就講方等經,阿含12,方等822年般若談,然後法華,湼槃共8年,講經說法49年。大概就這樣分別,般若講最久,因為般若最不容易了解,它是破妄顯真,把妄的都破除掉,顯示真的。破妄顯真就是不住相,我們凡人住相是最厲害,不住相不容易做,就講得最久)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北部的前賢都在回應,黑板的字抄錯,意思差很多。因為北部前賢蠻努力在背那些對我們幫助很大的偈語,所以一抄錯,馬上發覺,他們說那樣不行,大家都在看,會誤導大家,所以要後學再寫一張,要他們再寫出來。剛才他們就說把它打出來,比寫在黑板還要來的快,來的正確,所以就把它用字打出來。各位是要先講解意思?還是我們下課再去抄?下課再抄,才不會浪費時間。我們上次講耳根圓通,因為後學對上次那張講義,可以說非常欣賞,那是集合所有看過有關耳根圓通的經典,以及一些有修持過的心得,然後把它集合,寫下來。所以蠻詳細的交待裡面的內容,可是因為可能我們比較少接觸,會覺得它很深,都聽不懂。後學回去以後就問北部的前賢說︰「我們當初第一次聽時,是不是也一樣都聽不懂?」他們都說︰「是﹗都聽不懂。」不是我們這邊,是北部的前賢,他們也都講聽不懂。我說︰「什麼時候才懂啊?」他們說︰「經過很久」而且北部前賢努力的程度,可以整天都不出門,不出陽台,就在客廳裡反覆一直聽,這樣聽了一段時間,還不是聽一天就懂,還要一段時間就懂了,懂了以後,真的高興,才知道它的寶貴,後學想,在這邊我們聽不懂,就不要按照講義講,就直接講觀世音菩薩那個經文。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某甲就是在印宗講他自己:我在講經就像瓦片,礫就是小石頭。就是瓦片小石頭);仁者論義,猶如真金(現在六祖在講真理就好像真金一樣,非常有價值。這是印宗他很謙虛,他說他在講經好像瓦礫一樣)。』於是為惠能剃髮(把惠能的頭髮理光),願事為師(印宗要拜六祖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就在菩提樹下廣收徒弟,然後來教導眾生怎麼脫離苦海)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也是一樣瞧人不起,六祖很矮,形相又不是很英俊。),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所以這些徒眾都是用猜測)?』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所以五祖用鞋子把它擦掉,說:亦未見性。雖然它已經講到我們佛性的那一種狀態。可是直接講的話,那就著空。你要有扶助讓我們不著相,然後也不著空。這樣才是中道,他直接講的話就是著空。要有神秀的偈來相對,才符合中道。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都會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意念。這個有時候都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我們之所以没有辦法走入真理,就是被自己的障礙障住了。)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品第二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就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最尊貴、最上等、最第一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追求,各位會了嗎?會不會?一樣啊,就是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整個摩訶般若波羅蜜整個都呈現,這樣會不會?很容易喔!按馬錶看看能不能夠二十四個小時),無住無往亦無來(我們那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無所住,有所住就有生滅,無住。也無往也無來,没有往也没有來,没有往來,就是常住,一直都在,如如不動,常住的),三世諸佛從中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從這裡出來,我們從這裡進去再出來就成了。這樣了解嗎?没有一個了解啊?)。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各位前賢!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形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精神,所以我們了解這個色就是身體,有形有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凡塵在用的,最拉我們造業的就是這個。受,我們有感受,然後產生想,想就有行為,行為接著下來就留存記憶。受想行識就讓我們一直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打破五蘊煩惱,把它打破,各位前賢!打得破嗎?都不想把它打破,保持好,當然人身難得嘛!打破了就都没了,我們了解是從心地用功夫,不是把身體毀壞掉,而是我們從心地已經建立,認識真理,形相都是假,虛幻不實在,然後我們不住相了。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樣我們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都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要解脫要自己努力,不是求仙佛,拜託!老師把我解脫,我很苦啊!我們有没有這樣想啊?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我們在凡塵勞勞碌碌啦!都免不了的)。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各位前賢!三毒是什麼?(貪嗔痴)對!正確!就是貪、嗔、痴,貪嗔痴就是三毒,我們把三毒變成戒定慧)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1024 性理心法班—六祖壇經  劉芳村 講師主講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眼耳离别,其性则同。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入流亡所」:此句至生灭即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順聞出流逐聲(我們耳根隨著聞性出流了以後,精神外放,然後會追逐聲音),是結縛之元(我們會造業都是這樣,會被凡塵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就是我們追逐外面的聲音,結縛之元,那個元就是源頭、根本的意思),循聲故流轉六道(我們循著聲音所以一直在六道輪迴),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迷惑了,我們就造業,因為造業了就要受苦,所以這樣就六道輪迴),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反聞就是),入流照性(入流就是照見我們本性),即是解脫之本(就可以解脫了,所以那個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入流了。所以我們了解入流就能夠照性。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我們本性,所以我們要反聞入流照性)。即所謂回頭是岸(我們寺廟裡面,都有匾額寫「回頭是岸」,我們看到回頭是岸以為是在勸化那些當流氓的人,要他們回頭。其實回頭是岸是跟我們所有眾生說,只要我們肯回頭,就是精神內收,內斂,我們把精神全部收回來,那個叫回頭,那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因為我們都追逐外面的形相,追逐外面的聲音,所以進入苦海裡面浮沈,就沈溺在苦海。我們能夠回頭,就已經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所以這個屬於精神),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只要迴光返照了,我們照見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彼岸,已經就是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不用另外再去找了。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一點點都不缺),没有三心四相(所以我們只要回頭了,迴光返照,我們馬上就到清淨的彼岸,佛性全體都具足),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没有分別心,跟佛都一樣)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所有的佛異口同音,不一樣的嘴巴講出來都同樣的話,對阿難講說:使你六道輪迴一直在生死裡面没有辦法脫離,就是我們六根,我們六根外放了,所以一直六道輪迴),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結縛同元,打結跟解開了,竟然是同根源,所以諸佛又跟阿難講,令汝速證,很快的證悟,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就是回到不生不滅旳佛性本體,亦汝六根,一樣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都是相同)。」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眾生迷昧了我們那個聞性,那個本聞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本聞,眾生迷本聞,我們循聲,我們追循聲音,所以才流轉,我們六道輪迴就是我們迷昧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把它迷失掉了,假如我們能從聞性之中把它找回來,反聞聞自性,這樣就可以解脫了,很快可以解脫)'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入流)即旋反聞機(把我們那個聞性旋轉過來,我們不要聽外面的聲音,然後旋轉過來,聽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出流緣聲,但入流照性(入流就是迴光返照回來,我們全部注意力都收回來,照見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切時,一切處(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地方所在),智光內照(我們的智光,智慧之光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不要所聞那一些聲音,我們不要去分別,不要分別它是屬於染,還是屬於淨;是屬於好的,還是屬於惡、不好的。不要去分別,但於能聞討個消息,那個誰能夠聽到?那個能聽到的就是我們自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入流即是合覺(我們一入流,跟自己的覺性就合在一起),亡所即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我們了解背塵合覺就已經能夠回歸到本體回來,所以我們雙手一合起來,那個就是背塵合覺,兩隻手,因為我們左手做,右手做,我們兩手一合起來,就凡塵事没辦法做,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這樣雙手一合就把心掏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所以這個叫背塵合覺。凡塵的事都在背後,覺性合在一起了,很理想。各位會不會?我們所做的事,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凡塵事不做了,背塵,放到背後去,雙手一合良心都掏出來,合覺。背塵合覺,這樣知道嗎?時時刻刻我們就是要背塵合覺,跟自己的覺性合在一起,跟自己的覺性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成就,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地方所在,我們一定要智光內照,要背塵合覺),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所以這邊後學有寫,把凡塵的事放到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我們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入流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要修證圓通一定要做,做這個迴光返照)(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亡所是初步效驗(亡所就是把能所對待的那個所已經亡了),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六結還有印象嗎?有没有?唸唸看!(動、靜、根、覺、空、滅)原來是螢幕上有字,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六結就是動、靜、根、覺、空、滅,六結。我們把動,聲塵的動結先把它打開),有聲為動(有聲音叫做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消滅(不是說聲音不見了,聲音都還在),惟定功得力(就是我們那個定已經有力道了),定能發慧(我們的智慧可以發生),而得離塵工夫(聲音都還有,但是我已經不被聲音影響,不被聲音左右,不會被綁住,這樣叫把聲音的動結已經解開了,這樣知道意思嗎?知道嗎?哦這麼沈重啊!所以定能夠發慧,而得離塵的工夫,可以離塵),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那個聲塵,聲音有,我們没有在等聲音不見,它自然在我們的聞性之中不發生作用了,所以自亡了)。 是初步工夫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跟我們佛性相應)。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它有生有滅。生就是有聲音,滅就是没有聲音),非為聞性有生有滅(我們聞性它常性不動,没有生,也没有滅),但以專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有動的聲音,全部都消失了,可是)。聞性不滅(我們聞性都還在),然動塵已滅(動塵滅了以後),靜塵方現(靜塵才呈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我們聽靜塵,靜悄悄都没有聲音),當知靜塵亦是結(也是結,我們要把它打開),亦宜解除(也要把它打開,靜塵),仍舊不捨思修二慧(按照那個工夫),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我們參究能夠聽到靜塵的是誰)?靜塵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這個時候我們又做工夫)?方是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聞性跟聲音脫離),旋流獲無妄(我們能夠旋轉,不要注意外面的景象聲音,然後我們轉過來注意不生不滅的佛性,這樣就可以得到無妄,就是真了,不會妄。這個是第二句的功夫,聽懂嗎?又是還不了解,這個要一而再,再而三,反覆薰習,我們講第三句)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今天是要講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大家手上都有資料嗎?各位有没有先看啊?(有)看得懂不懂?可能我們平常没有接近這一些文辭,所以就比較生殊,我們來把內容探討,這個耳根圓通不只有觀世音菩薩修成,連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他也說從耳根圓通修成,所以我們知道耳根圓通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修行,在海邊就是聽那個海浪,海浪一打上來都有聲音,浪一遠去了以後聲音就消失。祂從海浪的來有聲音,跟海浪的去靜悄悄,進入去思索,海浪一退去了以後,聽到靜悄悄的是誰啊?就進入我們那個佛性,所以我們了解從耳根這個法門來修很殊勝,後學有把耳根圓通寫下來,它的經文不多,可是我們從經文來了解的話比較困難。所以後學有找一些輔助的資料,把它寫下來。假如我們能把裡面的這一些全部都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從凡夫地,一下子進入佛地了,是一個蠻頓教法門,我們現在就來看耳根圓通。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至於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彌勒佛收圓,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修持。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一勞永逸,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靜;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觀徼章(或言  體用章)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觀妙章(或言 定義章)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上禮拜最後有講一首偈語,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有没有抄下來呢?(有)了不了解意思?要不要解說啊?(要)因為上禮拜離下課只有五分鐘所以比較匆匆忙忙,那個是智閑禪師的悟道偈,智閑禪師的師父是靈祐和尚,靈祐和尚因為看到智閑的根器很好,所以要激發他的本性妙智慧,所以跟他說:「你還没有出胞胎,還不會分別東西南北的時候,講一句來。」智閑聽到以後就把以往所學的講述一次。可是靈祐和尚都講說不是,不是那個意思。到後來智閑禪師就請師父靈祐和尚來講,靈祐和尚說:「我講是我的事,跟你無關!你要講你本身還没有出胞胎那個時候的那個狀態。」所以他就没辦法回答,就收拾行理離開他修道、學道的地方。他說:我已經没辦法了,就回去。回去以後我們上次有講,因為在除雜草,鐮刀就碰到一個小石頭,然後去打到一棵竹子。就發出聲音,結果他就在這種狀態下領悟了。我們把他這種狀態稍微跟各位分析,就是他的師父靈祐和尚,叫他還没有出胞胎前那種狀態講一句,就是要他萬緣都放下,不要到凡塵來所學的來講,那個没有用,那個都是因緣際會呈現的,都虛幻不實在。還没有出胞胎的,那個就是本來的、本分的。他經過萬緣放下,經過實際的運作,結果他把所有學的那些都全部燒掉,他說那個没有用,對我没有幫助,所以他就已經放空的那個心態,接著他在除雜草的時候,聽到小石頭打到竹子聲音,就是因為這個聲音促成他領悟。所以才講那個偈語,他說:一擊忘所知(一打擊以後,就忘記那個能知的我相没有了,所知的塵相没有,所以就全部當下。前面有講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那個就是言下的狀態,那個狀態就是了解凡塵所有一切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把那些生滅的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剩下來的就是我們還没有出胞胎之前的那種狀態。所以那個「咚!」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已經回到我們的真心。所以問說即心即佛,我們說不可能即心即佛。因為我們把凡塵在用的識心當成心,可是即心即佛的心,就是這個萬緣都放下没有虛妄的這個心,全部把虛幻不實在的心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聽到「咚!」的當下,那種很靈敏、很奧妙的狀態之下,啊!就是這個啊!這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啊!所以那個時候就是領悟了,悟道了。所以才講這個偈語,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就是借著外緣,在工作這個都是外緣,然後小石頭打到竹子,發出的聲音,這個外緣呈現的,啊!就是就是這個啦!所以他就回去趕快沐浴洗澡,換新的衣服,然後朝著靈祐和尚的方向跪拜,他說假如那個時候師父跟我說,那絕對没有今天領悟的狀態。就是因為不跟我說,才逼得我自己去體會,然後自己體會出來以後,那個很親切,就是這個啦!我們萬緣都放下了。放下!放下!什麼都放下了,那個放不下的那個,没有能所。没有能知,没有所知,所以一擊就忘所知。所以那個講就已經到達了,到家了,到目的了。所以他就講),更不假修治(不用再修了,已經到了,到達佛性本體了。更不假修治,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還有一點深。所以就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生活,看到的萬象以及萬事,全部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虛幻不實在,不要在不實在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我們住相了,煩惱就產生,所以不要住相,在那個全部萬緣都放下了,我們本性呈現的時候,我們就守住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守住了,能夠按照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般若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不造業,不造業我們不受苦了,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啦!所以智閑禪師悟道偈,前面兩句就是這個意思。然後第三句就是),動容揚古路(動容,容就是容貌,我們容貌一動,歷代的禪師都是用眼睛,或是眉毛,或是嘴巴用這個來表示道,問他:「什麼是道?」他都眼睛瞪著你看,那個就是道!了解意思嗎?誰瞪著眼睛啊?是誰?我們不住相的時候是誰瞪著眼睛?是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什麼是道?就用這樣來表示。用眼睛瞪著你看,或是他用有表情的把眉毛豎起來,豎起來以後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道!了解意思了嗎?就是我們容貌會動,那個會動的就是我們佛性在指揮,我們住相就見不到。形相我們都有美醜,我喜歡看不喜歡看的,都有住在形相,就見不到。不住形相見到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動容,我們容貌在動,然後揚就是發揚,古路就是我們要發揚回到我們無極理天的這條道路。就是要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回去,所以我們要發揚這條回去的道路。動容揚古路,這樣了解嗎?第四句),不墮消然機(不墮就是不墮入,消就是因緣,因為消有彼此消長的意思,像我們白天一直過去,晚上就來了;然後晚上一直過去,白天就來了。彼此消長,所以我們不墮入因緣,那個消就是因緣,然就是自然。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超出因緣跟自然,各位前賢!那個黑板在抄的,我們等一下再抄,現在解說的我們不聽,那個在抄的等一下還在,現在講解的你現在没有聽,等一下就過去了。然後抄這樣以後,我們就喪失了了解意思的機會,知道意思重要啊!我們才有下手的地方,所以那個等一下抄没關係,黑板都在,我只要拜託他不要擦掉,下課都還在。對不對?所以不要急著抄,我們現在要急著聽。不墮消然機,就是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緣都是有因有緣會合才呈現的,佛性不是這樣。然後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佛性也不是這樣,所以它很超然的超出相對待。所以我們不墮入,我們生活之中連我們的念頭也不墮入因緣自然,自然而然都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生發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後學第一次就講,我們凡心不放下,般若不會發生。一下要凡心都放下,凡塵的心都没有了,般若才有,般若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所以般若妙智慧稱為智,佛性本體稱為理。理跟智能夠合一,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先要有智慧,要智慧之前要先用方法把佛性啟發,啟發以後讓我們久一點的時間在佛性本體,然後般若妙智慧就有,有了以後我們用般若妙智慧來幫助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了我們可以跟佛性本體理智一如,合成為一,我們開始可以把它分開,先智慧重要,有智了就可以進入理,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所以我們不墮入消然機,這個第四句,那麼第五句),處處無蹤跡(就是你要找我們佛性本體,不管你到哪裡都找不到,因為佛性本體没有形相,所以找不到。處處都没有蹤跡,没有辦法看到我們佛性的蹤跡,第六句),聲色外威儀(就是聽到的聲色,看到的形相,那個色就是形相,我們聽的聲音、看到的形相都是在外面,外面的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聲色外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然後第七句),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有諸方,就是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諸方,各地方。達道者,他已經領悟真理,領悟到道的人。咸言,全部都說,第八句,全部都在說這個就是最上乘的法門,上等的根器能夠了解的)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深不深呢?(深)後學都講過,我們不了解就有一點深,了解了以後就不會。「很淺


ann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